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网络的发展,"群体极化"现象不断呈现,要避免"群体极化"的负面影响从虚拟扩散到现实。从社会背景、社会心理、价值观等角度分析"群体极化"现象的正负现实效应及产生原因,要以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为落脚点,采取舆论引导、同伴教育等相应对策,增强网络道德自律,达到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2.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成为备受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互联网使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作用日益明显。在分析了网络对大学生心理发展的影响,阐明了高校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提出当前我国高校开展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所存在的问题,最后有针对性地提议利用网络平台开展高校心理健康服务的举措。  相似文献   

3.
互联网传播已经成为社会信息最主要的传播方式之一,网络舆论对社会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网络舆论的负面影响往往导致网络舆情事件的发生并造成现实危害,这对政府应急管理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通过阐明网络舆情事件的内涵,探讨其发生机理及危害,明确应对原则,围绕应急管理的“一案三制”框架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在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网络新闻传播已成为一股强势,根据问卷调查展开的关于大学生网络新闻媒体接触现状结果显示:网络已成为大学生获取新闻信息的重要媒介,但这一群体在网络新闻媒体以及网络新闻信息内容选择方面存在一定偏向性。提高大学生在网络环境中的信息处理能力,应引起网络媒体和学校的关注。  相似文献   

5.
吴倩 《商品与质量》2012,(Z2):274-275
随着网络科技的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网络政治参与作为一种全新的政治参与形式,在我国的民主政治生活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大学生以其敏锐的政治洞察力和积极的政治参与意识成为网络政治参与的主体。本文就当代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概念、内容、方式、途径、特点、影响以及正确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网络政治的措施作初步探讨论述。  相似文献   

6.
当前,社会已进入全民参与微传播的"微时代"。作为"微时代"制造并引导舆论的重要力量,微博对互联网舆论的影响力正不断加大,越来越多的受众倾向于使用微博进行信息发布、参与公共事件、表达个人观点。"两会""微"报道成为政务信息公开、公众政治参与的重要渠道。以"微时代"下的新闻格局为背景,探析了"微时代"时政新闻报道"人人传播"、"碎片化"、"符号融合"、"互动"等传播特性,对微博时政新闻报道的缺陷进行分析和反思,以促进"微时代"时政新闻报道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7.
高校网络舆论伴随着校园网的发展,迅速成为校园舆论的中坚力量。与此同时,网络舆论对高校的影响呈现出正面与负面的双重效应。在构建和谐高校工作中,应针对高校网络舆论的现状,充分重视和发挥法治优势,如采取完善网络舆论安全保护法制、加强高校网络舆论的监督执法工作、通过思想政治课程化改革培育学生自觉守法意识等措施;此外,在德治方面,应强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拓展信息交流平台、建立网络信息员队伍,着重培养大学生道德评判意识,倡导集体主义价值观。  相似文献   

8.
互联网的广泛应用和普及是新时代的典型特征之一,网络已成为人们工作、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联通工具。根据互联网时代大学生的特点,分析了互联网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进而从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提出互联网时代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路径,以期能够满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需求,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时俱进。  相似文献   

9.
正众所周知,伴随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等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特别是"中国制造2025"国家战略的提出,网络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互联网经过40年的发展,已成为人类社会重要的基础设施和国家的重要战略资源,网络空间已经成为人类继陆、海、空和太空之后的第五大疆域.在此背景下,耦合网络系统(典型的如复杂网络和多智能体系统)建模、分析与控制已经逐渐成为学术界和工业界的研究热点之一.深入研究耦合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群体性事件的升温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群体性事件的舆论场域日益成为学界关注焦点,如何构建合理有序的群体性事件的舆论场域,是一个亟需以系统视角探析的议题。文章对群体性事件中舆论场域相关概念进行拓清,对其当下现状进行阐释,由群际情绪切入,以媒体为依托探寻缘由,旨在理清舆论场域在事件的发酵、蛰伏与爆发阶段的渐进式变异。基于此,提出媒体"晶化"舆论引导,塑造民意报道,重视底层意见领袖等建构策略,由此推进群体性事件舆论场域的良性运行。  相似文献   

11.
微博、微信因其自媒体特性和个性化话语方式改变了以往话语权被垄断的状况,使弱势群体能够自由地表达意愿,是一个开放的社会化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微媒体是"互联网+"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不可多得的有效载体,应充分建设和利用基于网络而形成的公共辐射载体,为思想政治教育服务。应建立健全高校的官方微博、微信圈等网络社区,开辟引领社会风俗的特色微载体,重视舆论引导和平衡,及时化解舆情矛盾和危机。  相似文献   

12.
互联网逐渐成为了许多民众参与政治活动的重要场所,对其有效的管理可以方便执政者问计于民,实现以民为本、执政为民,并不断地推动我国的民主化进程.作者以人民网强国论坛中参政群体为例,尝试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从网民互动时留下的巨量的文本信息中揭示网络参政群体的整体结构,挖掘出其中存在的参政群体.  相似文献   

13.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信息科技的发展,互联网正在成为青少年生活的一部分,成为除家庭、学校教育和同龄群体之外的影响青少年成长的重要因素。网络环境下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问题,是事关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和国家长远发展的重要问题,此文就网络对青少年的影响谈些应对思考。  相似文献   

14.
互联网以其自身特点和强大生命力,推动着社会公民意识的发展。它增强了公民的权利意识和主体意识,打破了传统媒体对话语权的垄断;显示出强大的聚合力和良好的互动性;是政府汇聚民意,促进自身建设的顶级智囊。然而,互联网的"双刃剑"效应要求我们必须理性面对网络表达情绪化和极端化、网络立法滞后及舆论监管困难等诸多社会问题,趋利避害,促进互联网转化为培育公民意识、推动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相似文献   

15.
《焦作工学院学报》2016,(5):655-659
针对网络热点事件舆论分析的需求,研究了开放式、参与式的网络信息扩散模式下,网络中用户之间的新型互动行为及其在热点事件传播过程中的时空特征。利用网络数据挖掘技术,通过对网络热点事件评论的挖掘,提取关注热点事件的时空信息。通过网络热点事件关注群体地理分布的可视化表达,得到网络热点事件的舆论动态,为舆情综合管理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16.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作为新的传播媒体,已经日益融进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尤其是对大学生的影响更为突出。本文分析了网络对大学生产生的影响,提出了在网络环境下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以期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打开一个新局面。  相似文献   

17.
现代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改变了公民传统政治参与的理念,拓宽了公民政治参与的途径,提高了公民政治参与的能力.近几年来,我国公民通过互联网进行政治参与的现象日益增多,有些甚至已经对执政党和政府的公共政策制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因此,分析和研究互联网对中国公民政治参与的影响,对于规范和引导当代中国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发展,进而推动中国公民政治参与的有序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大学生网络集群的问题日益凸显,成为高校突发事件的诱因。把握大学生网络集群的发展规律,研究处置策略对高校稳定发展具有现实意义。借用集群行为的理论,对大学生网络集群的特点和形成因素进行分析,并从环境优化策略、主体发展策略和信息调控策略三方面提出了处置策略的设想。  相似文献   

19.
社交网络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影响日益深入,对大学生日常的学习生活等方面都产生了重要影响。通过对福建工程学院在校大学生使用社交网络的基本情况进行调研,分析了社交网络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提出了在新形势下如何更好利用社交网络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举措。  相似文献   

20.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网络短视频异军突起,大学生在短视频平台中对个性化的信息需求以及碎片化时间的利用受到关注。在大数据时代高校需要对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进行引导,借助优秀的影视作品"嫁接"在新媒体平台上,寓教于乐,寓学于乐,有助于拓宽网络育人的新路径,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提升参与社会政治活动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