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2.
《Planning》2017,(8)
目前我国的农业国情为土地产权集体所有、农户承包经营和农业生产规模小,我国的农产品在供需、产销方面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对称问题导致谷贱伤农等问题的频频发生,给农户带来极大伤害,小农户不愿继续从事农业活动等情况愈演愈烈。本文根据实地调研的数据,从农户角度对农业信息不对称问题产生的原因及表现进行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3.
文章从房地产市场面临的深刻变化,阐述了中小房地产企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认为如火如荼的城市化进程中,城市运营商将应运而生,这是城市发展的需要,也是房地产开发商,特别是中小房地产开发企业难得的机遇。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5,(3)
利用1978—2013年的数据对新疆地区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进行测度,在此基础上实证分析新疆城乡二元性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新疆城乡二元性问题较为严重,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二者表现为单向因果关系,即新疆经济发展进一步拉大了城乡差距。针对新疆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现状,提出落实均衡发展的经济政策,协调区域经济发展;充分利用区域资源优势,优化产业结构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基于《上海市青浦城区总体规划修改(2010)》、青浦区第二次经济普查和人口六普数据,运用互斥度、分布差异度、分布差异数和效率——负荷差异数4项指标,系统地描述了上海市青浦新城城市空间结构与就业岗位的分布差异.得出青浦新城城市空间结构与就业岗位的分布差异特点如下:①城乡建设用地总面积、城市道路长度与就业岗位的分布差异较小;居住用地、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工业用地、村庄建设用地的面积与就业岗位的分布差异有高有低;教育设施、居民服务设施、医疗福利设施、文化娱乐设施的规模与就业岗位的分布差异较大;②总体就业岗位数与城市空间结构的分布差异较小;制造业、外资企业、港澳台资企业、污染密集产业的就业岗位与居住用地面积、教育设施规模、居民服务设施规模、医疗福利设施规模、文化娱乐设施规模的分布差异较大;生产性服务业、批发和零售业的就业岗位与城乡建设用地总面积、工业用地面积、村庄建设用地面积的分布差异较大;③分布差异显著的单元有的就业岗位高度集中,有的以居住功能为主.  相似文献   

6.
该借助城市经济基础理论,分析了生产性服务业在上海市产业结构调整和城市主导功能转变过程中的作用,探讨并预测了这种转变对城市地域结构演变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城市化是一个自然经济发展的过程。赤峰市城市化进程在当前这个大的环境下发展一直倍受关注,如何解决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是本文想要探讨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新城建设是优化大城市空间结构、应对城市空间蔓延的重要手段。国内对新城的研究注重新城开发建设与空间绩效,缺乏对新城居民日常生活的关注,而时空间行为研究为从微观个体层面透视城市空间提供了重要视角。文章利用2017年对上海市郊区的奉贤新城和南汇新城居民的活动与出行调查数据,以日常生活设施为核心,借助GIS空间分析对新城空间的设施状况和居民的行为空间进行刻画,推出奉贤新城和南汇新城的生活空间特征。研究主要发现:新城公共交通建设的不足是限制居民日常出行的重要因素;工作活动和个人照料活动是新城居民出行的主要目的;新城内的日常生活设施状况会对居民的活动空间特征产生明显影响;基于百度热力大数据的活动特征进一步讨论了新城居民活动时间规律。研究还基于新城生活空间的理想模式讨论两个新城发展的不足及营造新城生活空间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我国快速的城市化发展进程使大量耕地被城市用地所占用,严重威胁了国家和地区的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以上海市为例,对其2000年到2009年城市扩张的社会人文驱动机制进行了定量分析。研究结果显示,上海市产业结构的调整、城乡人口结构、交通运输规模、社会劳动力资源等都对研究期内城市用地的扩张起到了积极的、较为明显的驱动作用,与此同时,政府土地出让政策对城市用地扩张的调控效果并不理想。  相似文献   

10.
探索上海市远郊地区城镇发展规律——以松江县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松江县城镇可持续发展的机制 1.农业的推力 自从50年代末期开始,上海市开始实行城乡不同的户籍制度,郊区日益增长的劳动力和耕地的减少造成了劳动力的绝对剩余,同时又因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形成劳动力的相时剩余。1980年松江县的人均农业劳动力拥有耕地仅3亩左右。这种不断增多的剩余劳动力只  相似文献   

11.
创意产业的勃兴是21世纪新经济发展的亮点,并落地在城市衰败地区形成创意产业区而带来空间和区域创新,表现出一种"新经济空间"创新的新特点。本文以"新经济空间"理论为着眼点,分析了上海创意产业区空间布局和创新特点,认为其主要沿河岸、CBD边缘、高校等集聚形成四个主要创意圈层,对城市旧区改造、竞争力形成和城市创意圈培育等都有积极作用,今后的发展应加强空间"形态"向产业"业态"培育。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城镇化质量明显提高的战略目标,明确了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总体要求。上海是长三角城市群的龙头城市,需要重新审视城镇空间资源的配置问题和策略,新市镇作为上海城镇体系中最基本的空间单元,面临着诸多新的挑战,也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首先分析了上海的城镇化历程,并在客观评价上海当前城镇化建设的特征和问题基础上,结合新型城镇化的战略要求,以及上海的发展目标,提出分类推进城镇化建设、提升城镇宜居水平、优化产业结构、强化生态环境、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等5个方面的策略思考。  相似文献   

13.
上海国际设计中心为一呈h形不等高双塔连体结构,采用钢框架核心筒结构体系。详细介绍了该结构分析与设计的有关内容,包括主、副塔楼结构抗侧力体系、连体结构体系选型与概念设计、相关的特殊构造措施;并对多遇地震下主副塔结构响应的对比分析、连体结构中震分析、副塔倾覆效应分析、结构的弹塑性时程分析进行了重点介绍。分析结果表明,大震作用下,在其他构件进入塑性的情况下,连体部位依然保持弹性。  相似文献   

14.
我国现阶段的高城镇化率背后是显著的半城镇化现象,未来从数量增长到内涵提升将是特大城市郊区城镇化发展的主要课题。以上海市为例,从人口、经济和空间发展等方面论述特大城市郊区城镇化的若干宏观特征,从本地农民和外来农民工两个城镇化主体,剖析了郊区农村低成本居住空间短期供需"均衡"及两个主体不完全转型的发展悖论;进而基于新制度主义理论,结合微观的行为主体选择视角和宏观的制度性结构变迁视角来解释特大城市郊区特有的半城镇化困境——一是非均衡的制度变迁及产业、空间方面的系列倾向性政策造就了郊区城镇化的诸多结构性矛盾;二是均为理性经济家庭的本地农民家庭和外来农民工家庭基于资产最优配置原则做出的"约束性选择"更深化了这一矛盾。最后,从制度改革、空间政策等方面提出若干应对思路和策略。  相似文献   

15.
基于多时段TM遥感影像资料,对上海西南城市边缘地区近10年来轴向城市发展过程中的土地利用变化进行分析研究。通过图像叠加获取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并利用缓冲分析法,揭示了该区域城市扩展强度、各类土地利用数量变化的幅度、以及土地利用变化的空间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16.
上海市外来人口社会空间结构演化的特征与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五普数据,采用因子生态分析方法,对2000年上海外来人口社会空间结构的特征与模式进行了研究.结合其它相关数据,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外来人口社会空间结构演化的特征与趋势.在此基础上.从能动者和结构两个层面揭示了上海外来人口社会空间结构演化的机制.  相似文献   

17.
城市空间承载着城市经济、社会、政治等活动,也记录着一个城市的文化和历史。基于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的《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1999—2020)》实施评估的系列研究成果,聚焦区域和市域新城、中心城及其周边地区等不同的空间层次,从回顾历史、研判现状和借鉴经验3个角度,深入分析上海城市空间发展的阶段特征和圈层特征,并归纳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结合国际城市发展规律,提出上海未来城市空间发展的若干思考和建议。摘要  相似文献   

18.
首先分析了全球性城市服务业发展的一般背景和内部结构演变趋势;其次,探讨了如何合理评估上海当前的产业结构水平,如何在规划上海未来产业发展时引入城市产业功能分类法,以及在选择重点发展产业时应采用的三个基准;最后,讨论了上海服务业远期发展中面临的若干结构性难题.  相似文献   

19.
加入WTO与上海国际经济中心城市发展战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加入WTO是中国改革与发展的重要转折。中国加入WTO对于全国经济中心城市———上海的发展 ,提供了强大的外部动力 ,同时 ,对于加速培育上海市在世界经济活动中的作用和地位 ,提供了机遇和挑战。本文认为 ,上海市要建设国际经济中心城市 ,必须关注城市产业结构调整、城市功能完善和城市区域空间布局之间的内在关联 ,并就这三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战略对策和举措。  相似文献   

20.
进入经济新常态后中国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面临诸多新挑战,其中一个核心挑战就是传统的城镇化发展模式所带来的经济结构扭曲和对经济长期潜在增长率的抑制.为此,要对供给端进行深层次结构性改革,首先就要从城镇化模式入手.原来基于土地资本化的债务型融资的城市发展模式,不仅让城镇化进程难以有效持续,农村人口难以有效被吸纳和进城安居,也让地方政府债务累累,失去拉动经济的能力,进而让整个国家实体经济都陷入高杠杆的巨大包袱.导致城乡人口流动受阻的户籍与农村土地制度的约束,也让城镇化放慢,从而影响经济潜在增长率的提高和内需的释放.面向经济新常态,中国城镇化发展模式要坚持以人为本、降低对土地融资的依赖度、创新城市发展融资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