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以CO2为活化剂制备羊骨炭,在不同溶液pH、初始浓度、活性炭投加量等条件下,通过动态吸附试验考察羊骨炭对Pb(Ⅱ)、Cr(Ⅵ)和Cd(Ⅱ)的吸附规律,并用Langmuir和Freundlich吸附等温模型对其吸附性能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当羊骨炭对Pb(Ⅱ)、Cr(Ⅵ)和Cd(Ⅱ)的最佳吸附量分别为:4.2 mg/g、0.07 mg/g和2.7 mg/g时,吸附液的pH值Pb(Ⅱ)、Cd(Ⅱ)为7~8、Cr(Ⅵ)为酸性pH<6;羊骨炭的投加量分别为:0.2、0.7、0.03 g;最佳初始浓度分别为:60 mg/L、15 mg/L、30 mg/L。羊骨炭对3种离子的吸附行为基本符合Langmuir吸附等温模型和Freundlich吸附等温模型,计算得四种离子的最大吸附量分别为:4.854、1.247、0.402 mg/g。  相似文献   

2.
以稻壳为原料,采用微波处理制备出改性的吸附材料,用于吸附Pb2+、Cd2+的实验,探讨了溶液p H、搅拌时间及金属离子初始浓度等对吸附平衡的影响,利用扫描电镜和红外光谱(FTIR)分析,探讨微波处理后的稻壳吸附Pb2+、Cd2+等金属离子的吸附机理。结果表明:微波处理后的稻壳对Pb2+的最佳吸附p H=5,在60 min内建立吸附平衡,对Pb2+的最大吸附量为0.232 4 mmol/g;在相同条件下对Cd2+的最大吸附量为0.185 2 mmol/g。  相似文献   

3.
以赤泥为主要原料,采用烧结法制备了赤泥颗粒吸附剂(GS)。考察了温度和吸附时间对单一体系和竞争体系中Cd(Ⅱ)和Pb(Ⅱ)去除效果的影响,并探讨了其去除机制。结果表明,GS对Cd(Ⅱ)和Pb(Ⅱ)的去除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最大去除率为100%。当反应温度为30℃时,竞争吸附干扰使得GS对Cd(Ⅱ)的去除率降低了14%,而对Pb(Ⅱ)的去除率基本不变,吸附剂对重金属的吸附选择顺序为Pb(Ⅱ)>Cd(Ⅱ)。GS对Cd(Ⅱ)和Pb(Ⅱ)的吸附主要依靠羟基铁的表面吸附机制和静电引力,其吸附过程符合伪二级动力学模型(R2>0.999)。  相似文献   

4.
閤明勇  杨光 《广州化工》2012,40(13):87-89
通过静态吸附实验,研究了干体水葫芦对水中的重金属离子Pb(II)的吸附性能,考察了吸附剂投加量、重金属溶液起始浓度、溶液起始pH值及吸附时间对Pb(II)去除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水葫芦对Pb(II)吸附效果明显优于桔子皮、木屑和玉米芯屑,具有吸附时间短、投加量少、适应pH值范围广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应用化工》2022,(2):243-246
以强碱改性泥炭,研究改性泥炭对Pb(2+)、Cd(2+)、Cd(2+)的吸附效果及竞争吸附机制。结果表明,改性泥炭对Pb(2+)的吸附效果及竞争吸附机制。结果表明,改性泥炭对Pb(2+)、Cd(2+)、Cd(2+)具有显著的吸附效果,吸附容量分别由118,64 mg/g提高到225,95 mg/g;FTIR分析表明,吸附过程为Pb(2+)具有显著的吸附效果,吸附容量分别由118,64 mg/g提高到225,95 mg/g;FTIR分析表明,吸附过程为Pb(2+)、Cd(2+)、Cd(2+)与—OH、—COO-、C—H等官能团的络合作用或者离子交换作用。当吸附时间为70 min,pH在4~8,改性泥炭添加量分别为0.8,1.6 g/L时,可达到高效与经济双层效益。竞争吸附中,Pb(2+)与—OH、—COO-、C—H等官能团的络合作用或者离子交换作用。当吸附时间为70 min,pH在4~8,改性泥炭添加量分别为0.8,1.6 g/L时,可达到高效与经济双层效益。竞争吸附中,Pb(2+)、Cd(2+)、Cd(2+)的吸附容量均低于单一离子时的吸附容量,且竞争吸附能力Pb(2+)的吸附容量均低于单一离子时的吸附容量,且竞争吸附能力Pb(2+)>Cd(2+)>Cd(2+)。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羧甲基壳聚糖改性后的高岭土原矿吸附重金属时,pH 和溶液中 Cu(Ⅱ)、 Ni (Ⅱ)、Pb (Ⅱ)竞争吸附对吸附效果的影响.采用通用旋转组合设计(CCD)实验方案,以各自的吸附率为响应值,建立了三元多项式方程,模型相关系数均超过0.95,表明模型显著.实验结果显示金属离子吸附随 pH 的增大而增大,离子间的相互影响最好在 pH=4.0~5.0的范围内研究,以消除所有金属可能产生的沉淀.单一金属的吸附顺序为 Pb(Ⅱ)>Cu(Ⅱ)>Ni(Ⅱ).对两种金属离子共存的分析表明,Ni(Ⅱ)在与 Cu(Ⅱ)或 Pb(Ⅱ)共存时,吸附效果增强;Pb(Ⅱ)的吸附则受 Ni(Ⅱ)和 Cu(Ⅱ)的抑制.Cu(Ⅱ)吸附较复杂,pH 增大后, Cu(Ⅱ)吸附受 Pb(Ⅱ)的抑制;Cu(Ⅱ)初始浓度越高,Ni(Ⅱ)对其吸附的促进作用越明显.  相似文献   

7.
壳聚糖对Pb(Ⅱ)的吸附及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了壳聚糖(CTS)微粒吸附Pb(Ⅱ)时pH值、温度、溶液浓度对吸附量的影响及壳聚糖微粒对Pb(Ⅱ)的吸附动力学特性,结果表明其吸附最适pH值为5,在30-60℃范围内,随吸附温度的升高,吸附量增大。壳聚糖与Pb(Ⅱ)之间发生反应,其吸附行为可用Freundlich单分子层吸附机理解释,且Lagergren二级方程与吸附研究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8.
从动力学与热力学角度研究了膨润土浓度、吸附时间、温度对膨润土吸附Pb(Ⅱ)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膨润土对Pb(Ⅱ)具有较强的吸附性能。吸附速率k为0.09 g/(mg·h),服从假二级吸附动力学方程;吸附率随膨润土浓度、温度的升高而提高;膨润土对Pb(Ⅱ)的吸附符合Langmuir模型;该吸附是一个自发、吸热,物理表面吸附和化学离子交换吸附并存的吸附过程。  相似文献   

9.
改性泥炭对Pb(Ⅱ)和Cd(Ⅱ)的单一及竞争吸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强碱改性泥炭,研究改性泥炭对Pb~(2+)、Cd~(2+)的吸附效果及竞争吸附机制。结果表明,改性泥炭对Pb~(2+)、Cd~(2+)具有显著的吸附效果,吸附容量分别由118,64 mg/g提高到225,95 mg/g;FTIR分析表明,吸附过程为Pb~(2+)、Cd~(2+)与—OH、—COO-、C—H等官能团的络合作用或者离子交换作用。当吸附时间为70 min,pH在4~8,改性泥炭添加量分别为0.8,1.6 g/L时,可达到高效与经济双层效益。竞争吸附中,Pb~(2+)、Cd~(2+)的吸附容量均低于单一离子时的吸附容量,且竞争吸附能力Pb~(2+)Cd~(2+)。  相似文献   

10.
以海藻酸钠(Sodium Alginate, SA)为前驱体,将沸石咪唑骨架材料ZIF-8加入SA中,制备出ZIF-8@SA复合材料,并研究了ZIF-8@SA对Pb(Ⅱ)的吸附性能。探讨了接触时间、Pb(Ⅱ)初始浓度、吸附剂用量、温度和吸附-脱附次数等因素对ZIF-8@SA吸附Pb(Ⅱ)效果的影响。对吸附过程进行了吸附等温线、吸附动力学和吸附热力学分析。结果表明,等温吸附过程符合Langmuir模型,303.15 K时,Langmuir模型拟合得到的理论最大吸附量为330.364 mg/g。吸附动力学过程符合拟二级动力学模型。热力学分析表明,ZIF-8@SA对Pb(Ⅱ)的吸附过程是自发的、吸热的。ZIF-8@SA对Pb(Ⅱ)具有很好的吸附效果。  相似文献   

11.
以花生壳对Cu(II)的去除率为指标,采用单因素分析结合正交试验的方法优化了花生壳吸附Cu(Ⅱ)的工艺条件。结果表明,花生壳吸附Cu(Ⅱ)的最佳工艺条件为:0.15g花生壳,20mLρ[Cu(Ⅱ)]为20mg/L溶液,pH为4.4,吸附t为60min。此工艺条件下,对Cu(Ⅱ)的去除率可达93.52%。  相似文献   

12.
柚皮粉对水中Pb(Ⅱ)的吸附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柚皮粉进行了吸附去除水中Pb(Ⅱ)的模拟实验研究.考察了pH、吸附时间、柚皮粉质量浓度和Pb(Ⅱ)初始质量浓度等因素对吸附效果的影响,探究了其吸附动力学及吸附规律.结果表明,pH、吸附时间、柚皮粉质量浓度和Pb(Ⅱ)初始质量浓度、温度等因素对柚皮粉吸附水中Pb(Ⅱ)有显著影响.适宜的吸附条件为:pH 5.3 ~6.0...  相似文献   

13.
以TiO_2纳米粉和Na OH为原料,调节水热温度为100、150和180℃,制备钛酸盐纳米材料并研究其对Pb(Ⅱ)的吸附特性。结果表明:150℃条件下制备的钛酸盐纳米材料吸附性能最优,对Pb(Ⅱ)的去除能力能达到90%以上;动力学吸附在40 min以后达到动态平衡,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TNs-150对Pb(Ⅱ)的吸附为放热过程,温度升高,TNs-150对Pb(Ⅱ)的吸附能力逐渐减小;Langmuir吸附等温模型很好地描述钛酸盐纳米材料对Pb(Ⅱ)的吸附,属单分子层吸附,饱和吸附量为227.27 mg·g~(-1);TNs-150对Pb(Ⅱ)的吸附最佳pH为6.00,解吸率可达到80%以上。  相似文献   

14.
通过氧化-紫外老化的实验室模拟老化法对原始微塑料进行老化,研究原始和老化聚乙烯(PE)、聚丙烯(PP)、聚苯乙烯(PS)、聚氯乙烯(PVC)和聚乳酸(PLA)微塑料在水溶液中对Cr(Ⅵ)、Pb(Ⅱ)的吸附特征。SEM、BET、XRD、XPS和FTIR结果表明,氧化-紫外老化法增加微塑料表面粗糙度、孔隙体积和含氧官能团。动力学和等温线吸附实验结果表明,原始微塑料和老化微塑料对Cr(Ⅵ)和Pb(Ⅱ)的吸附分别以单层的物理吸附和多层的化学吸附为主。微塑料对重金属Cr(Ⅵ)和Pb(Ⅱ)的吸附能力和吸附特点与微塑料种类有关。可生物降解微塑料PLA对Cr(Ⅵ)和Pb(Ⅱ)均表现出较强的吸附能力。  相似文献   

15.
硝酸改性花生壳对Pb2+的吸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以花生壳为原料、HNO3为改性剂,对花生壳进行改性制备吸附剂,并研究了其吸附水中Pb2 的性能.结果表明,在2.0 g花生壳中加入体积分数为10%的HNO3溶液25 mL、控制温度80℃、搅拌3 h,得到改性的花生壳;用此改性花生壳吸附Pb2 的最佳条件为:0.20 g改性花生壳、97.5 mg·L-1的Pb2 溶液25 mL、pH值5.0、搅拌吸附60 min,在此条件下吸附率可达97%;吸附后的花生壳用0.5 mol·L-1的HCl溶液再生,重复使用2次对Pb2 的吸附率在92%以上;同时,比较了改性花生壳和未改性花生壳对Pb2 的吸附性能,未改性花生壳对Pb2 的吸附率为87%,改性花生壳对Pb2 的吸附率为96%,通过HNO3改性使花生壳的吸附性能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16.
以氧化石墨烯(GO)和纳米Fe_3O_4为原料,制备磁性石墨烯气凝胶(Fe_3O_4/RGO),通过场发射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仪、傅里叶红外光谱仪对Fe_3O_4/RGO进行表征,研究了Fe_3O_4/RGO对Pb(Ⅱ)、Cu(Ⅱ)、Cd(Ⅱ)的吸附特性,并使用等温吸附模型、吸附动力学模型、吸附热力学模型对吸附机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纳米Fe_3O_4成功负载在GO气凝胶表面,并能在外加磁场作用下实现快速磁分离。Fe_3O_4/RGO对重金属离子的吸附符合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和准2级吸附动力学模型,且反应为是吸热过程,能自发进行。Fe_3O_4/RGO在25℃、p H为6时的吸附容量分别为58.48、314.5、56.12 mg/g,Fe_3O_4/RGO对重金属吸附排序为Cu(Ⅱ)Pb(Ⅱ)Cd(Ⅱ)。  相似文献   

17.
王昕  刘晶  汪澜  考宏涛 《硅酸盐通报》2012,31(5):1039-1043
以分析纯Ca(NO3)2·4H2O、Na2SiO3·9H2O、Pb(NO3)2为原料,通过溶液反应法,制备纯净的C-S-H凝胶和掺杂Pb的C-S-H凝胶,研究了C-S-H凝胶在形成过程中对Pb的吸附固化作用及掺杂Pb后C-S-H凝胶的结构变化.结果表明,可溶铅盐由2%增至6%时,C-S-H凝胶对Pb均有良好的吸附固化作用,俘获Pb总量增大.XRD图谱发现掺杂Pb的C-S-H凝胶,其主峰位置发生偏移,出现明显的Ca(OH)2衍射峰.红外测试表明含Pb C-S-H凝胶硅氧四面体的链接方式发生变化,Q2伸缩振动峰向低波数方向偏移,Q1伸缩振动峰吸收强度增加.  相似文献   

18.
《应用化工》2017,(3):485-489
用柠檬酸对粒状花生壳进行改性,考察了改性粒状花生壳的投加量、吸附反应时间、重金属初始浓度等对水中Cu、Pb、Cd和Cr吸附量的影响,探讨了改性粒状花生壳的等温吸附及吸附动力学特性。结果表明,准二级吸附动力学方程可较好地模拟Cu、Pb、Cd和Cr等4种重金属在改性粒状花生壳上的吸附动力学行为;Langmuir模型能相对更好地拟合改性粒状花生壳对4种重金属的等温吸附过程,Cu、Pb、Cd和Cr的理论最大吸附量分别为11.88,20.70,7.82,7.35 mg/g。改性粒状花生壳与Pb的结合力最强,对Pb的吸附容量远大于其它3种重金属。  相似文献   

19.
《应用化工》2022,(3):485-489
用柠檬酸对粒状花生壳进行改性,考察了改性粒状花生壳的投加量、吸附反应时间、重金属初始浓度等对水中Cu、Pb、Cd和Cr吸附量的影响,探讨了改性粒状花生壳的等温吸附及吸附动力学特性。结果表明,准二级吸附动力学方程可较好地模拟Cu、Pb、Cd和Cr等4种重金属在改性粒状花生壳上的吸附动力学行为;Langmuir模型能相对更好地拟合改性粒状花生壳对4种重金属的等温吸附过程,Cu、Pb、Cd和Cr的理论最大吸附量分别为11.88,20.70,7.82,7.35 mg/g。改性粒状花生壳与Pb的结合力最强,对Pb的吸附容量远大于其它3种重金属。  相似文献   

20.
《应用化工》2015,(8):1449-1452
以环氧氯丙烷化学改性豆渣(CBD)为吸附剂,吸附废水中的重金离子Pb(II)。研究了溶液吸附温度、p H、初始浓度、吸附时间对吸附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环氧氯丙烷改性豆渣吸附Pb(Ⅱ)过程符合二级动力学模型,为物理吸附,吸附等温线与Freundlich方程较为相符,为多层吸附过程,为自发、吸热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