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汪潜  申德荣  冯朔  寇月  聂铁铮  于戈 《软件学报》2018,29(3):811-823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不断发展,用户通过多个社交网络进行社交活动,使用社交网络带来的丰富内容和服务.通过识别出不同社网上的同一用户,可以有助于进行用户推荐、行为分析、影响力最大化,因而显得尤为重要.已有方法主要基于用户的结构特征和属性特征来识别匹配用户,大多仅考虑局部结构,并且受已知匹配用户数量的限制.基于此,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全视角特征结合众包的跨社交网络用户识别方法(OCSA).首先,利用众包来提高已知匹配用户的数量,接着,应用全视角特征评价用户的相似度,以提升用户匹配的准确性,最后,利用两阶段的迭代式匹配方法完成用户识别工作.实验结果表明该文提出的算法可显著提高用户识别的召回率和准确率,并解决了已知匹配用户数量不足时的识别问题.  相似文献   

2.
为识别出不同社交网络平台中属于同一自然人的账号,提出了一种基于用户关系的跨社交网络用户身份关联方法。首先,设计了基于网络表示学习的用户关系提取模块,将大规模用户关系转换至低维向量空间进行表示;然后,针对异构信息网络改进了传统网络表示学习算法,提出了CSN_LINE算法,实现融合跨社交网络先验关联关系的网络表示;最后,构建了基于多层感知机的用户身份关联模型。实验结果表示,提出的方法与目前先进的方法相比,综合指标F1值和正确率的提高均超过12%,证明了该方法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3.
随着位置社交网络的蓬勃发展,用户移动行为数据得到极大丰富,推动了基于时空数据的身份识别问题的相关研究。跨位置社交网络的用户身份识别,强调学习不同平台时空序列间的相关性,旨在发现同一用户在不同平台的注册账号。为解决现有研究面临的数据稀疏、低质量和时空不匹配问题,提出了一种融合双向时空依赖和时空分布的识别算法UI-STDD。该算法主要包含3个模块:时空序列模块通过结合成对注意力的双向长短时记忆网络来刻画用户移动模式;时间偏好模块从粗、细两个粒度定义用户个性化模式;空间位置模块挖掘位置点的局部和全局信息,量化空间邻近性。基于上述模块得到的用户轨迹对特征,UI-STDD利用多层前馈网络判断跨网络的两个账户是否对应于现实中的同一个人。为验证UI-STDD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在3组公开的数据集上进行了实验。实验结果表明,所提算法能够提高基于时空数据的用户身份识别率,F1值平均高于最优对比方法10%以上。  相似文献   

4.
为了提升社交网络个性化推荐能力,结合用户行为分布进行个性化推荐设计,文中提出基于用户行为特征挖掘的个性化推荐算法,构建社交网络的用户行为信息特征挖掘模型,采用显著数据分块检测方法对社交网络用户特征的行为信息进行融合处理,提取反映用户偏好的语义信息特征量。从情感、关键词和结构等方面根据用户行为特征组,结合模糊信息感知方法进行社交网络个性化推荐过程中的信息融合处理,在关联规则约束控制下,构建社交网络用户偏好特征的混合推荐模型,实现用户偏好特征挖掘,根据语义分布和用户的行为偏好实现社交网络的个性化信息推荐。仿真结果表明,采用所提方法进行社交网络个性化推荐的特征分辨能力较好,对用户行为特征的准确识别能力较强,提高了社交网络推荐输出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5.
针对现有算法对用户兴趣在跨网络用户身份识别中作用的忽视以及时间复杂度高的问题,提出了基于用户兴趣的跨社交网络用户身份识别算法(UI-UI)。首先利用分块思想对用户节点进行初筛选,以提升算法效率、降低时间复杂度;其次,根据用户产生内容(UGC)和用户社交关系对用户兴趣进行建模,并计算兴趣相似度作为身份识别的依据;最后利用半监督学习的方法进行跨网络用户身份识别。通过在真实社交网络中进行实验,结果表明UI-UI算法能有效识别跨网络用户,且准确率和召回率稳定,运行时间显著减少。  相似文献   

6.
随着各种社交网络不断涌现,以及针对社交网络的安全和商业应用的不断普及,跨网络用户身份识别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针对现有的基于自中心网络环境算法(Ego-UI)对标签节点利用率不高的缺点,该文提出一种基于隐藏标签节点挖掘的跨网络用户身份识别算法(HLNM-UI)。该算法通过给待匹配节点添加社团聚类信息,将挖掘出的隐藏标签节点加入到自中心网络里,通过对潜在的关系信息加以利用,提高待匹配节点的辨识度,然后利用标签节点找寻最佳匹配,最后通过迭代运算实现全网络所有节点的身份识别。在多个人工随机网络和真实社交网络实验结果表明,该文提出的算法相比现有的基于自中心网络算法具有更高的召回率和F-1值。  相似文献   

7.
随着全球社交网络的蓬勃发展,人们对社交网络越来越依赖。如何对社交网络用户、用户关系及用户与企业交互进行分析,使社交网络企业达到以最合适的方式向最合适的客户推荐最合适的产品信息的目的,成为企业必须重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近几年,面向跨社交平台识别分布在不同社交网络上的同一用户依然是一个未解决的难题。该研究可以解决商业应用、资源整合、好友推荐等方面的相关问题。现有的算法如通过文本挖掘、单纯的用户属性无法取得良好的效果。提出CLA(Combined Link and Attribute)算法实现用户身份匹配。通过好友亲密度获得候选用户,结合基于网络结构的链接信息和用户属性信息进行用户匹配度计算。其中,链接信息相似度利用朋友匹配度计算得到。将该算法应用于多种社交网络,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效果优越于传统的算法效果。  相似文献   

9.
采用大数据处理技术和并行计算方法进行融合社交网络的用户行为特征的挖掘,实现社交网络智能推荐,提出一种基于用户行为挖掘的融合社交网络推荐模型。采用关联规则分布模型进行融合社交网络的用户行为特征检测,提取融合社交网络的用户行为的本体信息和关联规则项,构建社交网络的联合推荐的模糊决策模型,计算融合社交网络用户行为的联合信息熵特征值,采用模糊C均值聚类方法对提取的特征量进行分类识别,根据分类识别结果实现用户行为挖掘和融合社交网络的自适应推荐。仿真结果表明,采用该方法进行融合社交网络的用户行为特征挖掘的查准率较高,推荐的置信度水平较高。  相似文献   

10.
随着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社交网络逐渐占领了人们日常交往、娱乐和购物等主要平台。因此,大量围绕社交网络展开的研究也变得非常热门.现有的围绕社交网络用户行为展开的研究热点主要有:基于社交网络用户行为的用户影响力研究、基于用户行为的推荐系统研究、以及社交网络用户隐私方面的研究等。社交网络是互联网的主要组成模块之一,同时也是大数据时代的主要数据提供者之一,未来对于社交网络的研究会越来越受到学术界以及工业界的更多投入,本文对社交网络用户行为挖掘的研究现状、热点展开论述,并作出展望,提出一些目前尚缺深入研究的方向,以期对读者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1.
随着社交媒体的兴起,各种社交媒体服务应运而生,社交媒体多源化现象越来越明显。一种基于关联规则挖掘的方法可以用来分析研究社交媒体多源现象,即通过同一个用户与不同社交媒体上多源数据的行为交互,挖掘社交媒体多源数据知识关联,进而设计跨网络协同的视频推荐应用。本研究框架主要分为3个步骤:(1)基于主题建模的知识发现,对用户和视频进行主题建模,得到其在主题层上的表示;(2)基于关联规则挖掘的跨网络知识关联,以跨网络共同用户作为连接不同网络的桥梁,利用关联规则的方法挖掘不同网络间的知识关联;(3)基于跨网络知识发现的冷启动视频推荐,将用户和视频映射到同一主题空间并进行主题匹配,最终进行视频推荐。实验结果表明,通过跨网络用户协同,该跨网络知识关联方法能得到除了语义关联外更加灵活有效的跨网络关联,并在冷启动的跨网络视频推荐中取得较好的推荐效果。  相似文献   

12.
在线社交网络中的位置服务研究进展与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基于位置的社交网络中, 用户通过发布嵌入了位置数据的媒体信息获得服务, 如位置或好友推荐、旅行路线推荐等。用户和位置都是网络的主体, 位置作为桥梁将用户的虚拟网络世界与现实世界联系起来。综述了基于位置的在线社交网络中的位置信息获取、用户识别、位置识别、信息的共享与传播及位置隐私的相关研究, 预测了基于位置的在线社交网络未来的研究趋势。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社交网络数据挖掘作为物理网络空间数据挖掘的一大热点,目前在用户行为分析、兴趣识别、产品推荐等方面都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果。随着社交网络商业契机的到来,出现了很多恶意用户及恶意行为,给数据挖掘的效果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基于此,提出基于用户行为特征分析的恶意用户识别方法,该方法引入主成分分析方法对微博网络用户行为数据进行挖掘,对各维度特征的权重进行排序,选取前六维主成分特征可以有效识别恶意用户,主成分特征之间拟合出的新特征也能提升系统的识别性能。实验结果表明,引入的方法对微博用户特征进行了有效的排序,很好地识别出了微博社交网络中的恶意用户,为其他方向的社交网络数据挖掘提供了良好的数据清洗技术。  相似文献   

14.
徐乾  陈鸿昶  吴铮  黄瑞阳 《计算机应用》2017,37(12):3435-3441
随着各种社交网络的不断涌现,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从多源的角度分析社交网络数据,多社交网络的数据融合依赖于跨网络用户身份识别。针对现有的基于好友关系(FRUI)算法对社交网络中的异质关系利用率不高的问题,提出了基于带权超图的跨网络用户身份识别(WHUI)算法。首先,通过在好友关系网络上构建带权超图来准确地描述同一网络中的好友关系及异质关系,以此提高表示节点所处拓扑环境的准确性;然后,在构建好的带权超图的基础上,根据节点所处拓扑环境在不同网络中大致相同这一特性,定义节点之间的跨网络相似性;最后,结合迭代匹配算法,每次选取跨网络相似性最高的用户对进行匹配,并加入双向认证和结果剪枝来保证识别准确率。在合作网络DBLP和真实社交网络上进行了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在真实社交网络上,所提算法相比FRUI算法,平均准确率提高了5.5个百分点,平均召回率提高了3.4个百分点,平均F值提高了4.6个百分点。在只有网络拓扑信息的情况下,所提WHUI算法有效提高了实际应用中身份识别的准确率和召回率。  相似文献   

15.
随着各种社交网站的不断涌现,在多社交网络上找到影响传播范围最大的一组用户,对产品推荐或产品推广具有重要作用。为提高产品推荐或推广的广度和精准性,提出了一种跨社交网络基于话题感知的影响力最大化处理方法M-TLTGreedy。首先,根据跨社交网络中的文本语义信息和用户间的社会关系来评价多社交网络中用户间关系,以此构建一个基于话题的跨社交网络图;然后,在线性阈值模型的基础上,设计了一个基于话题感知的跨社交网络影响力最大化模型M-TLT(multiple-topic linear threshold);接着,基于M-TLT模型,利用改进的启发式算法,进行初始用户集的选取;最后,基于大量数据集的实验,证明了该算法无论在影响范围和时间效率上均表现良好。  相似文献   

16.
王啸岩  袁景凌  秦凤 《计算机科学》2017,44(12):245-248, 278
随着位置社交网络(Location-Based Social Networks,LBSN)的快速发展,兴趣点(Point-Of-Interest,POI)推荐对于用户和商家愈发重要。目前基于社交网络的兴趣点推荐算法主要利用用户的历史签到数据和社交网络数据来提升推荐质量,但忽略了利用兴趣点的评论文本数据;并且LBSN中的数据经常会存在部分信息缺失的情况, 对兴趣点推荐算法而言如何保证鲁棒性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为此,提出了一种新的用户兴趣点推荐模型,称其为SoGeoCom模型。该模型融合了用户社交网络数据、地理位置数据以及兴趣点的评论文本数据这3个因素来进行兴趣点推荐。基于来自Yelp的真实数据集的实验结果表明,与其他主流的兴趣点推荐算法相比,SoGeoCom模型能够提高准确率和召回率,并且具有良好的鲁棒性,获得了更好的推荐效果。  相似文献   

17.
针对主观分配属性项权重的方法忽视了各属性项在身份匹配的应用领域中具有的特殊含义与作用,导致识别准确率低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信息熵的跨网络用户身份识别算法(IE-MSNUIA)。首先,该算法分析不同属性项的数据类型及物理含义,相应地采用不同的相似度计算方法;然后根据各属性的信息熵值赋予权值,进而充分挖掘各属性的潜在信息;最后融合各个属性进行决策判定账号是否匹配。理论分析和实验结果表明,与机器学习算法和主观赋权算法相比,所提算法的各个性能参数值均有所提升,在不同数据集上的平均准确率可以达到97.2%,平均召回率达到94.1%,平均综合性能值达到95.6%,可以准确地识别出用户在不同社交网络中的多个账号身份。  相似文献   

18.
万梅  曹琳 《计算机应用与软件》2021,38(7):258-264,331
传统基于社交网络的推荐系统均假设社交网络为静态的拓扑结构,而实际社交网络存在动态演化的特点.针对这种情况,设计一种基于神经网络嵌入和社交网络动态演化的新闻推荐算法.采用神经网络嵌入模型学习用户在时间域和社交网络域的动态表示;利用核映射将高维的动态表示映射至低维的向量空间;从时域和网络拓扑两个上下文识别局部的核心.基于新浪微博数据完成了新闻推荐实验,结果表明,引入用户时域行为信息能够增强协同过滤推荐算法的性能.  相似文献   

19.
将社交网络的动态性和用户反馈信息融入到推荐方法中,提出一种基于用户反馈的时间感知推荐方法。该方法利用时间衰减因子对带有时间加权的动态社交网络进行兴趣衰减分析,使时间间隔较近用户的选择行为对资源对象的推荐作用获得较高的贡献度,体现用户兴趣的时间效应特性。扩展相似度计算方法,将用户反馈表示为正反馈信息和负反馈信息,考虑用户反馈信息对推荐方法的影响。通过在社交网络真实推荐数据集上的对比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优于基于协同过滤的推荐方法。  相似文献   

20.
社交网络是一个有效的信息传播平台,使得人们的生活更加便捷.同时,在线社交网络也不断提高了社交网络账号的价值然而,为了获取非法利益,犯罪团伙会利用社交网络平台隐秘地开展各种诈骗、赌博等犯罪活动.为了保护用户的社交安全,各种基于用户行为、关系传播的恶意账号检测方法被提出此类方法需要积累足够的用户数据才能进行恶意检测,利用这个时间差,犯罪团伙可以开展大量的犯罪活动.首先系统分析了现有恶意账号检测工作.为克服现有方法的缺点而更快地检测恶意账号,设计了一 种基于账号注册属性的恶意账号检测方法.方法首先通过分析恶意账号和正常账号在不同属性值上的分布,设计并提取了账号的相似性特征和异常特征;然后基于此计算两两账号的相似度构图以聚类挖掘恶意注册团体,从而有效实现注册阶段的恶意账号检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