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以一种农作物秸秆(简称MG)为载体,采用高效石油烃降解菌群制备固定化微生物,在花盆中模拟石油污染土壤的原位修复。在污染土壤中分别加入秸秆(MG)、游离菌、秸秆(MG)+游离菌、秸秆(MG)固定化微生物,并以只含土著菌的土壤样品为对照,定期测定不同修复方式下土样中石油烃、腐殖质、胡敏酸含量和微生物数量,考察微生物对石油污染土壤的修复作用及MG腐解对修复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修复的进行, MG在土壤中逐渐腐解,土壤中腐殖质和胡敏酸质量分数明显增高,加入固定化微生物的土样中腐殖质和胡敏酸质量分数增长率最高,分别增加了4458%和3927%;加入固定化微生物的土样修复35 d的石油烃降解率最高,达到4178%,且微生物数量最多,其次为添加MG+游离菌的土样,石油烃降解率为 3175%,均高于只含游离菌土样的石油烃降解率2783%。载体MG腐解产生的腐殖质和胡敏酸对石油污染土壤的修复起到了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
固定化微生物应用于生物修复石油污染土壤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从石油污染土样中筛选和纯化了2株降解石油污染物的高效微生物菌株H和F,以它们为生物活性物质,采用生物大分子仿生合成出的纳米多孔SiO2为载体,通过表面吸附固定化方法将其固定,制备出固定化微生物。将固定化微生物应用于含有石油污染物土壤的生物修复。结果表明,该固定化微生物对石油污染物50h一次降解率高达96.2%;通过8次的反复实验,50h的原油降解效果保持在85%以上。  相似文献   

3.
改性秸秆载体固定化微生物修复石油污染土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酸性氧化改性秸秆XMG以增强其对微生物的吸附,考察改性剂浓度、改性时间和改性温度对XMG表面官能团含量和吸菌性能的影响;以改性XMG为载体制备固定化微生物用于石油污染土壤的修复,考察其修复效果。结果表明,采用10 mol/L的乙酸在70℃下改性30 min获得了最佳改性XMG,其酸性官能团中羧基摩尔浓度从改性前的0.08 mmol/L增至0.19 mmol/L、内酯基摩尔浓度从0.34 mmol/L增至1.28 mmol/L、羟基摩尔浓度从0.12 mmol/L增至1.07 mmol/L,微生物的吸附量(OD600)从0.209增至0.297,表明改性XMG更有利于吸附微生物。改性XMG固定化微生物与未改性XMG固定化微生物相比,35 d修复石油污染土壤的石油降解率从40.3%提高到了42.9%。  相似文献   

4.
为了修复石油烃污染土壤并实现堆肥污泥的有效利用,以堆肥污泥和海藻酸钠作为复合载体,固定实验室筛选出的高效石油烃降解菌群制成复合载体固定化小球,用于修复石油烃污染土壤。考察了堆肥污泥质量分数、粒径大小对固定化小球性能的影响,通过扫描电镜观察堆肥污泥添加前后固定化小球中菌群的变化,比较了不同处理方法修复石油烃污染土壤的方案,确定了最佳修复方法。结果表明:当添加堆肥污泥的质量分数为1%时,固定化小球传质性能达到56%;当堆肥污泥的粒径从0.60 mm减小到0.25 mm时,石油烃的吸附率提高了17.14百分点;添加堆肥污泥制备的固定化小球处理土壤后,其内部可观察到的菌体数量明显增多,且降解后土壤中碳数≤15的石油烃占比增加,微生物群落丰度更高,是最佳的污染土壤修复方法。  相似文献   

5.
石油污染土壤菌根修复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植物根际是一个能降解土壤中污染物的生物活跃区。应用茵根修复技术对某污灌区石油烃污染土壤进行了处理。在污染土壤中种植玉米和黄豆,通过施加不同的茵剂,采取茵剂和茵根强化修复措施,在一个生长季节后,土壤中石油类污染物降解率可达53%-78%。本研究为该地区石油污染土壤的治理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证。  相似文献   

6.
石油污染土壤修复技术应用现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石油开采、贮存及运输过程中泄漏事故屡有发生,对受其污染的土壤进行有效治理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本文介绍了石油污染问题及物理、化学、生物治理方法,着重介绍了微生物修复技术的分类及应用现状,探讨了降解微生物筛选和定植、石油烃生物可利用度改善等制约生物修复效果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们中国社会的不断发展,能源和环境问题成为了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突出问题.石油对土壤的污染主要是来源于在石油勘探、开采、运输、储存、加工以及生产过程,而石油开采工作过程中的落地原油受到地球的吸引,在毛细血管力的作用下沿土壤深度方位迁移并出现平面扩散,因此在油井区域的周遭大部分面积的土壤会更容易受到石油的污...  相似文献   

8.
分析了克拉玛依石油污染土壤的理化性质,采用固体微生物菌剂对该土壤进行生物修复,考察了最优修复条件及修复过程中土壤微生物数量、酶活性和石油烃组分的变化。结果表明,克拉玛依石油污染土壤是以粉砂为主的灰漠土,含水率低,含油率高,弱碱性,土壤中三大营养元素(氮、磷、钾)的有效含量低,不利于微生物的生长繁殖。最优修复条件为土壤孔隙度55%、含水率25%、固体菌剂添加量5%、氮/磷摩尔比10、生物表面活性剂添加量05%,在此条件下经过60 d的生物修复,含油率由最初的407%下降到181%,降解率为5553%,小于C27的正构烷烃得到了明显的降解,土壤中的微生物数量、酶活性(脱氢酶活性、过氧化氢酶活性和多酚氧化酶活性)均有所提高。在生物修复过程中,单靠改善外在环境条件进行生物刺激,无法有效去除石油烃,添加微生物菌剂进行生物强化是去除土壤中石油类污染物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9.
采用高通量测序法研究东营某炼油厂不同污染程度的土壤中细菌、真菌和古菌的群落结构,分析石油污染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微生物群落可操作分类单元(OTU)数量随着油污土壤油含量的增加先增多后减少;Beta多样性与土壤石油污染程度有一定的关系;受污染程度相近的土壤样品,微生物群落结构的相似度较高.细菌、真菌、古...  相似文献   

10.
在固定化微生物对石油污染土壤修复35d的过程中,考察了土壤脱氢酶、过氧化氢酶、多酚氧化酶、脲酶活性及细菌数量几种生物学特性的变化规律,进一步分析其石油烃降解率变化与酶活性、细菌数量之间的相关性,并以添加游离菌、秸秆及土著菌的土壤对照。结果表明,固定化微生物修复石油污染土壤的各个阶段,细菌数量、酶活性均高于对照组,石油烃降解效果最好,降解率高达40.8%;土壤的脲酶活性与其石油烃降解率的相关性最显著,相关性系数为0.994,可以作为固定化微生物降解石油污染土壤效果的指标。  相似文献   

11.
抗氧化剂是航空润滑油中必不可少的添加剂。综述了酚型抗氧剂和胺型抗氧剂在航空润滑油中的应用情况,认为复合抗氧剂是航空润滑油抗氧剂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2.
利用加压差示扫描量热法对无灰抗氧剂的协同抗氧效果进行了评估,发现MBTD与BODPA的协同抗氧性能良好。  相似文献   

13.
一些极压抗磨减摩添加剂协同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低速四球试验机和HQ-1型磨擦磨损试验机考察了硫化烯烃与含磷添加剂复配体系的润滑性能及其协同作用机理。结果表明,温度对不同添加剂的减摩性影响不同,T321与T304或T307复配,极压抗磨减摩性产生明显的协同效应。FT-IR和^31PNMR分析表明,T321与T304在一定条件下可产生新的含磷化合物。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纤维素乙醇转化的相关文献进行遴选分析,运用频度分析法和专家调查问卷确定了评价指标并建立了评价体系,通过德尔菲法的结果运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评价等方法计算各个评价指标的权重,根据各项评价指标的权重大小确定了主要评价指标。纤维素乙醇转化评价体系的7个主要指标为:纤维素乙醇转化率(综合权重0.199 4)、转化装置规模(综合权重0.104 0)、纤维素酶成本(综合权重0.059 5)、纤维素含量(综合权重0.058 1)、原料成本(综合权重0.051 0)、CO2排放(综合权重0.044 8)和半纤维素含量(综合权重0.043 4)。针对我国目前运用较多的农作物秸秆,运用该体系对小麦秸秆、玉米秸秆和甜高粱秆3种原料进行筛选评价,得出各原料的纤维素乙醇转化适用技术。  相似文献   

15.
利用四球试验机研究了润滑油纳米铜添加剂与硫代磷酸复酯胺盐复配体系的摩擦学性能。结果表明,两种添加剂在一定添加量范围内都可以改善基础油的抗磨性能。在试验范围内,润滑油纳米铜添加剂与硫代磷酸复酯胺盐复配体系具有一定的摩擦学协同效果,且两者的添加量各为0.3%和1.0%时,复配体系抗磨减摩协同效果最佳。采用表面分析技术对最佳复配润滑体系钢球磨斑表面的形貌和表面膜的元素组成进行了分析,推断其摩擦表面是由金属Cu形成的沉积膜和S、P等元素形成的化学反应膜共同组成的复合表面膜,使复配润滑体系呈现良好的抗磨减摩协同效果。  相似文献   

16.
利用四球实验机研究了纳米铜粒子与二聚酸抗磨剂(T402)复配体系的润滑性能。结果表明:两种添加剂在一定浓度范围内都可以改善基础油的抗磨性能。在一定添加范围内,纳米铜粒子与T402复配体系具有一定的协同作用,采用SEM和XPS分析了磨损表面形貌和元素化学状态,并探讨了润滑机理。  相似文献   

17.
油田结垢通常会导致地层及管线堵塞,导致开发成本增加,采收率降低。针对这一问题,将低分子量聚丙烯酸钠、水解聚马来酸酐和聚天冬氨酸3种防垢性能较好的螯合剂复配制得硫酸钡防垢剂,评价了防垢剂对硫酸钡垢的防垢性能、悬浮性能和对管线的腐蚀性能等。结果表明,硫酸钡防垢剂中低分子量聚丙烯酸钠、水解聚马来酸酐和聚天冬胺酸的最佳质量比为2∶2∶3。在钡离子质量浓度为300 mg/L、温度为50℃的条件下,防垢剂加量高于12.5 mg/L时即具有优良的防垢效果,防垢剂加量为100 mg/L时的防垢率可达到95%以上。防垢剂的耐温性较好,对管线的腐蚀性较低。防垢剂可影响硫酸钡垢的沉降和垢晶核的正常生长,使所得垢结构规律且更加松散,有利于后续的机械清垢处理,满足油田的正常生产需要。图7表1参13  相似文献   

18.
阻垢剂协同效应及影响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静态阻垢法研究了HEDP、HPMA与AMPS单组分的阻垢性能以及复配后的阻垢协同效应。通过六水平的平行试验,考察了温度、硬度和pH对复合配方阻垢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HEDP、HPMA与AMPS单组分的阻垢效果较差; AMPS与HEDP、AMPS与HPMA之间均无协同效应,而HEDP与HPMA之间具有明显的协同效应,三元体系的协同效应则更为明显;三元复合配方的阻垢率随着温度的升高和钙离子浓度的增加而下降,在pH为6~9的范围内,升高pH值的复合配方的阻垢性能呈下降趋势。当HEDP、HPMA、AMPS三者之间的配比为1:3:1时,阻垢性能最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