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世界建筑导报》2011,(2):12-13
入围理由:毕生以严谨和开放的学术态度在建筑教育和研究领域耕耘,从对西方建筑的研究到中国乡土建筑的研究,成果丰硕,并以其独立、自主且具批判性的学术精神为我国的建筑评论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2.
今天,中国建筑学会举办以“资源建筑”为主题的学术报告会,纪念国际建筑节。三位报告人从不同的角度对主题加以阐述和发挥,并结合各自科研设计的实体提出了许多有价值、有水平的学术见解和政策建议,为中国建筑学会今后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开了个好头。借这个机会,我想从中国的环境与资源状况的角度对建筑师和建筑工作者谈几句话。一、中国的环境状况令人堪忧中国的环境保护事业始于上世纪70年代初。经过近30年的发展,从小到大、从低到高,到上世纪末,达到了环境污染治理的第一个标志性水平,即国民经济总量持续快速增长的同时,主要…  相似文献   

3.
新体系的必要——南京大学建筑研究所教学、研究的构想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赵辰 《建筑学报》2002,(4):38-39
世纪之交的2000年岁末,在百年老校南京大学之中又新添了一所中国建筑学术界的新单位:南京大学建筑研究所。 从南京大学来讲,这是学校开拓工科专业,以增强学校综合性实力的重大举措。而从中国的建筑学术事业角度来看,其意义又究竟如何呢?这是南京大学建筑研究所的成员们必须面对的问题,也是中国与国际建筑学术界不少人士所关心的问题。 南京大学建筑研究所自筹备之始就明确了要在中国建筑教育、学术的基础之上,借鉴国际先进经验,争取在现存的学术领域里开拓出一条新的道路,建立一种新的教学、研究体系。然而,在中国的现实条件…  相似文献   

4.
同济大学建筑系“新三届”群体既是新旧教育体制转型的亲历者,又是同济大学建筑教育改革的参与者,也是中国建筑发展的推动者.文章聚焦同济大学“新三届”群体在中国建筑发展中的传承作用,并从教育、学术和实践等多个角度进行梳理,以期呈现同济大学“新三届”建筑学人在学界与业界的贡献与影响.  相似文献   

5.
梳理并提炼“赫伯特·克莱默与当代中国建筑教育”国际学术研讨及纪念会的成果,从“南京交流”的历史特征、克莱默建筑观念的个人化影响与教学思想的群体性共识等多个方面,探讨克莱默建筑及教学思想与中国当代特定学术环境结合取得的具体成就,以及对中国建筑教育的历史贡献与未来展望。  相似文献   

6.
环境·建筑     
张继平 《山西建筑》2004,30(22):21-22
应用广义建筑学的学术建士勾观点,从环境视角的角度探讨了建筑现象、拓展建筑的内涵及中国建筑的发展,阐明了21世纪中国的建筑与环境的互联关系。  相似文献   

7.
《新建筑》2004,(2):44-47
2003年12月22~24日在杭州召开了“2003全国教育建筑学术研讨会——教育建筑的回顾与展望”。本次研讨会由中国建筑师分会教育建筑专业学术委员会、高等学校基本建设学会、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基建专业委员会教育建筑分会联合主办,由浙江大学建工学院、建筑设计研究院承办,基建部协办。三天的会议中,何镜堂院士、徐苏宁教授、吴伟丰教授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代表从不同角度,针对教育建筑的现状与发展阐述了各自的见解与设计研究成果,各设计单位展示了近年来的设计作品。本刊选取其中的部分设计作品加以介绍,期望为广大读者了解目前全国各地教育建筑设计现状提供一个窗口,藉此引发进一步的思考与讨论,以促进我国教育建筑设计与建设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建筑杂志在中国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中国建筑杂志一直受到学界关注,但长期以来,却一直未有过深入分析与探讨。本文以搜集,查阅历史文献为基础,通过对近代以来中国建筑杂志发展脉络的梳理,从历史比较的角度,就办刊历史、主旨特色、文稿取向、内容形式、市场发行等方面来考察各时期主流的建筑类学术杂志如何在不同的政治环境与社会发展阶段里创办与成长。  相似文献   

9.
杰出成就奖     
《新建筑》2013,(2)
陈志华 Chen Zhihua 颁奖词 毕生以严谨和开放的学术态度在建筑教育和研究领域耕耘,从对西方建筑的研究到中国乡土建筑的研究,成果丰硕.并以其批判性的学术精神为我国的建筑评论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他不满足于做一个书斋中的学者,常年奔波于田野乡间,尽一己之力,用语言和文字,用呼吁和人道关怀,与中国经济大潮席卷下的功利和短视,麻木和贪婪作着不懈的抗争.  相似文献   

10.
该文以东北大学早期建筑教育的"学院派"教学体系为研究对象,交叉运用传播学理论建构其传播要素模型,并对各要素进行专业解读;既而从"横向"传播角度明确东北大学早期建筑教育是"学院派"建筑教育体系传入中国的首块"试验田"的专业地位,从"纵向"传播角度解析其专业学源在中国近代建筑教育发展中的后续传承。  相似文献   

11.
蔡志昶 《新建筑》2010,(5):99-103
西方古典建筑和古典精神是西方"学院派"建筑教育的核心。"学院派"建筑教育传入中国后,中国传统建筑成为其无法回避的主题。探讨了在"学院派"建筑学术思想影响下中国传统建筑的研究成果,并在此基础上以东南大学(原国立中央大学)早期40年建筑教学为例,分析了中国传统建筑在"学院派"建筑教育中的地位、教学方式、教学成果等。指出,"学院派"建筑学术思想与中国传统建筑的结合,体现了中国建筑学者以积极主动的姿态,对外来学术加以改造,从而使之更加符合中国国情  相似文献   

12.
丁沃沃 《建筑师》2009,(4):85-92
关于建筑教育的讨论往往会聚焦在教案、教程和教学法方面。然而,这篇文章将讨论重点引向建筑教育思想建筑学知识主体的问题.引发了对中国建筑学教育定位的思考。文章通过对历史事实和相关教育模式的分析,指出了文化观念对于建筑教育的重要性,强调了建筑学的教育并不能孤立于一个社会的传统文化而存在。作者认为在目前的状况下.重新梳理适合于本土文化的建筑学主体知识和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学术规范是建筑教育的首要任务。  相似文献   

13.
以美国建筑策划教育为样本,结合我国建筑策划教育的现状进行了比较分析。根据理论研究、高校教育、职业教育、支持系统等多个层面的分析,阐述了中美建筑策划教育体系的差异;并结合第一届国际建筑策划圆桌会议(APRT),对中美两国建筑策划学界交流最新进展情况做了相应的介绍,认为结合当前我国国情的建筑策划教育体系构建的近期重点应该放在以下三个方面:争取各方面有力的支持;向立足于实践的态度和方法学习:根据市场需求为建筑策划教育分层。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以1977年至今的中国建筑教育作为分析对象,以专业教育对建筑师在代际变化中的影响为切入点,重点考察了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中出生的建筑师在校所受教育与从业表现之间的关系,借助关键词,分析了中国当代建筑教育的发展历程,探讨了其中的缺失与对策。  相似文献   

15.
布萨建筑教育的阳光和阴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戴路  陈健 《新建筑》2006,(3):112-115
在分析布萨建筑教育体系的基础上,指出经济转型时期中国建筑教育面临的若干挑战,如生源类型的转移、学手艺还是学科学、计算机辅助设计双刃剑、基础教育受到自发明星教育冲击和技术教育弱点等问题。前瞻布萨解体后世界建筑教育体系的多元震荡局面及中国可能的体系或状态。  相似文献   

16.
清华建筑教育在1946年创建伊始即被赋予了国际化特点,在此后60余年的发展历程中,始终坚持"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建筑专业帅才"的人才培养目标,在面向世界的建筑学术思想、面向世界的建筑学科发展、面向世界的国际交流平台和面向世界的英文建筑教育等方面不断拓展,始终保持国内领先,明确"立足人居环境,探索中国特色,跻身世界一流"的...  相似文献   

17.
薛颖 《南方建筑》2020,(1):20-27
摘要 探究 1910 年代接受美国布扎建筑教育的中国第一代留美建筑师——康奈尔大学吕彦直和杨锡宗的设计学理逻 辑的形成。通过分析吕、杨两位的设计作业和设计实践,尝试解读布扎体系下产生的设计理念,发现他们的设计风格 源于学生时代的布扎教育。美国布扎建筑教育促成中国第一代建筑师既善于引入西方古典复兴风格,又创新地引领中 国风格的形成。因此,美国布扎建筑教育影响了中国近代第一代建筑师及其建筑设计。  相似文献   

18.
裴钊 《时代建筑》2012,(4):32-35
从作为一门学科的建筑学被引入中国后,老一辈中国建筑师在20世纪30年代所致力的实践和构建的体系为中国现代建筑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作为当今中国建筑实践的中坚力量,50年代出生的建筑师则是一个承前启后的群体,他们接受的建筑学教育来自老一辈建筑师所建立的建筑知识体系。由于历史原因,这个体系与外部和现实存在差距,这使得他们所继承的必然只是这个体系的一部分。反映在建筑实践上,80年代的中国建筑实践呈现出一种既有传承又有分裂的状态。文章试图将这两个建筑师群体放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进行讨论,从而分析两个群体的思想及实践之间的关联。  相似文献   

19.
中日传统建筑有着相似的文化特质。在借鉴西方先进设计理念方面,日本走在了中国的前面,获得了成功。通过文化传统、资源环境、设计市场、创作过程等四个方面对中日建筑创作环境的差异进行比较,找出影响中日建筑创作发展背景因素,列举了这些因素带来的影响,寻求这些因素与建筑创作视角、认知、理念、精神之间的因果关系。借鉴日本社会和建筑界对建筑创作的正确理解、态度、和处理方式,认识并修正中国建筑界因一些不良因素导致的偏差,增加建筑创作中的价值性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