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按1:1的比例,采用糯高粱和小麦混合酿制小曲白酒,采用分批泡粮,混合蒸粮,蒸粮添加稻壳等方法,既减少在蒸馏时添加生稻壳给成品酒带来的邪杂味,又改变了纯小麦酿酒糖化时升温快,发干沙,醅料结团等不良现象,提高了酒质和产量。  相似文献   

2.
按1:1的比例,采用稻谷和小麦混合酿制小曲酒,采用分批泡粮,混合蒸粮,蒸粮添加稻壳等法,既减少纯稻谷酿酒的邪杂味,又改变了纯小麦酿酒醅料结团等不良现象,提高了酒质和产量。(丹妮)  相似文献   

3.
采用糯高粱酿制小曲白酒,只要糯高粱纯净,根霉酒曲好,严格做好粮食糊化(泡粮、初蒸、闷水、复蒸)、摊凉培茵、入池(桶)发酵、入甑烤酒,操作严格,则得到酒质好、出酒率高、香甜味的好酒.  相似文献   

4.
伍芳华  伍国明 《中国酿造》2013,32(10):85-88
采用大米和马铃薯混酿米香型小曲白酒。研究了大米与马铃薯的混酿比例、发酵期料水比、发酵温度和发酵时间对产酒率和总酯含量的影响。通过混酿试验得到最优工艺:大米/马铃薯比例为90∶10,料水比为1∶2.0,于30℃下发酵7d。酒醅经蒸馏后成小曲白酒,既保留蜜香型小曲白酒的典型风格,又兼具薯香,并有一定的食疗保健作用。  相似文献   

5.
固态法酿稻谷小曲白酒的操作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湖北和其它稻谷产区的乡镇酒厂,在应用稻谷酿酒方面存在一些问题。本人总结了湖北随州附近酿制小曲米烧酒的操作方法,现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6.
当前小曲白酒杂醇油偏高或超标时有发生,采用添加糖化酶发酵等措施,将成品酒中杂油含量有效地控制在0.18g/100ml以内,同时提高出酒率0.96%,该成果已通过市科委鉴定。  相似文献   

7.
采用正交试验对杂交糯高粱(泸糯8号)酿造清香型小曲白酒的工艺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杂交糯高粱酿造清香型小曲白酒的优化工艺为泡粮时间10h,泡粮温度85℃,糖化酶量O.035(g/100g),糖化时间12h,在该条件下还原糖含量高而稳定。因此该工艺优化条件可作为实际杂交糯高粱酿造清香型小曲白酒生产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8.
小麦酿酒原料价格低,出酒率高,酒质好;且小麦皮薄,淀粉松软;煤耗低,操作时间短,方便、简单;只要做到定时、定温加感官检查,出酒率可达53%(57度)以上.一、原材料每酢小麦300kg,根霉曲1.8kg,谷壳10%.二、糊化将小麦浸泡、初蒸、闷水、冷吊、复蒸的工艺操作中做好,由于小麦皮薄、淀粉松软、颗粒小、升温快,在酿酒工艺操作中,注意做好每个环节.1.泡粮:将小麦倒入泡粮池,把当天烤酒后冷凝器池中热水放入泡粮池中搅拌均匀,水温以 40~50℃为宜(用冷水泡粮6小时),放去泡粮水发1~2小时,入甑前先用水冲去灰渣酸水,入甑初蒸.2.初蒸、闷粮:将泡好的粮撮入甑内初蒸,圆汽后刮平扣盖,从圆汽起计时,初蒸15~17分钟.当天烤酒后冷凝器中的热水放入甑内闷粮25~30分钟,敞盖检查甑内粮食,粮食裂口率85%,粮食熟透心90%(同时将温度表插入闷粮中,量闷粮水温67~70℃),将稻谷壳撒入甑内粮面一层,厚度看不到粮食为准,即放出闷粮水.撒稻谷壳盖粮面的目的是保持甑内粮食水分与温度.敞甑盖冷吊在甑内,但火要闭好,否则,甑内粮容易粘糊.次日早上3~4时复蒸.  相似文献   

9.
固态法酿碎米小曲白酒的操作方法程东海湖北省钟祥市果酒厂(431935)关键词小曲白酒,固态法,工艺操作,原料,碎米近年来,由于稻谷产量的提高,粮食加工企业的增多,碎米的产量也日趋增大,碎米作为酿酒的原料也将逐渐普遍。笔者总结了湖北钟祥附近酿制碎米小曲...  相似文献   

10.
不同品种糯高粱在淀粉、蛋白质、粗纤维等组成成分含量上有一定差异,使用不同品种糯高粱酿酒时在耐蒸煮性能、蒸后质量及最终原酒产质量方面均存在明显差异。采用公司小曲白酒新工艺酿造条件对包括两糯1号、红糯5号等14个品种糯高粱开展对比酿酒实验,结果显示,两糯1号品种具有出酒率高、原酒中杂醇油含量低、口感好的特点,是目前最适宜公司小曲酒酿造工艺的糯高粱品种,此外红糯13号、红糯16号品种产酒质量稍差于两糯1号,可作为备选品种使用。  相似文献   

11.
12.
小麦酿制小曲酒的工艺包括原料浸泡、蒸煮、加曲入箱培菌糖化、装桶发酵、烤酒等;粳稻谷酿制小曲酒的主要工艺包括原料蒸煮、培菌糖化、发酵、蒸馏等;米麦混酿的主要工艺包括蒸粮、培菌、发酵、蒸馏;稻麦混酿的主要工序包括蒸粮、培菌、发酵、蒸馏;高粱小麦混酿的主要工序包括蒸粮、培菌、发酵、蒸馏;因各小曲白酒的生产原料和工艺不同,则生产过程的工艺技术控制参数也不同。(孙悟)  相似文献   

13.
中国白酒的科研成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熊子书 《中国酒》2003,(1):54-56
白酒古时称为烧酒,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品种繁多,是中华民族的传统酒种,城乡人民逢年过节的当家酒,也是世界上独特的蒸馏酒。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白酒年产量仅为10.8万吨,至1996年发展到801.5万吨,达到历史的高峰,是建国初期的80倍左右,现在维持在500万吨上下,对我国国民经济起着重要的作用。白酒行业的经济效益在食品工业中仅次于烟草行业,每年为国家创税利约120亿元;在酒类产品中产量居第二位,所创造的经济效益历来名列前茅,为我国经济建设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我国各级政府对酿酒工业十分重视,1956年国家科委制定了12年长远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列有总结提高贵州茅台酒和泸州老窖大曲酒等民族传统特产食品的研究课题,按照1958年国务院指示精神,立即采取措施,迅速地恢复、巩固和提高名酒的质量,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中央有关部门组织全国科技人员对烟台酿酒操作法和四川糯高粱小曲酒操作法的总结试点,找出了影响质量的因素,完善了传统操作法,在全国有关的省市产区推广应用,普遍地提高了质量与产量,为国家节约了大量粮食,增加了社会的经济效益。笔者一直从事酿酒科研工作,除主持、参与我国贵州茅台酒、泸州老窖大曲酒和山西杏花村汾酒三种名酒的总结试点外,还主持、参与全国小曲酒和新工艺白酒的总结试点,并研究了橡子酿酒等科研项目,均按计划完成任务。这是我国50年来白酒科研的成就,现回顾过去的经历,期能进一步发展、弘扬祖国酒文化。  相似文献   

14.
利用某酒厂生态洞酿车间的恒温恒湿的气候条件,全年连续生产小曲清香白酒,摸索出符合生态洞酿车间特点的小曲清香白酒生产工艺。通过研究小曲清香生产工艺中泡粮、糊化、糖化做箱、发酵条件,形成生态洞酿车间小曲清香生产工艺条件。结果表明:生态洞酿车间夏季温度在25~30℃,冬季温度控制在15~20℃。小曲清香工艺条件为泡粮采用常温水,比例为1∶2,糊化后水分含量控制在53%~57%,糖化做箱24 h左右,配糟冬季1∶2.2、夏季1∶2.6,配糟量随气温调整,可达到馏酒前糟醅状态良好、出酒产质量稳定,生产工艺变化不大,糟醅温升情况正常,基酒产质量在不同季节没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5.
川法小曲白酒属小曲清香型白酒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相似文献   

16.
邓世彬 《酿酒》2023,(1):21-23
川法小曲白酒属小曲清香型白酒在四川地区具有十分悠久的发展历史,与其他酒种有较大差别。该酒种制作工艺具有独特优势,在制酒原料、用曲类型及制酒香型方面均具备自身个性,与其他香型不同。研究了该酒种的高级醇、酸、醛等风味物质,探究了其香型特征,确定了各类物质组成成分。  相似文献   

17.
潘小平 《酿酒科技》1999,(4):31-31,33
介绍了小曲清香型白酒的质量特点,组合及调味方法,最后阐述了作者对组合与调味的认识与体会。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解析粳高粱和糯高粱酿造的川法小曲白酒风味物质差异。方法 对发酵过程酒醅理化指标和出酒率进行了检测分析,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headspacesolidphasemicroextraction coupled with 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HS-SPME-GC-MS)、氢火焰气相色谱法(gas chromatography flame ionization detector, GC-FID)、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artial least squares discriminant analysis, PLS-DA)结合感官评定分析了基酒挥发性风味物质。结果糯高粱原料出酒率极显著高于粳高粱(P<0.01);HS-SPME-GC-MS共检测出39种物质,主要为酯类和醇类物质;粳高粱发酵基酒中异丁醇、异戊醇和乙醛含量显著高于糯高粱发酵基酒(P<0.05,P<0.01),糯高粱发酵基酒中乙酸乙酯和乙酸含量显著高于粳高粱发酵基酒(P<0.05, P<0.01)。结论 出酒率和主要风味物质的...  相似文献   

19.
李大和  李国红 《酿酒科技》2006,(5):116-119,121
根霉曲为采用纯种培养技术,将根霉和酵母在麸皮上分别培养后再混合配制而成。纯种麸皮根霉曲生产工序为:拌料、蒸料、扬冷、接种、入池、通风培养、烘干;纯种麸皮酵母曲生产工序为:拌料、蒸料、冷却、接种、装盘、培养、烘干。糯高粱小曲酒操作法的蒸粮工序包括泡粮、蒸粮。  相似文献   

20.
对小曲白酒生产工艺关键工序总结进行了叙述;对小曲白酒生产的培菌阶段、发酵阶段常见异常情况作了详述,提出了正确的处理方法,掌握正常的培菌、发酵与蒸馏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