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通过对韩江凹陷重磁异常,地震剖面以及周边地质资料综合分析认为,在韩江凹陷内确定断裂12条,其基底岩性由四种类型组成-中生代酸性-中性岩浆岩,中性代中基性岩浆岩,中生代中酸性火山岩夹沉积岩及时代未定地层。  相似文献   

2.
重磁成果与东海西部凹陷带中生代沉积层展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生油理论及勘探技术的发展,要求对东海陆架盆地西部凹陷带进行中生代沉积层展布研究。基于中生代沉积层与上、下地层间具有明显的密度差异及中酸性岩浆岩具磁性的特点,采用重磁成果进行中生代沉积层及中酸性岩浆岩的展布研究是可能的。运用2.5维重磁人机交互正反演拟合技术对4条剖面的地质结构进行了研究,以此剖面研究成果作为约束条件,对平面重磁成果运用小波分解及变倾角化极技术进行处理与综合研究,进而对中生代沉积层及中酸性岩浆岩展布进行研究。研究认为中生代沉积层在西部凹陷带基本可以连续分布,但在北纬30°附近被隔断,其厚度大于3km的地区具有含油气远景区的基础条件。  相似文献   

3.
珠江口盆地东部中生界海相油气勘探前景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0  
对南海北部大陆边缘中生代构造演化及周边区域地质研究表明,珠江口盆地东部在中生代时是西藏主特提斯洋(海)的东延部分.从地震反射特征、重力场特征、层速度特征、岩石密度特征、坳陷构造形态特征、连井解释以及区域沉积相的研究,多个方面阐明了在珠江口盆地东部地区广泛存在中生代海相地层.潮汕坳陷、韩江凹陷作为中生代残留坳陷,充填有3套中生代海相地层.潮汕坳陷可以划分为北部斜坡带、北部凹陷带、中央隆起带和南部凹陷带4个构造单元,划分为四种断裂类型.对周边地区露头、井下资料以及本区地质和地球物理方面的研究结果也表明,该区中生界具有较好的生油能力,可能存在3套有效的储盖组合.因而可以预测珠江口盆地中生界海相是一个重要的油气勘探前景区.  相似文献   

4.
为示踪珠一坳陷文昌组砂岩物源,对研究区20口井22个砂岩岩屑样品进行了碎屑锆石U-Pb定年分析。结果表明:陆丰凹陷中部及其东部,年龄复杂,年龄谱呈现多峰特征;陆丰凹陷西部及惠州凹陷东部,年龄相对集中,年龄谱主峰值为中生代,另出现了少量古生代、元古代和太古代年龄;惠州凹陷中部及以西所有凹陷,年龄集中,呈现出中生代单峰的特征。对比沉积区与潜在物源区的锆石年龄谱系,推测珠一坳陷文昌组物源东西有差异,东部以中生代沉积岩为主,西部以中生代花岗岩为主,2种母岩混合区在陆丰凹陷西部和惠州凹陷东部。不同母岩类型成岩演化路径的差异,形成物性迥异的储层,中生代沉积岩提供物源,较易形成原生孔发育的低孔中渗或中孔中高渗优质储层;中生代花岗岩提供物源,较易形成混合孔隙发育的低孔特低渗、中孔低渗特低渗储层;2种母岩混合区形成的储层介于上述两者之间。这些认识揭示了珠一坳陷文昌组储层差异的根本原因,同时也为珠一坳陷文昌组优质储层预测提供新的指导方向。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珠江口盆地陆丰凹陷东部地区的构造、断裂发育、地震反射结构、地层产状、地震反射频率等特征进行分析,并与已证实的新近纪洼陷进行详细对比和研究,首次提出陆丰凹陷东部发育中生代残留洼陷。通过与周边已证实的中生代坳陷石油地质条件的类比,认为陆丰凹陷的中生代残留洼陷应具有一定的勘探潜力,能为陆丰凹陷下一步的油气勘探开辟一个新的领域。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古韩江三角洲已成为我国南海油气勘探的热点,对其开展沉积演化分析有助于评价珠江口盆地油气资源潜力,预测有利勘探区块。依据岩心、测井、钻井和地震资料,分析陆丰-韩江凹陷区32~10.5 Ma沉积相类型和古韩江三角洲演化。韩江-陆丰凹陷古韩江三角洲相可划分为三角洲平原、前缘和前三角洲亚相。古韩江三角洲演化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渐新统珠海组至中新统珠江组沉积期,古韩江三角洲沉积物粒度粗,三角洲延伸远,主要分布在陆丰凹陷;第二阶段,中新统韩江组下段沉积期,随着海平面上升,古韩江三角洲逐渐向物源区退缩,陆丰和韩江地区以碳酸盐岩台地相和浅海陆棚相为主,海平面在韩江组下段沉积时期达到最大,古韩江三角洲面积达到最小;第三阶段,韩江组上段沉积期,随着海平面下降,古韩江三角洲又开始向盆地推进。   相似文献   

7.
渤海海域中生代火山岩分布广泛,但其空间叠置关系复杂,制约了火山岩油气藏勘探。基于大量钻井取心、壁心、薄片、测井、锆石U-Pb测年以及地震资料,综合运用地质分析、地球物理分析以及岩石年代学分析等方法对研究区火山岩喷发旋回进行了划分,建立了渤海海域中生代火山岩喷发旋回序列。渤海海域中生代火山岩可以划分为3个喷发旋回,分别为侏罗纪(旋回Ⅰ)、早白垩世早中期(旋回Ⅱ)、早白垩世晚期至中生代末(旋回Ⅲ)。旋回Ⅱ又可细分为3个亚旋回Ⅱ1、Ⅱ2、Ⅱ3,喷发时间分别为128~122、122~118、117.8~114.4 Ma,岩性由基性向酸性演变,其中Ⅱ1亚旋回以溢流相中基性火山岩为主,沿深大断裂呈裂隙式喷发,分布广泛;Ⅱ3亚旋回酸性火山岩沿郯庐走滑断层成"串珠状"零星分布,多为中心式喷发;Ⅱ2亚旋回介于两者之间。在此基础上,研究了火山岩喷发旋回与油气的关系,认为沿郯庐断裂带分布的Ⅱ2和Ⅱ3亚旋回中酸性火山岩优质储层发育,靠近生烃凹陷,具有良好的油气输导和聚集条件,是渤海海域火山岩油气藏勘探的有利目标。本文研究对类似地区中生代火山岩喷发旋回划分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由于埕北凹陷中生代地层的划分主要根据区域地质资料及部分孢粉化石,而白垩纪沉积缺乏充足的古生物资料,因此难以系统、准确地划分。在对埕北凹陷老斜452井的古生物分析中,发现穴状女星介(相似种)Cypridea(Cypridea)cf.cavernosa、蒙阴女星介C.(C.)mengyinensis等介形类化石,说明该地区存在白垩系,这一发现对该区中生代地层的划分提供了重要的古生物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济源凹陷是勘探的前沿地区,许多油气基础地质问题(如古地温)需要解决。由于它的中生代和第三纪具有不同性质的构造和沉积发育史,可能导致古地温和油气地质的差异性。作者通过对中生界和第三系岩心和岩屑样品的磷灰石裂变径迹测定和模拟等工作,认为济源凹陷中生代和第三纪的古地温梯度分别为2.9℃/100m和3.1℃/100m,阐明了该凹陷自中生代以来经历了两次热事件,且与该地区大地构造活动的性质变化一致,也说明磷灰石裂变径迹恢复古地温是可信的。   相似文献   

10.
昆特依凹陷中生界、新生界发育特征及构造演化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昆特依凹陷位于柴达木盆地北缘断块带西段,紧邻冷湖和鄂博梁-葫芦山构造带,是柴达木盆地西北部重要的油气勘探潜力区域。通过对昆特依凹陷内部中生代、新生代地层分布特征的分析,结合地震资料地质解释,认为在中生代末造山后的陆内调整时期,昆特依凹陷内分割性断块发育,形成压陷型分隔性断块坳陷;新生代喜马拉雅构造运动对柴达木盆地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压扭性构造应力场的作用,伴随阿尔金走滑断裂的活动,昆特依凹陷受其影响和制约,发育形成压陷型沉降坳陷。昆特依凹陷内的潜伏背斜构造在新生代早期开始发育,第四纪最终定型。  相似文献   

11.
济阳拗陷新生代火成岩的识别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火成岩与沉积岩的岩石物性有明显区别,具有密度大、电阻率高、磁化率高、地震波速度高及对地震波能量衰减强烈等特点,因此火成岩在沉积盆地内会产生明显的地球物理异常特征。研究表明,济阳拗陷是一个中、新生代的断陷盆地,盆地内发育了古近纪早期、古近纪晚期、新近纪一第四纪等三期新生代火成岩,具有较明显的板状、丘状、盆状、蘑菇状、杂乱状等地震反射特征,表现为显著的重力正异常和磁性异常,异常主要集中在南部的高青和北部的无棣两大异常中心区,代表了济阳拗陷火山活动的两个中心。综合分析地震、钻井、重力、磁力等资料后认为,济阳拗陷火成岩总体沿深断裂分布,火成岩岩性以基性岩为主,可以分为南、北两带,新生代火成岩主要分布于东营凹陷西部和惠民凹陷东部,岩浆活动由北向南迁移。  相似文献   

12.
辽河外围盆地陆家堡凹陷中生代火成岩油藏主要分布在早白垩世火山沉积序列中,火成岩岩石类型主要包括火山熔岩、火山碎屑熔岩、火山碎屑岩、沉火山碎屑岩和浅成侵入岩等五大类岩性,有利储层主要发育在火山通道相隐爆角砾岩亚相、喷溢相上部亚相、爆发相空落亚相及侵入相浅成侵入亚相等岩相带,含油火成岩储层储集空间多为孔隙-裂缝组合型。九佛堂期为凹陷快速断陷期,该时期欠补偿沉积的深湖-半深湖相泥质岩及油页岩,是火成岩油藏形成的资源基础。火成岩油藏受烃源岩供给、构造应力作用、火山机构特征、岩浆活动时期等多个因素控制。依据火成岩油藏赋存层位及储层岩石类型,将区内火成岩油藏划分为九佛堂组侵入岩油藏、九佛堂组火山碎屑岩油藏及义县组火成岩油藏等三种类型,并建立相应的成藏模式。  相似文献   

13.
西湖凹陷东部断阶带火成岩的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东海陆架盆地重磁异常、地震剖面以及周边地质资料的综合分析认为,西湖凹陷东部断阶带应分为北、中、南三段.其火成岩的分布特征为:北段以渐新世末的中基性喷发岩为主;南段以中新世末的中酸性侵入岩为主;中段兼而有之.  相似文献   

14.
在塔里木盆地巴楚隆起,新近有同1井、夏河1井和巴探5井在寒武系碳酸盐岩之下钻遇碎屑沉积岩。在对碎屑岩进行详细岩相学观测、碎屑组分统计和地球化学分析的基础上,深入探讨了碎屑岩源区及其形成的构造环境。砾岩和砂岩碎屑组成与泥岩地球化学特征共同表明,这3口井寒武系碳酸盐岩之下的碎屑岩物源区包括沉积岩、火成岩和变质岩,以中酸性火山岩和侵入岩为主。砾石及砂岩中碎屑颗粒棱角状-次圆状的外貌、砾石中易磨蚀风化组分(碳酸盐岩和片岩)的存在以及泥岩较低的Th/U比值都反映这些碎屑岩为成熟度较低的近源堆积物。通过碎屑成分、地球化学特征和碎屑锆石年龄结构对比,确定这些碎屑岩的碎屑组分主要源自其下伏基底。砾岩和砂岩碎屑模式、泥岩地球化学特征及碎屑锆石原位微量元素分析结果表明,碎屑源区(即下伏基底)在新元古代(峰期约790~730 Ma)处于大陆边缘弧构造环境。本文新获取的碎屑记录证据与前人对同1井底安山岩、英安岩及卡塔克隆起上塔参1井底闪长岩、花岗闪长岩形成时代及构造环境的研究结论完全一致,表明横亘塔里木盆地中部的中央隆起带是一条新元古代大陆边缘弧,塔里木盆地的基底是由新元古代造山作用形成的拼合基底。  相似文献   

15.
塔中47油田的发现证实在塔里木盆地围绕火成岩寻找油气田是现实的。火山活动以及由此形成的火成岩体对油气聚集的有利条件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沿火成岩与围岩的接触面构成油气运移的通道,火成岩与围岩接触,似一直立的不整合面,与孔渗性好的岩层组合不仅能使油气运移而且遇有圈闭油气还会聚集成藏;二是构成火山岩遮挡的圈闭,或是对原有圈闭进行改造、分割。另外,火成岩也是一类潜在的储集层,在国内外都有不少实例,塔中隆起中-1井在二叠系火成岩中也见到油气显示。与火山活动相关的油气聚集将成为塔里木盆地一个新的勘探领域。  相似文献   

16.
火成岩地震识别及构造描述方法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火成岩是一种不同于正常沉积岩的特殊岩性体,在济阳坳陷的成盆期,伴随着构造运动,发生了多期岩浆活动,在下第三系地层中发育了形态、成因各异的火成岩体。根据火成岩的地震反射外形特征,总结归纳了不同类型火成岩体的地震相特征,运用一系列的物探新技术、新方法,对火成岩进行了地震识别及综合解释,为火成岩的勘探开发奠定了鉴定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以珠江口盆地恩平凹陷恩平组为研究对象,在有限井控下,基于岩屑、薄片、锆石等测试资料及地球物理响应资料,综合分析研究区恩平组三级层序格架(SQ1-SQ3)内物源及其控制下滩坝沉积体系特征。采用古地貌宏观区分物源区与沉积区,运用岩屑组成及阴极发光特征明确沉积区原始物质成分,通过碎屑锆石U-Pb定年精细拾取年龄分布特征,从不同角度、层次进行物源示踪分析;同时,依据单井相、地震反射特征与多属性聚类分析刻画盆内的滩坝沉积体系特征。研究表明,研究区在恩平组沉积期发育古生代变质岩与中生代火成岩为主、元古代变质岩为辅的复合物源体系,SQ1-SQ3沉积期,北部3条大型断槽输导物源强度递增;滩坝的物源供应模式由SQ1沉积期的基岩-滩坝沉积体系向SQ3沉积期的辫状河三角洲-滩坝沉积体系转化,滩坝含砂率与含砾率递减,连片性变差,范围减小。  相似文献   

18.
银根盆地查干凹陷火成岩岩相特征及其识别标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银根盆地查 干凹陷中广泛分布着的火成岩相和它们在地震剖面上的识别标志进行了研究,探讨了该区火成岩与油气藏的关系,指出了火成岩油气藏的有利区带。该区火成岩岩相类型有爆发相、溢流相、火山颈相及火山沉积相,尤以溢流相最为发育;依据火山岩类通常以地震波速较高、密度大、磁化率高、电阻率大和地震波吸收能量大的特征,建立了4种火山岩岩相和4种侵入岩岩相的地震识别标志。深大断裂控制着火成岩的分布,同时控制着火成岩圈闭的分布。断裂发育带附近是火成岩油气藏勘探的最有利地区。  相似文献   

19.
刘灿  刘逍 《石油化工应用》2020,(1):97-102,106
沉积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可以指示沉积物的物源、沉积背景以及构造环境。关于沉积岩的地化特征的研究,一直以来都是沉积岩研究的热点。本文以川西南永善地区志留系龙马溪组碎屑岩为例,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在阅读大量相关文献后,利用相关地质软件进行投点、制图,对川西南永善地区志留系龙马溪组碎屑岩的地球化学数据进行了初步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川西南永善地区龙马溪组碎屑岩的物源与火成岩有关;(2)该区碎屑岩的沉积构造背景可能为被动大陆边缘,构造较为稳定;(3)通过计算CIA指数,得出其物源区几乎未受到过化学风化作用,成分比较稳定;(4)Sr/Cu比值可以反映古气候条件,笔者在与前人数据进行对比后,发现该地区龙马溪组沉积期为温湿性气候。  相似文献   

20.
下扬子区晚中生代逃逸构造初探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下扬子区位于秦岭大别造山带前缘,自中三叠世拉丁尼克期开始的构造活动受走滑断裂控制。在南北边界走滑断裂围限下,下扬子中生代地块呈一西南窄而东北宽的楔形。在该楔形体内,晚白垩世盆地群呈现有规律的展布,西南部盆地为长条状,NENEE走向,规模小,发育山麓相冲积扇相沉积,具有氧化条件;东北部的苏北盆地为面状展布,EW走向,规模大,湖相沉积为主,具有还原条件;中部盆地为左行斜列,NNE走向,发育特征介于前两者之间。与此相应,断裂构造及沉积岩、火成岩的发育及分布也呈现有规律的变化。上列地质事实表明,下扬子楔形地块自西南向东北方向逃逸,西南部为挤压区,东北部为引张区,中部为过渡区,形成一幅如同土耳其安那托利安新生代的构造逃逸系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