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为了把长江三角洲建成世界最大的城市连绵区,文章提出了两个相互关联的宏大构想:一是在杭州湾建造锁海大坝并展开大规模的转垦造陆;二是兴建宁波至舟山的跨海交通与输水工程,这两大构想一旦付诸实施,现有泸宁线、泸杭线、萧甬线和长江沿岸城镇带将共同构成世界最大的城市连绵区。  相似文献   

2.
1、前言 刘易斯·孟福德博士是美国著名城市理论家,在名人词典中,他有时被介绍为“城市建筑与城市历史学家”,有时又是“城市规划与社会哲学家”。他突出的理论贡献在于揭示了城市产生、发展与文明进步、文化更新换代的联系规律。早年他的理论并没有得到重视,但在他的垂暮之年名志大噪,随着大城市、特大城市、城市连绵区的发展以及随之出现的问题的日益严重,越来越多的人研究和推行他的理论,1987、1988年美国的宾夕法尼亚大  相似文献   

3.
欧美城市连绵区的理论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主要介绍了欧美学者在城市连绵区研究方面主流派的基本观点,包括城市连绵区的概念、特征和成因机理,并与其它学派的观点进行了简要的比较。在此基础上,归纳了欧美学者在城市连绵区研究上的三个趋向。  相似文献   

4.
长江三角洲都市连绵区形成机制与跨区域规划研究   总被引:66,自引:2,他引:66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沿海地区城乡空间结构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已经或正在形成类似西方大城市带的新型城市群体组织。本文根据国内学者提出的都市连绵区的概念,对长江三角洲都市连绵区进行了界定,并分析了形成机制和调控措施。  相似文献   

5.
长江三角洲都市连绵区形成机制与跨区域规划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沿海地区城乡空间结构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已经或正在形成类似西方大城市带的新型城市群体组织。本文根据国内学者提出的都市连绵区的概念,对长江三角洲都市连绵区进行了界定,并分析了形成机制和调控措施。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区域管治和城市联盟理论的探讨,以及对我国城市连绵区城市协调和管活的一种新的尝试——城市联盟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所做的分析,笔者认为城市联盟的建立是为了在城市连绵区搭建一个协商.对话.沟通、交流、合作和协调的多层次平台。然而缺乏彼此之间信任的城市联盟是不可能成功的,而信任的一个重要的条件是合作各方经济上的互补性和依存性。只有通过实现各自的经济利益,才能实现各方之间的协作和信任。有效的经济补偿机制是城市联盟有效发挥作用的一个重要的前提。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区域管治和城市联盟理论的探讨,以及对我国城市连绵区城市协调和管治的一种新的尝试-城市联盟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所做的分析,笔者认为城市联盟的建立是为了在城市连绵区搭建一个协商、对话、沟通、交流、合作和协调的多层次平台.然而缺乏彼此之间信任的城市联盟是不可能成功的,而信任的一个重要的条件是合作各方经济上的互补性和依存性.只有通过实现各自的经济利益,才能实现各方之间的协作和信任.有效的经济补偿机制是城市联盟有效发挥作用的一个重要的前提.  相似文献   

8.
J.戈特曼(Jean Gottmann)在1957年发表的"大城市连绵区:美国东北海岸的城市化"一文(参见第2—7页)引发了现代城市与区域规划理论对大城市连绵区研究的热潮。文章通过美国东北海岸城市化进程中城市与区域空间结构特征的观察,对大城市连绵区这一具有时代特征的空间形态做了客观的分析与前瞻性的判  相似文献   

9.
本文概括了城市可持续发展概念的由来及其发展。通过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自改革开放以来的城市化历程和特征,总结区域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存在着城市间协调性较差、产业结构不合理、大量剩余劳动力难以消化、城乡用地矛盾突出、城市供水质量性短缺、城市居住舒适度欠佳等问题。在分析问题产生原因的基础上,从节约资源、保持环境、合理规划、协调发展等方面提出了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0.
本文早在1957年7月发表于美国《经济地理》杂志(Economic Geography,Vol.33,No.3,1957),是戈特曼关于大城市连绵区研究的第一篇论文。经过半个世纪的历史检验,它已成为国际上大城市连绵区研究的经典名著,并被公认为现代意义上大城市连绵区研究的开端。我国关于大城市连绵区的研究,一般被认为始于1983年于洪俊、宁越敏在《城市地理概论》一书中首次用"巨大城市带"的译名向国内介绍本篇论文的学术思想。当前,我国正处于城市区域化和区域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时期,大城市连绵区的发展及其相关研究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在这篇文章发表50周年之际,特此翻译并首次在国内发表它的中译本全文,以便更多的读者了解和学习戈特曼的学术思想,同时也表达我们对学术先驱的纪念。  相似文献   

11.
长江三角洲城市化发展与大都市圈圈层重构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从长三角地区城市化进程、内部差异、迁移人口、体系特征等方面对长三角地区城市化特点进行了分析,并选取9个变量,通过因子分析方法分析长三角城市化发展的动力机制.因子分析结果显示,9个变量最后形成区位和经济发展水平因子和中心城市集聚水平因子.各市距上海的距离与其城市化水平呈反比,各市经济发展水平与其城市化水平呈正比,而各市中心城市的人口与经济的集聚程度对其城市化水平也有一定的影响作用.最后依据区域经济发展联系及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出"三层三圈"的长三角大都市圈空间布局设想、长三角大都市圈内部空间格局优化调整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世博会通过促进要素的集聚与扩散,推动了长三角区域综合交通体系的发展。本文分析了世博会对长三角区域综合交通体系的推动作用,并根据发展的实际提出世博后长三角区域综合交通体系发展的四个重点领域,最后提出六项重点对策。  相似文献   

13.
该文针对工业园区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4.
为促进上海融入长江三角洲的发展,细化研究具体的途径问题,通过比较研究和现实分析,提出核心问题是强化上海对周边地区的正溢出效应,集中在三方面将上海潜在的优势转化为正溢出效应,即上海建设世界级城市的功能性优势、中心城市的区位性优势、国际性规则的体制性优势,并通过城市对城市的合作扩散上海的正溢出效应,提高区域城市发展的动力和活力。  相似文献   

15.
作为我国沿海三大城市群之一的长三角地区,2011年在面临国际经济环境动荡、国内通胀形势严峻的背景下,其经济发展的总体态势尚较平稳,各项宏观经济指标均有一定增长。在总结2011年长三角经济发展基本情况及2012年经济运行形势和任务的基础上,认为长三角地区正面临着产业转型升级的严峻挑战,提出了未来上海引领长三角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6.
以长三角城市群42个城市从1995年至2015年的演化过程作为研究对象,在既有理论的基础上,选择5组核心指标,分别为经济组(GDP总量、人均GDP)、城镇组(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产业组(工业产值、服务业产值)、投资组(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外商直接投资额)、智商组(专利总量、万人专利拥有量)构成指标框架,以空间趋势面描述经济社会发展趋势,以空间中心描述其发展均衡程度,以城市能效谱系描述各个城市的竞合组群,并分析出城镇化过程中10项指标之间的相关性,从而梳理出城市群发展状况的现状谱系,从而提出其在发展绩效及空间格局上的问题,指出未来智能城镇化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7.
1980年代以来长三角区域发展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人口、产业、用地三个角度入手,以1980年代以来的统计数据和遥感卫片解译为技术方法,分析长三角区域的发展态势,揭示其演替规律.意在理清其发展历史,有利于新的宏观发展环境中制定积极的区域空间调整优化策略,构建和区域一体的空间发展框架,来顺应区域发展趋势,提升整体竞争力.  相似文献   

18.
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国家战略实施的关键是各扬所长,通过差异化的空间分工形成发展合力。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现实需求出发,基于空间均衡理论,提出长三角一体化空间分工需要遵循经济集中、生态安全、社会公平三个基本准则;结合国家和各省市主体功能区要求,提出未来一体化空间分工格局,明确重点都市圈的功能定住和发展导向等;最后提出一体化空间分工来来研究趋势与重点。  相似文献   

19.
长江三角洲地区综合运输发展历史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长三角地区发展历史中可以看到区域交通系统对城市带形成过程中的积极作用。但由于机制、体制、规划等多种原因 ,长三角地区交通系统还存在着许多问题。为了促进长三角地区经济一体化发展 ,使交通系统更好地支持城市带发展 ,笔者以区域综合运输体系作为研究对象 ,对其发展历史进行回顾。在此基础上总结综合运输发展的一般规律 ,研究区域综合运输发展的相关因素 ,寻求长三角地区综合运输系统存在问题 ,相应提出综合运输体系未来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0.
上海与长江三角洲地区城镇空间发展关系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探讨在城市化迅速推进和城镇空间快速扩展过程中 ,长江三角洲地区建立统一的空间发展框架的意义与内容 ,以及上海在城市空间进一步发展、内部空间结构优化和调整的过程中 ,如何关注长江三角洲这个区域大背景 ,衔接、促进并建立起更大范围的整体空间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