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采用有限元法建立1500四辊平整机辊系变形模型,计算出弯辊力和轧制力变化对轧辊辊缝形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工作辊弯辊和轧制力都能对辊缝形状有影响,工作辊弯辊对辊缝形状成正比变化,轧制力对辊缝形状成反比变化。  相似文献   

2.
罗利威  谢劲松 《冶金丛刊》2008,(1):24-25,30
介绍了珠钢原CVC辊形工作辊与平辊形支撑辊配置使用存在的问题,分析并指出平辊形支撑辊应用辊端部应力过于集中.研究和开发了与CVC辊形工作辊相配套的支撑辊CVC辊形技术,降低了辊耗,增强带钢板形控制能力,促进了薄规格热轧板的生产.  相似文献   

3.
冷轧厂五机架连轧机每个机架都是由上支撑辊、上工作辊、下支撑辊和下工作辊组成,工艺上要求上、下工作辊作为主动辊,上、下支撑辊为随动辊。在正常轧制中,由于液压压下形成的轧制力使支撑辊与工作辊的辊面贴在一起,由工作辊带动支撑辊旋  相似文献   

4.
在当前冷轧产品品种结构不断丰富的背景下,拓展冷轧机的板形控制能力具有重要意义。针对某钢厂产品规格拓展轧机正凸度提供能力不足、工作辊凸辊使用频率高的问题,提出将工作辊凸度转移到支撑辊上、支撑辊提供部分凸度、工作辊尽量采用平辊的思想,设计CVC、VCL、VCL+这3类支撑辊辊型,建立轧件辊系一体化模型并仿真对比新辊型与原辊型配置下轧机板形控制能力。结果表明,采用VCL140+支撑辊搭配工作辊平辊,可起到代替原支撑辊平辊搭配工作辊凸辊的效果,并可显著改善辊间接触压力的均匀性。新辊型上机应用后,超高强钢边浪板形发生率由33%降至4%,工作辊凸辊使用率由95%降至5%,机组弯辊和窜辊超限的问题得到彻底解决,支撑辊月平均过钢量从原12万t提高到15万t,生产效率得到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5.
辊径和辊距是辊式矫直机最重要的基本参数。从矫直质量出发,分析了咬入条件、接触应力和强度条件对辊径和辊距的影响。结果表明,强度条件是影响辊距和辊径的关键因素,是确定辊式矫直机辊径和辊距重点考虑的因素,其他因素可用来评价由强度条件确定的辊径和辊距的适用性。该结果对辊式矫直机的设计与开发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正专利号:ZL 201920780846.X发明人:李丹;贺梦军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长效滚底炉炉辊及其长效滚底炉炉辊装置,所述炉辊包括均布与辊身连接的多个辊环;所述多个辊环的厚度从中间辊环向两侧辊环逐渐减薄;所述辊环包括滚动支撑的外环,多个均布设置在外环内侧与辊身连接的瓣;所述辊环上设置有与辊身轴向倾斜的防止辊  相似文献   

7.
以武钢2180mm超宽CVC冷连轧机为研究对象,基于现场实际生产数据,利用大型有限元软件ANSYS9.0建立了辊系三维有限元模型,利用该模型分析了不同弯辊力、板宽、中间辊窜辊下的板形调控特性,可以看出以上板形控制手段对其半承载辊缝具有较大的影响。运用所建立的辊系三维有限元模型得到不同工况下的中间辊和支持辊间、中间辊和工作辊间的辊间接触压力。可以看出,中间辊和支持辊间、中间辊和工作辊间的辊间接触压力呈现出"S"形。通过以上分析为实现板形的良好控制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8.
 LVC辊型是一种具有特殊辊形曲线的新型辊型,这种辊型实现了辊缝凸度调节与板宽成线性化,可以通过窜辊来控制板形,研究LVC辊型的窜辊策略并将其应用在板形自动控制模型中。从LVC辊型上机情况看,LVC辊型有较好的辊形自保持性。从使用LVC辊型与使用常规工作辊轧制的板形工艺数据比较可知,LVC辊型可以明显改善板形质量,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9.
张荣明 《工业炉》2023,(1):46-49
为了确定炉辊间距指标,引入炉辊切入点和炉辊切入角概念,并通过钢板接触炉辊瞬间的几何关系,推导出炉辊切入角与钢板挠度、炉辊直径、辊间距的关系。通过建立理论计算模型,计算了高温钢板挠度及相应的炉辊切入点与炉辊切入角,为薄规格辊底式热处理炉辊间距的选择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令狐克志  何安瑞  杨荃  赵林  郭晓波 《钢铁》2006,41(12):45-48
在实测热连轧支承辊磨损辊形的基础上,采用分割法,沿支持辊轴向把辊身分成均匀的等分,建立了热连轧支承辊磨损辊形数学模型,该模型根据带钢的轧制工艺参数可以及时地计算出支承辊在线磨损辊形.从与现场收集的支承辊磨损辊形数据的对比中可以得出,该模型对支承辊的预报磨损辊形与实际磨损辊形很接近,具有较高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11.
曹建国  魏钢城  张杰  苏毅  陈刚 《工程科学学报》2007,29(10):1033-1036,1050
通过现场跟踪测试,分析了常规支持辊、常规工作辊和自主开发应用的VCR变接触支持辊和ASR非对称自补偿工作辊在服役期内的辊形变化特点,建立有限元模型分析了常规支持辊/工作辊、变接触支持辊VCR/常规工作辊和变接触支持辊VCR/非对称自补偿工作辊ASR三种代表性热轧辊形配置对硅钢热轧板形控制性能的影响.与常规辊形配置相比,VCR/ASR新辊形配置的辊缝凸度调节域提高12.79%,辊缝横向刚度提高25.30%,服役前期和后期辊间接触压力峰值分别下降40.23%和41.40%.VCR/ASR新辊形配置在武钢1700mm热连轧机连续稳定工业应用表明,无取向硅钢板形质量提高,轧制单位扩大,有效改善工作辊严重磨损对硅钢边降板形控制性能影响.  相似文献   

12.
弯辊装置的故障分析与结构改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精轧机组的工作辊,经常因为工作辊弯辊装置的液压锁紧缸动作异常,拖延精轧机组工作辊换辊时间,严重影响热轧厂的设备运转率.通过弯辊装置液压锁紧缸故障总结和工作辊弯辊装置原理、结构分析,对工作辊弯辊装置操作侧与传动侧液压锁紧缸进行改造.  相似文献   

13.
引用微分概念设计CVC辊型,认为辊型曲线移辊后,其辊缝形状为辊型曲线的导函数曲线,此方法可用于UPC等移辊式轧机的辊型设计。  相似文献   

14.
戎一  郑一凡 《冶金设备》2008,(5):67-69,45
分析三重辊式矫平机在矫平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阐述三重辊式矫平机的优点,介绍三重辊式矫平机的结构特点和该类型矫平机辊系中的工作辊、中间辊、支承辊的材料选用以及辊径和辊距参数的确定.  相似文献   

15.
景小文 《冶金自动化》2020,(S1):133-138
张力辊是连续生产产线的重要的组成设备,张力辊保证了连续产线的张力辊前后张力的稳定,使带钢尽可能沿着生产线的中心线运行,而不致因走偏而造成边部刮伤甚至断带。带钢包绕在张力辊上,在其包绕接触处(包角处)产生摩擦力,正是这个摩擦力,使张力辊出口张力与入口张力按某种规律变化,借此改变张力值,对整条机组实现张力控制。通常的情况下,张力辊不是一个单独的辊,而是一组辊,根据张力设定情况,有2个辊的张力辊或4个辊的张力辊,这几个辊通常设定成一个辊作为主辊,其他辊设成从辊的方式。从而这几个辊存在一个转矩的负荷分配问题来保证带钢的稳定运行。  相似文献   

16.
书讯     
《冶金设备》2015,(2):36
<正>冶金设备杂志将于2015年10月出版"多辊轧机专集"。该专集收集了国内外有关多辊轧机文章三十余篇,主要介绍了多辊轧机的特点、用途和发展史、多辊轧机百年大事记、塔形辊系和复合式多辊轧机的各种型式;并系统介绍了Rohn型、Sendzimir型、Frhling型多辊轧机、CR轧机、Demag双牌坊20辊轧机、三菱和日立双牌坊HZ20辊轧机、HDK十辊轧机、MKW轧机、Z-Hi18辊轧机、以及中国人自己设计研制的SR 12/20辊可换式多辊轧机和集成式多辊轧机、36辊  相似文献   

17.
辊底式炉炉辊设计中的几个问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辊底式炉炉辊的辊距、炉辊的受力和强度计算、炉辊壁厚以及炉辊材料进行了分析和说明。  相似文献   

18.
孙静娜  薛涛  杜凤山 《钢铁》2012,47(2):49-52
 为了深入研究六辊CVC轧机的带钢凸度控制能力,采用非线性弹塑性有限元法,利用大型非线性有限元软件MSC.Marc建立了六辊CVC轧机轧制过程三维有限元仿真模型。模型将辊系弹性变形与轧件弹塑性变形耦合在一起,进行统一建模与分析。运用该模型分别改变工作辊弯辊力、中间辊弯辊力、中间辊横移量进行有限元模拟,得到了工作辊弯辊、中间辊弯辊、中间辊横移对接触应力和带钢凸度控制的影响规律。所建模型与分析结果可为六辊CVC轧机的板形控制研究提供理论数据与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9.
为提高冷轧带钢六辊轧机辊系的稳定性,目前常采用轧辊偏移方法.本文通过ABAQUS有限元软件建立辊系-轧件一体化耦合模型,对不同轧辊偏移辊系进行受力分析,揭示了不同轧辊偏移条件对六辊轧机板形调控特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中间辊正向偏移轧制时,工作辊弯辊力对二次凸度调控功效最好,对四次凸度影响较大;在四种偏移方式条件下,中间辊弯辊力在0~300 kN范围内对带钢二、四次凸度调控功效基本相同;中间辊正向偏移轧制时,中间辊弯辊力在300~500 kN范围内对带钢二次凸度调控功效最好;工作辊正向偏移轧制时,中间辊弯辊力对四次凸度影响较大;不同轧辊偏移条件下中间辊窜辊对带钢二次凸度调控趋势基本相同,且负窜辊对二次凸度的调控功效优于正窜辊,工作辊正、反向偏移轧制条件下中间辊窜辊对四次凸度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20.
"S型"辊涂方式主应用于需要钝化、且厂房垂直空间不足,无法提供垂直冷却的生产线,生产时上涂辊与转向辊接触,转动时会造成涂辊扭矩过大辊涂跳电.为此增加涂辊与取料辊转速可以降低扭矩,但产品钝化膜重随之增加.经过测试通过加大涂辊与取料辊间压力、降低涂辊与S辊压力、提高提升辊高度,有效降低了钝化膜重,大幅度节约了辅料成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