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数字流域是一个以流域地理空间信息为基础,融合流域各种相关信息的数字化系统平台。数字流域是流域现代化管理的重要技术手段,是我国流域管理的发展方向。数字流域的总体框架分为数据层、模型层、应用与综合决策层和用户层。根据数字流域系统特点,可以设计正交软件体系、三层C/S、C/S和B/S混合软件体系等3种数字流域软件结构。  相似文献   

2.
本文在总结淮河流域水法规体系现状及剖析流域立法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构建了流域立法框架、提出重点领域研究内容,以推进淮河流域立法工作,为淮河流域综合规划的实施提供法律支撑。  相似文献   

3.
数字流域是现代水利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数字地球"在流域尺度上的应用。为更好地为流域管理服务,本文从数字流域的基本框架出发,综合分析了国内数字流域基础信息平台、模型模拟平台、应用决策平台的研究状况以及存在的问题。通过对不同流域数字化建设的研究和讨论,旨在为当前流域水利信息化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人民黄河》2014,(7):25-28
在流域数字化的大背景下,基于DEM数据,以三川河流域为研究对象,应用GIS技术,探讨了流域分割及分类的原理和方法;实现了流域河网的自动提取及流域的分割;选取流域面积、河网密度及形状系数为分类因子,采用分层分类方法构建了子流域分类框架体系,并将得到的52个子流域划分为8种类型。  相似文献   

5.
朱国勋 《治淮》2012,(10):26-28
本文介绍了淮河流域管理机构发展历程,淮河流域水资源管理职责和现状,最严格水资源管理的内容及淮河流域具有的现实意义,流域管理在最严格水资源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全面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工作建议。  相似文献   

6.
基于数字流域的地表水资源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要讨论了数字流域的概念,基于地理信息系统、遥感和数据库技术构建了数字淮河流域。根据其中的史灌河流域下垫面数据以及水文气象等时间序列数据,利用美国农业部开发的SWAT模型软件包AVSWAT,构建了逐日的史灌河流域地表水资源评估模型。以2003年淮河水利委员会基于逐项还原法计算的史灌河流域地表水资源系列为"真值",对该模型进行率定和验证。结果表明,模型成功地模拟了该流域的地表水资源系列,可以应用于流域水资源系列的模拟计算。该模型的构建和应用表明了数字流域是现代化流域管理的有效手段,展示了数字流域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刘革 《东北水利水电》2010,28(2):64-65,70
文章介绍了GIS技术在大凌河流域水资源综合管理系统的建设过程中,作为基础的数据平台,对数字化地图等空间数据和水文信息等属性数据进行统一的管理,并进一步介绍了GIS技术在该流域水资源综合管理系统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8.
刘玉年 《治淮》2007,(12):11-12
一、淮河流域水利管理工作成效显著近年来淮河流域的水利管理工作,在水利部的领导下,在流域各省水利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流域水利管理水平不断提高,成效显著。2007年,淮河发生了仅次于1954年的大洪水,由于治淮工程优良的质量,一流的管理,在防御流域洪水中发挥了巨大的效  相似文献   

9.
水艳  李丽华  喻光晔 《治淮》2015,(1):25-26
淮河流域地处我国的南北气候过渡带,流域面积27万m2。干流以北地区天然基流缺乏,时空分布不均;流域内支流众多,分布有大量湖泊、洼地,是河湖并存的典型流域水生态系统。目前,淮河流域大部分区域水生态系统存在无节制的过度开发,水生态系统健康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研究流域生态需水问题已经成为维系河湖生态系统健康运行的关键工作。结合国内外生态需水研究的发展过程,本文在总结淮河流域系统研究  相似文献   

10.
水资源管理包括对天然水循环和人工水循环过程的管理,强调天然水资源系统与人类活动之间的相互作用.水资源管理的主要技术手段主要包括水文站网规划、水资源评价、水量分配与调度、水资源论证与取水许可审批、防洪以及水质保护等.松辽流域依据水资源管理原则,初步设计了水资源管理系统框架,其功能涵盖了信息采集与网络传输、数据资源管理、应用平台支撑、业务应用以及应用交互等.近期松辽流域水资源管理系统的建设将是松辽流域水利发展的又一次大的进步.  相似文献   

11.
储德义 《治淮》2012,(9):4-6
一、淮河流域水资源管理状况 (一)管理体制与管理方式我国流域水管理体制是水法规定的流域管理与区域管理相结合管理体制,区域管理是流域管理组成部分.淮河流域水管理机构是淮河水利委员会及其下属的沂沭泗水利管理局.沂沭泗管理局及其直属管理局、基层局直接管理流域内沂沭河、南四湖、骆马湖等跨省河湖枢纽工程和骨干性河道. 流域四省水利厅为所在省水行政主管部门,地(市)、县水利局是所在地水行政主管部门,统一管理本行政区水资源和河道,负责水利行业管理.  相似文献   

12.
探索中国推进流域综合管理的发展路线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毅 《人民长江》2009,40(8):8-10
简单讨论了中国推进流域综合管理的必要性,分析了实施流域综合管理的障碍和不利因素,提出了流域综合管理的愿景及基本框架,认为中国的流域综合管理需要采取符合国情和流域管理趋势的渐进式路径,同时探讨了实现流域综合管理的流域立法、流域管理机构、流域治理技术的发展路线图及其优先行动,以期最终实现流域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概述了水资源一体化管理的发展历程,在综合国内外机构和学者对水资源统一管理看法的基础上,对流域水资源一体化管理的定义进行了探讨,分析了流域水资源一体化管理与传统水资源管理的区别,提出了流域水资源一体化管理的理论框架。最后,应用理论框架,对国外2个典型流域的水资源一体化管理实践与经验进行了分析与评述。  相似文献   

14.
数字化流域及其在现代水资源规划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数字地球概念出发,在数字流域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数字化流域的概念.并且以数字化流域为核心,结合规划预案生成技术和规划方案决策支持技术,构建了基于数字化流域的水资源规划数字化平台框架.水资源规划平台吸收了决策支持系统的思想方法,借助数字流域的技术而实现,在水资源规划的预案生成、情景分析和决策支持3个层次上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15.
任葵 《治淮》1995,(10):29-30
淮河流域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全国平均值的四分之一,属于缺水地区。近20多年来,淮河流域平均每3年就要发生一次大旱,特别是80年代以来,旱灾呈加重趋势,且旱灾重于水灾,成为淮河流域近期的主要灾害,已严重制约着流域四省国民经济的发展。 水利工作的目标是抗灾兴利。防汛工作围绕着“抗灾”,而抗旱工作则是水利的“兴利”之所在。尤其是随着淮河流域水利工程抗灾与兴利能力的逐年下降,旱灾已严重威胁到淮河流域乃至全国的粮食增产目标。因此,淮委作为流域水行政管理部门的流域机构,对于抗旱工作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6.
钱敏 《治淮》2012,(8):5-6
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很高兴参加2012年新加坡国际水周流域管理论坛,与各位同行进行交流探讨。借此机会,我将介绍淮河流域水利发展情况。一、淮河流域基本情况淮河流域是中国七大江河流域之一,位于中国东部,地处长江、黄河之间,流域面积27万km2。淮河发源于河南桐柏山,由西向东,流经河南、安徽、江苏、山东四省,干流在江苏扬州三江营入长江,全长1000km。淮河流域主要的特点有  相似文献   

17.
针对淮河流域防洪预报、预警、预演、预案"四预"试点工作,提出了数字孪生淮河流域智慧防洪试点建设方案,探索了数字孪生淮河流域智慧防洪"四预"新模式,研究了试点区域数字孪生底板、数字化场景、数字化流场和数字映射、基于高性能并行计算的水文水动力学实时模拟预报技术等,开发了淮河流域智慧防汛系统,在淮河正阳关以上流域,初步实现了...  相似文献   

18.
淮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和利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向茂森 《治淮》2006,(2):14-15
一、淮河流域水资源的利用在历次治淮规划的指导下,淮河流域修建了大量的水利工程,至20世纪80年代初,全流域已初步形成多种水资源并用的三大水资源开发利用工程系统,即山丘区水资源利用工程系统、平原区水资源利用工程系统及跨流域调水工程系统,建成了水库塘坝灌区、河湖灌区及机电井灌区等三大灌溉工程系统。1980年至今20多年来,随着治淮工程的进一步建设、众多国家大型综合开发项目的相继建设及各省面上农田水利工程的进一步建设,淮河流域已初步拥有较完备的蓄、引、抽、提、调水系统,地表水与地下水、当地水与外来水、淮水与沂沭泗水、本…  相似文献   

19.
针对新时期水利发展的战略性需求,提出数字流域基本概念,总结数字流域国内外研究进展,深入分析数字流域基础框架与技术标准、空天地协同流域综合监测体系、多源海量数据组织、处理与共享服务、多专业模型集成及应用等数字流域关键技术,并详细介绍数字流域技术在三峡工程运行管理中的应用实践,最后进行应用总结与展望。  相似文献   

20.
水环境与水资源保护流域化管理的探讨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从探讨对水环境及流域化管理的新认识开始 ,提出流域化管理的战略、政策与重点 ,对我国流域化管理的战略原则问题进行商讨 ,最后提出流域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以长江流域为例 ,提出了流域可持续发展战略框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