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均相沉淀法制备α—Ni(OH)2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采用均相沉淀法制备了可以在强碱性溶液中稳定存在的A1代α—Ni(OH)2。X射线衍射和扫描电子显微镜测试表明,试样结晶度很高,形貌为细小颗粒的团聚。采用恒流充放电测试方法研究了所制备的α-Ni(OH)2的放电比容量。结果表明,试样的放电比容量较高,可以达到290mAh/g,而且充放电的极化程度小。  相似文献   

2.
采用水热合成法,通过调整PVA的加入量实现了对合成铁酸铋的相变和形貌的控制,用X射线衍射仪(XRD)和扫描电镜(SEM)对样品进行了表征。结果表叫,少量PVA的加入会使得铁酸铋产物中Bi/Fe的摩尔比降低,但是,更多PVA的加入将使产物中Bi/Fe的摩尔比升高。加入PVA的量(16 g/L)从0 mL增大到5 mL时,对应形成的相为BiFeO_3和Bi_2Fe_4O_9,当PVA的加入量增大到10 mL和15 mL时,得到的相是Bi_(25)FeO_(40)或Bi_(46)Fe_2O_(72)。相应的,反应产物的形貌演变从块状集合中空结构和纳米片混合→纳米片→纳米片和束状结构混合→束状结构。对PVA的加入如何影响产物的相的机制进行了简单讨论。  相似文献   

3.
4.
以存在La空位的钙钛矿材料La0.77Ca0.2MnO3为母体,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La0.77-xCa0.2SrxMnO3(x=0.00,0.02,0.06,0.08,0.10)系列样品,研究表明,该系列材料均为单相钙钛矿结构,且随Sr2+含量的增加,该系列材料的晶格发生畸变,同时居里温度单调递增,由236K增高至300K,覆盖整个室温区,这对材料的实际应用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稀有金属快报》2008,27(4):6-6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均相沉淀法制备稀土氧化物的方法。本发明以稀土盐溶液为原料,用尿素做沉淀剂,采用脲酶在0-80℃的情况下催化尿素水解,均相沉淀的方法制备稀土氧化物前驱体,经过滤、烘干、灼烧后得稀土氧化物。本发明由于采用酶诱发均相沉淀法,使反应可以在低温下进行,节约了能源,同时得到的稀土氧化物前驱体为颗粒均匀且致密,  相似文献   

6.
采用高分子网络微区沉淀法制备纳米镁铝尖晶石(MgAl2O4)粉体,并采用TGA/DTA、XRD和TEM等分析测试技术对前驱体的热分解和所制得粉体的物相组成、形貌及颗粒尺寸进行表征,结果表明所制得的MgAl2O4粉体颗粒粒径小,结晶良好,成分单一且粒径大小均匀。而实验过程中工艺参数的改变会对生成粉体的粒径和形貌产生一定的影响,进而即研究了各种工艺参数的改变对该方法制备纳米MgAl2O4粉体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提出一种两步法制备高纯度W或WC粉体的工艺,该工艺包括碳热预还原WO2.9,以及后续的对还原产物进行H2还原或CH4+H2混合气体碳化。研究C/WO2.9摩尔比和反应温度对不同阶段产物的相组成、形貌、粒径及杂质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当C/WO2.9摩尔比为2.1:1-2.5:1时,碳热预还原产物的物相由W和少量WO2组成。随着C/WO2.9摩尔比从2.1:1增加到2.5:1,碳热预还原产物的粒径逐渐减小。因此,采用相对较高的C/WO2.9摩尔比和较低的反应温度有利于获得超细W或WC粉体。经过第二阶段的反应,可以制备高纯度W粉和WC粉。  相似文献   

8.
采用增材制造与熔体渗透相结合的工艺制备了具有双连续相结构的Mg-Ti复合材料。研究了增材制造成形Ti-6Al-4V(TC4)多孔骨架增强体的孔结构类型和尺寸参数对孔隙率与力学性能的影响,使其兼具高孔隙率与良好力学强度。通过分析Mg-Ti复合材料的微观结构与界面结合机制,探究了钛合金骨架对其力学性能的强化作用。结果表明:Mg-Ti复合材料的抗压缩强度达到400 MPa,而其密度仅为2.56 g/cm3,具有用作轻量化结构材料的潜力。Mg-Ti复合材料的强度与未复合的Mg-9Al-1Zn(AZ91)合金基体相比提高了51%,这得益于Mg-Ti两相紧密的冶金结合界面,促进了载荷的有效传递。此外,双连续相结构引起的相互约束效应及钛合金骨架中超细针状α’-Ti马氏体引起的细晶强化对力学性能提升也做出了重要贡献。本研究采取的策略为复合材料的结构轻量化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9.
对Bi系氧化物超导体组分和热处理最佳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组分原子比接近Bi∶Sr∶Ca=1∶1∶1时,容易形成高T_c相;偏离这个比倒(如Bi∶Sr∶Ca=2∶2∶1)时,只形成与热处理条件无关的低T_c相。该化合物在865~880℃之间烧结时,容易形成高T_c相;当烧结温度低于850℃时,也只形成低T_c相。冷却方式对Bi系R-T曲线上的低温“尾巴”也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0.
不同温度渗S处理对TC4表面Mo涂层组织和相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辉光离子渗的方法,在TC4合金表面首先沉积Mo耐磨涂层,然后对Mo涂层进行450~650℃的渗S处理.研究了温度对Mo涂层渗S表面组织和相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渗S后Mo涂层表面组织细化,随渗S温度升高,组织致密度增加;650℃渗S后,表面形成相以具有润滑作用的MoS2相为主,另外还有Mo2C硬质相和Ti2S相;450~550℃渗S后,表面形成相以Mo-C化合物为主.  相似文献   

11.
Pd能用来作为添加元素改善Ti-Zr-Ni准晶合金的吸氢性能,但是Pd添加的作用机制仍然不清楚。本工作通过采用XRD、TEM、DSC分析技术研究了Pd在Ti45Zr38Ni17和Ti40Zr40Ni20两个合金中对Ti、Zr的替代行为。结果显示:在前1个合金中,替代4%-6%(原子分数,下同)Ti或4%Zr能够确保纯二十面体准晶形成;在后一个合金中,替代3%-4%Ti或3%以下Zr才能形成纯二十面体准晶。这说明Ti具有更高的替代极限。Ti39Zr38Ni17Pd6与Ti36Zr40Ni20Pd4两个衍生准晶合金在400℃温度下退火会转变为晶体相,而它们的初始准晶合金Ti45Zr38Ni17和Ti40Zr40Ni20在400℃仍然结构稳定,这反映出添加Pd后准晶合金的热力学稳定性变低。这种替代趋势和准晶稳定性的降低很可能归功于Pd具有适宜的原子尺寸。  相似文献   

12.
提出一种低成本固相烧结制造多孔微通道的方法,设计3种多孔复合微通道,并通过优化烧结工艺,制备具有高孔隙率的多孔复合微通道。研究多孔复合微通道的流动阻力和传热性能。结果表明:在流动阻力可接受的范围内,传热性能显著增强,而且流动沸腾也得到强化。将多孔复合微通道结构应用在对流传热领域具有良好的前景。  相似文献   

13.
系统地研究了pH值对沉淀法制备弛豫铁电体PSN粉末的相结构,化学组成和晶粒形貌的影响。实验发现,以NH4OH作为沉淀剂,随着pH值从2增至12,金属离子按Nb,Sc,和Pb的顺序先后沉淀;当pH达到8—10时,3种元素的沉淀率均达到99%以上。此外,在不同的温度下煅烧沉淀粉体发现,pH超过8时得到的粉体都经历了从焦绿石变为纯钙钛矿相的转变过程;相反,在低pH值下得到的粉体一直存在一定的焦绿石相。而且,随着pH的上升,晶粒形貌从200nm的球状变为1μm的片状。pH值为8时沉淀得到的粉体,经800℃煅烧,得到符合化学计量比的Pb(Sc1/2Nb1/2)O3粉末,由此烧结得到的陶瓷表现出良好的弛豫铁电性。  相似文献   

14.
用微观相场法结合自由能和原子间作用势研究了Ni0.75Al0.05Fe0.2合金在1000K时效中沉淀前期的预析出相的形成和转变过程;分析了沉淀前期预析出相和平衡相的自由能、微结构、成分和相体积分数随时间的变化。研究表明:由于结构接近,原子有序化首先形成非化学计量比预析出相L10,随着时间的延长,预析出相L10逐渐向L12相转变,并逐渐达到化学计量比平衡相L12。且发现此转变过程与自由能和原子间作用势有关,预析出相L10比平衡相L12的自由能高且原子间作用势小,故L10相不稳定且转变为稳定的L12相。  相似文献   

15.
16.
用SnCl_2.2H_2O的水溶液为前躯体合成了纳米级SnO_2粉体,研究了pH和水解温度对纳米颗粒尺寸的影响。pH变化范围为2~10,温度从25℃到85℃变化,所得的样品分别用XRD、SEM和TEM进行了表征,分析结果表明,纳米粉体的颗粒尺寸受pH及温度的影响而颗粒形貌基本保持不变。猜测两种条件下颗粒长大的主要原因不同:改变pH值条件主要影响颗粒的团聚而水解温度的变化则影响晶粒长大过程。  相似文献   

17.
用X-射线衍射法(XRD)对B位复合铅基钙钛矿结构的铌镁酸铅Pb(Mg1/3Nb2/3)O3与铌铁酸铅Pb(Fe1/2Nb1/2)O3粉体"铌铁矿先驱体法"(即两步煅烧法)煅烧合成工艺过程中烧绿石相形成机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MgNb2O6/Pb3O4体系中烧绿石相的形成机理与FeNbO4/Pb3O4体系中的有所不同,前者主要通过从先驱体继承而来的残留Nb2O5与PbO反应而生成,而后者主要通过先驱体FeNbO4分解出来的Nb2O5与PbO反应而得到.  相似文献   

18.
(Bi,Pb)-2223相分解-再形成过程中超导相的演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低氧分压气氛中,不同熔化处理温度下单芯银包套带材(Bi,Pb)-2223(以下称Bi-2223)芯部熔化分解及随后的缓慢冷却阶段,淬火试样中Bi-2223,Bi-2201和Bi-2212相之间的演变关系。结果显示,在Tp=855℃-865℃范围内,随着熔化处理温度(Tp)的升高,淬火带材中Bi-2223相相对含量逐渐减少,而Bi-2201相含量则明显增加。Tp=855℃-860℃时,Bi-2223相发生部分分解,其淬火后的主要产物为Bi-2201,(Sr,Ca)2CuO3(2:1AEC)和(Sr,Ca)14Cu24O41(14:24AEC)。经过随后的缓慢冷却,部分分解的Bi-2223相可以直接从液相中再形成。在所有熔化试样及部分熔化后慢冷所得的试样中均未发现Bi-2212相。当Tp=865℃时,Bi-2223相则全部分解,在同样冷却条件下,其回复过程经历了两个不同的途径,一是少量Bi-2223相直接从液相中生成,二是先从液相中析出Bi-2212相,在随后继续冷却过程中再转变为Bi-2223相。由于Bi-2212转变为Bi-2223所固有的迟缓特性,以致在本实验的冷却条件下,完全分解的Bi-2223相只能部分得到回复。  相似文献   

19.
研究Sn含量对Ti-13Ta-xSn (x=3, 6, 9, 12,摩尔分数,%)合金中fcc相形成的影响。合金采用机械合金化方法制备,所用设备为行星式球磨机。通过Rietveld分析发现,fcc相的晶粒尺寸小于10 nm,微应变大于10-3,这两个条件是钛基合金中形成fcc相所必需的。对于所有的样品,fcc相的显微组织中均含有小于10 nm的等轴晶。当Sn含量为6%时,钛合金中fcc相的含量最大,因为该合金具有最大的微应变(1.5×10-2)和晶粒尺寸(6.5 nm)。实验数据表明,球磨过程中形成固溶体和非晶相。用扩展Miedema模型对促进固溶体和非晶相形成的必要条件进行热力学计算。结果表明,当Sn含量从3%增加到12%时,形成非晶相所需的能量从大约10 k J/mol变为-5 k J/mol左右。热力学计算结果与XRD分析和HRTEM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20.
利用OM、TEM与EDS技术,对Fe-3.2%Si低温取向硅钢热轧板进行不同常化冷却工艺处理后的显微组织、析出相及最终产品的磁性能进行分析,并与热轧板的组织和析出相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常化板较热轧板的表层组织均匀,基体中再结晶比例增加,带状组织变窄;常化板中析出物的数量明显比热轧板的多,析出物主要有AlN、MnS及复合析出的(Cu,Mn)S等。在常化温度1120℃、保温3 min的条件下,采用二段式冷却较空冷、淬沸水、淬常温水的冷却工艺,常化板表层显微组织更均匀,沿板厚方向的显微组织的不均匀性显著,取向硅钢的磁性能最高;常化后采用二段式冷却工艺析出的细小析出物数量最多,且弥散分布在基体中,抑制剂的抑制效果最好,对成品获得高磁性最有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