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Planning》2017,(10)
聚驱进入后期开发阶段,低渗透率油层动用比例降低,聚合物溶液沿厚油层的底部产生"舌进"现象,油井含水回升速度快。为了有效地控制含水回升,改善注聚后期开采效果,选取5个以注入井为中心的典型井组。对厚油层实施周期停层,利用停层后渗流压力场重新分布,使高低渗透率油层之间产生压差,驱动低渗透率油层剩余油向高渗透率油层流动,提高驱油效率。方案实施后,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6,(6)
萨北开发区北过一条带西区一类油层纵向非均质性强、水驱控制程度高、开采时间长,使得该区块投注聚后高含水井数比例大,厚油层底部低效无效循环严重,中、低渗透油层动用差,聚驱效率低。聚驱提效率试验研究成果表明,对非均质油层依次交替注入不同黏度的聚合物段塞,能够实现高、中、低渗透层聚合物段塞尽可能同步运移,改善非均质油层驱油效果;在进一步提高采收率的同时,降低聚合物用量,达到控水挖潜、节能降耗的目的。2013年该区块实施交替注聚,累积节约干粉110 t,累积增油0.25×10~4t,有效控制了低效无效注采,取得了较好的节能效果。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20,(1)
为了研究稠油油藏化学冷采技术中复合驱的作用效果,借助二维核磁共振技术对比研究了DJ降黏剂和BHP聚表剂及其复合驱的提高采收率效果、油相流动能力变化及孔隙动用规律。研究表明:复合驱采收率比单一化学驱采收率高,2种药剂的协同作用明显;通过核磁共振测试得到的T_2谱和扩散系数与相对幅度的关系,得出2种降黏剂均能不同程度地有效降低稠油黏度,增大油相的流动能力,并且大孔隙的动用程度明显高于小孔隙的动用程度,复合驱在大小孔隙中均有较好的提高稠油动用程度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9,(1):147-148
近年海上低渗油藏、稠油油藏储量占未动地质储量中比例逐年增加,如何有效地动用此类难动储量已成为研究的热点问题。注气驱油技术在国内外已经应用了数十年,而中国海上注气驱油技术尚处于起步阶段。针对这些问题,开展了国内外注气开发理论及应用的综述研究,结合中国海上油田的开发现状和生产难点,分析了海上注气驱油技术发展的7项制约因素,并探讨提出了拟解决措施和方法。研究表明,海上油田注气驱油技术应用潜力较大,关键技术的本土化及多手段联合应用可降低潜在开发风险,提高开发经济效益,对推动海上难动储量的有效动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随着注水开发的进行,尕斯库勒油田油水关系进一步复杂,原有的调驱调剖工艺无法满足开发要求。复合调剖的研究,通过改变油层深部的液流方向,实现深部调驱,提高了注水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7,(7)
大庆油田1959年开发,目前老油田已进入高含水、特高含水产油量递减阶段,提高喇萨杏老油田采收率,对大庆油田的长远发展以及实现中国石油的发展战略目标具有非常重要意义。地面工程结合二类油层高浓度聚驱、三类油层水驱加密相结合的开发部署,通过水聚驱统筹考虑、挖潜已建设备能力、优选处理工艺、采用新型节能设备等措施,提高油田综合开发效益,降低生产运行能耗,该工程共节省一次性建设投资14 274.9万元,年节省运行费用1390万元,对于进一步探索老油田有效的开发建设模式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9,(8)
大庆油田使用分压工具来解决由于调节油层注入压力的同时降低分层注入所产生的黏度损失问题。不同结构的分压工具调节效果相差较大,需对不同结构分压工具的作用效果进行评价才能更准确地满足油田生产要求。文章通过数值模拟对内含式和壁面式分压工具的作用效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聚合物溶液在流道最小截面处的流动速度最大,产生的剪切应力最强,导致黏度下降。由于内含式分压工具的截面面积变化较大,其产生的压降高于壁面式分压工具,但同时也造成黏度损失增加。因此,根据油田实际需要,优选主要指标对内含式和壁面式分压工具进行选择应用,提高驱替液对油层的整体动用程度,最大程度减少驱替液的浪费。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9,(4):107-108
为探索海上稠油火烧油层开发的可行性,针对渤海稠油油藏开展了火烧油层物理模拟实验。根据石油沥青组分测定法,分析渤海稠油原油组分;通过热失重与扫描量热同步热分析仪测试活化能等高温氧化反应动力学参数;采用一维燃烧管实验模拟评价燃烧稳定性及驱油效果。研究结果表明,渤海稠油组分特征与国内陆上油田相似;稠油高温氧化活化能为157 kJ/mol,与陆上油田相近;油藏火驱前缘推进稳定,燃烧前缘最高温度773K左右,出口CO_2浓度长期稳定在12%以上,高温氧化燃烧状态良好;火烧驱油效率95.1%,空气油比548m~3/t,驱油效果较好。研究成果为海上稠油油藏火烧油层开发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3,(6):99-101
利用三维物理模拟大模型驱替实验,基于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及T2谱测量技术,建立了一套研究高含水后期水平井挖潜动用规律的实验技术。应用本技术对Ng5–6油层水平井开采后剩余油分布规律及不同孔喉尺寸孔隙动用规律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表明:高含水期,小孔隙开发程度对于驱替程度较为敏感,而大、中孔隙随驱替程度变化较小。开发过程中,大–中孔隙的原油优先动用,当油藏开发至一定程度后,小孔隙中的原油开始动用;水驱开发后期,小孔隙的动用程度甚至大于大–中孔隙的动用程度,这是由于小孔隙的渗吸作用产生的。应用水平井可以有效开发小孔隙,对主流线区和水平井附近区域的剩余油控制尤其突出,水平井附近区域对采出程度的贡献最大,高含水期采出程度高。  相似文献   

10.
储集层的非均质性主要表现为层间、平面两个方面的差异,这差异导致了油田注水开发过程中层间、平面和层内油水运动状态的差异性。全面了解这种差异性,研究并掌握其变化特点和规律,采取相应的调控措施,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油层动用程度,扩大注水波及体积,改善油田开发效果,建议在开发层系中,油层渗透率级差控制在5左右,生产井射孔层数控制在10层以内能减缓层间干扰,提高油层动用程度。注水井随着射开层数的增多,其吸水厚度百分比显著下降,应加强分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