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环氧浇注干式变压器相对于其他干式变压器具有很多优点,但是出于经济性的考虑,其电压等级及容量的提高受到了制约。本文对一台尚处于设计阶段的110k V环氧浇注变压器绝缘结构进行了仿真验证。首先,建立该变压器的二维电场仿真模型;其次,根据不同的连接位置分别对该二维模型进行有限元电场仿真;再次,分析在不同连接位置下空气绝缘和环氧树脂绝缘中的电场强度;最后,根据电场结果分析得知该绝缘结构能够满足工频耐压试验的要求,并对后续工作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
本文简介了在实验室及输电线路上所作的330kV绝缘操作杆沿面工频电场强度及工频电压分布试验的试验结果、提出了需要进一步探讨有效的试验方法及确定合理的试验电压值。  相似文献   

3.
简介了利用新型光纤传感器在实验室及运行的输电线路上所作的330kV绝缘操作杆沿面电场强度及电压分布的试验结果,在绝缘操作杆的结构设计和研究有效的试验方法提供了可靠的实测数据。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12k V固体绝缘环网柜在配电系统中得到了大力推广。为了实现可靠接地,在绝缘件的表面镀锌并可靠接地,发现绝缘件的电场分布发生较大改变。为了研究镀锌层对固体绝缘结构电场分布的影响,本文以12k V固体绝缘环网柜内的绝缘筒为例,采用有限元法对其进行仿真,分别对外表面有无镀锌层的绝缘筒的电场分布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无镀锌层的绝缘筒的最大场强值低于临界击穿场强,不会发生击穿;有镀锌层的绝缘筒的最大场强值较无镀锌层的大一个数量级,若绝缘材料存在缺陷或结构设计不合理,则会发生局部放电。  相似文献   

5.
6.
变电站支柱绝缘子长期暴露在空气中易引发闪络故障,进而导致电网发生严重的停电事故.为研究支柱绝缘子伞裙表面覆水对绝缘子附近电场分布的影响,以FZSW-35-6型复合支柱绝缘子为研究对象,采用三维制图软件SolidWorks和有限元仿真软件COMSOL对伞裙表面存在覆水的支柱绝缘子附近的电场分布进行了仿真分析.仿真结果表明...  相似文献   

7.
架空输电线路下方存在树木十分常见,树木自然生长临近输电线路时,树木顶端可能会发生电晕灼烧现象,甚至会发生与输电线路间的闪络.为了保护线路和树木安全,通过仿真计算分析研究树木周围电场强度和影响因素是很有必要的.对不同树冠形状树木进行有限元分析,建立三维输电线路和树木模型,分析在110 kV三相线路电场叠加下树木顶端附近电...  相似文献   

8.
110kV合成绝缘子沿面电场分布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在建立数学模型的基础上计算合成绝缘子沿面场强,利用二次插值有限元法计算ll0kV合成绝缘子电场分布和相同边界条件的空气间隙的电场分布情况;并将不同边界条件下的合成绝缘子的电场分布计算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在改善绝缘子电场分布的三种方法中以外加装均压环的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9.
利用组合工器具带电更换1000kV耐张绝缘子会改变绝缘子串的电压分布、影响带电工作人员体表电场分布,为分析绝缘子串不同位置进行更换作业时的整体电压和电场分布规律,文中根据实际1 000 kV耐张塔输电线路建立了三维模型,利用有限元法进行电场仿真分析;并使用子模型法重点分析了组合工具在不同位置时工具本体的最大电场值,以及...  相似文献   

10.
田志海 《中国电力》1994,27(5):39-43
采用新型晶体探头光纤场强测试仪,对500kV超高压带电作业绝缘。具的表面电场强度分布,进行了测量研究,发现在最大工频运行相电压作用下,500kV软质和硬质绝缘工具的表面电场强度分布,是很不均匀的,场强分布呈非对称的偏U形曲线分布,绝缘工具高压端的局部场强很高,最大表面局部场强超过1500kV/m。除了较大的轴向场强分量外,还有明显的径向场强分量。根据这些试验结果,较清楚地解释了曾发现的500kV硬质绝缘工具"伞状放电"和局部击穿现象,并指出了在绝缘工具电气绝缘结构设计和高压端金具设计方面的不足,以及解决的措施。  相似文献   

11.
采用复合绝缘代替纯空气绝缘的金属封闭开关柜,实现了空气绝缘开关柜的小型化。但其多种绝缘介质以及绝缘界面共存的复杂结构,对电场分布以及其绝缘能力的评估带来了很大的困难。文中针对空气绝缘开关柜中的固封—手车式断路器触臂处复合绝缘结构进行了研究,通过对不同绝缘结构和绝缘材料在各电气间隙情况下的绝缘能力进行仿真和试验,结果表明:电场仿真中的最大电场强度不能作为评判复合绝缘击穿的标准,复合绝缘结构中的关键部位,如小间隙、界面等处的电场大小对绝缘耐受能力具有决定性的意义。研究结果为复合绝缘结构设计及仿真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国际社会对空气环境日益关注,为了减少SF_6气体对大气环境的影响,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急需新型环网柜来代替SF_6气体绝缘环网柜,催生出了环保型环网柜,固体绝缘环网柜因此孕育而出。本文结合本公司对固体绝缘环网柜的研究开发,分析介绍了12kV固体绝缘环网柜的研究和发展现状。  相似文献   

13.
岳陈熙  王代勇  徐庆锋 《湖南电力》2021,41(5):68-71,77
介绍一种基于半封闭气体绝缘开关的110 kV配电装置新布置方式,充分利用半封闭气体绝缘开关的特点,通过调整套管布局,优化配电装置整体布局,出线间隔与主变压器间隔咬合,呈拉链式布置,压缩了配电装置的纵向、横向距离,变电站场地空间得到充分利用.几种常见布局模式的对比结果,显示了该布置方式的优势.  相似文献   

14.
为改善交联聚乙烯(XLPE)绝缘高压直流电缆中间接头内的电场分布,通过添加纳米填料制备了用于制作电缆接头应力控制体的非线性硅橡胶复合材料。建立了高压直流电缆接头仿真模型,测试了各绝缘材料的电导特性,计算了电缆接头内的电场分布。研究结果表明,70 ℃时在各场强下未改性硅橡胶的电导率都小于高压直流电缆XLPE绝缘,故电缆接头内的最高场强点位于硅橡胶增强绝缘内,且最大场强远大于电缆本体绝缘的平均场强;以非线性硅橡胶做应力控制体增强绝缘时,超过一定场强后增强绝缘的电导率明显大于XLPE绝缘,保证了电缆接头内最高场强点永远位于XLPE绝缘内,且接近于平均场强。  相似文献   

15.
《高压电器》2017,(7):87-94
电场防护是带电作业安全技术研究的重要内容,关系到作业人员的生命安全。文中分析了500 k V紧凑型同塔双回输电线路的结构特点,建立了作业人员体表场强仿真模型,计算了典型工况下不同作业点人员的体表场强分布,同时分析了塔型和线路运行方式对人员体表场强分布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同一运行方式下,地电位作业时,直线塔作业人员的头部和脚部场强较耐张塔高出约4倍;等电位作业时,耐张塔作业人员的头部场强较直线塔高243.2 k V/m,手部较之高出1.9倍。同一塔型作业时,相同工况下两回运行相比于一回运行对等电位作业影响较大;地电位仅中间横担处人员体表场强受运行方式影响明显。通过屏蔽效率的计算,校核了不同工况以及不同作业点应采取的安全防护措施。研究结果可以为带电作业的安全防护工作提供理论参考,具有一定的工程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内充干燥空气的环保充气柜,绿色环保,是近几年的发展趋势之一。三工位隔离开关是该环保充气柜中的主要核心元件之一。为确保开关柜断电与接通的可靠运行,三工位隔离开关的可靠到位至关重要。文中针对环保充气柜,从机构传动和联锁装置两方面出发,通过增加双操作轴及相关联锁的方法,设计了一种12 kV环保充气柜用三工位隔离开关操作机构,实现隔离开关的隔离、导通和接地三个工位的灵活切换。该装置操作可靠、安全性高,并已广泛应用于XGNA-12型环保充气柜。  相似文献   

17.
为提高252 k V GIS共箱母线用支柱绝缘子绝缘能力,对绝缘子沿面电场和内部电场进行计算分析,研究了支柱绝缘子爬裙对沿面电场的影响,并对绝缘子进行优化设计,投制优化后的结构并进行绝缘试验验证,验证了优化设计的合理性,提升了支柱绝缘子绝缘能力。  相似文献   

18.
10 kV架空绝缘导线防雷保护的措施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分析了10 kV配电网容易遭受雷击的原因和绝缘导线雷击断线的机理,计算了不同雷电流的感应雷电压值。研究了氧化锌避雷器、穿刺型防雷金具、可调式保护间隙和采用绝缘塔头及横担的防雷保护原理。运用ATPDraw软件仿真标准雷电压在配电网中引起的感应雷过电压波形,比较了防雷金具与防弧金具的优劣,针对不同绝缘子的保护间隙做了相关击穿性试验。分析表明,根据不同的配电环境和要求,合理选择其中的一种或几种相结合的防雷措施可以有效地降低架空绝缘导线的雷击故障率,从而为10 kV配电网的防雷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直流电场、温度场对环氧绝缘材料表面电气性能的影响,采用直流试验装置对长期直流电场、温度场下环氧绝缘材料的表面电气强度、玻璃化转变温度进行测量,并采用电容探头法,测量其表面电荷积累情况。结果表明:在直流电场、温度场综合作用下,环氧绝缘材料的表面电气强度随时间呈现二次函数关系并迅速降低,表面电荷的存在加速了环氧绝缘材料的表面物理老化作用。研究结论可为评价环氧绝缘材料在直流电场、温度场综合作用下的长期运行特性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气体绝缘组合电器(GIS)事故原因分析及建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杜晓平  李涛  李景华  牛庆松 《绝缘材料》2009,42(3):67-68,72
针对临沂供电公司GIS组合电器事故,运用常规与非常规化学、电气试验手段,对GIS SF6 CT气室中闪络故障前后气体成分及CT气室内的材料进行排查试验,分析了事故原因,指出事故是由内置式CT气室内的丁腈橡胶板中的腐蚀性硫与气室内触头等镀银件反应形成硫化银,最终开成导电通道,引起CT气室闪络击穿.并提出了预防发生此类事故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