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Planning》2016,(25):1-5
目的:探讨不同近端胃癌根治性切除手术与重建术式的疗效与生存状况。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月在本院接受近端胃癌根治性切除手术的患者80例,按随机数表法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0例,其中对照组近端胃癌行近端胃切除和全胃切除,试验组行近端胃切除间置空肠代胃术,对比术后1个月两组患者SF-36(简明生活质量评分),记录术后1个月内两组患者的营养水平及术后1周内的不良反应状况。结果:术后1个月SF-36评分中总体健康和生命活力得分对照组分别为(35.3±2.2)分、(37.8±1.3)分,试验组分别为(46.2±1.4)分、(49.8±2.1)分,两组患者的生存质量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较术前血红蛋白变化率、体质量变化率分别为(-6.5±0.5)%、(-11.3±0.4)%,试验组分别为(-3.9±0.3)%,(-7.2±0.2)%,两组的营养水平比较差异均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后发生恶心呕吐、食欲下降以及腹泻的不良反应率为12.5%、15.0%、17.5%,试验组分别为5.0%、2.5%、7.5%,两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间置空肠代胃术较近端胃癌行近端胃切除和全胃切除术可以显著地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降低患者术后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2.
胡建  周阮萍  陈梦婷  黄鹏 《矿产勘查》2016,(4):43-47,62
目的系统评价全胃切除术(total gastrectomy,TG)与近端胃切除术(proximal gastrectomy,PG)治疗近端胃癌的术后5年生存情况。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OVID数据库、Cochrane Central临床试验数据库、Karger医学电子期刊、中国期刊网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收集国内外TG与PG治疗近端胃癌的文献,检索时限为2005年1月至2015年12月。由两名研究者独立进行文献筛选、资料提取和评价纳入研究的质量后,提取5年生存率资料,采用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6个研究,其中国内研究13个,国外研究3个;总病例数2521例,其中TG组1289例,PG组1232例。2组总的5年生存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1.54,95%CI:1.26~1.90,P<0.000 1)。13个国内研究5年生存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1.72,95%CI:1.39~2.13,P<0.000 01);3个国外研究5年生存率的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OR=0.32,95%CI:0.13~0.78,P=0.01),但效应值的方向相反。结论总体来看,近端胃癌患者的术后5年生存率全胃切除术可能优于近端胃切除术。由于国外研究结果与国内相反,该结论尚需更多高质量研究进行验证。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5,(2)
目的通过比较腹腔镜下胃癌第二站淋巴结全部清除(D2根治术)与开腹胃癌D2根治手术的差异,探讨腹腔镜下胃癌D2根治术的可行性。方法分析本院202例胃癌D2根治手术患者的病例资料,其中腹腔镜下胃癌D2根治术(腹腔镜组)102例,开腹下胃癌D2根治术(开腹组)10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围术期的各项临床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腹腔镜下胃癌D2根治手术,无中转开腹病例,两组在年龄、性别、TNM分期、肿瘤直径、手术方式方面无统计差异。腹腔镜组手术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胃肠排气时间,术后开始进食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住院时间较开腹组明显减少(P<0.05),两组手术时间,切口与肿瘤的距离,淋巴结清扫数目以及近期结果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腹腔镜胃癌D2根治术与开腹胃癌D2根治手术相比创伤小,术后恢复快,手术安全,手术疗效确切,近期结果相同,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4,(5)
目的比较腹腔镜胃癌根治术与开腹手术方式在治疗胃癌中的安全性。方法回顾性选取胃癌患者80例,按手术方式分为腹腔镜组(50例)和开腹组(30例)。80例患者均在术前1天抽血查血清皮质醇(Cor)、去甲肾上腺素(NE)、总抗氧化能力(TAC)、过氧化氢酶(CAT)的水平。腹腔镜组按经典5孔法腹腔镜胃癌D2根治术进行手术;开腹组按传统开腹D2根治术。分别于术后4周、8周监测Cor、NE、TAC、CAT水平,比较两种手术方式之间各指标的差异。结果腹腔镜手术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恢复进程等方面与开腹组比较具有明显优势(P<0.05)。术后4周、8周时两组Cor、NE、TAC、CAT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手术方式治疗胃癌均可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腹腔镜手术治疗胃癌的创伤小、术中出血少、术后并发症少且术后恢复快,安全性高,可以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腹腔镜辅助远端胃癌根治术与开腹远端胃癌根治术治疗进展期胃癌的疗效比较。方法收集76例由同一组医师连续实施远端胃癌根治术的进展期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行腹腔镜辅助远端胃癌根治术46例(腹腔镜组),行开腹远端胃癌根治术30例(开腹组)。对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通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清扫淋巴结数目、术后并发症(伤口感染、粘连性肠梗阻、胃瘫、吻合口漏等)的发生情况及近期疗效(1、3年的生存率和无瘤生存率)进行比较。结果腹腔镜组的手术时间、住院费用、清扫淋巴结数目、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并发症例数与开腹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腹腔镜组术后通气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开腹组(均P<0.05)。2组患者术中均未发生损伤大血管或周围脏器等严重并发症,腹腔镜组无转开腹病例。2组患者均随访10~52(26.8±9.8)个月,1、3年生存率和无瘤生存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对于进展期胃癌患者,腹腔镜辅助远端胃癌根治术是一种可行而短期疗效好的手术方式,远期疗效仍需长期随访。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6,(23):56-58
目的:比较全腹腔镜与腹腔镜辅助远端胃癌根治术治疗胃癌的近期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5年4月-2016年3月收治的行腹腔镜远端胃癌根治术患者48例,所有患者均由同组医生手术,将其分为全腹腔镜组18例和腹腔镜辅助组3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淋巴结清扫数目、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术后排气时间、疼痛评分、住院时间及并发症。结果:全腹腔镜组手术时间明显长于腹腔镜辅助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全腹腔镜组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及术后疼痛评分均低于腹腔镜辅助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淋巴结清扫数目、术后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腹腔镜具有术中出血量少、术后疼痛评分低等优点,有助于患者术后的早期恢复,而且由于术中切口长度小,美容效果更好,患者更容易接受。因此,全腹腔镜远端胃癌根治术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6,(33):76-79
目的:探讨快速康复外科护理模式对胃癌根治术患者术后胃肠功能和减少并发症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7-12月本院收治的65例胃癌根治术患者为对照组,2016年1-7月本院收治的65例胃癌根治术患者为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围手术期护理进行干预,观察组采用快速康复外科护理模式进行干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排便时间、住院时间、术后3 d血清蛋白与CRP、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排便时间、血清蛋白、CRP和住院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8.963、4.265、4.178、8.771、5.345,P<0.05)。观察组术后尿路感染、伤口感染、肠梗阻及并发症总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3.901、4.188、4.866、14.229,P<0.05)。结论:与传统围手术期护理干预相比,快速康复外科护理模式可以更好的改善胃癌根治术患者术后的胃肠功能,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值得在临床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6,(21):54-55
目的:探讨腹腔镜手术与传统开腹手术对进展期胃癌D2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3年5月于本院进行胃癌D2治疗的进展期胃癌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分配法将所有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研究组患者行腹腔镜手术,对照组患者行开腹治疗,观察分析两组患者术后各临床指标与并发症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及术后引流量均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手术时间和淋巴结清扫数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和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术后肠功能恢复时间和镇痛泵使用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8.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4.7619,P=0.0291)。结论:在进展期胃癌的D2根治手术过程中,腹腔镜手术治疗具有与传统开腹治疗相近的临床疗效,但腹腔镜治疗能够减少手术过程中的出血量、缩短住院时间,增加美观程度,此方法值得临床借鉴与推广。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8,(4):46-49
目的:观察股骨远端、胫骨近端骨折患者临床行微创稳定系统(LISS)治疗的可行性。方法:选取2015年2月-2016年3月本院收治的胫骨近端、股骨远端骨折患者81例。根据临床治疗方式不同分为研究组41例(采用LISS进行治疗)和对照组40例(行解剖钢板治疗)。比较两组手术切口、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手术前后的膝关节功能评分(HSS表)及术后并发症。结果:研究组骨折愈合时间、手术用时、术中出血量均少于对照组,手术切口短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研究组HSS评分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为4.88%(2/41),低于对照组的22.50%(9/4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对股骨远端骨折及胫骨近端骨折患者采用LISS进行治疗,不仅术后骨折愈合快、膝关节功能恢复好,同时对人体创伤小、术后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9,(32):1-5
目的:研究腹腔镜下胃癌根治术后发生肺炎的高危因素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2013年12月于福建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行腹腔镜下胃癌根治术的984例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观察术后肺炎与多个因素的关系,评价肺炎的高危因素及对预后的影响。结果:共65例(6.6%)患者术后出现肺炎,平均术后(6.0±2.1)d发生肺炎。术后肺炎患者30 d内死亡率高于非肺炎患者(P<0.05)。术后肺炎患者的住院时间长于非肺炎患者(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术后肺炎与年龄、糖尿病、身体质量指数(BMI)、吸烟史、肺功能不全、术前白蛋白水平、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手术切除范围以及术后胃管留置时间有关(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吸烟史、术前白蛋白、肺功能不全、手术切除范围、糖尿病以及术后胃管留置时间是影响肺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术后肺炎组患者的3、5年生存率与非肺炎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后肺炎与多种因素有关,术前详细评估患者的状况,及时消除高危因素有利于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综合康复治疗对老年股骨近端骨折患者术后疗效的影响。方法 90例采用手术治疗的75岁以上老年股骨近端骨折患者,排除病理性骨折、双侧股骨骨折或以前对侧股骨骨折、痴呆、认知障碍。根据术后有无系统的康复治疗分为康复组46例、对照组44例。康复组术后采取早期系统康复治疗和训练,对照组术后常规康复治疗。比较2组疗效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术后随访6个月,康复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6%,明显少于对照组(36%)(P〈0.05);康复组优良率为89%,高于对照组(68%)(P〈0.05)。结论手术治疗老年股骨近端骨折能获得可靠的固定,系统的康复训练是保证疗效的重要措施,有助于加快患者术后功能康复,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2.
《Planning》2015,(13):35-36
目的:探讨股骨近端抗髓内钉(PFNA)内固定治疗股骨转子周围骨折的手术技巧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PFNA治疗股骨转子周围骨折68例。结果:所有病例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12~37个月,平均(18.22±7.49)月,除1例发生髋内翻和1例股骨头坏死外,无股骨干骨折、螺旋刀片切割等并发症发生。根据Sanders髋关节创伤后功能评分标准,优37例,良25例,差6例,优良率达91.18%。结论:PFNA内固定治疗股骨转子周围骨折具有微创、固定可靠、操作简单、快速康复等优点,是治疗股骨转子周围骨折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3.
《Planning》2014,(33):28-30
目的:探讨倒置股骨远端锁定接骨板(LISS)治疗股骨近端粉碎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8月-2014年3月应用倒置LISS治疗44例股骨近端粉碎性骨折的患者资料,均为闭合性损伤。AO分型均为31-A3.3型。采用倒置LISS有限切开内固定治疗。记录临床和影像学结果,根据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标准,评价术后髋关节功能。结果:41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28个月,平均13.8个月。1例死于内科疾患加重,2例出现髋内翻畸形,所有病例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为428个月,平均13.8个月。1例死于内科疾患加重,2例出现髋内翻畸形,所有病例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为48个月,平均6.1个月。末次随访时Harris髋关节评分为868个月,平均6.1个月。末次随访时Harris髋关节评分为8697分,平均93分,其中优30例,良8例,可3例,优良率为92.7%(38/41)。结论:应用倒置LISS治疗股骨近端粉碎性骨折能够更好的重建外侧壁,避免外侧壁的医源性损伤,具有固定可靠、疗效肯定的优点,是治疗此类骨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4.
《Planning》2014,(1):34-36
幼本文目的是探讨二阶二次非线性映射演化至混沌的路径和相应的混沌动力学特性。本文运用非线性数学模型、相空间重构、非线性电路设计和仿真等方法,研究了二阶二次映射演化至混沌的路径和类型,特别是Hopf分叉、吸引子的类型和空间分布、鞍结点和同宿异宿轨道、Lyapunov指数等动力学特性。本文研究表明,不动点类型及参变量影响二次映射动力学特性;含平方项的二次映射按两种混沌模式演化并导致不同类型的混沌吸引子。研究还表明,含Hopf分叉的二次映射若另一个不动点为不稳定结点,则依次出现n周期、倍周期分叉或二级Hopf分叉、n个奇异吸引子在有界区域内融合成扩散的奇异吸引子;若另一个不动点为鞍点,则依次出现不变环扩大至接近鞍点、周期点导致同宿和异宿相交使不变环失去光滑性并导致混沌,鞍点则出现同宿相切。对高次耦合、指数项耦合项研究发现仍存在准周期分叉演化至混沌的路径。本文研究方法和结论,对研究类似的非线性混沌系统具有理论价值,在信号和信息处理、模式识别、同步控制、信息加密传输、随机信号发生等领域有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5.
《Planning》2014,(2):203-204
目的:观察应用手法复位股骨近端解剖锁定钢板治疗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6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行手法复位股骨近端解剖锁定钢板固定治疗,术后应用抗生素及低分子肝素钙预防感染及血栓,外敷接骨丹治疗。结果:手术后随访14~20个月,平均16个月。36例粗隆间骨折均获得骨性愈合,髋关节功能采用Harris评分标准评价,其中优30例,良5例,差1例。结论:股骨粗隆间骨折应用股骨近端解剖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配合中药外敷,骨折可以有效固定,有利于骨折愈合。  相似文献   

16.
《Planning》2013,(4)
目的分析总结微创锁定接骨板法治疗肱骨近端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收集25例采用微创锁定接骨板法治疗肱骨近端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经10~18月随访,对骨折的愈合情况及肩关节的功能进行Neer评分以评定疗效。结果 25例患者中24例出现骨性愈合,1例出现肱骨头内移,骨折不愈合。对肩关节功能进行Neer评分发现,25例患者中优16例,良5例,可3例,差1例。结论微创锁定接骨板法治疗肱骨近端骨质疏松性骨折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比分析经皮加压钢板(percutaneous compression plating,PCCP)和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al femur nail antirotation,PFNA)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优缺点。方法按治疗方法将70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分为PFNA组(38例,采用PFNA系统固定)和PCCP组(32例,采用PCCP系统固定),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下地负重时间、髋关节Harris评分和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2组骨折愈合时间和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髋关节Harris评分:PFNA组为(82.62±4.76)分,PCCP组为(81.49±4.29)分,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CCP组术中出血量和伤口引流量显著少于PFNA组、PFNA组下地负重时间少于PCCP组(均P〈0.05)。结论PCCP和PFNA均是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较好的内固定材料。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合理地选择内固定方式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  相似文献   

18.
《Planning》2016,(8):42-43
目的:探讨应用锁定钢板经肩峰前外侧和胸三角肌两种不同手术入路在治疗肱骨近端骨折中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2月-2014年4月本院收治的肱骨近端骨折患者59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经肩峰前外侧入路组27例和经胸三角肌入路组32例,两组均运用锁定钢板对肱骨近端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比较两组术中、术后的多项相关指标及术后12~15个月的肩关节功能Neer评分情况。结果:59例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14.8个月;经肩峰前外侧入路组相对于经胸三角肌入路组在切口长度、术中失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骨折愈合时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均未发生明显并发症;术后12~15个月的肩关节功能Neer评分,经肩峰前外侧入路组优良率为84.6%,经胸三角肌入路组优良率为82.4%,两组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锁定钢板经肩峰前外侧和胸三角肌两种不同手术入路均是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有效方式。与传统的经胸三角肌入路相比,经肩峰前外侧入路具有创伤小、术中出血少、手术时间短、骨折愈合快、肩关节功能恢复快等优点,可作为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9.
《Planning》2015,(16):4-7
目的:探讨PFNA与股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不稳定股骨转子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本院于2012年1月-2013年6月收治的106例不稳定股骨转子骨折患者随机分为PFNA组及股骨近端锁定钢板(LPFP)组,每组53例,PFNA组采用新型股骨近端内固定系统治疗,LPFP组采用股骨近端锁定钢板固定,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相关指标,术后3个月、12个月Harris评分情况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PFNA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术后卧床制动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均显著低于LPFP组(P<0.001);PFNA组术后3个月的疗效显著优于LPFP组,优良率显著高于LPFP组(P<0.05)。PFNA组患者术后12个月随访的疗效及优良率均显著优于LPFP组(P<0.05);PFNA组患者术后未出现头颈部缩短、股骨头颈切割、髋内翻、内植物失败及股骨干骨折等严重骨科并发症,LPFP组患者中5例出现股骨近端锁定钢板断裂,引发髋内翻畸形,两组患者骨科并发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字2=5.248,P=0.022)。结论:PFNA治疗不稳定股骨转子骨折与LPFP手术比较,具有手术时间短、术后卧床制动时间短及术后恢复快、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好及术后并发症少等优势,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