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鄂尔多斯盆地镇泾地区中生界油气成藏主控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镇泾地区已探明油藏特征及邻区西峰油田的基础上,从研究区中生界构造、烃源岩、砂体展布特征等成藏控制因素进行综合分析,认为该区中生界烃源岩厚度总体上较邻区西峰油田差,油气纵向上运移动力不足。构造反转对油气成藏没有明显影响,但其形成的构造特征对局部成藏有控制作用。优势相与含油气性的好坏有关,但不是成藏与否的决定因素砂体与区内微构造叠合部位形成的圈闭应该是油气有利聚集地区,圈闭才是控制研究区成藏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2.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镇泾地区中生界油气成藏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5,他引:1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镇泾地区中生界烃源岩发育,有机质丰度高、成熟度高。区块延长组以三角洲—湖泊沉积体系为主,三角洲前缘砂体为油气聚集提供了良好的储集空间,储盖配置良好,形成多套有利的储盖组合。该区储层为低孔低渗特低渗为主,主要目的层含油普遍,油层厚度大,但油层产量悬殊,单井产量明显受孔渗条件直接影响。区内构造简单,主要以岩性圈闭及岩性+低幅度构造复合圈闭为主,西倾单斜构造对油气聚集成藏有一定的控制作用。泥岩欠压实形成的过剩压力是油气初次运移的动力,裂缝、微裂缝及连片发育的砂体为油气纵横向运移的通道。  相似文献   

3.
鄂尔多斯盆地镇泾地区中生界成藏系统   总被引:19,自引:3,他引:19  
摘要: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镇泾地区中生界油藏具有致密低渗透、丰度低、储量大的特点,已钻遇的多口高产井显示出中生界具有良好的油气勘探潜力,已成为中石化能源接替区之一。通过烃源岩、储层物性、圈闭特征、成岩作用及泥岩欠压实特征分析,认为构造作用造成了成岩作用路径及过剩压力发生变化,进而使储层类型多样,最终导致了中生界成藏机理具有明显差异。将中生界延长组—延安组油藏成藏动力学机制划分为3种类型:自源高压封闭成藏动力学系统、自源“低压”半封闭成藏动力学系统和远源常压开放成藏动力学系统。自源高压封闭油藏勘探重点为高效储层;自源“低压”半封闭油藏勘探重点为碎屑岩古风化壳;而远源常压开放油藏勘探重点则为与古地貌有关的差异压实背斜。  相似文献   

4.
镇泾地区中生界油气成藏影响因素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由于镇泾地区单井产能普遍较低,出现了"见油容易产油难"的局面,为此分析了该区中生界油气成藏特征.综合研究结果表明,该区及附近烃源岩分布广,厚度大,有机质丰度高,有机质类型中-好且成熟度适中,为中生界油气藏的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圈闭的存在与否是成藏的关键因素.该区砂体分布走向与现今构造线基本一致,在西北大部分地区不利于形成大的岩性圈闭;而在东南部因继承性构造鼻隆的存在,形成构造-岩性圈闭的可能性较大;曙光油田长6油藏属于泄流面内低丰度油藏.  相似文献   

5.
针对志靖—安塞地区长2油藏地质条件复杂,油气富集的主控因素不明确的问题,通过烃源岩、沉积相、优势砂体、运移通道、盖层及圈闭条件等综合研究,对长2油层组沉积相、砂体分布规律、有利圈闭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长2油藏石油富集成藏受油源、不整合、低幅构造、沉积相及储层特征、盖层等多种因素的控制和影响;该区中部紧邻生烃中心,为成藏提供油源保障;延长组叠置储渗砂体是长7烃源岩排除油气运移至长2的主要通道,不整合面和裂缝是运移通道的有效补充;分流河道交汇处高渗砂体与近东西向排状鼻隆的匹配是石油聚集的有利场所,盖层与纵向砂体结构决定了石油主要富集在长23小层。长2油藏在多因素的共同控制下,发育岩性、构造-岩性、弱构造-岩性等3种油藏类型,研究成果指明了长2油藏下步勘探方向。  相似文献   

6.
鄂尔多斯盆地镇泾地区中生界油气成藏条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鄂尔多斯盆地镇泾地区的油气勘探,分析了该区油气成藏形成的地质条件,总结了其分布规律。研究区中生界延长组具备一定的烃源条件,但总体来说较邻区西峰油田差;辨状河三角洲平原、前缘亚相各种成因类型的砂体是最主要的储集层,所形成的厚层砂体对油气运移有利但对成藏不利;该区主要发育岩性、构造一岩性油气藏。烃源岩质量、分布范围、有利沉积相带和微构造控制不同类型的油藏分布。根据目前的勘探现状、油藏形成条件和分布规律,指出应围绕圈闭发育地区进行勘探。  相似文献   

7.
鄂尔多斯盆地西部奥陶系表现出较强的勘探潜力,但由于其成藏控制因素不明确,严重制约了天然气的有效开发。以多方面地质资料为基础,系统开展了鄂尔多斯盆地西部奥陶系成藏主控因素研究,建立了成藏模式,为鄂尔多斯盆地西部奥陶系天然气开发提供一定支撑。研究表明,鄂尔多斯盆地西部奥陶系天然气的形成与分布主要受构造运动、有效烃源岩、有效储层发育程度三个主要因素控制。鄂尔多斯盆地西部天然气藏发育“自生自储式”及“上生下储式”两种成藏组合。其中乌拉力克组发育“自生自储式”的成藏模式,克里摩里组发育“上生下储式”的成藏模式。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镇泾地区长8油藏几个主力产油井区产量与烃源岩参数、储层物性及孔喉大小、断裂裂缝的分布关系的对比,分析了影响长8油藏高产的主控因素。研究认为:长7主力源岩充注条件好,奠定了油气富集的物质基础;储层物性好、特别是具有较好的孔隙结构是长8油藏高产的主控因素之一;区块内发育的I、II级大断距断裂(断距30 m)可导致油气在一定距离内沿断裂逸散,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破坏油藏,而小断距断裂、特别是裂缝带不仅为油气从烃源岩到储层运移提供了良好的通道,而且也使致密砂岩的渗透性得到改善,从而促进油藏相对富集高产。  相似文献   

9.
鄂尔多斯盆地姬塬地区长6油藏总体大规模发育,但油藏特征复杂、区块差异大、单个油藏内部变化大,为此重点研究了砂体结构、储层物性及其非均质性对油藏的影响:姬塬地区长6成藏受多因素控制,烃源岩分布范围、输导体系的配置和成藏动力控制了油藏平面上区域性的宏观分布,而砂体结构、储层物性及非均质性则控制了大型复合岩性油藏内油藏分布的不均匀性。姬塬地区延长组长6油层组油气成藏以近源充注、隐形输导、快速聚集的成藏模式为主。与优质储集空间等时发育的生烃高强度区、异常高压带及微裂缝发育带的叠置区域,应该是姬塬地区延长组长6油层组岩性油藏富集和勘探部署的有利区带,而在有利区带,储层物性、平面及垂向的非均质性又在微观上控制了油藏的分布范围。  相似文献   

10.
鄂尔多斯盆地镇泾地区中生界油气二次运移动力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镇泾地区中生界油藏具有储层致密、丰度低、储量大的特点,已钻遇的多口高产井显示出中生界具有良好的油气勘探潜力。西南缘中生界具有多个油气成藏动力系统,不同的油气成藏动力系统具有不同的二次运移动力和通道。通过埋藏史、泥岩压实曲线及物性特征等研究,认为长8段超低渗透油藏的二次运移动力为上覆烃源岩的异常压力,通道主要为渗透层;长6段特低渗透油藏的二次运移动力主要为下伏烃源岩的异常压力,局部为浮力,通道主要为裂缝,其次为渗透层;而延安组油藏的二次运移动力为浮力,通道为裂缝、不整合面和渗透层。对油气二次运移动力和通道的研究,可以更加精细追踪油气运移指向,为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下一步的油气勘探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矿区油气运移成藏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属低孔特低渗砂岩储集层,其长7油层组烃源岩生成的油气如何运移到致密储集层及其动力来源和运移通道问题一直为人们所关注。根据泥岩压实研究和古水动力数值模拟结果,恢复了长1-长6油层组泥岩最大埋深时期的过剩压力,分析了长2油层组和长6油层组的油势分布和演化历史,进而,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认为过剩压力是油气初次运移的动力,并从油气运移的角度提出了延长矿区就近聚集型、顺层运移型和穿层运移型3种成藏模式。  相似文献   

12.
作者将鄂尔多斯盆地西北部灵盐定地区中、下侏罗统延安组和上三叠统延长组油藏归纳为构造岩性复合油藏、顶变遮挡油藏和地层超覆油藏等5种类型,阐述了各种不同类型油藏的特征,并指出本区以复合类型油藏为主.结合各种类型油藏所处的构造位置及古地貌形态和岩相特征,文中论述了不同沉积相和不同类型构造对油藏形成的影响和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3.
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地层探明了大量的天然气,其成因类型是否与古生界相同,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利用碳氢同位素分析结果,确定了中生界天然气的成因类型主要为油型气,与古生界天然气存在很大差异;但由于受构造活动强度的影响,中生界不同构造单元的天然气成因类型又存在一定的差异,陕北斜坡地区构造稳定,主要为油型气,西缘断褶带构造活动强烈,主要为混合气。  相似文献   

14.
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深盆气成藏模式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文章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致密砂岩储层的分布特征、物性特征以及天然气成藏条件等进行分析,提出了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深盆气成藏的新模式,认为其成藏过程是天然气在垂向上向上排驱地层水并就近聚集,而不是长距离侧向运移的结果;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的气水分布从严格的意义上讲并不属于气水倒置的范畴,而是大量各自独立的致密砂岩天然气藏在平面上投影叠合的表象。根据这些结论,不仅对鄂尔多斯盆地,而且对阿尔伯达盆地的经典深盆气藏的气水倒置分布的观点也应该重新认识。  相似文献   

15.
鄂尔多斯盆地东部奥陶系盐下储层及成藏条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鄂尔多斯盆地东部奥陶系马家沟组盐下具有马五7、马五9、马四、马二1和马二2等5个储集层,储层的孔隙度普遍较低,而渗透率相对较好。根据盐下探井观察,盐间白云岩不仅有明显的烃类生成和聚集现象,而且在溶孔型储层中已见碳质沥青充填,并且生储盖配置良好,圈闭类型多样,具有形成盐间、盐下气藏的地质条件,是值得开拓的天然气勘探新领域。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济阳坳陷4 000 m深度水平切片并结合对中生代J-K西洼组地层残留等厚图的分析,初步恢复了济阳坳陷中生代原型盆地;中生代原型盆地存在3种盆地原型,即北西向盆地(主要分布在坳陷的东部)、北东向盆地(主要分布在坳陷的西部)和近东西向盆地(主要分布在坳陷的中央)。通过进一步对4 000 m深度水平切片和深层立体构造格架图中(断层与凸起的展布方向)的构造特征分析后指出,济阳坳陷中生代原型盆地的主控因素是北东向或北北东向和北西向构造(包括断层与凸起),认为这种认识对济阳坳陷深层下一步油气勘探,尤其是在圈定油气勘探有利目标时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为了准确评价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油气资源,将油气系统的概念引入了盆地模拟分析,能确定盆地模拟的基本参数。然后应用BASIMS4.5盆地模拟软件对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油气藏进行模拟,从而获得了大量详实可靠的上古生界油气藏数据。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生烃量在平面上的分布特点,指出伊陕斜坡北部是鄂尔多斯盆地目前最主要的勘探区域,这与目前鄂尔多斯盆地天然气的勘探形势相一致。  相似文献   

18.
塔西南坳陷主要断裂带构造特征及其控油作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断裂是塔里木盆地西南坳陷的主要构造活动型式之一.坳陷内主要断裂开始形成于海西晚期或喜马拉雅运动期.不同性质的断裂可存在于同一应力场中,从而导致不同构造单元构造变形特征的差异性.沿断裂走向断裂构造特征存在一定的变化.利用正演模拟方法,分析了主要断裂带的发育演化.经分析研究后认为,断裂是控制油气聚集的重要因素,不同性质的断裂对油气聚集的控制作用存在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19.
鄯勒构造带油气成藏主控因素和成藏规律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通过对成藏地质条件、成藏过程、构造形成和演化、圈闭与烃源的时空配置关系的综合分析,认为控制鄯勒构造带成藏的主控因素是断裂、生储盖的配置、古构造的形态、圈闭与烃源的配置关系,其中断裂是控制成藏的最根本因素,其通过沟通油源、形成圈闭和封堵油气等作用控制油气成藏。通过成藏主控因素和成藏期次分析,总结了鄯勒构造带油气成藏的规律。  相似文献   

20.
�Ӽ���ض������������˾�ģ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延吉盆地是吉林省东部的一个山间断陷盆地,其东部坳陷下白垩统大拉子组一、二段为天然气的区域性盖层,盖层的排替压力在11~13MPa范围内,属强封闭能力盖层。研究区断层发育,断层在大一、二段内封闭性好,在下白垩统铜佛寺组内封闭性差;边界断层封闭性差,盆地内部断层封闭性从古至今逐渐变好。研究区主要储层为铜佛寺组和大一、二段,均属低孔、低渗储层。通过对古流体势场的恢复发现,德新凹陷的油气运移以汇聚流形式为主,清茶馆凹陷的油气运移以发散流和平行流形式为主。根据生、储、盖、断层及流体势场等特征的研究,总结出东部坳陷油气运聚模式有3种,即背斜聚敛型油气运聚模式、断层部分截流型油气运聚模式和汇聚流运移断层泄漏型假聚集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