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上海住宅》2006,(8):5-5
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向过热.近来中央决策层的语气似乎越来越严厉。在日前召开的相关会议上提出.要“坚决抑制固定资产投资过快增长”.“坚决遏制部分城市住房价格过快上涨”。  相似文献   

2.
"软着陆"与新"适用·效益·舒适·美观"时代的到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川 《建筑学报》2004,(7):39-39
为纪念《建筑学报》创刊50周年而发起的“新焦点:适用、经济、美观”的讨论是一次非常有意义和及时的活动。这次活动发起的时机正好是我国新一轮经济“宏观调控”的开始,“宏观调控”的主要目的是使我国过热的经济活动“软着陆”,难道这是一种巧合吗?我国近年来持续的经济发展带动了建筑业及其相关行业的快速发展,经济上的“过热”现象也反映在建筑行业上。经济上的“过热”需要调控,建筑行业上的“过热”也同样需要控制,需要“软着陆”。建筑行业上的“过热”在建筑设计方面的反映是:为了片面地追求新奇、速度、数量、广告效应、所谓的各种…  相似文献   

3.
“以科学的发展观.运用五个统筹,体现以人为本“不是一句空话,而是要通过各级政府和我们去认真地领会.真正落实其内在的含义。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势不可挡的今天.对这一问题更要引起高度的重视:盲目求大、求快、城市化水平的年增长率普遍较高一般每年都会提高15~20个百分点。这个速度不仅远高于世界城市化的一般速度,而且也超过过去几年全国的平均增长速度.超过我国资源的承载能力。  相似文献   

4.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民经济取得了快速、稳定的发展,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国际化的步伐明显加快。我们现在讲,中国的经济投资是过热的,但是中国其他的  相似文献   

5.
<正>近年来,中国城市化进程十分迅猛,大中小城市扩张步伐明显,城市化率从2000年36.22%快速增至2014年54.77%。美国经济学诺贝尔奖获得者约瑟夫·斯蒂格列茨曾说过:"美国高科技发展与中国城市化将是影响21世纪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两件大事。"工业化创造供给,城市化创造需求。城市化将消费需求和投资需  相似文献   

6.
"山水城市"与人类聚居环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陶亮 《住宅科技》2003,(11):42-43
1城市发展的模式 在21世纪,中国的城市建设将进入一个新的快速发展期,到2020年,我国的城市化水平将迅速扩大,这意味着将有数以亿计的人口进入城市,我国各类城市的建设规模将进一步扩大,其建设质量也将达到更高的水平。城市化程度的提高不光是城市数量的增加,还应不断改善城市聚居环境的质量。  相似文献   

7.
作为我国快速城市化的产物,“城中村”出现的各种问题已经引起了我国学者的广泛关注,甚至被许多人称为“毒瘤”。文章从城市化的视角出发,基于对城市化的重新理解.认为城市化是一个过程,城市化应首先体现其内在的变化,其本质应该体现在具有地方特色的城市文化与文明程度的提升体现在人的城市化程度的提升。进而提出“城中村”的本质并不是阻碍我国城市化的发展.而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化发展模式。“城中村”的城市化是一个继续城市化过程,即是一个内涵城市化过程,而不是”以旧换新”的表象城市化过程。  相似文献   

8.
万昆 《华中建筑》2011,29(6):15-18
建筑综合体"城市化"就是综合体整合城市要素,是建筑空间与城市空间相互融合与一体化的过程.文章在分析日本、香港等地区建筑综合体具体案例的基础上,提出综合体功能复合化、交通枢纽化、外部环境延伸化、内部空间公共化、形态立体化等五个方面是建筑综合体走向"城市化"的新趋势.  相似文献   

9.
城市基础设施是城市经济增长的重要基础.加大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力度不仅可以改善投资环境,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吸引人才和资金.提高城市的竞争力.而且还能加快城市化进程,带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推动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中国的"压缩"城市化环境与规划应对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中国正在经历的城市化需要在较短的时间内高度浓缩地完成历史上欠账的工业化、现代化以及全球化、信息化等进程.与此同时还要受到日益趋l紧的内外环境的严重制约.中国城市化总体上是在完全不同于西方城市化历程所处的时空背景下沿不同发展路径进行的.表现出极为明显的历史与空间压缩特征.高度的时空压缩造成了中国城市化进程及其问题的复杂性和艰巨性,促使包括城市规划在内的城市发展模式必须进行根本转型.现尝试从城市规划角色定位、空间规划编制体系、城乡空间组织、公众参与等方面.提出在压缩城市化的环境下中国的城市规划必须进行积极的应对,指出应建构符合中国城市化范式、解决中国问题的规划理论.  相似文献   

11.
“城中村”文化透视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周锐波  阎小培 《规划师》2004,20(5):22-24
“城中村”的城市化不是单纯的物质形态转变,而是经济、社会、文化、景观等多元的转变。应通过政府积极引导、引进市场机制、重视公众参与、加强传统文化保护、加强城乡结合部的规划建设等方法,推动“城中村”走内涵式城市化道路。  相似文献   

12.
文章简要回顾了Urbanus都市实践的历史阐述了其设计主张和基本方法,并利用拼图的形式展示了其近两年的作品,进而提出了当今中国的建筑活动是制造而不仅仅是建造的观点.最后呼吁建筑界同仁在共同实现“中国制造”的方向上努力。  相似文献   

13.
文超祥 《规划师》2003,19(10):108-110
粤北山区小城镇一直在努力模仿“乡村工业化—人口城市化”的道路,这与当地实际情况不适应,应利用自身优势和特色发展“反磁力型”中心镇。在构建“反磁力镇”过程中应以农业产业化和特色产业为依托,实施小范围人口城市化战略,建设生态型小城镇并健全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4.
深圳南山区曾被誉为“深圳历史文化之根”,文化遗产极为丰富,城市迅速扩展对文化遗产形成巨大冲击。建立“文化遗产绿道”是一种新型历史文化资源保护方法,文章通过对南山区已有绿道进行分析,结合历史文化资源分布特征,构建“文化遗产绿道”,完善补充绿道网络,通过主题段落、艺术介入、活动事件等方式,带动公众参与、促进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相似文献   

15.
刘宣 《规划师》2005,21(6):56-59
在中国现有城市建设制度下,虽然授予土地使用准资产控制权,但是却缺乏法律明确的规定,这导致了市场中个体特定行为的发生,由此产生城市过度开发、城中村、开发区热等问题。为了给产权结构清晰的定义,规划管理应立足于以下几点:绐出城市建设的确定性,以减少个体的交易成本;对个体建设进行技术层面的限制,或提供将外部性内部化的激励;将“公共领域”的土地或建设资源的管理分配给最合适的个体行动。  相似文献   

16.
易托邦基于对西方工业革命以来急剧城市化背景下的人类处境的深刻理解,摒弃狭隘追求建筑实体的永恒存在以及古典老旧的静态美学,将物流,信息流,人流的变化规律作为设计切入的重点.将"建筑"理解为一个被设计控制的物质聚散的时空过程,将定制制造和物流装配同开放的建造体系挂钩.将传统建筑学的形态视角拓展开去,寻求"中国建造"和"中国制造"升华为"中国创造"的可能途径.  相似文献   

17.
厦门"城中村"改造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城市角落"是城市规划区内城市化或城市现代化相对滞后、城市管理相对薄弱的局部地区."城中村"作为城市中心地带的"城市角落",既是城市发展木桶效应的最短板,又是城市发展的潜在价值所在,对其进行合理改造与开发已成为我国城市健康和谐发展所面临的紧迫问题.本文通过剖析厦门"城中村"型"城市角落"的现象与特征,深入探究厦门力求和谐与共赢的"城中村"改造实践经验,为我国"城市角落"健康城市化提供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城中村”改造实验——以珠海吉大村为例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李晴  常青 《城市规划》2002,26(11):21-27,45
分析了珠海吉大村演变的历程和目前存在的建筑密度大、道路不成系统、治安混乱、公共服务设施缺乏、小农思想严重等方面的问题 ,对吉大村的街道、祠堂、古住宅建筑的历史价值进行了评价 ,在此基础上确立了吉大村的改造的目标和定位 ,提出了“保留优秀的建筑遗产” ,“对吉芝街进行保护性改造” ,“引导社区新风尚的形成”等改造措施  相似文献   

19.
温州市江心屿双塔景观格局在城市化进程中受到严峻的挑战,出现不和谐的"多塔"局面,该文分析如何通过眺望控制法控制双塔背景建筑的高度,并以瓯北阳光大道13号地块建筑高度控制计算和分析为例,为双塔景观格局的保护提供了科学合理的依据.同时为众多城市地标景观背景建筑高度控制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相似文献   

20.
用"当代性"来思考和制造"中国式"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文章对“中国式”建筑实践的最新进展进行批判性解析。提出中国当代建筑实践应转而关注中国史无前例的城市化进程中“当代性”的问题,以产生出真正意义上代表我们所处的时代的“中国式”的居住建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