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从广西河流及河流泥沙特征,经济社会发展对泥沙信息的需求变化,以及目前广西悬移质泥沙测验工作存在的误区等对广西悬移质泥沙测验模式改革的紧迫性进行了论述,并提出了改革思路。  相似文献   

2.
SL 247-2012《水文资料整编规范》(新版),在悬移质泥沙资料整编方法方面相对于SL 247-1999进行了改进和完善,提高了规范的系统性和适用性。归纳SL 247-2012悬移质泥沙资料整编方法的主要修订内容,并对其改动原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3.
泥沙是造成河湖演变、水库和其他水利工程淤积的主要因素。因此,在研究河湖的演变、推算及水利工程设计中,要想较准确地计算泥沙的输沙量问题,必须对泥沙的运动特性有一个新的认识。到目前为止,上述的泥沙计算多以水文站所测得的悬移质泥沙资料为依据。而水文测验测得的悬移质泥沙输沙量,严谨地说是断面悬移质泥沙量,不能代表通过某一水流断面的全部泥沙量。因为,悬移质泥沙测验范围是在相对水深0.8米以上,而相对水深  相似文献   

4.
按照国家标准,基本泥沙站分为三类,并对这三类站提出了不同的测验任务和要求。一类站的测验项目、测次及精度要求远远大于二、三类站。根据《河流悬移质泥沙测验规范》(GB-50159—92)有关规定和我区泥沙监测站的实际情况,提出对广西泥沙监测站重新进行分类的建议,以期达到既满足资料整编要求,又能减少测站职工的劳动强度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泥沙资料是重要的基本水文资料之一,用途非常广泛。在进行流域规划、水库闸坝设计、防洪、灌溉放淤、河道治理、城市供水和水利工程管理运用等工作时,都需要掌握泥沙资料。通过对山区河流泥沙来源及洪水成因分析,对水文测站悬移质泥沙测验方法,悬移质泥沙测验受泥沙成因影响的各要素关系特点及测次布置,作了简要介绍;有利于水文测站收集到完整的,推求各时期输沙量和含沙量及其特征数值的泥沙数量及泥沙变化过程的资料,为各应用部门提供基本数据。  相似文献   

6.
根据1988-2005年有关水文站泥沙观测资料,对辽河中下游泥沙颗粒特征在不同时空条件下的变化以及不同粒径组泥沙对辽河下游悬移质沉积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空间分布上,从上游至下游悬移质泥沙粒径呈细化趋势;在时间分布上,汛期悬移质泥沙粒径一般小于非汛期泥沙粒径;上游来沙越粗,来沙量与河道沉积的关系越密切;下游河道泥沙从存贮到释放的来沙临界值随泥沙粒径的变大而减小;进入辽河下游的泥沙对于河道的危害程度随着粒径的变大而增大.  相似文献   

7.
入库悬移质输沙量是预测一个水库泥沙淤积严重与否的前提,直接关系到工程的枢纽布置和运行方式。为了合理推算雅鲁藏布江藏木水电站入库悬移质输沙量,本文对羊村水文站实测资料的可靠性进行了深入研究,同时通过建立奴各沙水文站~羊村水文站同步月平均输沙率相关关系y=2.503x~(0.912 5),对羊村水文站悬移质泥沙资料系列进行了插补延长和修正。由此推算藏木水电站入库悬移质输沙量约为1 590万t,年平均含沙量为0.527 kg/m~3,属于泥沙问题严重的水库。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水库淤积情况下的悬移质泥沙颗粒级配沿程变化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得到了出口断面悬移质泥沙级配与进出口断面各因素间的关系式,并运用三门峡水库的实测悬移质颗粒级配资料,建立了出口断面悬移质颗粒级配的计算公式,经用刘家峡、盐锅峡、青铜峡等水库的部分实测资料进行验证,表明该公式具有较高的计算精度。  相似文献   

9.
水库下游悬移质泥沙沿程恢复是河流泥沙动力学研究的难点问题之一。对该问题的研究有助于推动学科发展,解决工程实践中的有关问题。针对此现状,归纳总结了平衡及不平衡输沙条件下悬移质浓度垂线分布、悬移质沿程恢复的天然河道实测资料分析和恢复饱和系数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认为在不平衡输沙条件下悬移质泥沙垂线分布研究及实测数据的获取、分析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不足。在此基础上,提出有必要进一步开展水库下游悬移质泥沙沿程恢复研究,特别是利用精准的测量仪器,开展科学合理、系统全面的水槽试验是丰富该研究成果的必要手段。  相似文献   

10.
典型河段悬移质泥沙模拟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流上修建的水利工程改变了原有河道水流泥沙的运动形式,而泥沙含量众多的悬移质泥沙往往影响着工程或河道的淤积状况,只有深入研究悬移质泥沙的运动形式,运用不同方法模拟河流悬移质泥沙对河道、水库等水利工程的影响,重现河流泥沙运动规律,揭示出悬移质泥沙对工程的影响机理,探求出减少泥沙侵害的技术途径。本文以模型试验设计的最新成果,运用模型试验方法和数学模型计算方法,并结合理论分析和模型试验,研究了天然河道典型河段悬移质泥沙冲淤问题,为解决工程泥沙问题探求一条可靠的途径。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寒区饱和含黏粒粉砂的动力学特性,对松花江河漫滩饱和含黏粒粉砂土进行循环三轴试验,分析冻融循环、动应力幅值、有效围压、荷载频率等环境因素对饱和粉砂土动剪切模量与阻尼比的影响。结果表明:冻融循环对饱和粉砂土动剪切模量与阻尼比影响显著,表现为在不同冻融次数区间内两者不单一变化;未冻融饱和粉砂土动剪切模量随动应力幅值、有效围压、荷载频率的增大而增大,而阻尼比随动应力幅值、有效围压、荷载频率的增大而减小。并进一步提出了可预测该种土不同工况下动剪切模量与阻尼比的经验公式。研究成果可以为粉砂土在路基工程中的稳定性与安全性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某尾矿库坝基粉砂动力特性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某尾矿库坝基粉砂进行共振柱和动三轴试验,得到动力特性参数的归一化曲线。分析变形特性与强度特性得到粉砂动力参数的变化规律。由动三轴试验得到不同固结比和固结压力下粉砂动强度、动孔压比与振次的关系,发现动强度与破坏振次间符合乘幂关系,可用幂函数来拟合;动孔压比与振次的关系可用指数函数进行拟合。采用Hardin Drnevich双曲线模型与Davidenkov模型对动剪切模量比进行拟合,试验分析结果表明,随着围压的增加,两种模型的拟合效果均有所改善。同一围压下,Davidenkov模型拟合效果优于Hardin Drnevich双曲线模型。  相似文献   

13.
坝料渗透特性是土石坝渗流计算分析的重要参数。土石坝采用当地材料进行筑坝,是“就地取材”较为经济坝型,筑坝材料的性能决定坝型的选择与确定,挡水建筑物的关键是防渗,筑坝材料的渗透性是决定坝型选择的关键和主要因素之一。通过对当地材料粉土质砂掺入一定量的泥岩以提高粉土质砂的防渗性能,解决粉土质砂渗透系数大而不能满足规范对筑坝材...  相似文献   

14.
选取广东粉土质砂(SM)为研究对象,在一系列室内试验基础上,研究该土的渗透、变形和强度等力学特性,并探讨粉土质砂的应力应变关系和邓肯模型参数。试验成果表明:粉土质砂在压实和胶结程度高的条件下,其渗透性较低,压缩性中等,抗剪强度极高;其应力-应变关系表现有明显峰值和应变软化特征,在剪应力作用下土体开始表现为剪缩特性,当变形达到一定值后,表现出剪胀特性;此外,土体的本构关系能较好地采用邓肯模型来反映。研究结果为解决粉土质砂的工程问题提供了很好的基础和依据。  相似文献   

15.
介绍了广西重要河道采砂管理工作中存在的缺少采砂规划、违法采砂和现有法规操作性不强等问题,结合现状调查,提出广西河道采砂管理工作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粉细砂地基抽水管井因为细砂颗粒进入滤层、井底而影响抽水效率,甚至引起管井报废,同时大量细颗粒流失容易引起侧向土体渐进渗透破坏甚至影响基坑整体稳定。为保证基坑降水工程的顺利进行,以秦淮河船闸扩容改造工程为背景,通过室内模拟试验对滤网的选择进行方案设计、比选。最终得出结论在粉砂地基土降水井井周的滤网结构宜选择80目+120目的双层滤网,并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试验成果可供类似工程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粉质壤土夹层对苯和溴离子(Br-)在非饱和带中入渗的影响,采用成都市金牛区某施工基坑粉质壤土和河砂,验证不同土样对Br-和苯的吸附性,构建不同构型的土柱进行试验,并分析其运移规律。结果表明:Br-的吸附程度不会因土样中黏粒含量的增加而增加;土样对苯以线性吸附为主,黏粒含量越高吸附量越大,污染物的运移性越弱;示踪剂Br-的浓度对土样吸附苯的影响可忽略不计;均质砂土湿润锋推进呈现一定的非线性,夹层以上两种构型土柱进程近乎一致,进入分层后湿润锋推进速度明显减弱,说明夹层具有一定的减渗作用;夹层的存在减弱了Br-以及苯向下运移,并且粉质壤土对苯有一定的吸附净化作用。研究结果可供从事地下水有机污染研究的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18.
广西防汛三维电子沙盘系统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西防汛三维电子沙盘系统利用现代高新信息技术,模拟建设了广西全区及重点河段的三维空间场景,展示流域地形地貌、防洪工程、山洪灾害易发区分布等防汛信息;并在三维场景中实现洪水淹没快速评估、山洪灾害快速定位、山洪灾害影响分析等内容,为广西各级防汛部门的防洪减灾决策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9.
云南省路南县黑龙潭水库土坝基础属粉细沙层及低液限粉质土,允许承载力低,抗剪强度差,不足以维持坝体稳定。在该坝基工程中利用振冲桩加固处理的施工技术,加固和提高了坝基抗滑稳定能力,可作为同类工程参考。  相似文献   

20.
粉砂地基中振动沉管灌注桩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4个在粉砂地基中均采用振动沉管灌注桩的工程为例,分析了施工中砂土的液化及由此引起的断桩,并对单桩设计参数的取值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