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Planning》2016,(6)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是国家和人民赋予教育人的职责。多年来,我们很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而在现实中,学生出现了各种消极的问题,有的甚至伤害了他人和自己。面对这种情况,我们亟须探索有效的途径避免和减少不幸的发生,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让我们看到了让学生走向幸福人生的路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是积极心理培养的有效手段。本文就积极心理学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应用做了简要阐述。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8,(1)
青少年时期是个体发展的关键时期,在生理、心理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下,个体很容易出现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有:父母的教育方式;网络与"二次元"文化;同伴关系;校园环境。作者提出了提高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的措施: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教育体系;开展体育锻炼。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4,(36)
教师的幸福首先在于"胸中有梦"。对于胸中有梦的幸福的教师来说,教育不是牺牲,而是享受;教育不是重复,而是创造;教育不是谋生的手段,而是生活的本身。感悟教育真谛,我的教育梦归根到底是学生的梦!为学生终生幸福奠基,积极践行减负增效,实现素质教育梦。精心打造课堂教学,实现高效课堂教学梦。读书"丰胸",实现自己的教育梦想!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9,(13)
积极心理学最初由美国的一位心理学家赛里格曼提出,其关键目标为获取幸福及主观幸福感,致力于研究每个人的积极能量,并充分挖掘个人潜力。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要基于积极心理学,在幸福理念的指导下,将培养学生积极人格特质作为关键,推进课程体系逐步完善和优化,并采取科学有效的教育方式及措施,促进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质量的题设。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6,(8)
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既相互独立,又密切联系。在德育学科课程中进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渗透是当代教育发展的需要,是学生成长的需要。在德育学科课程中进行适宜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设计、执行与协调显得尤为重要。坚持科学性与应用性相统一,合理性和操作性相统一;让心理健康教育在德育学科课程中得以较好地体现、渗透和融入,使"两育"在学生成长进步提高上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心理健康教育和道德教育两者既各自独立又紧密联系,在德育学科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切不要孤立地进行,要将"两育"协调好,自然地将两者融合一起,在充分发挥"两育"各自功效的同时,整合力量,共同育人。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6,(17)
面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化的困境,以做好"两落实"、实现"两完善"为切入点,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大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促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促进其专业成长。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7,(9)
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与德育相互补充和促进。朋辈互助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创新方式,是提升高校心理健康工作水平的有效途,是心理健康工作实效性的必然要求。本文旨在探讨"德育融入"理念下形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他助—自助—助人"的工作链条,构建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体系、活动体系、咨询体系的三维建设模式。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9,(13)
对河北省118所中小学展开心理健康教育现状调查,分析发现,多所学校存在管理制度模糊,缺系统性和标准性;心理教师专业化不足,发挥价值有限;专业设施建设不完善,工作重"形式"轻"实效"等问题。建议建立规范化的制度,树立三级防控体系的学校心理健康服务理念;建立"互联网+心理健康"信息资源共享模式;建立"分层培养"的师资模式,搭建"医教协"人才资源共享模式。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9,(22)
由于受个人、家庭以及社会等因素的影响,中职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堪忧,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受到家庭、学校和社会的足够重视。积极心理学是一种关心人的优秀品质和美好心灵的心理学,融合了积极动机、积极情绪和积极自我等内容,倡导运用积极的因素来增进人类的健康、幸福,促进社会的繁荣。本文尝试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出发,探索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以期达到提高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和幸福感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4,(5)
幼儿园发展的基础是需要情感的,情感的基础是教师幸福,教师幸福对幼儿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好的教育应是充满爱、责任与幸福感的,因此,构建"教师幸福"显得极其迫切,"教师幸福"既是一种教育创造能力也是一种教育环境理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