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西关大屋是清末民初在广州地区出现的一种住宅建筑。西关大屋的形成是本土民居建筑基于地域性的适应过程,是在"原生生态"建筑基础上进化而来,其产生的时代背景、建筑特征、功能属性等与当代小城镇联排住宅有着较多的相似之处。因此,文章以西关大屋地域适应性作为研究对象,从自然适应性、社会适应性及人文适应性三个方面,对从地域适应性中形成的建筑特征进行研究,希望从西关大屋地域适应性及其特征中获得小城镇联排住宅建设方面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谢俊 《中外建筑》2012,(10):80-84
地域建筑设计研究就是通过选取具有典型地域特色的建筑类型,深入归纳该地域建筑类型常用的建筑手法,深入分析地域传统内在的文化特质,精辟提炼其所用的建筑符号,用以继承传统文化和开拓创新。本文以典型的徽派建筑为例,分析其以黛瓦、粉壁、马头墙为典型的建筑特征,以"三雕"为装饰特征,以高宅、深井、大厅为居家特点,通过对典型元素的抽象和提炼,利用点线面、黑白灰、有机随机的构成方式和色彩组成的分析,提炼出典型的徽派建筑符号,弘扬地域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创新,为地域建筑设计提供新的思路和创作手法。  相似文献   

3.
经济全球化浪潮推动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也对中国地域建筑文化产生巨大冲击,导致我国许多城市出现了"国际式"建筑、"千城一面"等现象,城市建筑文化失去了地域特色。本文针对建筑设计创作领域的怪象,提出了现代建筑设计创作中应加强地域建筑文化的传承;并以作者的创作实践,阐述在现代建筑设计创作中如何创新的实现地域建筑文化的传承,为建筑师进行地域建筑创作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地域建筑适应性设计是对"地域建筑"命题的具体化,从"元素、关系、结构、系统"多层次分析是对建筑适应性设计的深刻解读。文章通过对地域建筑适应性的分层次分析,以系统论的视角从"元素、关系、结构、系统"层次对地域建筑适应性创作进行解析,阐述当代建筑创作中对地域性的关照,以倡导地域建筑创作应该适应环境、尊重文化,美观与经济合理。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科学的飞速发展,建筑设计跨学科交流、跨行业合作已然是今后创新的趋势.同时,人们对建筑地域性的思考仍是当今时代的主题.文章以涌现理论为线索,分别解读了涌现理论在参数化、地域建筑两方面的体现,并深层次剖析地域建筑创作与参数化设计的内在关联.从自然"原型"、传统材料与建造技艺、文化内涵与象征性三个方面对地域建筑特征因素进行解读.分析并提出参数化地域建筑的设计思路及其特点,为参数化地域设计的发展提供思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6.
郭开慧  孙壮 《城市建筑》2022,(1):151-155
全球化语境下,现代主义运用新技术和新材料赋予建筑以新的形式与内容,而其基于普世价值所鼓吹的"国际风格"也正日益消解着不同地区建筑的差异与特征.尽管目前有关地域建筑的研究层出不穷,但相关创作活动仍存在简单粗暴、媚俗同化等问题,因此如何继承、发展并创新传统的地域建筑文化及表达成为亟待解决的学科问题.本文通过引介与梳理符号学...  相似文献   

7.
地域主义建筑的发展,是一个历史的过程.本文通过对地域建筑发展阶段及其原生形式的研究,追寻地域建筑在当代社会的创新,探讨当代地域主义建筑发展的可能方向.  相似文献   

8.
当代世界建筑在"复杂性科学研究"的影响下,建筑形态呈现平滑、折叠、混沌的趋势以及复杂性形态。本文研究的内容是:结合地域建筑文化、技术和环境的多样性与不确定性,生成相应的多变与多元化的复杂性形态。地域建筑因"时"、"空"不同而具有差异性,形成了地域形态的丰富多变。地域建筑创作的复杂性形态,符合了地域建筑对于创造性的需求,同时解决了过于技术化的非线性建筑观所缺失的人文精神。本文对山地地域建筑的形态设计也可以起到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9.
连旭  刘德明 《城市建筑》2010,(6):125-126
文章借鉴传播学的"有效文本"概念,建立"有效地域文本"体系,为大跨体育建筑批判的地域性研究提供交叉创新研究的理论基础。首先,建立了大跨体育建筑跨文化传播的关联性模式,总结出大跨体育建筑的跨文化传播体现出两个方向传播的关联性,即"横向语间语境关联"和"纵向语内传受关联";其次,拓展出大跨体育建有效地域文本的拓扑族群模型及三种分类,得出结论:"有效地域文本"体系是大跨体育建筑地域性探索研究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
地域建筑大师张锦秋之新唐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述了地域建筑在中国的发展演变,通过对建筑大师张锦秋"新唐风"作品的研究,探求其对地域建筑的文化理解与设计手法,从而对地域建筑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提出了一些思索,并阐述了怎样才能更好的发展地域建筑,保护我们的城市文化与建筑内涵。  相似文献   

11.
文斌  周曦 《建筑与文化》2016,(9):182-184
在研究地域性景观的概念及特点的基础上,以岳阳尚书坊规划设计为例,着重介绍了地域性景观特色塑造的过程和方法。在规划设计中,通过研究岳阳自身的地域环境如区位特点、尚书文化、自然资源等,基于中国古代山水骨架的塑造传统以及规划定位和自然资源基础上的地域特色景观挖掘与提炼,将场地独特的地形地貌、地理位置、文化精神、历史传说、功能定位等融八设计方案中,营造了自然景观与历史文脉融合的地域性景观。  相似文献   

12.
地方高校长期受地域文化浸润,地域文化是地方高校实现特色发展的基础。文章探索地方高校特色办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地域文化对地方高校特色办学的主要影响。基于生态位理论,研究地方高校在地域文化传承目标下,充分吸收地域文化元素,全面更新人才培养理念,重构特色课程体系,拓展特色育人途径,搭建特色育人平台,实施特色育人模式,实现特色人才培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13.
封火墙是福州民居区别于其它地区的重要形式之一,具有很强的地域特征.福州三坊七巷传统民居建筑群是福州的重要标志之一,它当中的封火墙规模较大.保留最为完好,最具有代表性.本文从封火墙的起源着手,重点分析了三坊七巷传统民居建筑封火墙的形式表征与装饰艺术,并透过形式表征与装饰艺术挖掘其相应的深层内涵,试图为当前三坊七巷历史街区...  相似文献   

14.
我国区域空间格局面临发展的不平衡,如何保持经济与人口越来越集中的同时,地区之间的差异不会进一步扩大是本文试图回答的重要内容。在分析我国区域空间格局不平衡的基础上,从两个角度进行了论证,一是基于人口红利与制度红利来判断我国未来的区域空间再平衡,提出了区域空间的"π型"格局。二是从城市群之外的地区如何特色发展的角度出发,重新认识了在消费时代和国内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我国非城镇密集区的空间价值,借鉴国外的理论与实践,定义和识别了我国的"魅力景观区",并对其今后的发展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姚准 《新建筑》2006,(6):50-54
通过对建筑设计施工过程中技术应用问题的反思,概括了不同文化价值观念对于技术的三种不同态度,亦即传统文化、消费文化和生态文化对于技术的回应。据此讨论了这些回应与建筑地域文化特征之间的关系。研究认为:传统文化对于技术的“依赖”,不是产生地域特征的唯一途径;消费文化对于技术的“推销”,才是扼杀地域特征的重要原因;而生态文化对于技术的“选择”和“抛弃”,是基于人、地和人地关系的环境价值观念,体现了深切的环境尊重和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16.
分化发展是小城镇未来的战略选择,以浙江省为例,探索从区域视角下基于客观定量的分析方法研究小城镇发展的分类评估和空间格局特征.首先,采用多变量聚类和纳尔逊法相结合的方法综合评估小城镇的发展水平,并运用组合分析法把省域小城镇分为综合优势型、成熟型、潜力型、特色风貌型和一般型五大类;进而,分析各类型小城镇的空间格局及发展特征,明确各类型城镇的特点和优势;最后,基于小城镇的分类情况相应提出要素集聚、持续动力、特色产业、旅游开发、乡土腹地的策略建议,为区域小城镇的分类指导和健康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苏南水网地区乡村地域特色保护与发展策略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乡村的地域特色是一定区域范围肉居民与其赖以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相互作用所产生的特殊表现。苏南水乡在其独特的水网环境基础上经过长期自然演变后形成了鲜明的地域特色。然而随着城乡发展一体化建设不断推进,乡村建设逐渐迷失自己的方向,导致乡村地域特色逐渐消逝,成为“干村一面”的城市向外扩张的一部分。通过对苏南水网地区乡村地域特色的实地调查研究,发现并剖析目前城乡发展一体化背景下乡村特色缺失问题,从而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旌,为我国的乡村地域特色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容积率直接反映了一片地区或一宗地的开发利用情况及其经济价值.控制性详细规划中在对容积率进行赋值时,各地方规划管理部门制定的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是其主要依据.但该类规定中的相关内容制定得往往过于粗略,对城市内部不同的区域在开发特征上存在着差异性缺少考虑.主观臆断式的“一刀切”赋值方法对于城市整体的开发百无一利,由此,本文将以探讨容积率指标弹性控制为出发点,针对城市中新、旧城区的开发建设特征,对区域差异视角下的容积率弹性控制展开探讨,提出“近实远虚”的弹性值域控制方法以期带来新旧城区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9.
陈前虎  潘兵  司梦祺 《城市规划》2019,43(10):22-28
小城镇作为城乡交互的重要节点,在我国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一直具有非常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十四五"期间,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建设将大力促进城乡要素的自由流动与重组配置,小城镇也将面临能否由"区域分异"走向"区域分工"的战略抉择。以浙江省为例,在剖析当前省域小城镇社会空间极化、职能类型分化特征的基础上,分析城乡融合发展战略对浙江省小城镇区域专业化分工所产生的影响,并从不同区域、不同类型视角提出针对性的战略指引与政策供给,为"十四五"时期浙江省小城镇的特色协同发展提供路径思考,同时也为全国其他省份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20.
县域景观游憩服务评价——以四川省武胜县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游憩发展潜力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维度,系统评价区域游憩服务并将其用于土地利用决策是引导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策略。 以四川省贫困县武胜县为例,尝试从县域尺度对游憩服务进行建模与制图评价,从游憩吸引力和游憩使用度两个维度对县域游憩资 源进行系统评价,并分析其空间异质性。结果显示,高吸引力 - 高使用度的游憩服务主要集中于人口密度较高、具有特色景观的城 镇中心及其周边;河流沿线属于高吸引力的游憩服务区,具有开发潜力;县域景观中近四成面积不具有游憩开发的价值。县域游憩 服务的评估与制图既是描绘生态系统对人类福祉重要性的有效手段,又为规划设计决策提供依据,是区域可持续发展前瞻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