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
油脂食品中反式脂肪酸含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采用毛细管气相色谱法对我国市场上的著片、炸鸡、麻花和饼干等常见的几类油脂食品中反式脂肪酸含量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薯片和方便面面饼中反式脂肪酸含量较少,基本在1%以下;饼干中反式脂肪酸含量以夹心类饼干最高,一般在3%以上,最高可达18.30%,酥性饼干和曲奇中反式脂肪酸含量则一般在3%以下;蛋黄派中反式脂肪酸含量为0.97%-18.21%;洋快餐食品(薯条、炸鸡)和中国传统油炸食品(油条、麻花)中反式脂肪酸含量与油炸时间和煎炸油反复使用的周期有关,其测定值存在显著差异。反式脂肪酸含量低可在1%以下。高可迭13%以上。 相似文献
3.
4.
采用电位差滴定法测定含油脂食品和不同人群血清脂质过氧化物(LPO)的含量。265份含油脂食品中96%的过氧化物含量符合国家卫生标准。127份健康人血清 LPO 的含量平均值为3.84±1.93(×10~(-2)μeq/ml),并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60~69岁年龄组值最高,70岁以上减低。经统计学分析,有年龄差异(p<0.05),但无性别差异(p>0.05)。100份各种疾病患者的血清 LPO 的含量平均值为7.55±1.35(×10~(-2)μeq/ml),显著高于健康人(p<0.001)。本文资料与日本报道的结果比较不完全一致。本文简单地讨论了脂质过氧化与各种疾病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介绍了油脂食品变质的主要机理及其危害性,抗氧化剂在油脂中的应用吧及各种主要抗氧化剂的性能比较。 相似文献
6.
7.
嘌呤是一种生物碱,在人体内承担着能量供应、代谢调节及组成辅酶等极其重要的生理功能,嘌呤会在人体内逐步发生氧化代谢并最终生成尿酸。当人体内的尿酸含量高于一定阈值时便会诱发高尿酸血症,继而导致痛风等疾病。而饮食是人体摄取嘌呤的重要途径,食品中的嘌呤含量能够显著影响人体内的尿酸水平。因此,明确食品中的嘌呤含量刻不容缓。本文通过归纳总结,对目前国内外已经测得的不同种类食品中的嘌呤含量进行了综合论述,并对现有的样品前处理方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方法进行了分析对比,以期为确立统一的嘌呤检测方法,提高食品中嘌呤含量的检测效率及准确度提供理论依据,从而帮助、指导消费者合理均衡膳食,控制嘌呤摄入量,降低痛风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8.
粉末油脂依制备工序的不同而分为6种类型(见表1)。它生产成本低、且具亲水性的特点,使其在食品工业上应用极广。表2示粉末油脂的特性及应用。 1、具油脂的基本机能,也可作为营养源,提高食品风味,柔软性、口溶性、保水性、防止老化等,并使油脂的性能得到充分的发挥。粉末油脂如人造奶油、松酥油,不具有乳状液性,当需要乳状液性时、须将人造奶油、松酥油掺合使用。2、不易受温度的影响。油脂极受温度影响,但粉末油脂的油脂粒子被裹入蛋白质和碳 相似文献
9.
10.
11.
在食品安全检测中,样品预处理是衡量污染物定性和定量分析中必不可少的步骤.有效的食品前处理方法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纳米材料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食品样品预处理方法的创新.如碳纳米管材料、金属有机骨架、磁性金属有机骨架材料等,在食品样品预处理方面,显示出巨大的应用前景.综述了近年来基于新型纳米材料的食品安全筛选预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12.
食品安全是全球公共卫生关注的重大问题,食品中的多种污染物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由于食品基质复杂且污染物含量低,难以直接对目标污染物进行分析,有效的样品前处理是痕量污染物分析必不可少的环节。近年来,纳米材料的兴起促进了样品前处理技术的发展。本文全面综述了近3年(2018~2020)基于碳纳米材料、金属有机框架、共价有机框架、聚多巴胺衍生材料以及分子印迹聚合物等新兴纳米材料的固相萃取技术、磁性固相萃取技术、分散固相萃取技术、固相微萃取技术等样品前处理技术在食品样品污染物分析中的研究进展,分析了基于以上纳米材料的食品样品前处理方法的优势和局限性,并对该领域未来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3.
14.
多溴联苯醚是一种持久性环境污染物,在环境介质中广泛分布,可通过食物链富集,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因此建立有效检测食物中多溴联苯醚的方法,对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多溴联苯醚种类繁多、含量极低以及食品基质的复杂性,研究者们在积极探索简单高效的前处理技术以及高灵敏分析检测方法。本文从食物样品分布、预处理方法及检测技术等方面对这些方法进行简要介绍和比较,为进一步开展食品多溴联苯醚分析研究工作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5.
瘦肉精、“毒”奶粉、染色馒头等食品安全事件屡屡发生,严重危害人体健康与生命安全。同时,农兽药残留、重金属超标、非法添加物等食品安全问题已成为社会热点话题,对这些食品有害物的监测和检测必不可少。因此,建立健全食品安全检测技术体系,对保障食品质量安全和人们身体健康至关重要。光子晶体由于其自身的光学特性及光子带隙的可调控性,在食品有毒有害物质的检测研究中引起广泛关注,可作为可视化、无标记的快速检测材料。本文综述了光子晶体材料的优势及其在食品中有害物检测中的研究进展,简要介绍了光子晶体材料在富集纯化、防伪标签方面的应用,并展望了光子晶体传感材料的未来发展方向,为光子晶体材料在食品安全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与启示。 相似文献
16.
食品安全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议题。准确、深入、高效的食品安全分析检测技术是防控食品安全事件发生及处理相关贸易纠纷、立法追责的基础和保障。色谱质谱技术作为高效的分离和检测手段是目前食品安全分析领域最重要、最主流的技术手段。近年来,色谱质谱领域的新发展也推动了食品安全分析检测向更快速,更有效,更可靠,更安全的目标迈进,本综述就其中最重要并有望代表未来食品安全分析发展趋势的色谱质谱技术做了总结和点评。如用于食品样品预处理的固相微萃取技术;气相色谱及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中的快速气相色谱方法及其与质谱联用方法,二维气相色谱方法及其与质谱联用方法;液相色谱及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中的超高效液相色谱及其与质谱联用方法,毛细管液相色谱和纳流液相色谱及其与质谱联用方法,超临界色谱及其与质谱联用方法,二维液相色谱及其与质谱联用方法;质谱分析技术中的超高分辨率质谱方法,常压敞开式离子源质谱技术等。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食品接触材料中有害物质迁移导致的食品安全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食品接触材料中有害物质具有种类多、来源广、成分复杂、未知性强等特点,选择合适的样品前处理方法结合快速、灵敏、准确以及多组分同时检测的分析检测方法是食品接触材料安全评价的关键。本文简要介绍了食品接触材料中有害物质的危害性,食品接触材料种类以及食品接触材料中非有意添加物的来源,重点评述了食品接触材料的样品前处理方法和分析检测方法,并对食品接触材料分析检测存在的问题及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和展望。 相似文献
18.
19.
受链格孢霉菌(Alternaria)侵染的食品中会产生具有遗传毒性、细胞毒性、生殖和发育毒性的链格孢霉毒素。食品中链格孢霉毒素的结构和性质差异大、含量较低,其分析检测需要高效的样品前处理技术和准确的分析检测方法。样品前处理在分析检测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步骤,但目前是瓶颈环节。本文对含有链格孢霉毒素的食品样品前处理技术进行综述,分别阐述了QuEChERs(Quick,Easy,Cheap,Effective,Rugged,Safe)、分散液液微萃取、分子印迹固相萃取、直接稀释法在食品基质中链格孢霉毒素的提取过程的应用,以及固相萃取、分散固相萃取、低温冷冻、液液分配在食品中链格孢霉毒素的净化过程的应用。同时,总结了不同提取和净化技术的优缺点,分析了现有前处理技术的优势和局限性,展望了具有发展前景的前处理技术,如制备新型分子印迹固相萃取材料和性能较好的净化材料、建立促使食品中链格孢霉毒素的提取-分析一体化检测体系。 相似文献
20.
离子色谱是无机和有机离子分析中的重要手段, 已经广泛应用于食品分析领域。但是样品的前处理往往占去大部分的分析时间, 而且是决定分析结果成败的关键因素。探索快速、高效、简便、自动化的样品前处理新方法已成为目前离子色谱研究中的前沿课题。本文综述了离子色谱样品前处理技术应用于食品分析的研究进展。通过分析样品的提取、净化、浓缩与富集痕量物质3个方面, 总结了样品前处理-离子色谱法在食品分析中的应用现状。其中, 样品的提取主要阐述了加速溶剂萃取和微波辅助萃取的研究; 样品的净化主要包括在线超滤法、在线渗析法等膜技术和采用了反相材料、离子交换树脂、螯合树脂和其他新型材料的固相萃取技术; 浓缩方法主要综述了微波浓缩和柱切换法的进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