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通过建立井间干扰分析模型,研究了油藏中油井间相互干扰情况及其变化规律,达到了优化产液结构协调平面关系的目的.针对文明寨油田明一东块沙二下油藏,确定了诊断门槛值,并给出了应用井间干扰分析模型进行分析的步骤,措施效果与分析一致.  相似文献   

2.
3.
水平井井间干扰现象已经在海上油田水平井开发过程中表现出来,对油田的正常生产造成一定的影响。通过建立边水油藏水平井双井模型,应用势的叠加原理,推导出势分布的表达式、水平井产量公式及见水时间公式。通过敏感性分析确定了影响水平井产量及见水时间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储层性质是影响边水油藏水平井产量的主要因素;水平井距边水距离和水平井产量是影响边水油藏水平井见水时间的主要因素。利用渤海BZ油田A57H井和A58H井对模型进行了验证,基本符合实际生产。该方法对边水油藏水平井部署及产量预测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引 言 在过去的几年里,由于美国现有储量减少以及发现和开发新的油气藏更加困难,成本更高,因此,油藏研究已成为再次关注的焦点。研究人员尤其对那些提供有关油藏详细资料的新技术感兴趣,这些详细资料包括内部构造关系和地层关系、可变量(如孔隙度)分布、孔隙流体类型与分布,以及孔隙流体的适时运移。  相似文献   

5.
声频井间及地面—井中电磁法(EM)在油藏描述和监测方面是可供选择的有意义的方法。用这些方法,可以使信号在典型的砂/页岩油藏中传播数百米远,可以采集到有关地下电阻率分布的高精度、高灵敏度数据。目前,劳伦斯利弗莫尔国立实验室和劳伦斯伯克利实验室已经研制出用于油藏评价和监测的井间及地面—井中电磁测量系统。井间系统采用立轴感应线圈天线发射和检测正弦信号。数据采集以剖面形式进行,让发射线圈在一口井中连续移动,发射信号,让接收线圈在另一口井中的某一固定深度上检测信号,由此得到一条剖面。改变接收线圈的深度,并保持发射状态不变,可得到另一些剖面,重复这一过程,直到获得一组覆盖目的层段的剖面为止。地面—井中系统采用大直径地面回路发射器和立轴井中接收器。这种系统由于信号强度大,能用扫描频率工作,因此可以在相差几十倍的频率范围内同步采集数据。经过广泛的局部测试后,这两种系统被布置在得克萨斯迪瓦恩英国石油公司试验区,目的是进行进一步的测试和技术鉴定。迪瓦恩试验区地质条件简单,地层产状水平,有利于对资料做精确解释。野外使用结果表明,在相距100米、深度1000米的两口井中采集的井间电磁数据呈现光滑连续的剖面。采集工作可在24小时内重复进行两次,前后数据误差小于1%。对数据用最小平方反演算法拟合层状模型,所得结果与感应测井资料非常吻合。灵敏度分析说明,从相距100米的井中记录的井间电磁数据可以检测厚度只有1米的薄层。地面—井中剖面具有相等的可重复性。尽管这些数据的灵敏度不及井间电磁数据,但也能拟合成与测井资料相吻合的电阻率剖面。地面—井中数据的一个优点是它的信号很强,足以穿透钢制套管。虽然在钢制套管井中采集的数据受套管的强烈影响,但用简单的代数方法就可将它消除。  相似文献   

6.
7.
油藏的压实     
多年来油藏压实问题一直是从事油田开发业内人士关注的一项重要研究课题。本文作者在对近30年来的相关文献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对油藏压实问题、油藏压实的机理、油藏压实的分析方法和油藏压实对油田的开发与管理造成的影响等诸多方面进行了综合论述,并且针对油藏压实问题提出了些确有启迪效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Sale.  IA  吴官生 《国外油田工程》1999,15(6):10-10
油、气田中储层厚度和质量的局部变化,会造成井间储层内油气分布位置的不同。在美国现有油藏中还残留有5X10~8bbl原油和450X10~12ff3/d的天然气,这种资源的开发就需要有关的井间区域内储层几何形态和流动单元特性的精确信息。本文说明如何获得这种必需的信息来开发这些井间储量。  相似文献   

9.
气顶底水油藏水平井井间干扰研究   总被引:3,自引:8,他引:3  
水平井的井问干扰问题为其在底水气项油藏中的应用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为此,利用势函数叠加原理,建立了底水气顶油藏不同产量务件下两口水平井生产的产能模型.利用该模型计算分析了井距、邻井产量、邻井避水高度等参数对油井产能及见水时间的影响.结果表明,井距为影响单井产量和见水时间的控制因素.邻井产量对水平井产能及见水时间的影响程度随井距的增加而降低.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相同条件下低渗透油藏井间干扰程度较大,其合理井距应大于中高渗油田.同时利用该模型对印尼OSEIL油田进行了预测,所得结果基本符合实际生产数据.  相似文献   

10.
 提高地面地震资料垂向分辨率一直是地震勘探的难点和热点。本文提出利用井间地震资料提高地面地震资料分辨率的一种新方法,即基于地层对地震波吸收的线性系统理论,建立关联低频地面地震与高频井间地震间多尺度地球物理信息的理论模型,再利用系统辨识技术估计地层对地震波吸收的系统特性,进而对地面地震资料实施补偿性高频恢复。应用该方法对精细地质模型不同分辨率的正演模拟资料及垦71井区实际井间及地面地震资料进行处理,结果表明在保持原地面地震资料主要特征参数的基础上,提高主频约10Hz,优势频带拓宽10~20Hz,取得了较好的地震资料优化效果。  相似文献   

11.
肖芳淳 《石油钻采工艺》1996,18(6):49-53,59
本文应用模糊物元评价法,对压裂酸化中选井选层进行了分析,结果与其它方法一致,并与实际相符。  相似文献   

12.
松辽盆地敖古拉地区萨零油层组油气产量高,但油水关系复杂、油气富集规律认识不清。为了认清油藏特征,在井震资料结合的基础上,应用油藏解剖方法对油藏进行精细分析。研究认为:萨零组发育断层—岩性、岩性两种油藏类型,断层—岩性油藏即砂体的上倾方向被断层切割并遮挡而形成的油藏,岩性油藏即砂体的上倾方向尖灭而形成的油藏,剩余油气资源分布在断层—岩性、岩性油藏中,油藏高点处油气更富集;断层—岩性油藏沿敖古拉等5条断裂发育,分布在中部、西南部及东南部,岩性油藏受河口坝砂体控制,分布在北部和南部。利用砂体预测图与砂体顶面构造图叠合来识别断层—岩性、岩性油藏目标的方法,预测了30个有利勘探目标。  相似文献   

13.
用反算法识别地质和流体的综合物理参数,在给定井点产量或注水量和井底压力条件下,对压力场进行拟合,以求得加密井位或调整井位的层中压力。避免用正算法必须给定地质和流体的各种物理参数,而且宏观地包含了类似井点附近的油层污染、断层等特殊情况对压力场的作用。结果表明,拟合的精度高,与实测数据比较误差小于10%。  相似文献   

14.
雁翎油田雾迷山组潜山油藏剩余油分布与预测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提高高含水期裂缝性碳酸盐潜山油藏开发效果的关键是预测剩余油的分布。在分析雁翎油田雾迷山组潜山油藏剩余油形成机理及其分布规律的基础上,对该油藏的剩余油分布潜力区作了预测。剩余油的形成与储层层的储集空间结构密切相关,剩余油的分布形式可分成微观和宏观两种,预测该油藏的剩余油主要分布在岩块油水界面以上,远离主断层井区,井间油水界面低凹区,流动屏蔽层完整分布部位以下以及水淹带Ⅲ类储集层区。  相似文献   

15.
用反算法识别地质和流体的综合物理参数,在给定井点产量或注水量和井底压力条件下,对压力场进行拟合,以求得加密井位或调整井位的层中压力.避免用正算法必须给定地质和流体的各种物理参数,而且宏观地包含了类似井点附近的油层污染、断层等特殊情况对压力场的作用.结果表明,拟合的精度高,与实测数据比较误差小于10%.  相似文献   

16.
CO2对油气井管材腐蚀的预测及防护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姚晓 《石油钻采工艺》1998,20(3):44-47,49
我国华北、胜利、南海、四川、长庆、江汉等油田,有相当多的油气构造含有CO2,最高含量可达伴生气的42%,对钻杆、套管、油管和抽油杆等有很大的腐蚀作用,所以经常发生因腐蚀而造成的事矿。文中介绍了CO2对油气井管柱腐蚀的预测方法和腐蚀程度的判据。经过对一些油气田CO2腐蚀典型事故有关数据的理论计算和分析,发现实际腐蚀速率高于dewaard预测模型的计算值,其主要原因是:腐蚀井段的温度多为35~60℃,处于高腐蚀速率敏感区;地层水的Ca2+/HCO3-(单位均为meq)比值大多在0.5~1000之间,也处于高腐蚀速率区。最后,针对CO2的腐蚀环境提出了相应的防护措施。  相似文献   

17.
柴达木盆地乌南油田中浅油藏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乌南构造为一断块分割鼻状含油构造。勘探30年来,有8口井在5个区块内分获工业油气流。但因地震地质条件复杂,圈闭条件、油藏分布及控制因素不清,致使油田的详细评价和开发部署难以开展。本项研究首先对该区300km地震老资料进行了精细的保幅处理和特殊处理。根据花状构造模式,采用新的解释方法对油藏构造进行了精细描述。在此基础上,利用地震储层横向预测技术对该区N12层段3个主要储集砂层组进行了预测,根据AVO和MARPLE谱等异常信息预测了油藏的空间展布和油气富集区,发现了新的有利含油区块,增加了含油百积和地质储量。  相似文献   

18.
对三维地震工区,"RAVE储层特征可视化与油气预测技术"是油藏综合描述中较为有效的技术之一。它直接从地震数据中提取信息,充分利用地震属性数据量大,具有最大统计学产应的特点,采用可视化和多属性综合评价手段,从已知井的多参数聚集类特征出发,预测和外推含油气区,从而达到提高勘探、开发井成功率的目的。该技术在川东北部地区LJ三维地震工区飞仙关组鲕滩储层的应用取得了较理想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为提高单井产量和油藏采收率,最大储层接触面积井(MRC,Maximum Reservoir Contact)越来越得到重视,但因井眼结构复杂,常规方法难以计算其产能。采用一种离散化半解析方法建立了MRC油井油藏渗流和井筒管流相耦合的稳态产能模型并运用迭代法求解。以某低渗油藏为例对MRC井产能进行了计算和对比,结果表明:MRC井产能受井筒间渗流干扰影响大,主井筒两端泄油能力强,中间弱,在分支侧钻点处最弱;分支井筒从跟端到趾端泄油能力逐渐增强。MRC井单相油流IPR曲线与直井两相流IPR曲线相似,应合理选择生产压差。井筒总长度一定时,三种MRC井产能差值均在10%内,且存在启动压力梯度时均会明显降低。综合考虑钻完井工艺难度,推荐采用鱼骨型多分支水平井实现MRC技术。  相似文献   

20.
塔里木盆地哈得薄砂层油藏为双层、超深、超薄油藏,储量丰度特低,被评价为边际油藏。若采用常规方式开采,毫无经济效益,而利用双台水平井可大大增加泄油面积,可提高单井产量,实现“稀井高产”的开发效果。开发动态跟踪表明,双台阶水平井对全区稳定分布的深层双层层状边水油藏具有较好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