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3.
4.
5.
用溶液浇注法制备了具有不同质量配比的高分子量、低分子量梯形聚苯基倍半硅氧烷(PPSQ)与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的共混物。用扭辫分析技术研究了不同分子量PPSQ与PMMA间的相容性及热历史对其相容性的影响。PPSQ、PMMA在其溶液浇注膜中是部分相容的。红外光谱分析表明,低分子量的PPSQ(Y)与PMMA间有较强的相互作用,故其与PMMA的相容性比高分子量PPSQ的好。热历史对该类溶液浇注共混体系的相容性影响较大,加热使PPSQ(Y)/PMMA共混物分相,但加热可增加高分子量PPSQ与PMMA间的相容性。 相似文献
6.
:由单螺杆挤出机制备了聚氯乙烯 (PVC) /梯形聚苯基倍半硅氧烷 (PPSQ) (10 0 / 0、95 / 5、90 / 10、85 / 15、80 / 2 0 )机械共混物。通过扫描电镜 (SEM)观察了该共混物的相结构 ,富 PPSQ相形成的球状颗粒较均匀地分散于 PVC的连续相中。 PVC/ PPSQ共混物的流动温度 (Tf)均低于纯 PVC的 Tf,而它们的玻璃化转变温度 (Tg)略高于纯 PVC的 Tg,随 PPSQ含量的增加 ,PVC/ PPSQ共混物的 Tf 移向低温 ,更易塑化。经 PPSQ改性后的 PVC的表观粘度随温度变化敏感性增加。加入少量 PPSQ后 ,可有效地改善 PVC的流动性 相似文献
7.
通过原位插层法制备了聚甲基倍半硅氧烷(PMSQ)/粘土插层型纳米复合材料。X射线衍射测定层间距由聚合前的1.9nm增大至3.4nm。复合材料的层间距经过150℃×3h热处理后无明显变化,经过300℃×3h热处理后层间距明显变小,根据在纳米受限空间内外的PMSQ化学结构对这一反常现象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8.
聚氯乙烯/梯形聚苯基倍半硅氧烷共混物的相结构及流变性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单螺杆挤出机制备了 PVC PPSQ(10 0 0、95 5、90 10、85 15、80 2 0 )机械共混物。通过扫描电镜 (SEM)观察了该共混物的相结构 ,富 PPSQ相形成的球状颗粒较均匀地分散于 PVC的连续相中。PVC PPSQ共混物的流动温度 (Tf)均低于纯 PVC的 Tf,而它们的玻璃化转变温度 (Tg)略高于纯 PVC的 Tg,随 PPSQ含量的增加 ,PVC PP SQ共混物的 Tf移向低温 ,更易塑化。经 PPSQ改性后的 PVC的表观粘度随温度变化敏感性增加。加入少量 PPSQ后 ,可有效地改善 PVC的流动性。 相似文献
9.
CO_2增稠剂聚醋酸乙烯酯-甲基倍半硅氧烷的合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过氧化苯甲酰为链引发剂,采用接枝聚合的方法在聚甲基倍半硅氧烷的支链上修饰聚醋酸乙烯酯,制得甲基倍半硅氧烷与醋酸乙烯酯的接枝共聚物。产物的红外光谱中同时出现了羰基的1747 cm-1、甲基的1377 cm-1以及Si-O-Si的1027 cm-1和1121 cm-1等特征吸收峰,表明该产物中同时含有醋酸乙烯酯和聚甲基倍... 相似文献
10.
以可再生、环保型环氧大豆油为起始原料,合成出植物油基聚氨酯,并通过溶液互混方式,将不同质量的含氟聚倍半硅氧烷(OF-POSS)引入到植物油聚氨酯基体中,制备出聚氨酯(PU)/POSS纳米复合材料,并探讨聚倍半硅氧烷对聚氨酯热稳定性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热重分析结果表明,在PU的2个热降解阶段,初始分解温度都随POSS含量的增加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DSC结果同样显示,玻璃化转变温度(Tg)随POSS含量的提高,表现出相同趋势。这种规律可能源于含氟POSS与聚氨酯硬段间的氢键作用以及纳米粒子之间的团聚作用。同时从扫描电镜图中可以看到,随POSS含量的增加,断面的不平整度增大,粒子间的团聚愈发严重。力学测试结果表明POSS的加入能一定程度上提高材料的拉伸强度。 相似文献
11.
12.
以有机硅环氧树脂为增韧剂改性脂环族环氧树脂,研究了树脂组分比、固化时间、引发剂种类和含量等工艺参数对固化行为的影响;采用热失重(TG)和差示扫描量热(DSC)对固化产物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当引发剂820和T含量为2%、环氧树脂(CEP)与有机硅树脂(ES)比例为85∶15时,1 000 W高压汞灯紫外光固化15min,树脂体系可以达到较好的固化效果。与纯环氧树脂相比,添加15%含量ES的共混树脂的抗拉强度略有下降而韧性得到较大提高,玻璃化转变温度下降7.5℃,快速失重区热降解速率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13.
14.
15.
将纳米羟基磷灰石,硅橡胶复合材料浸泡于模拟体液(SBF)中仿生合成了磷酸钙,利用IR、XRD、ICP和SEM等测试手段对表面沉积物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在模拟体液中浸泡后,复合材料表面形成了分布均匀的以羟基磷灰石为主要成分的晶粒,表面羟基磷灰石的比例得到提高,生物学性能得以进一步改善;表明纳米羟基磷灰石,硅橡胶复合材料是一种生物活性材料. 相似文献
16.
以苯乙烯(St)为单体,含甲基丙烯酰氧基丙基的有机硅树脂(MTQ)为交联剂,采用高内相比乳液模板(HIPE)法制备了蜂窝状、低密度及高孔隙率的MTQ/聚苯乙烯(PS)多孔复合材料,研究了MTQ对聚合物多孔复合材料微观结构、压缩性能及热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MTQ/PS多孔复合材料的泡孔呈立体球形且泡孔壁上有丰富的互连孔,相互贯通性良好,泡孔直径为2~9μm,互连孔的孔径大小介于0.35~1.85μm;所得多孔材料孔隙率可控,总孔隙率最高可达92%;该多孔复合材料的压缩强度为0.28~0.74 MPa,压缩模量为4.86~13.54MPa。当MTQ与St的质量比为30:100时,可获得泡孔直径较小、互连孔道较窄、压缩性能和热稳定性较好的MTQ/PS多孔复合材料。 相似文献
17.
为分析有机硅(Si)/可膨胀石墨(EG)对聚丙烯/热塑性聚氨酯/(PP/TPU)共混物性能的影响,通过差示扫描量热(DSC)、扫描电镜(SEM)、热重分析(TGA)、锥形量热仪(CONE)等表征方法对复合材料体系的结晶行为、热稳定性能、燃烧行为及残炭形貌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EG是一种有效的阻燃剂,能显著提高材料的阻燃性能;Si的存在对PP/TPU/EG复合材料有促进结晶作用,熔点增加,耐热性能得以提高,但Si的添加对复合材料体系的阻燃性能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表明Si与EG复配在阻燃PP/TPU共混物时在阻燃效果上具有反协同效应. 相似文献
18.
采用聚丙烯酸丁酯大分子单体和甲基丙烯酸甲酯小分子单体共聚 ,合成了以甲基丙酸甲酯为主链、丙烯酸丁酯为支链的规整接枝共聚物。用红外光谱表征结构 ,研究了大单体的投料量、引发剂的用量及共聚反应温度对接枝效率的影响。并且研究了接枝共聚物的力学性能影响因素 ,当聚丙烯酸丁酯大单体的分子量大于 50 0 0 ,投料重量百分比在 6 0 %左右 ,得到性能良好的热塑性弹性体 相似文献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