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评价不同剂型戊唑醇对大型溞的急性毒性,筛选出环保剂型,减少农药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采用半静态法测定95%戊唑醇TC、50%戊唑醇SC、250 g/L戊唑醇EW、80%戊唑醇WP、85%戊唑醇WG对大型溞的急性毒性,并根据我国农药环境安全评价分级标准进行毒性分级。结果表明,95%戊唑醇TC、50%戊唑醇SC、250 g/L戊唑醇EW、80%戊唑醇WP、85%戊唑醇WG对大型溞的EC_(50)值(48 h)分别为8.396、1.374、3.587、5.989、2.067 mg/L,戊唑醇4种剂型产品对大型溞皆为中等毒。  相似文献   

2.
新型杀虫剂烯啶虫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烯啶虫胺(试验代号:TI-304;通用名称:Nitenpyram;商品名称:Besguard)是由日本武田公司于1989年开发的烟酰亚胺类杀虫剂,并于1995年在日本获得登记。  相似文献   

3.
烯啶虫胺的合成路线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王党生 《农药》2002,41(10):43-44
烯啶虫胺(nitenpyram)是一种氯代烟碱类优良杀虫剂,本文详述了nitenpyram及中间体的合成方法及收率。  相似文献   

4.
烯啶虫胺属烟酰亚胺类杀虫剂,它显示独特的作用方式,对害虫的突触受体具有神经阻断作用,对各种蚜虫、粉虱、水稻叶蝉和蓟马显示卓越的活性,并同时具有高效、低毒、内吸、无交互抗性、对作物无药害等优点,广泛用于水稻、果树、蔬菜和茶叶防治多种害虫。  相似文献   

5.
烯啶虫胺在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污染性强并且难降解的废水.采用蒸汽汽提脱氨与大孔树脂结合的工艺进行处理,蒸汽汽提脱氨氮的去除率可达90%以上,大孔树脂的COD总去除率可达82%以上,达到了预期处理效果.  相似文献   

6.
为了探究四氯虫酰胺对大型溞的毒性,本研究通过急性活动抑制和21 d毒性试验,研究了四氯虫酰胺对大型溞的急性毒性和繁殖毒性。结果表明,四氯虫酰胺对大型溞的急性半数活动抑制浓度EC50(48 h)为1.31×10-3mg/L,表现为剧毒;经5个不同的浓度暴露21 d后,5.00×10-5mg/L和1.00×10-4mg/L浓度组使大型溞的首胎时长显著缩短,各处理组均对大型溞单雌总产溞数、体长、平均蜕皮次数无显著影响,而2.50×10-5、5.00×10-5mg/L和1.00×10-4mg/L浓度处理组显著促进大型溞的单雌平均产胎数。综上所述,四氯虫酰胺对大型溞存在潜在风险。  相似文献   

7.
烯啶虫胺的高效液相色谱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志敏 《现代农药》2007,6(1):29-31
采用乙腈+水为流动相,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和紫外检测器分离测定烯啶虫胺原药。结果表明,本方法的标准偏差为0.29,变异系数为0.30%,回收率为99.52%,线性相关系数为0.999。  相似文献   

8.
陶玉成  周华栋 《现代农药》2010,9(3):23-24,27
介绍了一种合成杀虫剂烯啶虫胺的方法。以2-氯-5-氯甲基吡啶和偏二氯乙烯为起始原料,先制成中间体N-(6-氯-3-吡啶基甲基)-N-乙胺和1,1-二氯-2-硝基乙烯,再通过二者的缩合反应制成产品烯啶虫胺。反应总收率可达72%(以2-氯-5-氯甲基吡啶计),纯度为97%。  相似文献   

9.
烯啶虫胺原药的高效液相色谱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吴培  林波  刘敬民 《农药》2008,47(6):434-435
介绍了以甲醇-水(体积比40:60)为流动相,使用VP-ODS不锈钢柱,在260 nm条件下使用紫外检测器,对烯啶虫胺原药进行高效液相色谱分离和测定,外标法定量.测定方法中烯啶虫胺的回收率99.2%~100.2%,标准偏差为0.14,变异系数为0.14%,方法快速、准确、可靠.  相似文献   

10.
刘新洋  蔡磊明  蒋金花 《农药》2014,(4):272-275
[目的]研究烯啶虫胺在有氧水环境中的生物降解能力。[方法]采用活性污泥呼吸抑制试验、2种快速生物降解测试改良的斯特姆法和呼吸计量法、固有生物降解测试赞恩-慧伦斯法,测定烯啶虫胺对活性污泥中微生物的毒性及其在有氧水环境中的生物降解性。[结果]活性污泥中微生物3 h暴露于1 000 mg/L烯啶虫胺中,呼吸抑制率1.61%、-1.86%、1.15%;28 d烯啶虫胺生物降解率依次为10.31%、9.43%、16.5%。[结论]烯啶虫胺对活性污泥中微生物无抑制作用,在有氧水环境中不易被快速生物降解且不发生初级生物降解过程。  相似文献   

11.
新烟碱类杀虫剂烯啶虫胺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烯啶虫胺是一种氯代烟碱类优良杀虫剂。综述了烯啶虫胺的合成方法、知识产权状况、生产及登记情况,并对其发展态势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2.
烯啶虫胺是一种氯代烟碱类优良杀虫剂。综述了烯啶虫胺的合成方法、知识产权状况、生产及登记情况,并对其发展态势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3.
吴秀红  张坤  殷能  陈海军  顾云兰  张根成 《农药》2013,(12):877-879
[目的]研究水溶液中烯啶虫胺的治理技术。[方法]以烯啶虫胺为吸附质,以化学修饰功能基的吸附树脂为吸附剂,进行静态吸附实验,研究烯啶虫胺在4种树脂上不同温度下(288、303、313 K)的吸附行为。[结果]4种吸附剂对烯啶虫胺的吸附等温线更符合Freundlich方程,且n均大于2。烯啶虫胺在4种吸附剂上的吸附过程均为吸热过程,其中乙基纤维素修饰的吸附树脂具有最佳的吸附性能。吸附过程的焓变为正,吉布斯自由能为负值,熵变为正值。[结论]通过在树脂的表面化学修饰功能基,有效改善树脂对烯啶虫胺的吸附能力,为水溶液中烯啶虫胺的治理技术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介绍了70%烯啶虫胺水分散粒剂的制备方法,简述了该制剂的特点、配方选择、质量技术标准、贮藏稳定性。试验结果表明,该产品悬浮率90%以上,崩解时间小于60s,热贮(54℃±2℃,14d)分解率小于5%等特点,产品各项指标符合水分散粒剂的要求。  相似文献   

15.
<正>1引言蚯蚓是土壤生态系统许多动物如蛇类、鸟类、鼠类等的食物来源。在食物链中它是陆生生物与土壤生物之间传递污染物的桥梁,是一种非常重要的非靶标陆生土壤生物。因此,农药对蚯蚓的毒性,是评价农药对生态系统环境安全性的一个重要指标。至今,有关烯啶虫胺对蚯蚓的急性毒性效应报道较少。本文采用人工土壤法测定了药剂对蚯蚓的急性毒性,为进一步研究它们对蚯蚓的分子毒理学效应,全面评价其毒性及合理施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烯啶虫胺对稻飞虱室内毒力测定及田间药效评价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稻茎浸渍法测定了烯啶虫胺对广州市本地稻飞虱(褐飞虱和白背飞虱)3龄若虫的毒力,结果表明:烯啶虫胺对褐飞虱和白背飞虱的LC50值分别为0.613 mg/L和0.891 mg/L。2010年和2011年田间试验结果表明:10%烯啶虫胺水剂对稻飞虱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当用药量为45g/hm2时,药后3 d防治效果分别为84.28%和82.50%,药后7 d的防治效果分别为86.80%和87.60%。  相似文献   

17.
[目的]建立了高效液相色谱(HPLC)测定大鼠血浆中烯啶虫胺的分析方法,研究烯啶虫胺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特征.[方法]采用C18色谱柱,以甲醇-水(体积比30:70)为流动相,检测流速为1.0 mL/min,进样体积20 μL,检测波长245 nm.通过灌胃给药后,于不同时间点下经眼眶取血,采用DAS 2.0药代动力...  相似文献   

18.
为明确毒死蜱对家蚕的安全性,采用浸叶法测定了4种不同剂型的毒死蜱对家蚕的毒性及其对家蚕中毒症状的观察统计。结果表明:45%毒死蜱乳油、15%毒死蜱颗粒剂、25%毒死蜱微乳剂和36%毒死蜱微囊悬浮剂对2龄家蚕96 h的LC_(50)值分别是0.176 mg/L、0.452 mg/L、1.76 mg/L和2.84 mg/L;45%毒死蜱乳油和15%毒死蜱颗粒剂为剧毒,25%毒死蜱微乳剂和36%毒死蜱微囊悬浮剂为高毒,其中微囊悬浮剂对家蚕的毒性最小。经药剂处理后,家蚕的中毒症状主要有吐液、侧卧以及体色发黑。虽然4种不同剂型中毒死蜱微囊悬浮剂毒性最小,但其仍属于高毒,因此,建议毒死蜱远离桑园及桑园附近农田使用,尤其是家蚕饲养盛期。  相似文献   

19.
肖群  汪杰  肖瑜红 《江西化工》2011,(3):105-108
10%烯啶虫胺水剂在每亩用量10克、15克、20克剂量下对棉花蚜虫的防效分别为81.2%、83%、84.5%,持效期长达10天以上,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20.
烯啶虫胺对柑橘绣线菊蚜的室内杀虫活性及田间应用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室内毒力测定和田间试验评价10%烯啶虫胺可溶液剂对柑橘绣线菊蚜的防治效果。[方法]分别用Potter喷雾和常规喷雾法进行室内毒力测定和田间药效试验。[结果]10%烯啶虫胺可溶液剂和3%啶虫脒乳油对柑橘绣线菊蚜的LC50值分别为5.51、4.51 mg/L,两者毒力大体相当;10%烯啶虫胺可溶液剂质量浓度25 mg/L于药后1~14 d的防效达88.7%~100%,与3%啶虫脒乳油15 mg/L防效相当;质量浓度为15、20 mg/L的速效性稍差。[结论]10%烯啶虫胺可溶液剂是防治柑橘绣线菊蚜的理想药剂,在蚜虫种群密度较低时,推荐使用质量浓度为15~20 mg/L,在种群密度较高时使用25 mg/L,重点对新梢进行喷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