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时志雄 《电力与能源》2011,(3):187-189,193
对国际和国内碳排放交易的理论和实践的发展进行了总结,在总结和分析国际碳市场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对碳市场的结构、主体构成、价格形成机制、激励机制以及发展趋势等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发展我国碳排放交易市场的任务,以及建设和发展我国碳交易市场的途径.  相似文献   

2.
  目的  碳排放权交易(碳交易)在全球范围内正日益成为有效促进温室气体减排的市场机制或政策工具。面向“双碳”发展目标,适时开展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碳市场)分析研究,对推动我国碳市场健康有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方法  梳理了欧美相对成熟碳市场的发展情况,总结了国内试点碳市场的建设经验,并对全国碳市场第一个履约期内的运行状况进行了分析。  结果  我国碳市场目前主要存在制度体系建设尚不健全、覆盖行业与交易结构较为单一、碳配额分配科学性及公平性有待提升、多市场联动效应较弱等不足。  结论  建议立足我国基本国情,未来重点围绕顶层设计、市场体系、调控机制、国际合作等方面开展工作。  相似文献   

3.
提高我国在国际碳市场竞争力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郑爽 《中国能源》2008,30(5):11-16
全球范围的碳排放交易市场发展迅猛。本文通过分析欧盟排放贸易体系(EUETS)和CDM市场及其交易特征,认识到中国在国际碳市场及碳价值链中处于低端位置。文章指出中国应提高对碳资源价值的认识,加强CDM供给的宏观调控,建立多层次碳交易市场,开展CO_2排放权衍生产品的金融创新和碳市场金融服务,积极参与国际碳市场交易,提高我国在国际碳排放交易中的地位和竞争力。  相似文献   

4.
目前全球范围内有多个分割的碳交易市场,其中欧盟作为全球最大的碳排放需求方,其交易价格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全球碳市场的交易价格走势。通过分析欧盟碳市场价格可以看出,国际碳价格在欧盟碳排放市场发展的第一阶段处于波动下滑中,2008年初开始回升至最初的价格水平,但从2008年底又一直处于持续的波动下滑状态,2013~2014年国际碳价格降至6欧元/t左右。我国参与国际碳排放权交易主要是通过CDM市场。作为全球最大的碳排放权供应国,我国的碳交易在很大程度上需要依附于国际主要碳市场,其中欧盟碳交易市场是我国参与的最主要的碳市场。国际碳价格的波动下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我国的碳价格走势,引起我国碳价格的同向变动;同时还制约了我国CDM项目交易量,2013年后CDM项目注册增长率逐渐趋于零。由此,我国政府加快了建立国内碳市场的步伐。中国应建立严格的碳排放约束体系,完善相关政策制度,建立全国统一的碳市场;加强对碳市场对接的研究,争取绕开联合国和CDM机制,建立国家间的减排机制;加强财政补贴力度,发展低碳环保技术。  相似文献   

5.
碳排放交易是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措施。本文追溯了碳排放交易机制的理论和碳市场定义,总结国际气候变化进程中的大事件及其成果,分析了欧盟、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碳交易机制的特点,并展望碳排放交易与碳市场。  相似文献   

6.
张跃军  王琼 《中国能源》2010,32(10):15-19
全球碳排放交易市场发展迅猛,碳交易所作为第三方平台为碳交易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国际碳交易所已逐步形成较为完善的交易体系,主要以欧元计价,并呈现出一定的融合趋势。中国虽是碳资源大国,但碳交易所的发展刚刚起步,在国际上没有话语权。当前,北京环境交易所、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天津排放权交易所作为我国碳排放交易所的先行者,正在积极探索我国碳减排量核定体系和定价机制,通过与国际碳市场所对接,提高我国在碳排放交易中的地位和竞争力。  相似文献   

7.
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建设是海南省实施“三区一中心”的重要举措之一,也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路径。海南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海洋渔业、森林资源,具备充足的碳汇资源,自贸港建设政策优势的加持给海南建设国际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奠定了坚实的政策、资源以及产业优势。与此同时,海南也面临着碳交易基础薄弱,碳交易实践不足的现实挑战,应坚持打造碳市场的国际定位,明确海南碳市场发展的路径,积极构建规范的碳市场制度框架和交易规则,加强碳汇生态系统机理研究,提高我国在国际碳交易市场尤其是蓝碳交易市场的话语权,打造“双碳”目标的中国样板。  相似文献   

8.
碳减排已成为炼化企业发展的重点工作之一。碳盘查是对企业碳排放量的计算,以此为企业碳管理和参与碳交易提供数据支撑。在全面梳理国内碳排放政策的发展过程与现状的基础上,结合通行的碳盘查标准和我国炼化企业特点,研究炼化企业主要碳排放源和排查清单,并以某炼化企业为例对碳排放量作了测算和分析,提出了针对性的减排措施和碳交易模式。研究表明:我国碳市场进程发展较快,经过地方试点启动、全国统一市场准备及启动,已进入全国统一碳市场深化完善阶段。炼化企业碳排放主要为化石燃料燃烧排放、工业生产过程排放、火炬燃烧排放,二氧化碳购入、二氧化碳输出、电力和热力购入以及输出过程引起的二氧化碳排放。据此,提出回收炼厂干气中氢气、碳二和碳三等组分,加大天然气燃料的使用量,增设变气二氧化碳脱除设施,回收火炬、蒸汽、电力等热能,参与CCUS项目等碳减排和碳交易的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9.
碳定价是通过外部成本内部化来激励减排的有效手段,是当前各国落实《巴黎协定》应对气候变化的有效、可信的政策工具。从国际经验来看,碳定价机制主要包括碳排放权交易、碳税和碳减排信用体系,碳排放权交易和碳税是碳定价机制的主要手段,碳信用体系是有效补充。作为碳定价机制最成熟的区域,欧盟随着碳排放交易体系的加速改革、跨境碳定价机制的持续推进和碳金融的创新发展,其碳定价机制日渐成熟。我国应吸收欧盟碳定价机制的成功经验,推进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建立健全碳市场核算方法及标准,完善碳交易市场的体制机制,稳步推动碳金融发展,加快推进碳普惠机制,逐步探索完善符合我国国情碳定价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0.
基于全球长期减排目标可能对我国碳排放构成的约束,以及国内能源资源的禀赋实际,加快实施我国碳市场健康发展成为必然选择。基于协同理论及复杂系统理论,从系统子系统角度对碳市场进行功能分析,将泛碳市场系统分为包含需求、供给、交易子系统的核心碳市场系统,以及支持子系统,构建了我国碳市场系统的模型;从复杂系统视角对影响因素进行提取,运用主成分分析法识别系统序参量,碳交易量、碳交易价格、人均GDP、绿化面积为影响系统发展方向的序参量;根据序参量建立系统演化的灰分方程,分析我国碳市场发展过程中的协同情况。分析结果表明:各子系统对于整个系统的影响力度相差较大,反映了我国碳市场各子系统的协同程度较低的现象;各子系统的相互作用也证明了我国碳市场协同发展的正向性;其中尤其应该注意,交易子系统包含了碳市场系统的主要信息,而其协同发展程度较低。针对以上研究,提出了我国在发展碳市场过程中促进其协同度的相关政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1.
介绍碳交易的起源、基本原理及碳交易的市场机制,分析了国内外碳交易市场现状及未来发展方向,阐述减少碳排放已经成为全球共同减缓气候变暖的原因,并对碳交易在中航工业的应用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2.
中外碳交易市场发展现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京都议定书》的生效,标志着国际社会开始以法律手段来限制温室气体排放,其中采取的重要机制之一就是碳排放权交易。清洁发展机制(CDM)、联合实施机制(JI)、国际排放权交易体系(IET)三种灵活机制作为碳金融工具,在关键国家和地区实施并迅速发展。CDM和JI是基于项目的市场,IET是基于配额的市场。目前国际碳交易市场以配额为主体,以项目交易为补充。西方发达国家已建成了全球性的碳交易市场,其中欧盟排放交易体系(EU ETS)是目前全球最大的排放交易体系。近年全球碳交易量及交易额迅速增长,预计2020年有望分别达到440×108t和5799亿美元,国际金融机构也积极参与碳交易市场。我国碳交易市场仍处于起步阶段,目前还只有CDM一种交易机制,国家已批准在7省市成立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截至2013年6月底,我国签发的CDM项目数占到世界总量的61.76%。针对目前国内存在的问题,建议国家应设法扩大碳金融的影响力,建立统一的排放权交易平台,加强金融业对CDM项目的支持,完善碳金融法律框架,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同时要大力发展中介市场。  相似文献   

13.
开展国内自愿减排交易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丁丁 《中国能源》2011,33(2):33-37,32
自愿减排交易是指相对《京都议定书》中清洁发展机制的发展,在市场机制下相伴形成的非强制性减排项目交易行为。伴随碳排放强度指标的分解和实施等机制的深入探讨,我国作为最大的碳排放权交易潜力市场,对自愿减排交易中介机构、交易品种、核证标准等的研究亟待不断深入。本文通过归纳有关国内自愿减排交易的市场机理,分析自愿减排实施中存在的风险,探讨通过实施不同的手段和方法,提出符合国情的推动国内自愿减排交易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Can emissions trading assist with the task of placing a limit on coal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 in Australia? This paper outlines a critical political economy perspective on coal and a flagship ‘market mechanism’ for emissions reduction. The prospects for an effective emissions trading scheme in coal-dominated economies are considered in light of its theoretical justifications as well as recent attempts to price carbon in Australia. Emissions trading is a weak instrument that does not address real-world failures of coal governance. At their theoretical best, carbon prices produce marginal changes to the cost structure of production. In practice, the Australian case demonstrates emissions trading is an attempt to displace the emissions reduction task away from coal, through compensation arrangements and offsetting. In light of the urgent need to rapidly reduce global emissions, direct regulation and democratisation of coal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 should be flagship climate policy.  相似文献   

15.
针对如何降低火电系统CO2排放量问题,简要介绍了碳排放权交易的理论,提出在电力系统短期调度中引进碳排放权交易机制,以进行总量控制,逐渐减小CO2排放量。在电力市场条件下,分别以CO2排放最小、火电厂收益最大和电网购电费用最小为目标建立优化数学模型。采用水电调峰法对改进的IEEE14节点系统算例进行分析,验证所建立的模型的合理性。结果表明,目前在我国以火电为主系统中考虑碳排放权交易,可以降低火电的减排成本,有利于控制总体排放水平。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中国经济大省、人口大省和能源消费大省,广东省先行启动国家低碳省试点工作,率先开展碳交易市场建设试点。能源消费特征和CO2排放情况是低碳发展的基础,从广东省经济发展入手,分析了广东省终端能源消费及构成、单位GDP能耗和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等能源消费特征,估算了广东省2005年至2010年的CO2排放量,并预测了广东省“十二五”期间的能源消费和CO2排放量,为节能减碳和国家低碳试点工作提供基础数据和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7.
全面分析了二氧化碳减排的国际、国内的各大措施,包括:国际气候变化协议体系、国际区域间碳排放交易体系等国际措施,征收碳税、企业间碳排放交易体系、政府补助等市场化手段,森林减排、地质减排、发展循环经济、开发新能源等非市场化手段。通过对这些措施的特点研究、可行性分析和利弊比较,为二氧化碳的减排提供了优化选择的前瞻性思路,并指出国际间的合作与国内政策落实应当有机结合,市场化与非市场化手段需要相互渗透,各大减排措施的合理有效利用,逐步实现国家乃至世界向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转换。  相似文献   

18.
Carbon trading: Current schemes and future developments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This paper looks at the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trading schemes and examines the prospects of carbon trading. The first part of the paper gives an overview of several mandatory GHG trading schemes around the world. The second part focuses on the future trends in carbon trading. It argues that the emergence of new schemes, a gradual enlargement of the current ones, and willingness to link existing and planned schemes seem to point towards geographical, temporal and sectoral expansion of emissions trading. However, such expansion would need to overcome some considerable technical and non-technical obstacles. Linking of the current and emerging trading schemes requires not only considerable technical fixes and harmonisation of different trading systems, but also necessitates clear regulatory and policy signals, continuing political support and a more stable economic environment. Currently, the latter factors are missing. The global economic turmoil and its repercussions for the carbon market, a lack of the international deal on climate change defining the Post-Kyoto commitments, and unfavourable policy shifts in some countries, cast serious doubts on the expansion of emissions trading and indicate that carbon trading enters an uncertain perio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