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表面活性剂复配体系混合胶团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以N-脂肪酰基谷氨酸单钠(FAG-单钠)与十二烷基碘酸钠(AS)以及FAG单钠与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为两元混合水溶液体系,对在空气、液界面上和胶束中的有关物化性能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两组分混合体系均形成非理想胶团,在胶束中混合体系的AS/FAG单钠溶液出现增效,而CTAB/FAG单钠体系有增效和抑制作用。但在表面层中均出现增效作用。  相似文献   

2.
陶永铎  张辉  李秋小 《精细化工》2015,32(3):272-276
对椰子油乙氧基化物-30EO(COE-30)与直链烷基苯磺酸钠(LAS)、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硫酸钠(AES-2)及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羧酸钠(AEC-5)复配的二元体系进行研究,运用非理想溶液理论计算混合胶束和混合吸附层的组成及二者在混合胶束和混合吸附层中协同作用参数。结果表明,复配体系在混合胶束和混合吸附层显示出较强的协同作用,混合胶束中作用参数|βm|=2~6,混合吸附层中作用参数|βσ|=2~6。3个复配体系在形成胶束能力和降低表面张力效率方面存在协同增效作用,同时COE-30/AES-2和COE-30/AEC-5体系在降低表面张力能力方面也存在协同增效作用。  相似文献   

3.
本文研究了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磺酸钠(SAS)分别与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及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复配体系的胶团。结果表明:任何比例的两复配体系均形成非理想混合胶团;对于SAS/SDS体系高活性组分在胶团中所占的摩尔分数高于它在体系中的摩尔分数;而在体系SAS/CTAB中,两组分在胶团中的摩尔比却趋近于1:1,并不与它们在体系中的摩尔比相对应;复配体系SAS/SDS和SAS/CTAB的β~M值分别为-2.94和-26.47,表明前者偏离理想混合不大,而后者则偏离较远,但两体系在形成胶团能力方面均出现增效作用。  相似文献   

4.
摘要:对椰子油乙氧基化物-30EO(COE-30)与直链烷基苯磺酸(LAS)、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硫酸钠(AES-2)及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羧酸钠(AEC-5)复配的二元体系进行研究,运用非理想溶液理论计算混合胶束和混合吸附层的组成及二者在混合胶束和混合吸附层中协同作用参数。结果表明,复配体系在混合胶束和混合吸附层显示出较强的协同作用,混合胶束中作用参数|βm|= 2~6,混合吸附层中作用参数|βσ|= 2~6。三个复配体系在形成胶束能力和降低表面张力效率方面存在协同增效作用,同时COE-30/AES-2和COE-30/AEC-5体系在降低表面张力能力方面也存在协同增效作用。  相似文献   

5.
测定了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胶束体系中不同温度及碱浓度下的肉桂醛水解反应速率,比较了四丁基溴化铵(TBAB)对CTAB、十二烷基硫酸钠(SDS)、聚氧乙烯月桂醚(Brij-35)胶束体系中肉桂醛水解转化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当0.003 mol/Lc(CTAB)0.02 mol/L时,肉桂醛水解反应中碱的浓度可从0.1 mol/L下降至0.02 mol/L、反应温度可从318 K下降至298 K,而胶束体系中的反应速率常数基本等于非胶束体系;肉桂醛的转化率(η)依次为η(CTAB+TBAB)η(Brij-35+TBAB)η(CTAB)η(Brij-35)η〔non-(surfactant+TBAB)〕η(SDS+TBAB)η(SDS),且随着TBAB浓度的增加,各胶束体系中肉桂醛的转化率均增大,表明TBAB与胶束催化之间存在着协同作用,它能提高胶束催化的效率。  相似文献   

6.
姜占锋  张天翔  周蕊  尉志武 《化学世界》2003,44(3):122-124,146
通过表面张力法和负染色电镜法分别从两个方面研究了二甲基亚砜 ( DMSO)对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 ( CTAB)胶束形成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 ,DMSO的加入使得 CTAB水溶液表面张力曲线出现双 CMC;从负染色电镜实验可以观察到 ,在 DMSO影响下 CTAB体系的第二 CMC区域出现了棒状胶束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糖苷类表面活性剂C8/10烷基糖苷(APG)、C12/14醇醚糖苷(AEG)和C12/14醇醚糖苷柠檬酸单酯二钠盐(AEG-EC)与双癸基二甲基氯化铵(DDAC)复配体系的物化性能和相行为。结果表明,APG/DDAC体系的表面张力、泡沫性能和乳化性能有增效作用,润湿性能无增效作用。AEG/DDAC体系的泡沫性能和乳化性能有增效作用,润湿性能无增效作用。AEG-EC/DDAC体系的表面张力和润湿性能有增效作用,泡沫性能无增效作用。用偏光显微镜研究了三元体系的相行为,结果表明,随着DDAC含量的增加,糖苷类表面活性剂/DDAC/水体系的三元相图依次出现胶束相、胶束-液晶共存相和层状液晶相。  相似文献   

8.
将N-月桂酰基谷氨酸钠(SLG)分别与十二烷基三甲基氯化铵(DTAC)和十二烷基甜菜碱(BS-12)以不同比例混合,研究不同类型表面活性剂之间的相互作用对表面化学性能和形成胶束的影响。通过规则溶液理论研究了不同摩尔比的复配体系的表面化学性质,使用激光光散射表征复配体系的胶束分布和平均流体力学半径,使用荧光探针法测量复配体系的微极性和胶束聚集数。结果表明,两个复配体系均表现出全面增效的协同作用,均在SLG摩尔分数x=50%时表现出最佳协同效应,并且阴离子表面活性剂与阳离子表面活性剂之间具有更强的作用力。SLG/DTAC复配体系在10倍cmc下趋向于产生单一稳定且小于单一组分的聚集体,SLG/BS-12复配体系在10倍cmc下形成棒状胶束,胶束大小分布较宽。  相似文献   

9.
运用高分辩NMR方法 ,研究了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 (CTAB)胶束水溶液、KBr盐溶液对苯甲醇的增溶作用及CTAB/正丁醇 /10 %正辛烷 /水反向微乳液对丙烯酰胺(AM)的增溶作用。结果表明 ,在苯甲醇浓度低时苯甲醇主要增溶于CTAB胶束水溶液或KBr盐溶液的界面层 ,随着增溶物浓度的增大 ,苯甲醇主要增溶于胶束的栅栏层和胶束内核。在CTAB胶束水溶液中 ,当苯甲醇浓度达到 0 35 7(V/V)时 ,它沿烃链的增溶达到饱和 ,并开始进入胶束内核中心 ,并引起CTAB长链亚甲基峰分裂成两个单峰 ,一个在高场 ,一个在低场 ,而在CTAB胶束KBr盐溶液中 ,未得到长链亚甲基的分裂峰。在CTAB油包水 (W /O)微乳液中 ,通过 1H和 13CNMR谱讨论了丙烯酰胺与CTAB和正丁醇的相互作用 ,丙烯酰胺浓度较小时 ,其增溶在微乳液的Stern层 ,当丙烯酰胺与CTAB摩尔比接近 0 75时 ,丙烯酰胺分子增溶到栅栏层 ,并沿CTAB烃链进行分布  相似文献   

10.
周从山  杨涛  张建策  曾艳红 《精细化工》2007,24(3):225-227,286
用芘(Py)荧光探针法测定了添加少量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胺(CTAB)后,十二烷基硫酸钠(SDS)的临界胶束浓度(CMC)和胶束聚集数(Nm)。在一定范围内,SDS的CMC与CTAB的添加量〔x=c(CTAB)/c(SDS)〕有如下定量关系:ln〔CMC/(mmol/L)〕=0.69-10.48x。当x=1/80时,SDS的胶束聚集数为92。x=1/40时,SDS的胶束聚集数为122。SDS的胶束聚集数随着CTAB的添加量迅速增加。因此,阴阳离子混合表面活性剂作为合成介孔催化剂的模板剂,可以调控介孔催化剂的孔径大小。  相似文献   

11.
通过表面张力法和荧光探针法研究了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油酸钠(NaOA)与非离子表面活性剂n-十二烷基-β-D-麦芽糖苷(DDM)组成的二元混合体系分别在水和体积分数为20%的乙二醇水溶液中的聚集行为。利用Rubingh模型和Maeda模型得到的相互作用结果一致,表明NaOA/DDM混合体系在水和20%的乙二醇水溶液中均存在协同效应,在NaOA摩尔分数达到0.4时,混合体系的协同效应均达到最强。乙二醇的加入增大了混合体系的临界胶束浓度,降低了表面活性剂的吸附效率。荧光测试结果表明,乙二醇能够破坏胶束结构,减小胶束聚集数,增加微环境极性。  相似文献   

12.
裴晓梅  黄娟  宋冰蕾  崔正刚 《精细化工》2013,30(9):1008-1013
考察了4个含有季铵头基的Bola两亲分子ArN-n-NAr(n=4,6,8,10)与SDS(十二烷基硫酸钠)混合水溶液的溶液性质。ArN-n-NAr/SDS混合体系表现出在降低表面张力效率(c20)和能力(γCMC)以及胶束生成能力(CMC)的明显增效。c20在混合水溶液中均比单纯组分低,在等电点(0.33)时出现最小值,分别为0.076 mmol/L(n=4),0.048 mmol/L(n=6),0.046 mmol/L(n=8)和0.026 mmol/L(n=10)。与单组分SDS相比,混合体系的CMC出现明显降低,其中ArN-10-NAr/SDS混合体系的CMC比SDS单组分降低了9倍多(从2.40 mmol/L降至0.26 mmol/L)。混合体系中ArN-n-NAr连接链的伸直长度分别为0.635 nm(n=4),0.889 nm(n=6),1.143 nm(n=8)和1.397 nm(n=10),通过与静电平衡距离(0.9 nm)比较得知气/液界面混合吸附层的外表层完全由SDS构成,ArN-n-NAr分子分布在亚表层,依据两头基间连接链长度的不同,ArN-n-NAr(n=4,6,8)采取横躺的方式,ArN-10-NAr采取直立的方式。  相似文献   

13.
张文莉  倪良 《化学世界》2004,45(5):244-246
研究了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胺(CTAB)和邻-苯二甲酸氢钾在水溶液中的相互作用,考察了正丁醇对该胶束体系粘度的影响。结果表明,CTAB/邻-苯二甲酸氢钾胶束体系的相对粘度与邻-苯二甲酸氢钾和CTAB的物质的量之比(ξ)有密切的关系。当ξ由0逐渐增大时,体系的相对粘度也由1显著增大,ξ=2.0时粘度达到最大,以后又逐渐减低。正丁醇对该胶束体系粘度的影响,在盐浓度小于0.02mol/dm3时不明显,而在盐浓度大于0.02mol/dm3时体系粘度随正丁醇体积分数()的增加而迅速减少。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不同连接基的琥珀酸酯磺酸盐型双子表面活性剂(GSS)与辛基苯基聚氧乙烯醚(TX-100)复配体系(GSS/TX-100)在水溶液中的表面性质和胶团化行为,对混合胶团和表面吸附层的组成和相互作用参数进行了计算。结果发现:复配体系水溶液在形成胶团和表面吸附时无明显甚至不存在正加和增效,但是TX-100的加入可明显降低GSS的临界胶束浓度,混合胶团中TX-100占胶团的主要成分,GSS与TX-100具有较弱的相互作用,连接基较短的GSS更易形成胶束,也更易与TX-100形成混合胶束。  相似文献   

15.
研究在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和十六烷基氯化吡啶(CPC)存在下,Ca2 -槲皮素(Qu)-表面活性剂体系的共振瑞利散射(RRS)光谱。结果表明,由于三元胶束配合物的形成,体系RRS峰强度急剧增强。最大RRS峰分别位于471 nm(CTAB)和489 nm(CPC)。CTAB和CPC浓度均在1×10-7mol/L~2×10-5mol/L,与RRS强度成正比。考察其相应的光谱特征、影响因素、适宜的反应条件及共存离子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测定了N,N'-双(月桂酰基)乙二胺二丙酸钠(DLMC)及与十二烷基三甲基溴化铵(DTAB)和十二烷基聚氧乙烯(6)醚(AEO6)复配体系的表面张力,计算了DLMC及复配体系的表面化学性能参数;应用正规溶液理论得到复配体系内表面相和胶束相中2种表面活性剂之间的相互作用参数。结果表明,在25℃,0.1 mol·L-1NaBr水溶液中,DLMC的临界胶束浓度(cmc)为1.01×10-4mol·L-1,cmc下的表面张力(γcmc)为30.3 mN·m-1;DLMC/DTAB复配体系的γcmc,cmc和Amin均比单一组分要低;DLMC/AEO6复配体系的γcmc,cmc和Amin随着DLMC组分的增加先减小后有所增加。复配体系在形成胶束能力、降低表面张力效率及降低表面张力能力方面存在协同增效作用。  相似文献   

17.
反胶束萃取精氨酸脱亚胺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道了用反胶束体系萃取精氨酸脱亚胺酶(ADI)的研究结果,为精氨酸脱亚胺酶的分离纯化提供了一种方法。在反胶束体系中采用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作为表面活性剂,正辛烷和丁醇作为溶剂及助溶剂。考察了水相pH、振荡时间、离子强度、表面活性剂浓度及精氨酸脱亚胺酶质量浓度等因素对精氨酸脱亚胺酶分离纯化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当c(CTAB)=0.01 mol/L,pH=7,振荡时间15 min,体系中用于反萃取的c(NaCl)=0.75 mol/L,且起始粗酶质量浓度控制在30 g/L时,通过辛烷/丁醇/CTAB反胶束体系的萃取和反萃取,ADI酶液萃取率E达到85%,比活达到1.107 U/mg,是起始酶液的4.52倍。  相似文献   

18.
AS-PEG及AS-PVP的γ-lgc曲线的双拐点特征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方云  吴云兰  丁远飞  杨扬 《精细化工》2000,17(12):693-695
用表面张力法研究了十二烷基磺酸钠 (AS)与不同相对分子质量的聚乙二醇 (PEG)或聚乙烯吡咯烷酮 (PVP)间的相互作用。实验结果表明 ,AS与PVP以及与相对分子质量较大的PEG间混合体系的γ -lgc曲线均具有双拐点的特点 ,为拟双平台型曲线。但AS与低相对分子质量的PEG2 0 0 0及PEG40 0混合体系的γ -lgc曲线却没有出现明显的双拐点现象 ,其曲线表现为拐点偏离CMC的单平台型曲线。从表象上看 ,AS -PEG、AS -PVP体系中的分子间相互作用与SDS-PEG、SDS -PVP体系中的分子间相互作用没有根本区别。  相似文献   

19.
席曼  张填昊  梁博  张宝砚 《应用化工》2014,(7):1263-1268
以丙三醇为基体,合成了三(2-(N,N-二甲基十六烷基氯化铵)乙酸)丙三醇酯(S1)和(2-十六烷基羧酸酯)丙二羧酸钠(S2)两种结构相近但极性相反的表面活性剂,研究它们对聚苯乙烯-b-丙烯酸(PS-b-PAA)在DMF/H2O混合体系中自组装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2种表面活性剂均使PS-b-PAA的球形胶束发生了改变,但二者作用的结果不同。随表面活性剂溶液浓度的增大,S1/PS-b-PAA体系的胶束形貌发生由短棒向长棒再到囊泡的转变,形成的棒状胶束长度越来越长(由251 nm→418 nm→1 280 nm);S2/PS-b-PAA体系,胶束形貌发生由球形→较大球形和部分S2的小球形共存→片层和较大球形共存的转变,胶束尺寸逐渐增大(由134 nm→188 nm→1 597 nm)。电离后,电荷数量及其烷基链与嵌段共聚物相互作用的差异是导致2种表面活性剂对胶束形貌产生不同影响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以K12表面张力仪为主要手段研究了十二烷基苯磺酸钠(LAS)和聚醚组成的混合表面活性剂体系的增效作用。实验表明,十二烷基苯磺酸钠(LAS)和聚醚组成的混合表面活性剂体系的临界胶束浓度(cmc)大大低于任一单一组分溶液的cmc,且在其中一组分的溶液中加入少量的另一组分即可使体系的cmc大为降低。在很大的配比范围内cmc都维持在一较低水平且随配比改变变化的幅度不大。此外,混合表面活性剂体系在形成胶束能力以及降低表面张力效率方面都显示出较强的增效作用。但在降低表面张力能力方面,未显示出增效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