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渗透破坏是河流堤防最主要的破坏形式之一,当建设跨越河流的桥梁设施时,其基础将对堤防渗流场的分布规律产生一定影响.为了确保堤防稳定性及长期安全运行,有必要对桥梁基础建设前后堤防的渗流场进行对比分析,从而评价基础施工前后堤防土体的渗透稳定性.采用三维有限元数值模拟方法对钟祥汉江二桥桥墩修建前后堤防的稳定-非稳定渗流场开展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桥梁基础对渗流场的影响不大,堤身渗流溢出部位的渗透坡降变化很小,各个土层的渗透坡降变化小于2%,建设桥梁基础不会显著改变堤防的渗透稳定性.  相似文献   

2.
堤防设计中的非稳定渗流计算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毛昶熙  冯玉宝  段祥宝 《水利学报》2002,33(12):0056-0062
江河堤防必须考虑河水涨落的非稳定渗流来设计最经济可靠的渗控措施,本文按照河水洪峰在堤身内引起的浸湿(润)线前锋推进图案,引导出任何洪峰过程中堤身内浸湿距离的计算公式,包括不透水和透水堤基以及有防渗措施的堤基。计算公式与河堤渗透试验和数值计算结果互相对比是一致的。对于特殊情况,正弦曲线的典型洪峰,也给出了简便的浸湿距离计算公式。同时还给出了考虑非饱和土的吸力作用的计算公式以及在洪峰过程中堤后渗水量计算公式。  相似文献   

3.
在边坡稳定分析中,通常采用二维条分法,但实际上滑坡体常常具有三维特性,因此相应地产生并发展了边坡稳定的三维条柱法。然而,在进行三维稳定分析时通常较少考虑边界水位变化时产生非稳定渗流时的边坡稳定性。以某一工程为例,基于三维简化Bishop法思想,并考虑边界水位变化时的非稳定渗流场,给出了相应的安全系数公式,进行边坡稳定性评价,结果表明,在边界水位变化时,水位下降初始阶段的安全系数值最低,且三维分析方法得到的安全系数较二维分析法有所提高,能更客观地对边坡稳定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4.
目前对非稳定渗流计算多依赖有限单元法等的数值计算,文章根据中国水利科学研究院南科院毛昶熙教授推导出的计算非稳定渗流简便公式结合工程实例做以计算分析.  相似文献   

5.
采用二维有限元数值模拟方法对后张堤堤防进行了非稳定渗流分析,研究了洪水过程中堤防及两岸渗流场的变化情况。计算结果表明:洪水位升降过程中,两岸自由水面变化受洪水位影响较小,洪水位主要影响区域位于堤防内;堤防迎水坡最大渗透坡降随水位上升而增大,随水位下降而减小;受地层材料渗透性影响,同一水位条件下,上涨时的最大渗透坡降小于下降时的最大渗透坡降;在快速退水初期,左右岸迎水坡附近最大渗透坡降均高于相应土体的允许渗透坡降,建议采取相应防渗加固措施。  相似文献   

6.
堤防非稳定渗流几个关键值的经验公式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根据一般双层地基上堤防非稳定渗流有限元计算成果,分析出单宽渗流量、堤背脚下承压水头和堤身浸润线高度等渗流关键值在洪峰过程中的峰值经验公式,供设计管理堤防者参考。从而可以更简便地计算堤坡稳定性和判定堤内是否发生管涌破坏以及是否需要设防渗墙等渗控措施。  相似文献   

7.
采用有限元分析方法对罗定市城区堤防工程土堤非稳定渗流进行分析计算,为土堤稳定计算提供科学依据,为同类水工结构的设计提供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8.
以库水位骤变全过程为分析工况,基于非稳定渗流理论,考虑渗透系数与基质吸力之间的非线性关系,研究了典型土石坝工程的非稳定渗流场变化规律和渗透稳定性,并对坝坡瞬态抗滑稳定系数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水位骤变过程中,坝体处于非稳定渗流状态,浸润线呈突起弯曲状并不断变化,且水位变化速率越快,弯曲越明显;水位骤升阶段,非稳定渗流场等势线整体向上游偏移,对应大坝典型部位的渗透坡降明显大于该水位时稳定渗流场的,且水位上升速率越大,渗透坡降越大,超过允许渗透坡降时可能发生渗透破坏;上游坝坡在非稳定渗流阶段的瞬态稳定安全系数变化较大,水位升高对其稳定有利,水位骤降超静孔隙水压力来不及消散,形成反向渗流,坝坡稳定性降低明显,且水位下降速率越大,稳定性越低。  相似文献   

9.
长江中游陆溪口-嘉鱼河段河床演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明娜  金琨 《四川水力发电》2004,23(1):81-83,87
长江中游陆溪口-嘉鱼河段全长约53.5km。通过对这一河段的河床演变分析.认为其总体河势处于相对稳定状态.但局部地段将有所调整.近岸河床将发生冲刷、岸线崩退;未护岸地段可能发生崩岸;主泓逼岸的已护岸工程地段可能发生吊坎、滑坡等现象。建议加紧进行险工段工程加固措施.妥善解决重要堤防隐蔽工程的隐患。  相似文献   

10.
基于长江南京段管理人员由于岸线长、环境恶劣、人员配备不足等原因不能及时了解辖区内沿线堤防突发状况的现状,笔者从多方面、多角度阐述了长江南京段堤防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背景,提出了长江南京段堤防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意义及内容,分析了建设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为长江南京段堤防管理信息化的建设作出了一些探索性的思考。  相似文献   

11.
病险水库土石坝渗漏原因分析及防渗处理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着重论述病险土石坝渗漏的主要特征及成因,通过对灌浆、混凝土防渗墙等几种常用大坝防渗补强措施的机理分析和加固效果的介绍,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优选方案和施工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为中小型水库的防渗加固处理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不同降雨类型作用下土堤渗流场及边坡稳定性,基于饱和非饱和渗流原理,采用有限元方法模拟土堤在前峰型、后峰型、中峰型及平均型降雨作用下渗流场,分析土堤的渗流特性及边坡稳定性。计算结果表明:降雨会使下游坡土体孔隙水压力(以下简称孔压)增大,堤身下游浸润线升高,在降雨的作用下监测点孔压总体上呈现先增大后减少并趋于稳定的趋势,下游坡安全系数逐渐降低,降雨停止以后下游坡安全系数小幅上升并趋于稳定;安全系数最终值后峰型(1.730)<中峰型(1.745)<平均型(1.756)<前峰型(1.757),后峰型降雨对边坡孔压变化幅度和安全系数影响最大。研究成果可为堤防防汛抢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为模拟苏通长江大桥河段水流条件,采用二维浅水方程,建立了水流数学模型,并根据实测资料进行了潮位、流速流向过程、流速分布的验证计算,能够较准确复演天然河道的水流条件,在此基础上开展了苏通长江大桥建桥前后通航水流条件计算,计算结果表明,采用东线桥位双塔斜拉桥对通航水流条件影响最小。  相似文献   

14.
针对各种现行水工规范对防渗帷幕尺寸的确定既无统一认识、工程实践中也无统一标准的问题,依据渗流控制原理,在满足渗透稳定和渗流量控制标准的前提下,提出防渗帷幕结构优化的"深度→长度→厚度"依次设计的"平衡防渗法",该方法先以渗漏量和坡降为控制标准优先确定防渗帷幕深度,再以两岸的最大绕渗速度等于防渗帷幕上下游地层中的最大绕渗速度确定防渗帷幕的长度,最后以穿过防渗帷幕的最大渗流速度等于防渗帷幕上下游地层中的最大绕渗速度确定防渗帷幕厚度,据此优化设计既可保证防渗效果达到最佳,又可保证投资达到最小。工程算例优化计算结果表明该方法计算过程简单,计算结果可靠。  相似文献   

15.
管道铺设常采用定向钻方式穿越堤防堤基,由于施工中注浆压力远超过上覆土压力,该施工方式可能造成地表出现严重冒浆现象并在堤基形成大量无法完全勘测清楚的泥浆(夹砂)缝隙.介绍了定向钻穿越堤防施工方法,结合两个穿越工程地勘实例,初步揭示了穿越遗留泥浆分布的共性特征,探讨定向钻穿越对堤基的扰动影响.对堤防的防洪影响主要是渗流影响,渗流分析表明,上述变化对堤身堤基渗流场的影响不大.上覆粘性土层中泥浆缝隙大量存在可能相对减少原堤基土的抗渗抗浮能力.对此针对性的提出采取盖重处理的防渗方案.  相似文献   

16.
简要地介绍了九江长江干堤溃口复堤段堤基渗流监测系统的布置情况 ,对渗流监测成果作了全面分析。其结果表明 :堤基渗流主要受长江水位变化的影响 ,防洪墙底板前端至末端渗透压力呈递减分布 ,搭接成连续墙的水泥土搅拌桩发挥了截渗作用 ,改善了堤基的渗流状况。  相似文献   

17.
18.
通过对双层堤基异常渗漏险情作用下的温度场进行分析计算,结果表明,渗流场对堤防内部的温度场分布具有重要影响,当覆盖层中薄弱环节的渗透系数超过粉砂以后,即可在渗漏通道出口观测到明显的低温区,并且该低温区受气温变化的影响较小,因此,通过监测堤防背水侧地面温度的异常变化进而探测出异常渗漏险情在技术上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并且在异常渗漏险情发生和发展的早期即可成功探测到,有利于实现"抢早抢小"的目标。研究成果可以为堤防渗漏险情快速遥感探测技术的进一步研发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9.
简要地介绍了安庆江堤C1标段堤基渗流监测系统的布置情况,全面分析了渗流监测所取得的成果,监测成果表明,安庆江堤C1标段堤基及堤后覆盖层中的粉沙层渗透性较强,内坡脚后100m的范围内的水头损失较小,堤基渗流主要受长江水位变化的影响,提后采用减压井和增加盖重的方法进行加固处理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20.
苗长运  郭西方  苏娅雯 《人民黄河》2004,26(4):15-15,32
拟建的禹门口黄河公路大桥位于堆积性游荡型河道上,桥梁建成后,势必使下游流态发生较大变化,对桥梁基础的稳定将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在桥墩设计过程中,应注重防冲、防淤、防凌的考虑;在桥头设计中,应按照相应的设防标准和要求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同时,在桥梁施工期问,应避免一些临时工程对防洪工程和通航船只安全造成威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