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介绍500 kV黄冈变电缆沟预制砼压顶设计与施工工艺.重点介绍砼压顶设计与预制砼压顶采用塑模技术浇制成型,安装方便,外表工艺美观,消除了传统施工方法的缺陷.  相似文献   

2.
"两型一化"变电站建设思路及实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500 kV武东变电站"两型一化"建设施工总体思路及实施情况.特别是电缆沟压顶及沟盖板工厂化加工、ALC装配式围墙及防火墙、构支架钢模板新技术等,充分体现了"两型一化"的工作思路.  相似文献   

3.
渗水型电缆沟的设计介绍杭州市电力局盛学庆渗水型电缆沟是一种不必做排水坡度,自行渗水的无底电缆沟。这种电缆沟可以消除或改善普通电缆沟因设置纵向排水坡度及设混凝土底板所带来的一系列弊病。这些弊病主要体现在沟道较深,且低于地下水位,以及因砂泥淤积而引起纵坡...  相似文献   

4.
变电站高电压电缆沟道环境的封闭性强,难以从沟道外判断电缆火灾早期发展状况。为了探测沟道内电缆火灾,研究火灾早期顶棚温度分布与电缆着火点位置之间的关系,以变电站高压电缆沟道为模型,开展电缆火灾燃烧实验,测量电缆沟道内温度的分布变化,分析顶棚温度距离着火点位置变化的拟合关系,验证了着火点辨识方法的准确性。研究结果表明,顶棚最大温升比例系数α的平均值为17.71,1∶1高压电缆沟道实验平台的温度测量结果准确;在纵向方向上,顶棚温度由着火点位置向两侧递减,温度变化曲线具有明显的阶段特点;在长度为5 m的着火点辨识范围内,实验1和实验3的顶棚温度变化拟合函数拟合度分别为0.90和0.83,计算结果与着火点实际位置误差最大值分别为0.371 m和0.165 m,辨识准确率平均值分别为92.6%和96.9%。在变电站电缆沟道火灾早期,基于顶棚温度分布的变电站高压电缆沟道两点测温着火点辨识方法,有效辨识了着火点在沿电缆沟道纵向方向上的位置。  相似文献   

5.
变电站电缆沟用以敷设站内用电系统的低压动力电缆、控制电缆、通信电缆和光缆,是站内电能传输和信息传输的重要通道。沟道内电缆一旦起火蔓延,将导致变电站整站电能和信息中断,造成严重电网事故。火灾蔓延趋势研究是实现电缆火灾预警及自动灭火,提升线路火灾防护能力的基础。建立基于有限元模拟的变电站电缆沟火灾蔓延仿真模型,研究不同分层敷设方式对电缆沟火灾蔓延趋势的影响。研究发现电缆沟道火灾蔓延以纵向蔓延为主,适当减少敷设的电缆层数可有效延缓火势发展,降低电缆火灾损失;电缆分层敷设方式对火灾后电缆沟道温度场的影响不大;在电缆沟道火灾过程中,温度场及有毒气体浓度分布存在显著的分层现象。  相似文献   

6.
樊宁 《电力学报》2007,22(1):139-141
通过对某供电分公司电缆沟道现状的调查,对电缆沟道积水产生原因的分析,探求沟道内积水的有效处理方法。并介绍了1个成功处理的范例。  相似文献   

7.
董迪 《电工技术》2023,(23):178-180
对变电站电缆沟火灾的原因和特征进行了分析,对主要火灾报警技术在电缆沟火灾预警应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介绍,提出将云室型热解粒子式火灾探测器应用于电缆沟火灾早期预警,并对其建设应用方案进行研究。应用案例表明该技术适用于电缆沟环境,具有高灵敏性和可靠性的特点,可提供极早期电缆沟火灾预警信息,支撑变电站安全可靠运行。  相似文献   

8.
据美国《消防工程》杂志报道说,道柯宁公司(Dow Corning Corp)制成一种硅酮合成橡胶泡沫(Silicone elastomer foam)用在电缆沟道中作为封闭隔层,可以防止火势蔓延和隔断烟气。这种材料的商品名称为“道柯宁Q3-6548硅酮RTY泡沫胶”。  相似文献   

9.
为完善预制式电缆沟在实际输变电工程中的应用,充分发挥装配式构件安装快、施工周期短的优点,对目前使用最为广泛的U型电缆沟预制件安装过程及方法进行了研究。针对湖北省卧龙500k V变电站工程,首先按施工工序对单节电缆沟预制件安装过程实际耗时进行了统计分析,得到预制件起吊及就位调整工序耗时过长是影响电缆沟安装速度的主要因素的结论。根据该结论提出了针对预制件快速安装的结构改进方案,并详细描述了一种能够有效提高预制件安装效率的新型U型电缆沟安装工具与安装方法。  相似文献   

10.
针对电缆沟道运维工作存在的紧急情况勘测难问题,提出多足仿生监测机器人方案,介绍了电缆沟道监测机器人平台、控制、电源、遥控监测、通信等组成模块及其功能,探讨了电动6自由度3关节机器臂、基于动作构建的仿生多足沟道机器人行为模式、多频融合技术、电缆蠕动监测、机器人关节驱动等关键技术,通过实践应用,满足了电缆沟道日常巡检与应急指挥需求,为运维人员快速掌握沟道环境及设备状况,进行故障定位等提供了新方法。  相似文献   

11.
从预装式U型电缆沟的技术可行性和经济合理性两方面分析了预装式U型电缆沟的特点。依托某500 k V变电工程,将预装式U型电缆沟作为应用试点。通过与现浇混泥土电缆沟进行对比分析,证明采用预装式U型电缆沟可以有效降低现场施工工作量和施工周期,解决传统施工方法存在的问题,为变电站进一步实现"设计标准化、加工工厂化、安装机械化、施工专业化"建设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电工技术》2002,(10):59-61
SCAN-2000型电缆在线监测系统,采用当今先进的通讯、微处理器、数字化温度传感技术及离子感烟等技术。独创设计低温、强电场、潮湿环境运行技术。该系统的开发研制均在发电厂的电缆沟内经多次反复试验、攻关后得以完善,避免了电缆沟内强大电场的干扰,完整安全地把数据送至监视终端。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决特高压换流站主(辅)控制楼内一层电气设备房间采用电缆沟道敷设电缆困难,以及防止换流站在运行多年后,由于地基不均匀沉降导致屏柜及基础发生倾斜的问题,提出在主(辅)控制楼一层电气设备房间设计中采用全地下电缆夹层设计方案,并将电缆夹层与电缆沟道方案进行技术经济比较,得出采用电缆夹层方案比采用电缆沟道方案增加投资35.2×104元。电缆夹层结构型式已经在哈密南、灵州、酒泉±800kV换流站主(辅)控制楼一层得到应用,研究结果表面:主(辅)控制楼采用电缆夹层方案安装操作空间大,敷设电缆方便,提高了电缆敷设的安装进度,节约了施工工期。  相似文献   

14.
《电世界》2015,(10)
<正>变电站或配电室的电缆引出方式是,出线电缆通过室内电缆沟或室内电缆层洞口引出至室外电缆沟,然后再沿室外电缆沟或桥架引向受电端。这种电缆引出方式是目前大多数变配电施工工程所采用的方式。其中,电缆在电缆沟室外到室内的交界处的封堵一直是施工中的麻烦问题。封堵得好,可以避免室外电缆沟的水向室内渗漏,确保室内电缆沟内无水,进而防止沟内设备受潮气侵蚀。下面对几种常见封堵方法进行分析,并介绍一种简单、有效  相似文献   

15.
针对变电站电缆沟温度、湿度不易控制等问题,研制了电缆沟通风盖板智能控制系统。首先,将站内液压式通风盖板改装成电动式,通过电压输出型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光照度传感器实时采集电缆沟内温度、相对湿度及室外光照度数据,并根据变电站实际情况设定整定值和逻辑关系、设计控制器,进而实现在线智能控制电动机转动方向,适时开合通风盖板,提高了电缆沟通风质量。结合变电站情况,通过实例仿真验证了该控制系统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16.
随着城市建设快速发展,电缆线路及沟道迅猛增加。与此同时,光缆以其众多优点被越来越多的应用于有线通信的各个领域,通信光缆在城市电网电缆沟道内随处可见。电缆沟道及沟道内光缆、电缆运维矛盾日益突出。为了解决公司地下管道及电力电缆(光缆)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文中详细介绍了电缆网络数字化管理系统建设方案及组成和功能。建设电缆网络数字化管理系统承担着国家电网公司试点任务,通过在西安地区的试点应用,实现了现场电力电缆(光缆)的快速身份识别,提升移动巡检数据的规范性。  相似文献   

17.
电缆沟快速施工方法在电站土建施工中,电缆沟通常采用现场挖沟后,钉模板扎制钢筋,浇灌段的施工方法。这样的施工方法对安装工作影响大,易受天气影响,施工效率低,工期长,对施工现场通道及场地影响大。在沙角C厂工程中,采用预制电缆沟的施工方法,既保证了施工质量...  相似文献   

18.
正城市化进程和市政建设的日新月异,越来越多的架空电力线路改入地下沟道,以电力电缆的形式传输电力。电缆沟道的隐蔽性、复杂性导致了其问题的逐渐凸显。利用对问题的深入剖析,运用技术监督手段发现电缆沟道积水污秽严重影响设备、线路安全运行的问题,通过开展箱式设备和电缆通道全面排查,并开展综合整治试点工作,以确保电缆线路和箱式设备的安全稳定运行,提高供电可靠性。1案例及问题分析1.1典型案例对城区现存电缆通道进行摸排发现如下问题:电缆  相似文献   

19.
:针对地下电缆沟巡视时需开盖板、不安全、费时、费力等问题,文章设计了一种便携式电缆沟道综合检测系统,介绍了其设计方案与关键技术。该系统可以显著降低人工巡察的工作强度和安全隐患,提高检测的实时性、准确性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20.
正1电力电缆沟的结构和特点电力电缆沟的作用一是方便布置电缆,二是保护电缆不受损伤。电缆沟是一条用砖石水泥砌成的地下沟道,沟的侧壁焊接承力角钢架并按要求接地,沟上覆盖有盖板。电缆沟通常分为室内和室外两种,室内的盖板为嵌入式,覆盖后与地面平齐,室外电缆沟边沿通常略高于地面,盖板同时兼做巡视小道。2电力电缆沟常见问题及防范措施2.1潮湿严重,容易积水室外电缆沟由于处于露天环境中,一旦盖板密封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