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豆渣脱腥脱色制取膳食纤维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试验通过正交组合确定了将豆渣经过脱腥、脱色等一系列处理制取膳食纤维的最佳工艺条件。  相似文献   

2.
豆渣脱色及脱腥工艺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大豆是我国重要的粮油作物之一。年产量在一千万吨以上,其中三分之一作为人民的主食和副食品。大豆制品花色繁多,在生产腐竹、腐干、豆腐等豆制品过程中,有副产品—豆渣。长期以来,豆渣一直作为废渣或饲料处理。其实豆渣的营养价值很高,以干物质计,豆渣含有19~23%的蛋白质,16~21%的脂肪和50~57%的膳食纤维。可见,豆渣是一种有开发价值的膳食纤维源和蛋白源。 豆渣中的膳食纤维包括阿拉伯半乳聚  相似文献   

3.
豆渣脱腥脱色及营养特性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豆渣是加工许多豆制品的副产物。本试验通过正交设计选择的豆渣脱腥脱色的最优条件为pH值5、热水处理温度80℃、热水浸泡时间为2h,通过烘烤粉碎后可制得色泽较白、无腥味、似面粉样的豆渣粉。该豆渣粉含食物纤维51.8%、蛋白质29.3%、灰分3.54%,是一种高纤维、高蛋白、营养丰富的食品来源。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对比不同处理方法对罗非鱼肉的脱腥效果,确定其最佳脱腥工艺。方法:采用排序的感官评价方式,结合电子鼻和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GC-IMS)数据选择最佳的罗非鱼脱腥方法。结果:料酒复合法处理的罗非鱼肉脱腥感官效果最佳;电子鼻分析掩蔽法、料酒复合法、包埋法脱腥处理后鱼肉中甲基类、无机硫化物类化合物变化显著。采用GC-IMS分析鉴定出42种挥发性化合物,经番茄复合法、发酵法、掩蔽法、料酒复合法处理的鱼肉在指纹图谱上均形成其特征风味区域,包埋法和空白组的鱼肉具有相似的指纹图谱。番茄复合法和发酵法处理的样品中,引起腥味的醛类、相对腥味增强作用的酮类和醇类物质相对含量较高。掩蔽法和料酒复合法脱腥处理后罗非鱼肉中低分子碳链的醛类物质含量最少,脱腥效果最佳。结论:用料酒白醋姜汁复合处理的罗非鱼肉中,因姜汁和料酒对风味物质的带入以及白醋降低腥味物质的吸附,故样品中醛类物质含量减少,脱腥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5.
选取占整兔比例较大且腥味较重的兔腿肉为原料,分别采用酸法、碱法和酵母法进行脱腥处理,以感官值协同硫代巴比妥酸值(TBARS)为评定指标进行脱腥效果判断,选出较好的脱腥方法和脱腥条件,最后辅以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进行验证。结果表明:酸法脱腥(25℃和4℃)在p H 4.5时脱腥效果最好,且25℃p H 4.5的脱腥效果优于4℃p H 4.5;碱法脱腥(25℃和4℃)在p H 11.5时脱腥效果最好,而25℃和4℃条件下的脱腥效果差异不显著(p0.05)。酵母法脱腥中啤酒酵母脱腥效果较好,最适宜条件为酵母添加量0.1%、发酵时间40 min、发酵温度30℃。综合比较,五种脱腥方法脱腥能力由高到低依次为:啤酒酵母法、碱法(25℃、p H 11.5)、酸法(25℃、p H 4.5)、碱法(4℃、p H 11.5)、酸法(4℃、p H 4.5)。  相似文献   

6.
7.
本发明是关于除去大豆粉中令人不快的豆腥味和酱味的制造方法。将大豆蛋白质作为食品时,应限制其特有的不快的腥味和苦味成分。除去这种不快的豆腥味和苦味成分(以下简称腥味成分),虽然发前有许多方法。但作为(?)  相似文献   

8.
鱼肉脱腥方法的工艺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试验研究鱼肉的脱腥方法。探讨温度、时间、浓度对脱腥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选用乌龙茶,温度为6℃~8℃,脱腥时间9h,茶浓度为215g/100mL,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9.
蚕豆粉脱腥方法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卢挺 《食品科学》2000,21(5):70-71
分析讨论了常用诸豆类脱腥方法的特点和利弊,选择相对适宜方法对蚕豆粉进行脱腥试验并确定了最佳工艺参数。所选方法简便可靠,脱腥效果较为理想。  相似文献   

10.
海藻中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具有生物活性功能和药理价值。但是海藻中各种挥发性物质共同作用而产生的独特海藻腥味,严重阻碍了海藻资源的高值化开发利用。因此,文章对海藻腥味的形成机制、检测方法、成分分析及脱腥方法等进行概述和归纳,重点阐述了物理脱腥、化学脱腥、生物脱腥和复合脱腥等脱腥技术进展,并对海藻脱腥研究所面临的挑战和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1.
以泥鳅为原料,分别采用乌龙茶、面包酵母发酵和酵母细胞液对其进行脱腥处理,以硫代巴比妥酸(thiobarbituric acid,TBA)值、三甲胺(trimethylamine,TMA)值和感官评价值为评价指标,判断其脱腥效果,筛选出较好的脱腥方法及条件,最后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进行验证并判定泥鳅特殊腥味物质。结果表明:脱腥效果从高到低依次为酵母细胞液法、乌龙茶法、面包酵母发酵法。酵母细胞液法脱腥的适宜条件为25 ℃、1.5 h、pH 6.5;乌龙茶法脱腥的适宜条件为:乌龙茶茶叶质量分数3%、25 ℃、3 h;面包酵母法脱腥适宜条件为35 ℃、0.5 h、pH 6.5。由GC-MS分析结果可知,泥鳅原样及乌龙茶法、酵母法、酵母细胞液法脱腥处理后泥鳅挥发性风味物质分别检测出68、55、55、51 种,醛类物质相对含量分别为73.71%、40.17%、42.66%、39.76%,验证结果与TBA值、TMA值和腥味值的评价结果相一致。泥鳅腥味物质可能是己醛、壬醛、辛醛、E-2-辛烯醛、E-2-壬烯醛、E-2,4-癸二烯醛、庚醛、2,3-辛二酮等。  相似文献   

12.
选择超声波法、发酵法、加热研磨法等对螺旋藻进行处理,对比螺旋藻破壁脱腥效果。初步研究表明超声波法破壁脱腥效果最好,螺旋藻溶度为15%、超声波功率为300w作用时间10min、一次作用螺旋藻溶液总量30ml时破壁率最高可达95%;其次是加热研磨法沸水浴加热40min研磨1h后破壁率可达95%;酵母菌发酵腥味掩蔽优于乳酸菌发酵。  相似文献   

13.
豆渣脱色及脱臭方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试验用正交试验法得到了豆渣脱色过程中的温度、时间、H_2O_2%三因素的直观优水平。为了提高试验的准确性,在正交试验的基础上做出了以上3因素与白度之间的相关曲线。经综合分析,确定了理想脱色条件为:用4%(ml/g)的H_2O_2、在47℃下脱色5h。此时豆渣白度可达78.40%。由于本试验中采用预热灭酶步骤。使脱色后的干豆渣具有良好的贮存稳定性,没有豆腥气。  相似文献   

14.
为提高海参副产物的综合利用率,以海参肠卵酶解液为原料,采用生姜掩盖法、活性炭吸附法、大孔树脂吸附法、酵母发酵法和乳酸菌发酵法进行脱腥处理,以感官值协同电子舌、电子鼻和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eadspace-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GC-MS,HS-SPME/GC-MS)数据为评定依据进行脱腥效果分析,择出较优的脱腥方法。结果表明,生姜掩盖法的腥味值较高,且有较重生姜味;活性炭和大孔树脂吸附法脱腥效果一般;酵母法脱腥易引入菌体异味,影响脱腥效果;乳酸菌发酵法的脱腥效果较好,最适宜的条件为乳酸菌添加量0.4%、40℃、10 h,腥味值较低,且庚醛、反,顺-2,6-壬二烯醛等腥味物质显著降低,刺激性气味减少。综合分析可得,乳酸菌发酵法更适用于海参肠卵酶解液的脱腥。  相似文献   

15.
<正> 本发明是利用压扁大豆,在提取大豆蛋白过程中,尽量抑制豆腥味的产生,从而得到了一种风味优异的新型大豆蛋白,比传统的大豆蛋白豆腥味低得多。获得该大豆蛋白通常按下列工序: 大豆(压扁)→(脱脂)→脱脂大豆→(用水提取)→(去渣)→豆乳→(酸沉淀)→(脱乳清)→酸沉淀凝乳→(中和)→分离大豆蛋白溶液→(干燥)→分离大豆蛋白。首先是抑制或防止豆腥味的工序。产生豆腥味主要是在大豆(压扁)阶段和脱脂大豆(用水提取)阶段。为此,在压扁大豆时,尽量保持低水分,并用低温压扁大豆;用水提取大  相似文献   

16.
大豆在加工过程中所产生的豆腥味是研究开发新的蛋白食品的主要障碍。在众多的脱腥专利技术中,结合热处理钝化大豆中的脂肪氧化酶是广为采用而较为有效的方法。由于热处理虽则使豆乳风味及口感有明显改善,但也程度不同地降低了大豆蛋白的可溶性,影响了大豆蛋白的得率。本文就几种行之有效的脱腥方法进行了比较,并对豆乳中蛋白质的影响规律作了某些探讨。  相似文献   

17.
使用顶空固相微萃取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对美国鲢鱼鱼肉作挥发性风味成分分析,共检测出52种物质。采用活性炭吸附法、β-CD包埋法、红茶浸泡法和酵母发酵法对鲢鱼鱼肉进行脱腥,对每种脱腥方法做正交试验,并采用GC-MS结合感官评价分析脱腥后腥味物质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红茶浸泡脱腥法的脱腥效果最显著,其最优的脱腥工艺为添加2%红茶粉末,浸泡时间50 min,浸泡温度50℃。  相似文献   

18.
本论文针对鳝鱼废弃物蛋白酶解制备调味品的难题——腥味问题进行研究,确定了除腥的方法。包括:浸泡、料酒反应、绿茶粉末吸附与反应、活性炭吸附、减压蒸馏、香辛料掩盖等,可得到完全无腥味的调味品。  相似文献   

19.
鱼类的腥味是影响鱼肉口感和市场流通的重要因素,脱腥剂对鱼肉脱腥的作用至关重要,物理、化学、生物等单一脱腥剂以及复合脱腥剂在脱腥研究中已经取得了较大的突破。简单介绍了腥味物质的来源,概述了当前各类脱腥剂的研究进展,并展望了脱腥剂处理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20.
我厂应用内蒙轻工科研所的“山羊奶脱膻工艺”科研成果,进行豆浆脱腥试验获得成功,并已应用于生产。现将有关情况介绍如下:1982年5月份,由内蒙轻工科研所主持设计、上海前卫机械厂负责试制成功的我国第一套“山羊奶脱膻、杀菌两用设备”,根据轻工部下达的,内蒙、上海和我厂三方协议书规定,这套设备放在我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