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以我国海洋油气开发工程为例,以黑油物理模型为基础,利用PIPERFLO软件,分析了不同压降计算模型、起输温度、气体流量及总传热系数(K)对海底多相流混输管道压降计算的影响。用不同压降计算模型得到的混输管道的压降结果相差很大,在设计混输管道时,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模型。设计高粘原油混输管道时,应根据油品物性将起输温度控制在适当的范围;设计低粘原油混输管道时,在满足管道终端温度要求条件下,应尽量降低起输温度。海底油气混输管道存在一个最小压降气液比,按此气液比确定高粘原油混输管道的气体输量,可降低管输原油粘度,从而减小管道压降。对海底多相流混输管道应进行一定的敏感性变量分析和结果预测,以保证管道具有一定的抗波动能力。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能量平衡出发,导出了油、气、水混合物在油田混输管线中的压降计算公式,并根据大庆油田和辽河油田的实测生产数据,作出了混输摩阻系数的关系曲线。它可适用于原油含水率较高的情况。本计算方法可作为规划设计油田混输管线的参考。  相似文献   

3.
陕北油田地质结构复杂,目前实际开发中伴生气的回收利用率不是很高,为了提高油田开发的整体效益,针对陕北油区伴生气的资源特点,开展了采用油气混输技术,利用井场和站点间原有的输油管线混相输送伴生气的研究。输油量变化与含水量变化对管线压降影响一样,管线压降都随着输油量的增大而增大。在原管线改混输时,需根据气油比认真考虑管径的选择和线路的走向;对于小输油量且较为平缓的地形的管线有利于改成混输管线。  相似文献   

4.
使用混输泵代替接转站中的输油泵,可以简化站内设施,如可取消分离缓冲罐、事故罐,并可将气液分输两条管线改用一条油气混输管线,同时可降低油气进站的压力。文章介绍了多相混输泵在塔河油田的应用。塔河油田属于滚动开发油田,井间距大,原油黏度高,采用混输泵站与传统接转站相结合的布局,可减少接转站数量,扩大集输半径,降低工程投资。  相似文献   

5.
1.混输管道压降预测方法简介 油田油气集输管线内流体绝大多数流动状态都是油气水多相流动,由于混输过程中流动状态多变,形成流动阻力的规律复杂,目前尚无成熟的、公认的理论计算公式来计算混输管路的压降。一般是由室内试验或生产管线获得的经验、半经验公式进行计算,这些公式只有在一定条件、一定范围内才能获得满意的结果。各油田混输管道压降计算实际应用的方法大多米自设计规范的推荐:  相似文献   

6.
大庆外围油田的特点是地区分散,产能低,原油物性各异。为了经济合理地确定集油方式,达到不加热或少加热的目的,对原油进行流变性研究和准确地计算油气混输管道压降显得尤为重要。以榆树林油田原油(相当于萨中原油)和升南油田原油(高凝高粘原油)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室内试验和现场掺常温水生产性试验,并应用国外几种常用的混输原油压降计算公式进行筛选、修正得出,对于低产液低油气比油田掺常温水集油,采用宾汉姆液体压降公式进行计算或修正。不但使计算形式简化,而且计算结果与生产管道的实际压降值比较接近,其平均误差为13.3%,并在管输压降计算的误差范围内。  相似文献   

7.
利用数值化的方法对多相混输管线进行模拟,可以正确反映管路中的压降及流动参数的变化,从而为油气混输管线的正确设计、动力设备的选型、管路终端处理设备的设计以及安全经济运行提供必要的依据。本文对用于瞬态模拟的漂移流模型和无压波模型进行简化,并将简化模型应用于稳态计算,通过实例计算,将简化模型模拟结果与经验公式和常用计算软件计算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与经验相关式相比,简化模型能更好地模拟多相混输管线的稳态状况。  相似文献   

8.
本文阐述了油田混输管线中气液多相流动的水力特点和7种常见的流动型态;综述了国内外计算混输管线压降的6种常用方法,并对今后的研究工作提出了看法。  相似文献   

9.
孤罗东输油管线低输量高能耗的研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油田的后期开发,目前孤罗东所输原油物性越采越差,原油黏度大,管线存在沿程摩阻较大的问题,能耗越来越高,同时沿途管线裸露较多,保温条件差,站间总传热系数增大,由于运行时间长、管线设备老化、压降上升,管输量逐年下降。  相似文献   

10.
针对延长定靖含蜡原油管线清管周期频繁的运行问题,以延长油田含蜡原油为研究对象,利用实验分析,测量原油组分、物理性质和流变性,确定了最佳热处理温度及流变特性;为准确分析管线的温降与压降,采用实验与理论分析相结合开展研究,以最佳热处理温度为首站管输温度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原油最佳热处理温度为75℃、析蜡点为51℃、反常点为32℃,获得热处理后全线的温降、压降特性,确定管输最优热处理温度及在最优热处理温度下管输流动特性。研究成果为含蜡原油管道的安全可靠运行提供实验支撑与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16.
17.
Translated from Khimiya i Tekhnologiya Topliv i Masel, No. 10, pp. 9–10, October, 1991.  相似文献   

18.
19.
对石油企业知识型员工流失的现状进行了描述,并分析了流失的原因;阐述了稳定知识型员工队伍的基本思路;从提高待遇、增进感情、发展事业、制度创新四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对石油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的创新进行思考。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