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1 毫秒
1.
IP在Internet上的巨大成功,也使得移动IP技术成为业界研究的热点。IETF正在开发用于移动IP的技术规范,移动IP的隧道技术也是IETF开发的一个重要部分。本篇章介绍三种隧道技术并对其分析比较。  相似文献   

2.
移动IP与蜂窝IP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们对以无线方式接入Internet的需求日益增长。首先介绍了移动IP(Mobile IP)的基本原理,并指出其在支持微移动性方面的不足。然后详细介绍和分析了蜂窝IP(Cellular IP)的概念及路由、寻呼和切换等关键技术。最后根据这两种技术的互补性,提出二者进行无缝结合的方案,并认为这种结合将成为未来移动互联技术的发展方向之一。  相似文献   

3.
移动IP技术概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林勇 《移动通信》2001,25(8):16-18
本文主要介绍移动IPv4技术的基本工作原理以及代理发现、注册、隧道技术和路由选择等,并简单介绍移动IPv6中出现的新技术新特点,最后展望其美好前景。  相似文献   

4.
简单介绍了移动IP技术的工作原理,重点论述了移动IP的几项关键的技术细节,阐述了移动IP的应用和安全性问题,描绘了移动IP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5.
在20世纪最后十年特别是1995年以来,移动通信和互联网成为世界上发展速度最快、市场潜力最大、前景最诱人的两大业务。它们的增长速度都是任何预测家未曾预料到的。迄今,全球移动用户己超过5亿,互联网用户已逾4亿。中国移动用户已超过8000万,互联网用户已突破2250万。在新世纪,它们仍然呈现着高速增长的趋势。这一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高速增长现象反映了随着时代与技术的进步,人类对移动性和信息的需求急剧上升。越来越多的人希望在移动的过程中高速接入互联网,获取急需的信息,完成所想做的事情。移动与互联网相结合成为必然的趋势。上世纪末,GPRS和WAP技术的出现把移动IP推上了舞台,掀起了热潮,从欧洲到北美及至亚洲,电信公司、网络公司、软件公司及设备制造厂商无一例外地在摩拳擦掌,投入大笔资金,制定实施计划,准备大展宏图。但是一直雷声大雨点小,实际情况远不如期望的好。文章拟从技术和市场两方面来探讨移动IP的走向和奉献一些观点。  相似文献   

6.
简要介绍了IP电话的工作原理与技术方法,同时对支持主机和网络移动性的IP协议RFC2002作了比较明确的阐述,以及该领域的现状与有关问题。  相似文献   

7.
移动IP技术     
随着移动计算机日益广泛的使用和人们对网络依赖性的增加,研究一种成熟的移动计算机接入技术已成为当务之急。移动计算机用户希望能与台式计算机用户一样接入互联网,移动时可方便地建立或断开连接。为此,互联网工程任务组(IETF)制定了移动IP协议,其技术规范主要包括:RFC2002(IP移动性支持)、RFC2003(IP内IP封装)。RFC2004(IP内最小封装)和RFC2290(用于PPP/IPCP的移动IPv4配置选项)。1 采用移动IP技术的原因 传统IP技术的主机使用固定IP地址与TCP端口进行…  相似文献   

8.
移动IP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详细介绍了移动IP技术的工作原理以及移动IP工作机制中的几项关键技术:隧道技术、代理搜索、注册,并介绍了移动IP的发展动态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移动因特网是因特网和移动通信网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本文从因特网协议的层次出发,分析了移动因特网的无线物理和数据链路层、移动IP层等的特点,分析了几种移动IP支特组播的机制。比较了它们与有线因特网层次之间的区别。  相似文献   

10.
雷震洲 《通信世界》2000,(13):9-9,11
20世纪后10年,特别是1995年以来,移动通信和因特网成为当今世界发展最快、市场潜力最大、前景最诱人的两大业务。据预测,到2002年,两者的全球用户数都有可能超过5亿。这种高速增长现象,反映了随着时代与技术的进步,人类对移动性和信息的需求急剧上升的愿望。越来越多的人希望在移动的过程中高速接人因特网,获取急需的信息。所以,现在出现的移动与IP相结合,高速接人因特网的热火朝天的趋势看来是必然的。在去年10月于日内瓦举行的Telecom 99移动通信成为耀眼的亮点,移动传数据、移动传IP成为亮中之亮…  相似文献   

11.
Supporting IP Multicast for Mobile Hosts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相似文献   

12.
张宁  晋晓辉  刘增基  郭峰 《电子学报》2003,31(8):1272-1275
基于RFC2002的移动因特网协议(Mobile Internet Protocol,MIP),解决了因特网协议(Internet Protocol,IP)不支持节点跨子网漫游的问题,但要求移动节点必须具备动态修改路由表的功能;而在实际中广泛应用的操作系统,特别是Windows9x/Me等系统不支持对路由表的动态改变,这严重制约了移动IP的应用与推广.本文提出了主动ARP(Active ARP,AARP)协议,并在此基础上设计了一种新的移动IP算法.实验和分析表明,该算法在不引起性能下降的同时,克服了以往移动IP算法难以在Windows等系统上实现的缺点,极大扩展了移动IP的应用范围,并且易于实现、兼容性强、便于用户使用.同时,虽然该协议主要是针对Windows系统设计的,但也适用于其他许多操作系统.  相似文献   

13.
Research on Mobile IP in IP-RAN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 IntroductionItiswellknownthatUMTSisevolvedfromGPRS ,anditisdividedintotwoparts:RadioAc cessNetwork (RAN)andcorenetwork .Intradi tionalarchitectureofRAN ,thesignalsanduser sdataarebasedonATM .AndinRAN ,MobilityManagement (MM )signalsareveryimportant.AndIurandIubarethemostimportantinterfacesforMM[1 ] .BecausethetraditionalMMisrealizedonLayer 2 ,itisalsocalledlinklayerMM .ALL IPArchitectureisthefutureofUMTS .WhenRANevolvestoALL IParchitecture,iflinklayerMMisstillused ,t…  相似文献   

14.
改进的移动IP的注册性能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唐宏  熊思民  吴中福  赵军 《通信学报》2002,23(6):116-121
根据现有的IETF移动IP规范,当移动节点驻留在远离归属网络的外地网络时,将会产生严重的注册延迟,从而引起严重的包丢失和通信吞吐量的下降。本文利用改进后的移动IP网络结构,引入routing agent,使得大量的当地注册报文只需要在RA上处理即可,从而减少了注册延迟,改善了移动IP的性能。本文对其中的注册代价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与标准移动IP中的注册代价进行了对比。  相似文献   

15.
移动IP技术是在传统网络中实现下一代网络应用的核心技术,是IP技术发展的新领域,是无线通信技术和IP技术的相互融合.文章介绍了移动IP存在的主要问题:三角路由、切换、微移动、QoS问题,并介绍了相应解决方案.文章还分析了移动IP在移动通信中的应用,指出移动IP技术将在移动通信中发挥重要作用并将为今后各种新业务的开展提供前所未有的新天地.  相似文献   

16.
MPLS和移动IP结合技术是目前网络技术研究中的一个热点和难点,将MPLS与移动IP技术进行有机的结合,可以提高网络数据的交换传输速度,支持主机自由访问因特网,增强对QoS的支持,提高网络的安全性能.首先对移动IP技术和MPLS的基本工作原理进行了介绍,给出了基于MPLS标记交换路径的移动IP网络模型,提出多MPLS网络方案以及基于MPLS网络的IP路由优化方案,并对各方案的工作原理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阐述,最后指出了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本主要对WAP的体系结构,基本模型的一般工作 过程吧及移动IP的原理,协议和相关术语进行了说明,同时也简要介绍了两之间的联系以及今后移动数据网络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18.
移动IP与蜂窝IP的结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介绍了一种将移动IP与蜂窝IP相结合(MIP-CIP)的系统,用仿真的方法分析了移动节点在CIP网络内部移动和网络间移动时的服务质量(QoS)性能指标,提出并比较了MIP-CIP应用的2种方案。  相似文献   

19.
简要介绍了IP电话的工作原理与技术方法 ,同时对支持主机和网络移动性的IP协议RFC2 0 0 2作了比较明确的阐述 ,以及该领域的现状与有关问题。  相似文献   

20.
分析了现有解决移动主机的几种方案,并根据不同方案的优点和缺陷以及移动主机的移动情况,提出了一种蜂窝IP协议和移动IP协议相结合的策略。该策略既可以解决移动主机的宏移动,又可以利用现有的蜂窝移动通信系统进行有效的管理移动主机的快速微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