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前,我国的城市化水平与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巨。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经济的加速发展,乡村城市化的发展趋势也必然会加快。乡村城市化是一个带有全局性的发展战略,必须根据国情选择发展重点,制订科学规划,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乡村城市化的发展道路。在推进乡村城市化进程中应把小城镇作为发展重点。为使小城镇能够健康,有序地快速发展,宏观决策部门应从远景着眼,总揽全局,统筹部署安排,及时制订乡村城市化的战略规划。这一规划应包括宏观、中观、微观规划。宏观规划要从全国角度解决总体布局、建…  相似文献   

2.
乡村城市化是客观规律,但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条件下的乡村城市化是可以通过政府宏观调控达到有计划地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是实行什么样的调控手段来下好乡村城市化这盘棋,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乡村城市化之路。 笔者通过实地调查和长期观察研究,纵览中国近半个世  相似文献   

3.
乡村城市化是现代历史的必然,现代化呼唤乡村城市化。但由于各国的国情不同,因而乡村城市化的道路选择也各有不同。中国的基本国情,决定了中国应当选择三元经济结构的乡村城市化发展模式。 一、中国建设的基本问题依然是农民问题,解决农民问题的关键是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长期以来,广大农村劳动者走过的是一条以土地为谋生资源、自然就业的道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和传统的农  相似文献   

4.
《中国乡村城市化概论》一书,由南阳师专副教授赵秀玲所著,该书是探索中国乡村城市化道路上的一个阶段性成果,已由河南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在书中对其1凹5年在《村镇建设》上提出“三元经济结构”的设想和1996年在俄乡建设江提出的关于“设立小城镇户0”的主张作了充分的论证,认为“三元经济结构”即城市、乡村介于城乡之间的城乡融合型的小城镇达三元经济结构,应该是中国乡村城市化道路的现实选择。作者提出的关于“设立小城镇户口”的主张,已被公安部1997年5月208颁布的《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改革试点方案》吸收。充分证明了作者对…  相似文献   

5.
论中国乡村景观评价的理论基础与指标体系   总被引:47,自引:4,他引:47  
乡村景观是景观科学研究的一个前沿领域,在中国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中,乡村景观规划实践势在必行,乡村景观理论研究迫在眉睫。为此,从乡村景观理论的核心乡村景观评价入手,本文运用景观规划学、景观地理学和景观生态学的综合观点,阐述了乡村景观的概念、探讨了乡村景观评价的理论基础,提出了乡村景观可居度、可达度、相容度、敏感度、美景度五度以人居环境为导向的乡村景观评价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6.
我国乡村城市化的主要理论和基本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众所周知,城市化是指“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引起的城镇数量增加及其规模扩大,人口向城镇集中,城市物质文明和文化不断扩散,区域产业结构不断转换的过程”;乡村城市化是城市化过程的一个侧面。在城市化发展的不同阶段,乡村城市化的特点及表现形式不同;在相同阶段,也存在着地域差异。大致看来,在城市化的最初阶段,城市往往立足于乡村,控制着乡村,城市化主要是城市在深度上的发展。而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城市的增长,城市化就不得不走向乡村这一更为广阔的区域,广度上的扩展便逐渐成为其主要的方面。显然,城市化涉及城市和乡村…  相似文献   

7.
中法地理学研讨会在京召开【本刊讯】由中国地理学会和法国地理学全国委员会共同主办的1995中法地理学研讨会于3月29日在北京召开。这次会议的中心议题是大城市周围的乡村城市化问题。随着各国的经济发展,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都出现了城市周围地区乡村城市化...  相似文献   

8.
城市化通常被单纯表示为城市人口占全社会入口的比重。应该说,这样单一的指标是不能全面反映城市化的内涵和外延的。城市化作为一个历史范畴,是指传统落后的乡村社会转变为先进的城市社会的历史过程。这个过程应包括两个方面的变化:一是大部分农业人口脱离农业,逐步向城镇集聚,使城镇人口的比重和非农产值的比重逐渐增大;二是乡村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向城市转变,即乡村的生产力结构、生产经营方式、收入水平及结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等与城市日渐接近,趋于同一,也就是实现农村的城市化。笔者认为,走以小城镇为主的中国乡村城市…  相似文献   

9.
乡村城市化是社会结构演进的必然规律,是农村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升为地级市的莱芜城市化进程又开始进入了由小城市向中等发达城市和区域性中心城市跨越的新的历史阶段。如何加快乡村城市化步伐,借以推动整个乡村现代比的历史进程?这是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一个战略性课题。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9,(21):183-184
随着美丽中国的全力建设,美丽乡村建设也得到了重视和发展。受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典型的乡村文化特色也在城市化过程中和经济发展过程中丧失,如何保证推动乡村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护和促进美丽乡村景观的发展?建设美丽乡村、优化美丽景观、"活化"乡村文化,保护地域特色、传承乡村文化提升美丽乡村的质量与品质。  相似文献   

11.
刘玲  田国行 《中国园林》2021,37(12):110
以探讨中国传统营造中“模数化”的空间规划控 制方法在浅山区乡村景观规划中的应用为核心,尝试将传统 营造方法转译于现代实践当中,以期改变浅山区乡村景观空 间控制的无序性和规划与自然山水环境割裂等问题。在传统 “模数化”规划方法的指引下,提出理想情况下浅山区乡村 景观规划“守望形胜、因借地景”2个层面的空间控制路径和 “胜”“势”与“视”3个层级的模数控制,并将其灵活运用 于嵩山浅山区金银花溪乡村景观规划项目的空间规划控制当 中,旨在激发传统营造的现代应用价值,构建浅山区乡村景观 空间呈现内外联动、互通共融、协调统一的风景整体。  相似文献   

12.
张强 《中外建筑》2012,(7):71-72
农村居民点是农村村民生产和生活的场所,也是农村土地利用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居民点缺乏整体上的布局与调控。长株潭绿心地区由于其特殊的自然地形条件,土地资源有限,存在农村居民点数量多,规模小,分布零散等诸多问题,文章最后根据绿心地区实际情况,建议采用新村建设型、岛状居民点、线状居民点三大布局模式。  相似文献   

13.
简述了天峡景区入口服务区的背景,提出了以旅游休闲为主导的新农村建设模式,详细介绍了天峡风景区服务区的旅游资源及入口服务区结合新农村建设的具体规划,以完善景区入口服务区的规划,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14.
以阳曲县为例,就纯农区如何在新农村建设中形成符合自身特点的新农村建设模式作了探讨,并根据阳曲县山区和平川区农村的经济发展基础,以培育农村经济增长点为重点,针对性的提出几种不同的新农村建设模式,以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5.
周红波 《山西建筑》2014,(31):268-270
分析了山区农村公路重力式桥涵桩基施工的特点,结合山区农村公路桥涵建设现场的工作经验,总结分析了山区农村公路重力式基坑开挖、支护、排水、回填及机械施工对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的可行性措施,以促进山区农村公路安全标准化建设。  相似文献   

16.
章光日 《城市规划》2003,27(5):33-37,92
首先对都市区的概念内涵、空间特征、形成条件等进行了讨论与分析 ,指出都市区是城乡居民共同的生活地域空间 ,它直接反映了城乡居民的居住—工作、居住—购物、居住—游憩等关系 ;接着分析了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城市化特点 ,指出未来 1 0~ 2 0年是中国大城市向都市区过渡即都市区不断形成、发展乃至完善的关键时期 ,都市化将成为城市发展的主题 ,都市区也将成为中国城市规划的新领域。文章还重点对中国开展都市区规划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作了分析 ,并对都市区的研究、规划、调控、管理等提出了建议 ;最后指出都市区规划是中国城市规划界在全球化时代面临的最重要的任务与最严峻的挑战之一 ,它的成功与否 ,不仅关系到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健康持续发展 ,还关系中国城市规划能否真正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17.
余俊骅  刘煜  唐权 《华中建筑》2010,28(10):89-92
该文从绿色生态设计的角度,针对关中地区现有农村住宅建筑的基本格局、结构、材料及构造状况、以及能源使用方式等进行了深入调研,并对调查结果进行了分类统计和综合分析,希望对该地区农村住宅的节能设计及改造提供必要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城市边缘区新农村社区规划探索——以广州为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社区是社会组织的基本单元,其规划建设应该成为城市边缘区新农村建设的出发点.在考察广州市城市边缘区新农村社区特征的基础上,提出新农村社区规划建设的重要原则.  相似文献   

19.
熊东旭  周海源 《山西建筑》2007,33(10):73-74
介绍了农村居民点的环境景观现状及其特点,从生态观、美学观、构建独具特色的环境景观等方面阐述了农村居民点的环境景观设计注意要点,从而为居者营造出“以人为本”的居住空间。  相似文献   

20.
文章提出了"独立服务区"及"竞争服务区"的概念,并解析独立服务区对城乡公交运营效益的影响机理。以山东新泰城乡公交调研数据为例,采用多元回归分析验证了独立服务区对城乡公交运营效益的影响作用。最后,从独立服务区的规模和发车班次调整,竞争服务区的发车频率和服务范围调整角度,提出了城乡公交规划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