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济宁采煤塌陷地区生态适宜度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选取济宁市兖州区、邹城市部分煤矿开采区为研究对象,针对影响采煤塌陷区生态环境的主要因素,以生态位适宜度的理论为基础,利用层次分析法和德尔菲法构建矿区生态适宜性评价体系及模型,并通过多因子评价综合叠加方法和空间分析原理评价矿区生态适宜性的区域分布特征,最终实现矿区塌陷土地的生态适宜度综合评价的可视化。研究结果表明,生态环境适宜区域分布在泗河和白马河沿岸,面积约12.092km2,占研究区域面积的17.25%;生态环境最不适宜区域主要分布在采矿厂、矸石山、城乡建设用地周围,面积约5.72km2,占研究区域面积的8.16%。  相似文献   

2.
大型露天矿区生态评价模型研究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景观生态评价的理论与方法,并结合露天煤矿开采对环境破坏的特点,构造了基于景观的稳定性和宜人性指标的露天矿区生态评价模型.以胜利矿区为例,通过选用多样性、代表性、空气污染浓度、重金属污染、土壤侵蚀、地下水污染等6项指标建立了生态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对生态评价因子进行等级化处理,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计算出各生态评价因子的综合评价指数(CEI)为0.96,表明该矿、区的生态质量很好,能满足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相似文献   

3.
GIS在采煤塌陷区建设适宜性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对被破坏土地调查和预测的基础上,综合考虑了采煤塌陷状况、地表水系、地质构造及区位条件等影响因子,建立了采煤塌陷区建设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各影响因子的权重;利用GIS多因素综合评价方法,对研究区土地资源的建设用地适宜性进行了评价,并划分出了适宜性等级。结果表明,在不考虑基本农田因子的情况下,研究区内的宜建土地面积为59.15km2,占研究区面积的57.4%,不仅提高了土地利用节约集约利用水平,还可为压煤村庄搬迁和矿区可持续发展提供用地保障。  相似文献   

4.
田凤云 《煤炭工程》2007,(F10):71-73
文章应用煤矿开发建设环境影响评价的生态适宜度指标体系,以山西省怀仁县规划矿区为案例,分析规划矿区工业建设用地、居民区用地的适宜性,从而得出规划矿区生态环境已不适合居住,更适合于工业建设的结论,进行矿区开发建设从土地生态适宜性的分析来看是合理的。  相似文献   

5.
景观生态评价方法在胜利露天煤矿环境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章应用景观生态评价方法,结合胜利矿区生产的特点,选用多样性、代表性、空气污染浓度、重金属污染、土壤侵蚀等5项指标建立了三个层次的生态评价指标体系,并提出了胜利矿区生态评价指标及其等级划分与赋值标准,通过运用层次分析法对生态评价因子的等级化处理及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计算出各生态评价因子的综合评价指数。文章提出的生态评价指标及其等级划分与赋值标准对于类似露天煤矿的生态环境评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付梅臣  周锦华  陈秋计 《煤炭学报》2008,33(10):1131-1136
通过FRAGSTATS 3.3软件获取了荆各庄矿区不同时期的景观指数.景观格局信息表明矿区景观优势度已经发生了较大变化,原优势景观耕地规模下降,新增采矿积水、矿业建设用地、矸石山用地;村落是各景观类型中变化最剧烈的;景观格局信息熵处于上升趋势;各类景观类型变化规律不同,其中,农田被其它景观分割、蚕食,菜地零星分布,林地是生态重建的主要景观,冲沟减少且自然边界人工化,采矿积水区面积增加、数量下降、形状趋于规则,鱼塘数量增加,村落不断迁移,均匀度下降,道路廊道连通性增强.充分说明采矿与城市化对城乡结合部矿区景观格局影响显著,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使景观格局趋于安全.  相似文献   

7.
矿山开采不仅破坏和占用大量土地资源,而且会对生态环境造成持久的负面影响。结合胡家河矿区2013—2020年8期逐年Landsat-8影像数据,通过计算植被覆盖度和景观格局指数,建立了矿区生态环境质量指标评价体系,并基于多智能体遗传算法的投影寻踪聚类(MAGA-PPC)模型对该矿区的生态环境质量进行了评价,分析了矿区地下开采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研究表明:2013—2020年,该矿区植被覆盖逐年下降,植被覆盖度均值总体减少,农用地减少,建设用地增加,矿区开采初期景观格局破碎化程度最高;随着矿区地下开采不断推进,矿区所有斑块在景观尺度水平上越来越聚集,整体景观水平破碎度明显减少,不同斑块类型交替出现的规律减弱,受矿区开采和土地复垦工作的共同影响,区内景观丰富度减少,各景观类型趋于均匀;MAGA-PPC模型评价结果反映出2013—2020年矿区生态环境质量整体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8.
董永智  魏勇齐  霍瑜剑 《中州煤炭》2021,(6):35-39,49
城市建设用地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是在城市远期规划的基础上,从地学的角度出发,综合考虑各种影响因子的影响,对城市远期规划建设用地地质环境适宜性进行综合评价,为城市远期规划用地提供依据。基于汝州市城市地质调查工作区范围,对评价区进行评价单元划分,根据自然地理条件、水文地质条件、工程地质条件、环境地质条件和社会影响条件5大类评价因子的影响,采用层次分析的方法,得到汝州市城市建设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分区。研究为城市资源、环境、生态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提供地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本文构建以矿区复垦土壤肥力状况、生态质量以及环境质量3个准则层20项指标为矿区复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为避免因素赋权的主观性,采用主成分分析法的方差贡献率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结合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建立各评价指标的隶属度函数,采用因子加权求和法计算矿区复垦效果的评价总分值.  相似文献   

10.
结合王庄矿实际情况,分别从宜耕、宜园、宜林、宜渔四个方向建立评价区土地复垦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可拓学理论的层次分析法(AHP)确定指标权重,选择梯形分布的隶属函数来计算评价指标的隶属度,建立王庄矿土地复垦适宜性评价的数学模型。通过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土地复垦适宜性评价,得出土地复垦的适宜方向:林地、渔业用地优先考虑,其次可以考虑耕地和园地。  相似文献   

11.
益新煤矿作为鹤岗市唯一一座城郊型矿区,矿区范围内城市居民点用地分布较广,占矿区总面积的60%以上。由于开采历史悠久,地表建筑物破坏严重,随着煤炭资源的进一步开采,势必造成更加严重的生态破坏,必须通过土地复垦工程来改善矿区生态环境。考虑省级生态功能区划、园林城市建设及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将研究区建设用地复垦为生态用地,作为过渡性用地类型。同时根据道路状况及周边环境状况等区位因素,将矿区内废弃居民点建设用地划分为3大主体生态功能区:观赏林区、生态林区、经济林区;对原土地利用类型为农用地的仍复垦为农用地。通过复垦功能分区研究,可以指导矿区复垦工程投资,改善鹤岗市生态环境,促进鹤岗市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煤矿区的建设与煤炭资源开采造成矿区土地利用与景观的变化,以兖州市东滩煤矿开采前后两期遥感影像为数据源,利用GIS空间分析技术,对煤矿区开采前后的景观格局变化开展深入研究工作,内容包括矿区景观类型转移矩阵分析、景观格局变异分析以及其景观生态风险评估。结果表明:1987~2013年,矿区内耕地和林地的面积减少,其余地物类型的面积都增大;矿区景观格局呈现复杂化,破碎化和均衡化的发展趋势;研究区内高、中风险区的面积不断向外扩张,低风险区的面积比重下降。因此,在矿产资源开发同时,应注重土地复垦过程中的景观格局优化,通过相关治理技术降低矿区景观生态风险,增大景观格局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3.
黄土丘陵露天矿复垦土地适宜性分区的方法与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合理安排露天矿复垦后平台边坡土地里利用布局是露天矿复垦的关键环节。该文以山西省吕鑫露天矿为例,根据物种生长的"适地适种"原则,分析原地貌环境下耕地、林地、草地对海拔高度、土层厚度、地形坡度、地形坡向等立地环境的要求,构建土地利用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对复垦后的平台边坡合理安排土地利用方式。结果表明:1研究区耕地分布主要海拔高度在1240m~1380m,土层厚度在100cm以上,坡度基本在6°以内;林地在各海拔高度内分布均匀,在土层厚度80cm的坡度低于25°的平台和阴坡上分布较广;草地在各海拔高度、土层厚度、坡度和坡向范围内分布均匀;2该矿区复垦后宜耕地面积约为594.47hm2,占矿区总面积的46.3%,宜林地面积约为340.94hm2,占矿区总面积的26.56%,宜草地面积约为348.45hm2,占矿区总面积的27.14%。  相似文献   

14.
陈海涛 《金属矿山》2010,39(5):151-153
矿区生态景观质量是反映矿山环境破坏程度和生态恢复后效应的一个重要指标,传统的评价方法在景观质量评价上存在不足,因此寻求一种较好的评价方法是矿山企业和科研工作者所关注的焦点。针对平果铝土矿矿床独特的地质特征,采用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对矿区土地种植模式进行了优化研究,罗列出各植被种植的组合顺序和空间分布情况,其结果与现场实际基本吻合,对矿区生态景观设计和环境再造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5.
矿区土地利用动态监测是我国自然资源调查监测的重要内容,也是矿区制定后期开采计划和进行土地复垦工作的重要依据。为了摸清矿区土地损毁状况及时空演变的特征,对土地利用动态平衡的调控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辅助手段,本文以山东省赵楼矿区为研究区域,利用2009年、2013年和2017年3期Lansand卫星影像,采用遥感(RS)技术手段,对赵楼矿区8年来土地利用变化特征进行了动态监测分析,通过各期土地利用分布图,土地利用转移矩阵,研究了赵楼矿区各种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的情况。结果表明:农用地是矿区主要土地利用类型,在研究期内以转出为主,平均以1.41%/a的速度递减,水域、工矿用地和非工矿建设用地则以转入为主,累计转入面积分别达到148.59 hm2、167.58 hm2和886.14 hm2。可见矿区在开采进程中缺少有效的土地复垦和整治措施,致使建设用地(工矿用地)和水域(塌陷积水区)持续侵占农用地,对矿区生态环境产生极大影响。  相似文献   

16.
基于突变级数法,研究了煤矿开采区土地复垦为耕地的适宜性,建立了综合评价模型。首先,将土地复垦适宜性分为适宜、中等适宜、不太适宜和不适宜4个级别;其次,采用11个参数作为评价指标,并确定各个评价指标的分级标准;最后,利用Matlab软件在每级标准对应的数组之间,根据正态分布原则生成800个总样本,其中600个作为训练样本建立突变级数判据,200个作为测试样本以验证该判据的可靠性,并且通过工程实例对该判据进行了验证。将建立的突变级数模型对邵东县某煤矿开采区土地复垦为耕地的适宜性进行综合评价,验证结果表明,样本突变级数法可精确地定量描述评价指标特征值的级别属性,能较好地对土地复垦适宜性状况进行数量化的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17.
兖州矿区复垦农田景观格局演变过程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曾磊  付梅臣 《煤炭学报》2004,29(3):303-307
通过对兖州矿区农田在采矿前后、复垦前后的景观格局变化情况的分析,进一步认识煤矿开采沉陷与农田景观过程的关系以及规划设计、施工与景观格局和过程的关系,揭示了复垦农田景观演变的一般规律,提出了复垦农田景观重建方法与重建标准.得出如下主要结论:科学技术发展要求农田景观格局与其适应,演变是农田持续发展的需要;采矿条件是影响矿区农田景观格局的主要因素,积水、坡地、裂缝是开采后农田景观主要格局;生产力保持稳定和提高、景观格局与环境保持协调、降低农田基质恢复期等是复垦农田景观重建的重要标准。  相似文献   

18.
浅析新建矿山土地复垦适宜性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地复垦规划中的土地适宜性评价是对未来土地利用方向的决策过程,其前提是损毁土地的综合分析。由于土地作为自然、社会经济综合体的特殊属性,决定了其在不同投入以及治理方式下功能的差异性。所以,从时间角度考虑,评价时间基点不同,评价结果将大相径庭,评价过程须综合考虑损毁前、损毁后拟复垦土地自然属性以及社会经济条件。1)井工开采沉陷土地适宜性评价的重点为农用地以及未利用地,其中,农用地适宜性评价重点考虑其原土地利用状态;2)排矸场、弃渣场土地适宜性评价在考虑其稳定性的前提下,多以经验以及类比法确定其适宜性方向;3)露天矿排土场适宜性评价的前提为确定其拟复垦土地的生态功能,在此基础上进行适宜性等级评价。  相似文献   

19.
土地复垦对矿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继栋  崔艳  白中科 《金属矿山》2010,39(12):144-147
运用生态足迹法分析了平朔矿区2005年生态承载力状况;通过改变土地利用结构,模拟出3种不同条件下的生产性土地配置情景:①破坏土地无复垦措施情景,②破坏土地采取生态效益优先情景,③破坏土地实行耕地优先情景,计算得出矿区煤炭资源开发对生态承载力的影响和人为干预下生态承载力的恢复程度。通过设置4种模式:土地适宜模式、提高生态生产性土地面积模式、提高单位土地面积产量模式、不同程度的资金投入模式,计算矿区生态承载力,为矿区土地复垦和复垦土地的可持续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