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印尼某金矿矿石属于难选冶金矿石。矿石中金主要呈微细粒嵌布,既有硫化物包裹金,又有脉石包裹金。针对该矿的矿石性质,进行了单一浮选、直接氰化、氰化—浸渣浮选、焙烧—氰化探索试验。其结果表明:采用单一浮选或氰化工艺,金回收率均偏低;采用氰化—浸渣浮选、焙烧—氰化工艺处理,均可获得较高的金回收率。  相似文献   

2.
洋鸡山金矿混合矿的处理采用了优先浮选铜、浮选尾矿再磨、氰化浸金、浸渣选硫的工艺路线,并就消除氰化浸出过程中可溶性铜的影响以及如何提高氰化浸出速度作了一定的探讨.  相似文献   

3.
针对某贫硫化物石英脉型金矿石硫含量较低,金矿物粒度微细等特性,进行了全泥氰化、单一浮选、重选—浮选、重选—氰化等选矿工艺探索试验。结果表明:采用重选—氰化工艺可获得较好试验指标,在最佳试验条件下,重选金回收率9.67%,氰化金回收率77.87%,金总回收率达87.54%,较原矿全泥氰化提高13.16百分点。  相似文献   

4.
焦瑞琦 《黄金》2006,27(1):37-40
介绍了小秦岭某铜精矿性质;比较分析了铜硫浮选分离、硫精矿氰化和碱浸预处理后氰化、氰渣浮选两种工艺处理该金精矿试验结果。比较结果表明,采用碱浸预处理后氰化、氰渣浮选工艺经济效益更好。在试验中,还探讨了采用处理后的活化水提高氰化金浸出率方法,这为研究改进氰化工艺提供了一条新思路。  相似文献   

5.
氰化尾渣铜锌混合精矿分离浮选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毕凤琳  冯玉华  冯金敏  冯立忠 《黄金》2009,30(12):40-44
对某氰化尾渣浮选后铜锌混合精矿进行了分离浮选试验研究。试验优化确定了抑制剂及抑制时间、调整剂、捕收剂、矿浆浓度等条件。采用试验确定工艺条件,铜锌混合精矿经分离浮选,后,可产出符合冶炼要求的铜精矿,铜、锌的回收率分别可达到95.61%、76.42%。  相似文献   

6.
贵溪银矿所产的含银硫精矿,含银1195g/t、铅4.55%、锌14.31%。采用强化浮选,氯化浸出以及氰化浸银-浸渣浮选等三种工艺分别进行了综合回收银铅锌的试验研究,均获得较好的技术经济指标。其中,氰化浸银-浸渣浮选综合回收铅锌银的选冶工艺更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7.
唐应刚  崔育涛 《黄金》2021,42(2):72-75
小河口金矿矿石含硫较高,且金主要为黄铁矿包裹金.针对该矿石性质,在探索全泥氰化、浮选—浮选精矿氰化、单一浮选及混合浮选—再磨—抑硫浮金等提金工艺基础上,选择混合浮选—再磨—抑硫浮金作为适宜提金工艺,并进行了条件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再磨细度-0.047 mm占80%及最佳药剂条件下,采用混合浮选—再磨—抑硫浮金工艺,可...  相似文献   

8.
雷力 《黄金》2012,(10):40-43
:对某含铜金矿石进行常规氰化、氨浸-氰化、酸浸-氰化、浮选-氰化等工艺处理,金回收率均较低,且氰化钠耗量高;而采用硫代硫酸盐法对该金矿石进行浸出,金浸出率高达92.64%。  相似文献   

9.
针对某碳质微细粒金矿石高碳、低硫、金嵌布粒度微细等性质,进行了原矿全泥氰化浸出、强化浸金、预处理—氰化炭浸、单一浮选及浮选—焙烧—氰化炭浸等选冶工艺探索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原矿浮选碳—高碳含金产品焙烧—焙砂与浮尾合并氰化炭浸工艺可获得较好试验效果,在最佳试验条件下,金浸出率达80%以上;有机碳烧失量越大,金浸出率越高,说明碳质对金的浸出影响极大。  相似文献   

10.
刘升明 《黄金》1998,19(10):37-39
研究表明,浮选可获得品位较高的含碳质金精矿。在工艺条件试验基础上,确定了浮选-碳质精矿氧化焙烧-焙砂及尾渣分氰化工艺流程,金浸出率达88.65%。  相似文献   

11.
降向正  杨永荣  张微  王广立  王莹 《黄金》2021,42(1):84-87
针对某黄金矿山氰化尾渣开展酸化降氰试验研究,并对浓硫酸用量、反应时间等条件进行了优化,最终给出推荐工艺,即氰化尾渣调浆—酸化降氰—压滤工艺。在浓硫酸用量10 mL/L,反应时间1.0 h条件下,无害化处理后的氰渣达到HJ 943—2018《黄金行业氰渣污染控制技术规范》尾矿库处置标准要求,药剂成本约为11.00元/t氰渣。研究结果为该黄金矿山氰化尾渣无害化治理的工业应用提供数据参考。  相似文献   

12.
氰化物浓度是氰化浸金工艺的重要参数,国内尚无成熟的在线分析仪表。基于氰化物浓度在线分析技术研究,对矿浆滤液电位滴定、在线过滤取样等氰化物浓度在线分析技术难点进行了攻关,成功研制出BOTA型氰化物浓度在线分析仪产品,并进行工业应用。该仪器实现氰化物浓度的在线检测,具有良好的市场推广前景。  相似文献   

13.
黄金氰化厂贵液锌粉置换前,需要净化贵液、去除其中的悬浮物。传统工艺采用管式过滤器、明流箱式压滤机及板框压滤机,存在更换滤布麻烦、生产成本高等不足,效果不好。针对这一情况,山东黄金精炼厂率先采用自动反洗表面过滤器新技术,与传统净化工艺相比,设备占地面积节省50%以上,同时大大提高了净化指标,节约了生产运行成本,提高了企业效益。该技术是贵金属氰化提金领域的一次创新。  相似文献   

14.
全泥氰化炭浆提金工艺含氰尾矿处理技术改造与实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峰  焦国华 《黄金》2003,24(9):42-45
介绍了一种全泥氰化炭浆提金工艺含氰尾矿处理技术新工艺方法。该方法基于采用压滤机将含氰尾矿浆压滤进行固液分离,滤饼送至尾矿库堆放,滤液用锌粉置换回收金、银;置换后的尾液采用酸化中和法处理。回收重金属离子,含氰废水返回流程利用。生产实践表明。该工艺不但综合回收尾液中的金、银、铜等有价元素,实现了含氰废水闭路循环。而且节约了处理成本。解决了尾渣的堆放难题和环境污染,具有极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5.
叶跃威  何益民  斯建国 《黄金》2013,34(2):69-71
浙江省遂昌金矿有限公司对全泥氰化生产工艺流程进行了技术改造,并将陶瓷过滤机应用于氰化尾矿脱水,实现了氰化尾矿干堆处理。经过近10年的生产实践表明,在南方多雨地区,氰化尾矿干堆工艺是适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6.
含氰废水处理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采用湿法提纯金泥的企业处理含氰化物的废水,采用氯化法提纯金泥中的黄金,由于金泥含有大量氰化物,在预浸工序产生的废水中氰化物含量达到2 000 mg/L 左右。国家规定排放废水中含有的氰化物浓度不得超过0.5 mg/L,本企业要求排放废水中氰化物的浓度不得超过0.04 mg/L,预浸产生的废水必须经过脱氰化处理才能排放。经过实际研究,结合精炼厂现有工艺设备,采用酸性氯化法和活性炭吸附法相结合来脱出废水中的氰化物,经过处理的废水总氰含量低于0.04 mg/L,达到排放标准,最后排入焦家金矿选厂。  相似文献   

17.
酸浸提高金氰化浸出率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于含砷较高的金矿,在研究和生产实践中多采用二段焙烧技术进行预处理,通过除砷和除硫来获得较高的金浸出率。如何通过采用更低成本的预处理方法来进一步降低尾渣的含金量,是目前研究和生产实际中亟待解决的技术难题之一。在对某二段焙砂进行化学分析、矿物组成及金赋存状态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了强酸浸出提高金氰化浸出率的试验研究,着重探讨了磨矿粒度、浓硫酸用量、浸出温度和浸出时间对金氰化浸出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二段焙砂球磨1 h,每吨二段焙砂的浓硫酸用量为2 t,酸浸反应温度为95 ℃以及浸出时间为2.5 h的条件下,金的氰化浸出率可达97.86%。  相似文献   

18.
氰化尾渣提金预处理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某选矿厂高硫高砷难处理金矿石经两段焙烧—氰化浸金后产生的尾渣,根据其性质分析,采用硫酸浸铁—硫脲浸金工艺进行提金试验研究。其结果表明:在最优浸铁条件下,即浓硫酸用量45 m L、温度80℃、时间4 h、液固比4∶1,产出的浸铁渣再进行硫脲浸金,铁和金的浸出率分别达到60.37%和63.44%;这表明采用该工艺可有效地从该氰化尾渣中浸出回收金。  相似文献   

19.
为了促进我国自主研发的环保提金药剂完全替代剧毒NaCN用于黄金冶炼,解决氰化法提金过程中含氰废水、废渣污染环境的问题,研究了某环保药剂对不同金矿类型的适应性以及活性炭对环保药剂贵液中金吸附的选择性。研究结果表明,环保药剂对焙砂酸浸渣、高硫金矿中金的浸出效果与氰化法相当,对硫化金矿的浸出速度比氰化法快,浸出过程环保药剂用量与矿物类型有关。活性炭对环保药剂浸出贵液中金和银的吸附具有选择性,贵液pH值保持在10.0~10.5时吸附效果更好。由于环保药剂成分分析方法不健全,无法揭示浸出过程环保药剂的消耗量与矿物类型的关系,且无法检测吸附前后药剂的浓度及其成分变化。因此,在研究药剂分析方法的基础上,揭示环保药剂溶金机理和环保药剂体系与矿物的相互作用是当前研究的主要任务。  相似文献   

20.
Due to the increasing environmental and public concerns over cyanidation, there has been a large amount of research into viable alternative lixiviants. This article presents a detailed kinetic study of gold leaching in cyanide, ammonia/thiosulfate, and chloride/hypochlorite solutions. The gold leach rates were measured using a rotating electrochemical quartz crystal microbalance (REQCM). This instrument allows the mass of a gold sample to be measured in situ, with a sensitivity of less than 10 ng. It will be shown that for the cyanide system, the leach rate of a gold/silver alloy is substantially higher than that of pure gold; for the gold/silver alloy, the reaction is diffusion controlled. For the thiosulfate system, reaction rates which are substantially higher than those for cyanide can be achieved with freshly prepared solutions containing copper(II), although the leach rate decreases as the copper(II) reacts with thiosulfate. A steady-state copper(II) concentration is obtained once the rate of copper(II) reduction by thiosulfate matches the rate of copper(I) oxidation by oxygen; at these steady-state concentrations of copper(II), the leach rates are slower than those obtained for cyanide. It will also be shown that reaction rates similar to the cyanide system can be readily achieved in chloride media at pH 3 with 2.5 mM hypochlorous acid; under these conditions, the reaction is limited by the diffusion of HClO.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