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煤》2021,30(10)
煤裂隙对煤层气赋存、运移和生产实践具有重要控制作用,是煤层气开发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为探究潘庄煤层气区块3号煤多尺度裂隙发育特征,采用煤矿井下和煤芯大裂隙观测和统计、扫描电子显微镜煤微观裂隙观测相结合方法对煤多尺度裂隙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3号煤中大裂隙较发育,煤中发育有3个不同走向的裂隙系,走向为150~160°的裂隙最为发育。裂缝间距变化范围广,裂隙密度级别为较密-密型,裂隙发育规模属于微型-中型,以小型裂隙为主;煤中可见张裂隙、剪裂隙两种微裂隙,二者的成因机制和发育特征不同。张裂隙延伸短、产状不稳定、裂口基本为敞开状、裂隙面凹凸不平。剪裂隙延伸相对较长且延伸有规律、产状稳定,裂隙面光滑平整。张裂隙和剪裂隙均具有多种形态,裂口常见碎屑物质和部分裂口被方解石脉充填。  相似文献   

2.
为了探讨沁水盆地南部研究程度尚低的15号煤储层在煤岩煤质、孔-裂隙、渗透性、吸附性等方面的特征,运用矿物测试、宏观微观观察、压汞、低温液氮等温吸附测试等方法并结合煤层气井数据分析,对15号煤与3号煤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15号煤显微组分特征有利于孔-裂隙发育和产气率,吸附性较好、含气量较高,裂隙较为发育;矿物种类多、含量高,矿物充填了孔-裂隙,严重降低了孔隙结构优度和渗透率。因此矿物充填,低渗透率和孔隙结构差是制约15号煤煤层气开发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为解决高聚能电脉冲应力波煤储层致裂增渗新技术发展初期的诸多问题,采用电脉冲应力波加载试验与微区观测手段对鄂尔多斯盆地肥煤样品微裂隙的发生发展过程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重复电脉冲应力波加载试验中,随冲击次数增多,微裂隙线密度增大,新生微裂隙的形成起源于冲击波产生的张剪性应力;煤体受力破坏过程大致分为3个阶段,冲击4次时煤体微裂隙网络基本形成,且没有明显的煤屑产生,为最佳冲击次数。煤体微裂隙网络主要发育在镜质组条带中,新生微裂隙优先从尺寸较大的原有结构性缺陷部位开始扩展,电脉冲应力波对煤体致裂增渗的效果十分明显,煤体中存在的原有结构缺陷是煤体微裂隙萌生的主要部位;煤岩条带类型及其组合方式,是制订煤储层增渗改造措施应考虑的重要地质因素。  相似文献   

4.
煤岩显微组成对甲烷吸附能力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分析煤岩显微组分对甲烷吸附作用的影响,对我国柴达木、鄂尔多斯和沁水等盆地的11个煤田49个煤样的煤质、煤岩显微组分和甲烷等温吸附关系进行了系统试验。结果表明:低、中煤阶煤的甲烷吸附能力随镜质组含量的增加而增加,而高煤阶煤的吸附能力则随之增加而降低。惰质组含量对煤吸附甲烷能力的影响较大,高煤阶煤的甲烷吸附能力随惰质组含量的增加而增加,而低、中煤阶煤的甲烷吸附能力则随之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低、中煤阶煤中的丝质体含量越低、半丝质体含量越高,煤的吸附能力越强。低煤阶煤吸附甲烷的能力与壳质组呈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5.
煤中孔裂隙控制着煤层气的储存场所和产出通道,其特征控制吸附、扩散、渗流等行为。文章采用扫描电镜对寺河井田3号煤层的微孔裂隙进行了观测和分析。结果表明:煤中存在气孔和角砾孔两种微孔隙类型,孔隙形态复杂多样,孔隙被充填现象严重,孔隙的连通性差;煤中以剪性微裂隙发育为主,多发育于原生结构煤中,张性裂隙少见且主要发育于碎裂煤中。裂隙面常见被粒状、片状等碎屑物及方解石脉所充填,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煤层的渗透性能。  相似文献   

6.
尹艳飞 《煤》2020,29(5):8-12
煤孔裂隙是控制煤层气吸附、解吸、扩散、渗流等的关键因素,其研究对井上下煤层气抽采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为了揭示新元矿3号煤微孔裂隙特征,采用扫描电镜对该矿3号煤微孔裂隙进行了观测研究。结果表明:新元矿3号煤中发育有气孔、角砾孔和摩擦孔等3种不同成因类型孔隙,孔隙的形态多样,孔隙大小一般为几百纳米至几十微米,孔隙基本不连通且被少量碎屑物充填,角砾孔连通性好但结构不稳定。煤中发育张裂隙和剪裂隙,裂口宽度一般为数百纳米至20μm,呈张开状且裂口中有少量煤屑所充填;张裂隙产状不稳定,延伸短且多呈弯曲状;剪裂隙产状稳定,定向延伸长;裂隙面粗糙程度不一,张裂隙面粗糙,剪裂隙面光滑平直。  相似文献   

7.
本文选取沁南和鄂东煤矿大块原生结构煤岩,通过改进的滤失仪设备进行压裂滤失实验,实时观察滤失现象,测量滤失相关参数,定性与定量分析滤失效应。实验结果表明,在同等泵送压力条件下,煤岩滤失性能差异很大,沁南煤岩滤失要大于鄂东煤岩。对比煤岩的裂缝发育特征发现,煤岩的滤失很大程度上受煤岩节理裂隙发育特征的影响。煤储层作为裂隙性储层,在裂隙发育区,必须采取合理有效的手段降低滤失性能,为下一步煤层气勘探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煤》2021,30(10)
煤孔裂隙控制着煤层气赋存和运移,对煤层气生产实践具有重要影响。为了研究郑庄井田3号煤微孔裂隙特征,采用EVO 15型扫描电子显微镜对井田3号煤的微孔裂隙进行了观测和精细表征研究。结果表明:郑庄井田3号煤中微孔隙有气孔、铸模孔、溶蚀孔和角砾孔,不同孔隙的形态、大小和连通性等均不同。孔隙形态多样,孔隙大小一般几十纳米至几十微米,孔隙的连通性整体较差,常见碎屑物充填孔隙。煤中微裂隙为张裂隙和剪裂隙,张裂隙延伸短、产状不稳定、裂隙面粗糙、裂口基本为张开状。剪裂隙延伸相对较长、产状稳定、裂隙面光滑、裂口部分张开。张裂隙和剪裂隙被碎屑物和方解石脉充填现象常见,但剪裂隙被充填现象更严重。  相似文献   

9.
申晋国 《煤》2019,(10)
煤中微孔裂隙是影响煤层气储集和运移的关键储层物性参数,为了掌握寺家庄矿15号煤中微孔裂隙发育特征,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其进行了大量观测和精细定量表征。结果表明:寺家庄矿15号煤中发育有气孔、铸模孔、溶蚀孔、摩擦孔、角砾孔及碎粒孔等六种不同成因类型微孔隙,且不同成因孔隙的大小、形态、充填情况及连通性等均有所不同;煤中可见张、剪性微裂隙及力学性质无法辨识的紊乱裂隙,裂隙类型及发育程度与煤体结构密切相关,且不同裂隙类型的形态、规模大小、展布及排列组合等不同。  相似文献   

10.
煤中裂隙是煤层气运移的主要通道,是影响和控制煤储层渗透性的直接因素。我国构造煤普遍发育,不同类型构造煤中裂隙特征差异显著,对煤储层渗透性的影响也不一样。因此,对构造煤中裂隙与渗透性的研究十分必要。选取河南平煤十三矿和山西晋城胡底矿中、高煤阶的2种变形程度构造煤,首先利用环氧树脂制作了柱状构造变形煤样品,解决了构造变形煤制样难的问题;其次通过扫描电镜、微米CT扫描结合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展现了2种构造煤中开度大于15μm裂隙的发育特征、分布规律、形态与结构的差异性;最后基于泊肃叶定律、三轴渗透实验结合CT扫描裂隙结构参数建立了渗透率预测模型,并探讨了裂隙结构对渗透性的控制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在开度>15μm尺度下弱构造变形煤(偏向原生结构煤)多发育形态简单的大裂隙,裂隙连通性与连接强度均较差,而强构造变形煤中微裂隙形态复杂,裂隙的连通性与连接强度均较好,强构造变形煤的裂隙率大于弱构造变形煤。2种构造煤渗透率随有效应力增大均呈负指数下降趋势。煤储层渗透率受多因素综合控制,包括裂隙开度、数量、体积、连通性与连接强度,其中裂隙开度的影响最为显著。在此基础上,综合考虑到这些控制渗透率的因素以及...  相似文献   

11.
Through site observation and indoor measurements in XieJiaji No.2 Coal Mine in Huainen and Luling Coal Mine in Huaibei, it is discovered that the fragmentation degree are different in different coal seams in same mining district and even in sublevels of the same coal seam, the coal mass structures exist much difference. By analyz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onstitution of coal matters and the epigenesis breakage of coal. This paper points out that the internal factor which causes the diversity of the coal mass structure comes from the diversity in the contents of telocollinite and desmocollinite in the vitrinite. The contenet of desmocollinite is higher than that of telocollinite in intact coal seam (sublevel) but the former is less than the later in breaking sublevel, the diversity of constituent content more affects the epigenetic fragmentation degree of coal seam. The content of desrnocollinite proves lower than that of telocollinite in the broken coal seam. The new understanding has directing, and reference for the study of coal petrology, coal mine gas geology and coal methane.  相似文献   

12.
通过数值模拟分析,提示了厚煤层综放开采时顶煤运移和应力分布规律。在支架围岩相互作用过程中,支架顶梁有一个先承载后卸载的过程。根据顶煤所受控制作用的不同。对顶煤沿垂向进行了分区,而根据应力场、破坏场和位移场分布,对顶煤沿走向进行了分区。对现场实施岩层控制、提高顶煤回收率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乌海市骆驼山煤田和乌达煤田煤层自燃情况、治理情况、存在问题等进行了深入调研和分析,并提出了具体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乌海市骆驼山煤田和乌达煤田煤层自燃情况、治理情况、存在问题等进行了深入调研和分析,并提出了具体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5.
徐州矿区薄煤层可刨性分类和评价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郭广礼  陈胜利 《煤炭学报》1998,23(6):596-600
研究了影响煤的可刨性的主要因素,采用调查,理论分析和系统工程方法,确定了各影响因素的权重和各因素对煤层可假冒性影响程度的量化数学模型,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徐州矿区煤层可刨性分类指标体系和综合评判模型,为合理选择机型,配置工艺参数提供理论依据实际应用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6.
倾斜厚煤层放煤规律及参数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樊克恭  郭忠平 《煤炭学报》1997,22(4):380-384
根据倾斜厚煤层放顶开采的特点,应用相似材料模拟、现场观测与数学分析方法邮适合放顶煤开采的两阶段依次放煤 倾凭着最煤层一次全量放煤时的下行放煤顺序,建立了示解放煤参数的数学模型,结果表明,煤层倾地放出体的影响随其高度的增加而减小,对放煤参数的影响较小,最终放煤残留角是影响放煤参数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18.
通过资料事理和井下工作面煤层厚度实际测量,采用数理统计方法,从3个方面对前岭4、6主采煤层煤厚及可采生探采对比进行了分析,指出了在地勘阶段对矿区地质规律应有正确分析与充分认识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9.
依据现场实测结果和大倾角煤层开采的特点,建立了与支护有关的围岩不同力学结构模型;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大倾角“三软”煤层工作面矿压显现特征和其对工作面支护的影响,提出了工作面支护设计的原则、方法以及采用后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应用FLAC^3D计算程序,分析了某矿大倾角厚煤层在综放开采过程中,采场覆岩与顶煤的运移规律及相应的应力场、破坏场的变化特征,揭示了沿煤层倾向布置的综放支架的受力状态及运动趋势,研究结果得到了现场实践的验证,为大倾角厚煤层的综放开采提供了理论依据,对工程实践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