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建立了一种快速检测3种食源性致病菌的核酸可视微阵列。分别设计与沙门氏菌invA基因、金黄色葡萄球菌nuc基因、志贺氏菌ipaH基因两端互补的基片探针和检测探针,设计3种基因的特异靶序列,特异靶序列或基因组DNA一端与固定在玻片上的氨基化基片探针杂交,另一端与巯基化检测探针连接形成复合体。使胶体金与检测探针结合,通过银染放大信号,检测3种食源性致病菌DNA。结果表明:通过对检测探针分别与基因组DNA、PCR产物及特异靶序列的杂交银染结果比较,3种结果都显示阳性,表明该方法可直接利用基因组DNA实现对食源性微生物的快速、高效检测,对3种食源性致病菌DNA的检测下限为1 pmol/L,在1 mmol/L ~1 pmol/L浓度范围内得到肉眼可见的清晰结果。探针与基因组DNA的杂交实验结果表明,微阵列对3种食源性微生物的检测具有较好的特异性。说明该技术可快速、简便检测食源性微生物,市场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2.
纸芯片检测方法是一种成本低、可回收且易操作的检测方法。近年来微流控纸芯片技术在临床诊断、环境监控以及食品安全分析等方面都有着广阔的应用。本文介绍了食源性致病菌的纸芯片检测方法,讨论了纸芯片技术的应用进展以及开发前景。  相似文献   

3.
利用特异性引物进行PCR扩增,并利用固定于可视芯片的特异探针与扩增产物进行杂交反应加以鉴定。利用可视芯片技术可以准确的检出沙门氏菌属和金黄色葡萄球、小肠结核肠炎耶尔森氏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3种食品中常见致病菌,检测灵敏度可达8.5×101cfu/mL。利用可视芯片准确灵敏使用便捷的优点,建立了食品中常见致病菌鉴定方法,为食源性致病菌检测提供了一项快速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应用通用多重不对称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和寡核酸芯片技术建立一种同时检测7种常见食源性致病菌的方法。每种致病菌上游或下游引物5’端连接一段异源的共有序列。以荧光标记的该共有序列作为通用引物,与限制性特异引物经一步多重不对称PCR同时获得所有目标菌的单链标记靶序列,可被芯片上固定的特异性寡核苷酸探针捕获。通过芯片扫描、分析荧光信号完成检测。标准菌株检测结果证实,该方法可特异地检测单一和混合感染的目标菌,基因组DNA的检测灵敏度为0.1~1 pg。95份模拟污染和零售食品样本芯片检测结果与常规的分离与生化鉴定及荧光定量PCR结果一致。建立的寡核苷酸芯片方法可为快速、特异、灵敏及高通量地鉴定食源性致病菌提供一种有效的检测手段。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米线中食源性致病菌的污染情况,分析其细菌多样性随时间变化趋势,研究从原料到餐桌中各个环节米线样品中食源性致病菌的变化.采用高通量测序对10个米线样本中细菌16S rDNA区域进行测序分析,测序结果一共注释到5个门、11个纲、19个目、24个科和29个属的微生物信息.分析表明,在所有样品中,变形菌门均占据50%以上...  相似文献   

6.
本文主要对莱阳市场上销售的各种鸡肉产品中病原性微生物的种类、污染程度、质量进行分析研究。通过对莱阳市四个鸡肉销售市场的五类鸡肉产品共20件样品的检测分析研究,市场上销售的五类鸡肉产品的细菌总数均小于106cfu/g,均未超出标准。检出沙门氏菌2株,检出亚利桑那菌2株,检出率分别为10%。检测的鸡肉产品中大肠杆菌污染较严重,20件检样中检出17件,检出率为85%。结果表明,超市销售的鸡肉产品的质量好于农贸市场。包装鸡肉产品的质量好于散装零售的。五类鸡肉产品中鸡翅的质量最好,鸡爪污染最严重。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食源性疾病已成为当前世界上最突出、最广泛的食品安全问题,致病菌可导致食源性疾病的发生,然而现行的致病菌检测手段已不能满足快速、准确、高通量等要求。液相芯片技术是基于流式细胞技术、酶联免疫吸附技术和传统芯片技术等开发的新一代生物芯片技术和新型蛋白质研究平台,能同时检测多种致病菌。首先对液相芯片的技术原理、特点等进行了简单介绍,接着重点对该技术在食源性致病菌检测中的应用情况进行了总结,同时指出了其在食源性致病菌检测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最后对该技术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对有效控制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食品安全控制、海关进出口检验检疫、临床诊断等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 对肉制品的需求日渐增加。然而,肉品中的食源性致病菌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健康。针对肉制品基质复杂、致病微生物浓度低的特点,传统的食源性微生物检测方法耗时长、操作过程复杂,不能满足现代食品检测的要求, 以分子生物学、免疫分析、生物传感器、核酸适配体为基础的快速检测方法发展迅速, 已经成为食源性致病微生物检测的主要方法。本文主要从分子生物学检测法、基于免疫的检测方法、生物传感器检测法、核酸适配体检测技术等综述肉品中食源性致病微生物的检测方法, 并总结了各种检测技术的优缺点, 为开辟新的肉品中食源性致病微生物检测方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对几种常见的食源性致病细菌检测技术进行了综述,对以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方法为基础的检测技术进行了分析,将PCR检测食源性致病菌所需要用到的靶基因及其引物等进行了归纳,并对食源性致病菌检测技术的发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建立包括鱼、虾、鸡、鸭、花生、核桃、小麦以及大豆过敏原成分的基因膜芯片技术, 实现对这几种食源性过敏原的同步可视化检测。方法 针对常见食源性过敏物质的成分特异性基因或者过敏原蛋白基因设计特异性的带生物素标记的引物和探针。采用反向斑点杂交(reversedot blot, RDB)结合多重聚合酶链式反应(multiplex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MPCR)技术, 最终通过化学显色直观显示检测结果, 实现对多种食源性过敏原的同步可视化检测。结果 所建立的可视化基因膜芯片方法准确性强, 通过单目标物以及多目标物特异性实验, 显示本方法仅对鱼、虾、花生、核桃、大豆等靶标食源性过敏原有特异性反应, 非靶标物检测均为阴性; 通过制备不同质量浓度比的模拟样品考核方法的灵敏度, 经检测, 方法检测灵敏度可达0.1%(质量分数)。结论 所建立的方法可达到可视化、快速、准确地鉴别食品中鱼、虾、花生、核桃、大豆等常见食源性过敏原。  相似文献   

11.
从采集的红薯淀粉废水中分离出3株乳酸菌SPDJ3、SPEJ7 和SPEJ9。通过培养特征、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征及基于16S rDNA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的检测,菌株SPDJ3和SPEJ7被鉴定为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菌株SPEJ9被鉴定为副干酪乳杆菌(Lactobacillus paracasei)。3株乳酸菌发酵上清液对供试8株食源性致病菌均有抑菌作用,菌株SPDJ3对福氏志贺氏菌(Shigella flexneri)抑制效果较强,抑菌圈直径为(30.37±0.15) mm,菌株SPEJ7和SPEJ9对蜡样芽胞杆菌(Bacillus cereus)抑制效果较强,抑菌圈直径分别为(29.43±0.21) mm和(28.27±0.25) mm。  相似文献   

12.
调查冷冻肠衣携带细菌的情况。方法用16S rDNA PCR序列扩增和分析技术对2010—2012年从南通地区肠衣生产、加工企业的冷冻肠衣中分离的65株细菌进行鉴定。结果 这些细菌包含了来自13个属的20种细菌,其中奇异变形杆菌(Proteus mirabils)、海氏肠球菌(Enterococcus hirae)和粪肠球菌(Enterococcus faecalis)是比较明显的优势种群。另外,许多细菌在一定条件下可引起人和动物发生疾病。结论 冷冻肠衣可以携带多种细菌,应该进一步加强监测和研究。  相似文献   

13.
食源性致病微生物分型溯源技术及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型溯源技术是研究致病微生物暴发、分析暴发源头的重要方法,在食品安全监管处置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传统的分型溯源技术在致病微生物暴发检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并在不断的发展完善当中,同时以全基因组测序为基础的基因分型溯源技术也因其较高的分辨率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就近几年国内外快速发展完善的食源性致病微生物分型溯源技术进行综述,为我国食源性致病微生物的精准分型以及溯源网络的建设提供较为全面的参考。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建立一种多重聚合酶链式反应法(multiplex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MPCR)快速检测肉制品中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氏菌、志贺氏菌和单增李斯特氏菌的分析方法。方法 选取金黄色葡萄球菌nuc基因、沙门氏菌SipB基因、志贺氏菌ipaH基因、单增李斯特菌inlA基因作为目标基因, 设计4对PCR引物, 建立并优化多重PCR反应体系, 评价该体系的特异性和灵敏度, 并对人工污染的熟肉样品进行检测。结果 构建的多重PCR方法特异性强、灵敏度高, 人工污染熟肉匀浆中4种致病菌的检出限为103 CFU/mL。结论 构建的多重PCR检测方法能够快速、准确、高效地检测肉制品中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氏菌、志贺氏菌和单增李斯特氏菌, 为食源性疾病菌的快速检测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针对超低浓度食源性病原体样本检测的需要,将表面沉积铁氰酸镍薄膜的微叉指电极与生物活化的微珠相结合,设计并实现了通过测定电化学阻抗变化的抗体微阵列食源性病原体综合检测平台样件。提出了电化学阻抗等效电路,并通过电路模型分析表明,生物活化的微珠、微叉指电极之间的电容、溶液的电阻均对电化学阻抗传感单元的输出特性有显著影响。以不同浓度的病原体为样本,完成了Escherichia coli O157∶H7为目标病原体的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该微抗体阵列的检出极限低至1.0pg/mL,可满足超低浓度食源性病原体的检测需要。   相似文献   

16.
食源性致病微生物的快速检测方法及其研究现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对食品的安全要求越来越高,食源性致病微生物仍是引发食品安全事故的主要因素。食源性致病微生物的检测一直比较耗时的过程,致病微生物的快速检测也引起越来越多科研人员的关注。论文综述了近年来迅速发展的食源性致病微生物的快速检测方法,包括免疫学分析法、PCR、核酸探针检测技术、阻抗法、基因芯片、生物传感器、蛋白质芯片和纳米金技术等,这些方法的应用将为食品安全提供有力的保障,同时促进我国食品工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7.
大多数食源性疾病由食源性致病微生物引发,研究和建立食源性致病微生物的快速有效检测方法对于食品安全风险监控及保障人们的身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相对于传统PCR,数字PCR具有较好的准确度和重现性,可实现绝对定量分析,为快速准确地进行食品安全检测提供了一种崭新的技术平台。本文主要介绍了数字PCR中微滴式数字PCR和芯片式数字PCR的基本原理、种类、应用及其研究进展,深入探讨了数字PCR技术在沙门氏菌、大肠杆菌O157:H7、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阴沟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食源性致病微生物检测中的应用。数字PCR技术目前在转基因成分和动物源性成分定量检测中都得到了较好的应用,在食源性致病微生物中的应用技术还有待更好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食源性致病微生物是引起食品安全问题的重要因素。针对食源性致病微生物,快速而准确的检测是保障食品安全的关键举措。随着微生物学、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基于新型基因组编辑技术和先进的生物传感器的检测技术不断涌现,食源性致病微生物的检测技术展现出多样性和综合性的特点,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商业化的发展。本文从食源性致病微生物分类出发,深入总结和探讨了传统培养分离法、免疫学检测技术、核酸检测技术和生物传感器检测技术的优缺点,并重点介绍了近年来开发的基于核酸等温扩增技术和CRISPR基因编辑技术的核酸检测新方法。通过对最新的针对食源性致病微生物检测方法综述,为研究者开辟食源性致病微生物检测新方法提供重要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频繁发生的乳与乳制品的质量安全事件引起了人们对乳制品安全的普遍关注,而食源性致病菌污染是乳制品安全问题的重要隐患之一。乳制品中常见的食源性致病菌有沙门氏菌、蜡样芽孢杆菌、阪崎肠杆菌、李斯特菌和志贺氏菌等。目前食源性致病菌的检测技术主要有国家标准中的培养法检测技术、分子生物学技术和免疫学技术,分子生物学技术中的PCR检测技术因具有特异性和灵敏度高、简便、快速等优点而得以广泛应用。本文对国家标准中的常规检测技术、分子生物学技术和免疫学技术在乳制品中常见食源性致病菌检测领域的应用进展进行了介绍,并对其影响因素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简要阐述。  相似文献   

20.
食源性致病菌免疫及分子检测新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吴清平  范宏英  张菊梅 《食品科学》2005,26(11):269-273
食源性致病菌是指以食物为载体,导致人类发生疾病的细菌。传统的以培养为基础的检测方法操作复杂、特异性不强、所需时间长,而近年来发展起来的免疫学方法及分子生物学方法广泛应用于食源性致病菌的检测,克服了传统检测方法的不足。目前常用的免疫学方法主要包括ELISA、免疫磁性分离技术和免疫胶体金技术等;分子生物学方法则主要有依赖PCR的DNA指纹图谱技术、多重PCR、基因芯片、定量PCR和实时荧光定量PCR等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