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 毫秒
1.
针对兴瓦油田大斜度、大位移井多,丛式井组整拖距离小,且每组井井数多的特点,从井身结构的优化、井身轨迹设计、方位提前角的确定、井眼轨迹控制技术、防碰技术等方面的具体措施和工艺要求入手,详细描述其操作要领和施工步骤。该工艺技术对其它复杂小断块油田的开发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复杂断块油气藏优快钻井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Y3复杂断块油藏具有构造系统复杂、断块多、断层多、断块小、含油层位多、油藏类型多等特点,利用常规钻井技术开发难以有效提高经济效益。通过Y3区块已钻井实际资料的统计分析,针对井身结构、井眼轨道、钻头类型提出了适用于本区块钻井的钻井优化方案。现场应用结果表明,实钻轨迹与设计方案符合率达到90%,且无井下复杂情况发生,进一步说明了设计的钻井优化方案的技术可行性,也为后续井的跨断块开发及优快钻井施工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3.
分支井技术是继水平技术之后的一项综合性非常强的技术,它已经在国内外许多油田都得到应用,并成为油气田开发生产中提高采收率、获得高效益的一个重要手段。在介绍了国内外分支井技术现状的基础上,结合江苏油田复杂断块油藏特点,叙述了应用分支井技术的必要性和意义,介绍了分支井技术的主要技术关键。分支井技术在复杂小断块油藏具有极为广阔的应用前景,其技术的发展也必将推动小断块油藏开发的技术革命。  相似文献   

4.
随着勘探开发的不断深入,超深井末开次固井中完井深已超过7400 m。地质结构复杂与井身结构多样化给固井带来了诸多质量控制难点,尾管固井均具有"二高一小一低"的特点,即易漏风险高、施工压力高、注替浆排量小、顶替效率低的特点,造成了固井期间浆体的不完全驱替。本文通过顺北油田固井技术应用实例,寻求在不完全驱替条件下提高固井质量的方法,达到提高该区块固井质量的目的,提高油井寿命。  相似文献   

5.
D2-19大位移定向井钻井应用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位移井钻井技术在勘探开发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以D2-19井为例,指出大位移井钻井技术难点,论述大位移定向井施工中的井眼轨迹设计、井身轨迹控制、摩阻与扭矩、井壁稳定、井眼净化等问题,以及相应采取的技术措施,为今后我局推广应用大位移定向井钻井技术提供了一些宝贵的施工经验。  相似文献   

6.
对江苏复杂小断块油气藏而言,地质录井是综合井筒技术的重要组成部份,是水平井地质导向技术的基础,水平井录井是地质录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管拥有什么样的钻井工程技术,再大的油田,再好的油气藏,再高产的油层,离开了录井这双发现油气层的"眼睛",都将无法实现最终钻探目的。强调水平井录井的重要性,把传统的录井方法与现代录井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从水平井与常规井的井身结构和钻井手段的差异,水平井地质特征诸方面着手,分析研究具有江苏复杂小断块油气藏特色的水平井录井方法,多快好省地为再接再厉发展苏皖石油工业做出江苏录井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古城1井钻井技术,包括井身剖面结构优化设计、近平衡钻井技术和取心技术,这些技术的应用有效地解决了深层井难以开发的问题,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随着油田的不断开发,油田套损井逐年增多,特别是老油田套损井更为严重,直接影响到原油资源的开采程度.为充分利用报废井眼,低成本挖掘油藏剩余油潜力,侧钻(定向、非定向侧钻、水平井、分支井)已越来越多的用于油田开发.在老井眼中侧钻,下入小套管完井,形成一新的井身结构,从而避免钻新的井眼需要大量投资所造成的资源浪费.然而,在侧钻井眼中,管柱能否下入并且顺利下到目的层,对管柱强度提出了要求.以DG油田G511井为例,建立了管柱强度校核模型,并利用摩阻分析软件对120.6mm和95.25mm尾管的下入过程进行摩阻分析,从而对该井下入管柱的强度进行安全性分析.通过分析说明该方法在管柱校核方面具有较好的实用性,并且在现场使用中取得了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9.
大位移井钻井技术在勘探开发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以桩149-X2井为例,指出大位移井钻井技术难点,论述大位移定向井施工中的井眼轨迹设计、井身轨迹控制、摩阻与扭矩、井壁稳定、井眼净化等问题,以及相应采取的技术措施,为今后应用大位移井钻井技术提供了一些宝贵的施工经验。  相似文献   

10.
徐云龙 《西部探矿工程》2013,25(1):86-88,93
胜利油田永3断块是典型的复杂小断块油藏,在分析永3断块储层特点的基础上,介绍了胜利油田第一口跨断块阶梯水平井——永3平9井的设计及施工情况,阐述了跨断块阶梯水平井钻井施工的技术难点和采取的钻井技术措施。该井的成功实施及顺利投产,证明了跨断块阶梯水平井可以提高复杂断块油藏的采收率,适合胜利油田东部老油区剩余油的进一步挖潜,对同类型油藏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1.
赵奇  孔祥文 《煤炭学报》2013,38(12):2175-2181
煤层气开发靠排水降压采气,解吸系统的划分有利于提高煤层气田整体开发效果。笔者根据我国复杂断块气田地质特征为主的煤层气开发现状分析,针对不同气藏地质条件和由开采工艺造成的不同开采效果,将纵向上开采中能形成相互干扰的一套煤层或多套煤层,平面上一个断块或多个小断块、小圈闭,通过断层、陷落柱、煤矿采空、采动区应力释放或通过煤层压裂、煤层钻水平井等将煤层沟通,形成开采中井间干扰的地区划分为同一个解吸系统。通过典型解吸系统开采特征分析,认为以解吸系统为开发单元:有利于在煤层气开发中合理划分开发层系和开发单元;有效整体控制各井降液速率,实现构造高部位井以产气为主,低部位井以排水降压为主;有利于进行开发动态分析与开发方案调整;有利于优化井位部署,提高煤层气采收率和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12.
大斜度双靶定向井钻井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钻大斜度双靶定向井是江苏复杂小断块油田地质条件决定的,主要介绍了井身剖面类型和造斜点的优选、井眼轨迹控制、井眼的润滑防卡、井眼稳定及钻井液性能等大斜度双靶定向井的关键技术,而且该技术在现场应用中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3.
王伟 《西部探矿工程》2021,(4):88-89,92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能源需求量日益增加,国内油气田加大了对油气资源的勘探与开发的力度。现阶段非常规油气藏成为勘探热点,非常规油气藏多为特低渗透油气藏,为了提升开发效益,钻井普遍应用水平井,由于井身结构复杂,给固井作业带来了难题。鉴于此,对影响固井质量的因素,诸如井身结构、混油钻井液、套管居中度、固井工艺等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技术措施,以确保固井质量达到要求,为后续施工作业及采油采气生产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4.
井身结构优化设计方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分析了国内外井身结构系列的特点,讨论了井身结构设计原则和井身结构设计系数。探讨了井身结构设计方法;提出了井身结构优化方案。为钻井工程设计提供了参考依据,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利用VSP测井技术的基本原理,以小7-29-1井为例从零偏VSP纵波和非零偏VSP纵波两个方面的数据采集与处理,解决了小10-16区块缺乏井资料、精细构造解释难度大以及储层横向变化难预测的问题,为该断块油藏的整体部署开发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某油井井漏后进行的井漏处理,针对该井区的地层和井身结构,寻找一种切实可行的处理井漏的施工工艺与预防井漏的措施。  相似文献   

17.
主要介绍了富深X1井钻井技术,其中包括井身轨迹控制技术、钻井液技术和地层三个压力剖面预测软件应用,这些新技术应用不但有效地解决了深层井难于开发的问题,而且还可以较准确地预测井下地层的真实压力,具有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TK471X井是塔河油田一口绕障井。由于目的层埋藏深。井口与地下靶区的位移偏差小,上部直井段采用PDC钻进.斜井段为“S”型井眼,井身轨迹控制较难.而长裸眼定向井钻井施工风险大。从井身轨迹控制、优化钻井液的措施等方面,介绍了施工的主要控制技术,并提出了一些改进和优化建议。该井的顺利钻成,为以后在塔河油田钻该类定向井摸索出了一套成功经验。  相似文献   

19.
古城油田泌浅10断块自1988年投入开发以来,先后经历了基础井网、井网加密、热化学辅助吞吐阶段,目前整体单井平均吞吐14.7个周期,已进入高周期热化学辅助吞吐开发后期,日产油水平低仅0.4t/d、开发效益差,继续蒸汽吞吐难以有效扩大蒸汽波及体积,提高采收率技术研究迫在眉睫。参考国内外相似油藏条件区块,蒸汽驱已进入现场实施,并取得一定生产效果。因此本次研究立足于转变开发方式提高采收率,同时考虑到高周期吞吐后期地下"四场"分布的非均质性,优选井网与地下"四场"相适应的矢量化井网形式蒸汽驱与规则井网形式的蒸汽驱利用数值模拟技术开展蒸汽驱效果预测对比,结果表明考虑地下"四场"分布特征的矢量化井网蒸汽驱效果较规则井网蒸汽驱提高采收率幅度大,为泌浅10断块开展蒸汽驱进入现场实施奠定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通过黔绥地1井钻井工程实践,从井身结构、取心工艺、护壁堵漏技术措施、井身质量控制等方面分析总结了南方岩溶地区页岩气基础地质调查井施工工艺,并通过黔绥地1井钻井岩心地质编录、随钻气测、有机地化、浸水试验,分析总结黔北绥阳地区地层结构和页岩气含气性特征,为该区的页岩气勘探开发提供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