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秦晓 《中国能源》2008,30(4):29-33
中国能源安全已提高到国家战略的高度,石油运输安全在石油安全体系中占重要地位,中国进口石油海运安全是中国的石油运输链条中风险最大的一个环节。本文在对中国能源运输业近年发展回顾的基础上,从保障中国能源安全的角度出发,着重探讨发展中国能源运输业的战略选择和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一国的能源安全是该国经济安全乃至国家安全的前提。能源安全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投资和控制境外石油资源,二是建立国家石油战略储备,三是通过控制能源运输确保石油供应链的安全。从中国的石油进口来看,除极小部分从前苏联采用铁路运输之外,绝大部分(约93%)是通过海上运输实现的。从运油的航线结构来看,2002年我国进口的6941万t原油中,来源于中东的原油占总量的49.55%,西非22.76%,东南亚15.11%,合计为87.42%。据资料显示,2002年,在中东东行的航线上,我国船东所承运的石油仅占该航线石油进口的3.78%;在西非东行的航线上我国船东所承运的石…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十五”期间能源平衡表及相关数据的分析,发现我国的国家能源安全问题实际上是煤炭的供需平衡问题。进一步的研究揭示,我国的国家能源安全的内涵首先表现为煤炭的供应链安全,即铁路的煤炭运输安全;其次才表现为石油的供应链安全。我国的能源安全内涵在基本面上表现出与国外不同的特征,主要由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和铁路运力不足造成的。  相似文献   

4.
能源安全政策的国际比较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吴刚  刘兰翠  魏一鸣 《中国能源》2004,26(12):36-41
国际能源新秩序正逐步形成,能源安全已成为世界各国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结合国内外能源安全的研究,从能源政治、经济、技术等方面系统地论述了主要油气进口国家的能源安全政策,通过对能源外交、能源进口、石油战略储备等政策的比较分析,提出了对我国能源安全政策的几点启示。  相似文献   

5.
孙晓蕾 《中国能源》2012,34(8):35-39
主权财富基金的兴起是20世纪90年代初石油价格暴增导致的商品价格的上升和全球收支失衡的直接结果。主权财富基金从建立之初,就隐含着保证国家发展的稳定性和安全性的动机。基于国家安全的战略目的,中国的主权财富基金在能源领域的投资倾向越来越明显。由于能源具有战略属性,对能源的投资一方面为保证我国的能源安全提供了一种解决的途径,另一方面,也引发了其他国家对于地缘性政治战略的敏感反映。各国对于主权财富对重要能源的投资均有不同程度的限制,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能源市场更加复杂,对能源安全产生了不利影响。本文初步探讨了我国主权财富基金在能源领域的投资对我国的能源安全的影响,并给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6.
近20年来,世界石油产量增长缓慢,难以满足全球对液体燃料需求的快速增长,石油安全问题凸显。美国作为世界上能源消费量最大的国家,正积极寻求能源安全的新途径。奥巴马上台后推出了新能源战略,其发展重点落在了清洁替代能源和新能源上,期望通过能源产业拉动美国新一轮的经济发展。本文将奥巴马能源战略概括为:增加国内石油产量、发展替代清洁能源、改善交通系统、节约能源和发展新能源等五个方面,并总结出三大特点:一是美国正在逐步实现"能源独立";二是美国将"能源武器"纳入能源外交中;三是绿色能源将成为美国经济的主力引擎。此外,本文还分析了奥巴马政府新能源战略在实施过程中可能存在五大问题。  相似文献   

7.
王北星 《中外能源》2010,15(6):12-17
美国能源战略的基本宗旨是确保能源安全,减少石油进口,保护环境.维护经济繁荣与国家安全。美国(2005年能源政策法》的内容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节约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扩大可再生能源的生产和使用,保障能源供应;增加财政拨款,促进能源科学研究;改进汽车燃油利用状况。2007年美国通过了《能源独立和安全法案》,其主要内容包括:规定了汽车工业的能耗标准;推广可再生能源,减少对石油进口的依赖;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制订更为严格的能效标准。2009年美国众议院又通过《2009美国清洁能源与安全法案》。其主要内容为:首次对企业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做出限制;要求逐步提高来自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的电力供应;对排放指标、分配额度作出了规定,并引入排放配额交易制度。综合来看,美国出台的主要政策法规都有各自配套的激励措施和投资计划。美国的能源战略对我国具有以下启示:应从战略高度构建完整统一的国家能源法制体系,以确保国家能源安全:要根据国情确立能源安全的长期目标和近期目标;中美两国应继续加强新能源领域的合作,以取得优势互补、互利双赢的效果;我国应利用清洁发展机制,争取早日进入世界碳交易市场。  相似文献   

8.
为保障我国的经济发展、能源安全和环境保护,必须尽快建立我国的石油战略储备制度,文中建设通过建立组织协调机构,制定国家石油战略储备规划,并开展有关法律、政策、投资、布局等方面的研究,在“十五”期间建立起石油战略储备的框架,同时要重视节能,发展可再能能源,开展国际合作,以满足我国经济发展对能源的需求。  相似文献   

9.
全球能源格局变化及对中国能源安全的挑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史丹 《中外能源》2013,18(2):1-7
进入21世纪以来,拉美和非洲的石油储产量大幅增长,石油供应向多极化方向发展,石油消费重心正在转向产油国和发展中国家.2000~2011年全球天然气产量增长了35.7%,北美和欧洲天然气探明储量增长居全球领先水平,天然气消费普遍增长.发达国家仍然是能源投资的主体,但同时发展中国家的能源投资也快速增长,发展中国家对煤炭和石油的投资比例均高于发达国家,而发达国家对天然气和电力等清洁能源的投资比例超过了发展中国家.欧美引领着新能源的发展,但由于中国和印度的拉动,亚洲地区有可能成为全球新能源中心.气候变化问题使能源安全的内涵扩展到对环境的影响.此外,中东的石油和天然气消费增速位居全球第一,未来可能会影响对其他地区的出口.世界能源格局的变化使中国能源安全面临一系列新的挑战.首先,作为全球最大的能源消费国,维护全球能源安全是中国的不二选择;其次,维护海外投资利益已成为中国构建新的国际关系的重要考量;第三,需要重新考虑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能源外交;另外,如何在国际舞台上发挥主导作用、以何种政治姿态影响和参与全球能源治理,以及如何与周边国家及欧美等国解决能源争端、领土争端和贸易争端,是我国面临的又一挑战.中国要注重能源大国在能源安全中的作用,有区别地与具有不同能源安全利益诉求的国家开展能源外交,在全球能源对话中要积极倡导能源贸易“去政治化”,提出既有利于世界能源安全又有利于我国能源安全的新理念.  相似文献   

10.
随着全球能源转型加速,能源安全的内涵不断拓展,矿产安全已列入新型能源安全的范畴,能源矿产安全成为国家安全战略的重要内容。拉美地区能矿资源优势突出,加强中拉能矿投资合作为统筹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能矿安全提供了重要支撑。中拉能矿投资已建立坚实的合作基础,投资合作潜力巨大,但风险仍存。因此,我国应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兼顾发展与安全,综合提高中拉投资合作水平,以保障能矿供应能力。  相似文献   

11.
铁路发展与国家能源安全关联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国家能源安全问题的形成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随着能源结构的演变和世界经济形势的发展,它的内涵也在不断丰富和延伸。由于国情不同,我国的能源安全在共性之外还有着十分鲜明的个性化特征:主要表现为供应链的安全,进一步又集中表现为煤炭运输的安全。作为煤炭运输的主要交通方式,铁路运输在保障我国能源安全方面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铁路运输还在节能和环保等环节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我国应把铁路发展纳入国家能源安全的战略框架体系之中,从维护国家能源安全的高度来谋划铁路事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2.
刘德顺 《中国能源》2002,(10):26-28
本文用辩证的观点对我国能源供应安全战略进行了思考。文章认为能源供应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石油供应安全是我国能源安全的主要矛盾;应该用发展的眼光正确看待石油资源和石油安全问题;确保我国能源供应安全需要采取综合措施。  相似文献   

13.
刘小丽 《中国能源》2006,28(11):18-22
2003年以来,受国际局势剧烈动荡、国际油价持续上涨、世界能源格局发生巨大变化等因素影响,能源供应安全再次引起各国的高度关注。近几年来许多国家纷纷调整或制定能源战略和能源政策,以确保能源安全。2006年5月29日,日本政府也颁布了《日本新国家能源战略》。目前,我国已把能源战略研究列入政府重要议事日程。深入研究日本的能源战略,借鉴他国的经验,对我国研究制定中长期能源战略是十分有益的。为此,现将《日本新国家能源战略》的要点作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14.
我国能源科技发展思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能源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不可缺少的生产要素和物质基础。当前我国正处在工业化过程中,能源科技的发展将强有力的支撑国家能源安全。我国已成为世界能源生产和消费大国,预测2020年中国一次能源的需求为29亿tce,有可能继续实现能源翻一番,GDP翻两番。根据我国资源情况及国内外形势,笔者提出"节能优先,以煤为主,保障安全,多元发展"的可持续发展能源战略。能源科技发展的思路主要包括:要坚决贯彻节能优先的方针,加强煤炭的清洁、高效开发与利用研究,加强以油气为主的能源安全保障体系研究,实施多元化科技发展战略。据此战略思路,最后笔者尝试性的提出能源科技方面重点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5.
我国当前的能源问题及未来能源发展战略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能源短缺、能源安全、农村和偏远地区的能源供应、以煤为主的不合理能源结构、能源消费对环境的影响以及能源利用效率是我国能源领域面临的问题。全面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制定适合中国国情的中国能源发展战略,其内容应包括:合理的能源供应路线,从国内外两个方面保证能源安全;优化能源结构,提高清洁、高效的优质能源的消费比例,使得能源消费能够协调经济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并且因地制宜发展可再生能源保证农村和偏远地区的能源供应;提高能源效率,推进节能技术进步,发挥市场作用,促进能源效率提高;能源消费的环境友好性,这有赖于能源消费结构的优化和能源效率的提高。  相似文献   

16.
中国石油安全战略构想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随着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对石油需求的快速增加和石油进口依存度的增大,中国石油供应安全在动荡不安的世界石油市场中显得越来越脆弱。在中国原油进口即将超过1亿t的时候,我们面临的挑战不仅仅是保证一时的供需平衡,更重要的是必须把石油安全纳入国家经济安全战略之中。本文分析了世界石油市场和中国石油经济的未来演化趋势并定义了对于中国石油安全战略至关重要的三个时点。在此情景下,定义了中国石油安全战略的三个战略安全带。  相似文献   

17.
Gas is competing with oil for being the dominant energy source. In electricity generation gas is to play as pivotal a role as oil in transportation. The security equation of gas and electricity become unseparably interrelated. Energy disruptions have considerable influence on the national accounts far beyond the direct cost of market participants (asymmetry). The present gas supply to the EU depends dangerously on too few sources and venues. There is a decided lack of optionality. The EU directly or through its members needs a clear proactive policy on “Security of Gas Supply” with a strong multilateral direction. The measures developed for the oil industry over the last 30 years can at least serve as a starting point for a constructive debate. When discussing security of supply dependence it is useful to clearly define the various risks one wishes to protect against. Free riders relying on alternative fuels without participating in their security systems are not permissible.  相似文献   

18.
对中国能源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江泽民 《中国能源》2008,30(4):5-19
本文阐明了能源问题的重要性,指出能源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事关经济安全和国家安全。从资源、生产、消费以及对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影响等方面,分析了世界能源基本状况和发展趋势,并探讨了我国能源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关于中国能源发展的战略思路,是本文论述的重点。文中提出走中国特色新型能源发展道路,主要涵义是:坚持节约高效、多元发展、清洁环保、科技先行、国际合作,努力建设一个利用效率高、技术水平先进、污染排放低、生态环境影响小、供给稳定安全的能源生产流通消费体系。文章阐述了节约优先的长期战略、一次能源的有效开发利用和先进电力系统的发展等内容,展望了未来能源技术的发展前景。同时,还提出实施好能源发展战略,需要进一步完善能源政策,健全体制机制,加强宏观管理,更好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能源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