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发明涉及一种高浓度氨氮废水的组合式处理方法。属于环境工程废水处理技术领域。本方法的主要特点是:它为一种组合式的高浓度氨氮废水的处理方法,它是将吹脱法、MAP法和亚硝化-厌氧氨氧化生物处理法三种方法相结合的方法。本方法的处理流程为:废水在调节池中加入生石灰,调节pH值为11~12,随后进入吹脱塔,并曝气,使气液相接触,吹脱尾气进入吸收池,吹脱出水进入MAP反应池,吹脱出水中剩余的氨氮与投加的磷酸氢二钠和氧化镁作用,生成磷酸铵镁沉淀排出;  相似文献   

2.
膜法处理高浓度氨氮废水的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采用电渗析法和聚丙烯(PP)中空纤维膜法处理高浓度氨氮无机废水可取得良好的效果。电渗析法处理氨氮废水,浓度2000~3000mg/L,氨氮去除率可在85%以上,同时可获得8.9%的浓氨水。此法工艺流程简单、投资省、不消耗药剂、运行过程中消耗的电量与废水中氨氮浓度成正比。PP中空纤维膜法脱氨效率≥90%,回收的硫酸铵浓度在25%左右。此法工艺流程短、技术先进、省电,无二次污染,运行中需加碱,加碱量与废水中氨氮浓度成正比。  相似文献   

3.
4.
李华仁 《辽宁化工》2012,41(7):667-669
采用SBR法对高浓度氨氮废水进行研究,研究过程主要考察了溶解氧、污泥量、pH、SVI对高氨氮废水中COD和氨氮去除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pH值为7.2±0.2,MLSS为4 700 mg/L,SVI=50~ 70,DO=4.5±0.5mg/L时废水运行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5.
MAP法与传统的高浓度氨氮废水处理工艺比较,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本文简要阐述了MAP法机理,重点剖析了该工艺的影响因素,并提出了一些展望。  相似文献   

6.
IMO-SBR处理高浓度氨氮废水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IMO-SBR工艺是结合了固定化微生物技术与SBR工艺的一种全新污水处理工艺。该工艺充分利用了固定化微生物和SBR的优点,既保留了固定化微生物,又较好地利用了成熟的SBR工艺。在实验反应器内装填由聚氨酯泡沫制成的生物膜载体,并以实际高浓度氨氮废水为研究对象,通过考察温度、进水m(C)∶m(N)、pH对IMO-SBR工艺脱氮效果的影响,确定最佳的运行条件为:温度在30℃、m(C)∶m(N)=3∶1、pH=8,该工艺条件下,氨氮去除率稳定在55%以上。  相似文献   

7.
目前攀西地区提钒企业高浓度氨氮废水(氨氮含量一般在2 600~2 800 mg/L)普遍采用吹脱法处理,存在诸多缺点。以钠化提钒废水为研究对象,用化学沉淀法对废水中的高浓度氨氮进行脱除处理,即用镁盐、磷酸盐将废水中的氨氮转化为磷酸铵镁沉淀而予以回收。为探索采用化学沉淀法处理高浓度氨氮废水的最佳工艺条件,考察了药剂组合、N∶P∶Mg(摩尔比)、pH、反应温度、搅拌时间对氨氮脱除率(以纳氏试剂分光光度法测定废水中的氨氮含量)的影响,并以XRD和X射线荧光半定量分析法对沉淀物进行表征分析。试验结果表明:药剂组合为MgCl2·6H2O+Na2HPO4·12H2O,在pH=9.5、N∶P∶Mg=1.0∶1.4∶1.1、反应温度35℃、搅拌时间50 min(搅拌器转速100 r/min)的条件下,氨氮脱除效果最佳,氨氮脱除率可达94.57%;得到的沉淀物中磷酸铵镁含量高达90.57%,具有良好的回收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文章对高浓度氨氮废水进行试验研究,提出采用折点氯化法的改进方法—使用漂白粉处理二沉池出水,向烧杯中投加一定量的漂白粉,开启磁力搅拌器搅拌,在反应60、120分钟时取水样,小试二沉池出水氨氮去除效果,探讨总排水氨氮达标方案。经过试验处理后,氨氮的去除率能达到80%,该试验具有一定的中试试验及工程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对吹脱法处理某高浓度氨氮废水进行了研究,考察了温度、pH值、气液比、原水浓度对吹脱试验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最佳工艺条件下,废水的氨氮去除率超过99.31%。同时,比较不同酸吸收液对吹脱出气的吸收效果,找到最合适的酸吸收液。  相似文献   

10.
霍莹  郑贝贝  杨勇  张莹  付连超 《广州化工》2014,(20):159-161,194
为了解决某厂高浓度氨氮废水达标排放问题,本文采用吹脱-折点加氯法对高浓度氨氮废水进行了处理试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吹脱段pH值为11,温度35℃;氧化段pH值在7.5~8.5,次氯酸钠加入量(ω)为1%,氨氮的脱除率接近100%,可将废水中氨氮的浓度从4703 mg/L降至1 mg/L以下,远远低于GB8978-1996《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中的一级标准。  相似文献   

11.
汪家铭 《大氮肥》2011,34(4):220-220
北京化工大学在多年废水脱氨技术研究成果及项目实施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最新研究开发的节能降耗技术及装备研究成果,以效率高、技术成熟的蒸汽汽提脱氨技术为基础,现已成功开发出一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效节能的高浓度氨氮废水处理技术,该技术将废水中的氨氮作为可回收利用的资源  相似文献   

12.
HCR工艺处理高浓度氨氮有机废水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研究了高效好氧生物反应器(HCR)系统处理高浓度氨氮有机废水的可行性,对影响系统处理效果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和探讨.结果表明:当进水中氨氮为2 000~2 200 mg/L、COD 500~9000 mg/L、pH 9.5~10.0,系统反应的水力停留时间7.0~7.5 h时,氨氮去除率最高达到72%以上,氨氮容积负荷最高达到4.8 kg/(m3·d)以上,COD容积负荷最高达到21.6 kg/(m3·d).说明HCR系统预处理高浓度氨氮有机废水可行.  相似文献   

13.
高浓度氨氮废水直接排放会造成水体富营养化,对水环境和人体健康产生危害。文中分析了微波辐射处理高浓度氨氮废水的机理,总结了单独微波、微波+曝气、微波+敏化剂、微波+改性敏化剂、微波+敏化剂+强氧化剂5种方式处理高浓度氨氮废水的影响因素和效果。分析认为,微波辐射处理高浓度氨氮废水在处理效果、经济成本、安全性和可操控性方面具有技术应用可行性。  相似文献   

14.
介绍了电解-氧化法处理高浓度含氰电镀废水的反应机理、工艺流程和工艺控制方法.应用结果表明,以该方法处理500~20 000 mg/L的高浓度含氰电镀废水,其回收液无CN-和重金属离子,主要成分为H2O,含少量COD和NH3,达到国家二类地区控制标准;每升废水耗能0.17 kW·h,处理成本(不含管理成本)为$1.27元...  相似文献   

15.
实验讨论了在以甲壳素为载体的复合式膜生物反应器中.有机负荷、溶解氧、pH值、碱度等因素对氨氮废水硝化反应的影响,确定了系统运行的最佳条件.实验结果表明,进水氨氮质量浓度为500 mg/L,运行条件满足COD/NH+4-N≤0.6,DO≥4.0 mg/L,pH=7.78~8.33,碱度/NH-N+4≥8.0时,氨氮去除率接近100%.  相似文献   

16.
采用三维电极法处理高浓度氨氮废水,无需调节废水p H,控制电压14 V,加入200 g粒子颗粒电极,电解反应2 h,出水调节p H至9,过滤,出水NH3-N15 mg/L,满足《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 8978—1996)中的一级标准,为高浓度氨氮废水的处理探索了新途径,具有广阔的工业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7.
采用间歇试验的方法对电化学氧化处理模拟高浓度氨氮废水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分别考察了电流密度、极板间距、氯离子浓度、反应初始pH值对氨氮和总氮去除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电化学氧化法去除氨氮和总氮的最佳电流密度为80mA/cm^2,极板间距为30mm,氯离子质量浓度为7000mg/L,pH值为9~11。  相似文献   

18.
化学沉淀法处理高浓度氨氮废水的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MgCl2·6H2O和Na2HPO4·12H2O为反应沉淀剂,采用单因素试验及正交试验研究了MgNH4PO4·6H2O(MAP)化学沉淀法去除模拟废水中氨氮的工艺条件。结果表明:在pH9.0~10.5时水溶液中溶解态的磷主要以HPO42-的形式存在,并与Mg2+和NH4+一起发生沉淀反应去除废水中的氨氮;pH对高浓度氨氮废水中氨氮的去除及磷的残余的影响最大,其次是n(P):n(N),而n(Mg):n(N)和初始氨氮浓度的影响较小,优化的工艺条件为pH=9.5,n(Mg):n(N):n(P)=1.2:1:0.9,25℃下反应20min,静置30min。该工艺条件下,对初始氨氮为3880mg/L的锆铪分离中试车间的废水进行处理,其氨氮的去除率95%,磷的残留约1.1mg/L。  相似文献   

19.
电镀废水深度处理实用工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常规的电镀废水处理工艺不能高效地去除电镀废水中的污染物,只能实现污水的简单回用,在改进后的废水处理工艺中,膜技术的介入大大地改善了这一点,通过示例证明了膜分离技术在电镀废水处理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高浓度氨氮废水来源广、危害大,本文主要介绍了蒸氨法在处理煤气化废水中工业中的应用,简要阐述了蒸氨装置的工艺原理、流程和处理效果,实践证明蒸氨法在高浓度氨氮废水处理中效果很好,氨氮去除率可达99%以上,具有很好的工业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