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水文情报预报是防汛抗旱的耳目和参谋,是重要的防洪减灾非工程措施,水文情报预报部门担负着水文信息的采集、传输、接收、处理、预测预报和信息发布等任务。近年,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抓住国家加大水利投资力度的时机,按照水利部“十五”期间基本实现水文现代化的要求,积极推  相似文献   

2.
水情信息自动采集传输系统是网络通信、计算机、水文气象等多学科技术,完成对流域内的降雨、水位等水文信息的实时采集、传输、处理、存储、分析管理的信息系统.阐述了黑龙江省水情信息自动采集传输系统的管理方法和运行维护流程、分析判断系统故障及解决方法.黑龙江省水文局逐步完善建设水情信息自动采集传输系统,实现了水情信息采集自动化、传输网络化,在防汛抗旱、水资源管理和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郑州水情分中心自动测报系统建设是加强防汛抗旱非工程措施的重要举措,是郑州市预警预报、防汛抗旱、合理决策、指挥调度提供可靠依据的有效手段之一,郑州市水文遥测系统的建立,提高了信息采集、传输、处理的时效性和准确性,对于提高防汛指挥调度决策的科学性,提高防汛抗旱减灾效益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水文信息是否及时、准确,直接影响政府对防汛抗旱减灾的科学决策,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关系水资源的科学调度与利用和节水型社会建设.水文信息还是水利、交通、城建等部门进行规划设计的依据.加快水文信息化建设,实现水文现代化,更好地为防汛抗旱乃至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供优质服务,是新时期水文信息化建设方向及目标.  相似文献   

5.
侯建华 《山东水利》2004,(10):45-46
汪恕诚部长最近指出“水文现代化是水利现代化的基础,要加快水文现代化建设,为实现水利现代化奠定基础”。由此可见水文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而要实现水文现代化首先要实现水情工作现代化。我省在上个世纪末就已加快了水情工作现代化建设步伐,并成功地研制了报汛数传仪系列,构架了全省2兆带宽的光缆网,建成了实时防汛信息动态采集、传输、网络处理系统平台。  相似文献   

6.
舟曲水文站是白龙江中游的重要控制站,是国家级水文站。水文是水利工作的基础,防汛抗旱耳目,其效益发挥在水利水电建设、交通、环境保护、工农业生产、防汛抗旱、水资源开发利用等方面,是一项服务于整个国民经济建设的基础事业。长期收集舟曲水文站断面以上河段基本水文基本特征资料,通过分析掌握舟曲水文站以上水文要素变化过程及规律,为防汛减灾提供依据,为科学开发、利用、保护白龙江水利、水能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正>1水情自动测报系统简述水情自动测报系统是综合运用计算机、电子、通信、遥感、水文、气象等多学科技术,完成对江河、水库和流域的降雨量、水位、流量、土壤蒸发等水情信息的实时采集、传输、处理、存储、管理、预报和发布的信息系统。它是防汛抗旱的"千里眼",是水文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8.
随着近年“工程带水文”项目和水文应急度汛改造工程的实施.以及水文信息化建设,全省水文测报及传输设施水平得到很大提升,在此基础上,全省水文系统广大干部职工按照防汛抗旱并举、实观“两个转变”的要求,牢固树立水文测报是“生命工程”的思想.不断强化防汛意识.挺高技术水平,为科学防汛提供技术和信息支撑。  相似文献   

9.
新时期防汛抗旱减灾工作对水文预报预警服务的范围、内容、深度要求越来越高,水文预报预警系统需要新发展才能满足上述要求。调研了国内外水文预报系统的发展现状,分析了分布式水文预报系统的需求和关键技术,初步构建了一套基于开源GIS的分布式全要素水文循环模拟系统,以期为防汛、抗旱、水资源、水环境等领域的信息化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当前,全国水文改革发展及其现代化建设正处在一个关键时期。陕西水文事业,纵向比,发展较快;横向比,差距很大。面对发展压力大、改革任务重、建设投资少、机制不健全、存在困难多的现实,水文系统广大干部职工,必须充分认识水文工作的现状及其在防汛抗旱、水工程建设、水资源管理和水环境保护(即防水、治水、管水、保护水)中的重要基础地位与作用,坚持实现水情信息采集、传输、处理、预报、服务现代化的目标,加快水文信息化建设步伐,以水文信息化带动水文现代化,继而全面提升全省水文现代化水平,实现管理体制和运行模式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11.
"十一五"期间,广西完成了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水情分中心、西江中下游洪水预警预报系统、广西中小河流(洪水易发区)水文监测站网一期工程、桂江水质预警预报系统、城市饮用水源地水质在线监测系统等项目的建设,在水文信息采集、传输、存储、决策等方面实现信息资源管理自动化和共享。详细阐述广西在基础网络,水情、水质、墒情自动测报系统,水情应用等方面的建设,分析目前存在的问题,探讨今后的努力方向,以期在防汛抗旱、水资源管理配置、水质监测评价等方面提供有力支撑,以水文信息化带动水利信息化,促进水利现代化发展。  相似文献   

12.
当前,全国水文改革发展及其现代化建设正处在一个关键时期.陕西水文事业,纵向比,发展较快;横向比,差距很大.面对发展压力大、改革任务重、建设投资少、机制不健全、存在困难多的现实,水文系统广大干部职工,必须充分认识水文工作的现状及其在防汛抗旱、水工程建设、水资源管理和水环境保护(即防水、治水、管水、保护水)中的重要基础地位与作用,坚持实现水情信息采集、传输、处理、预报、服务现代化的目标,加快水文信息化建设步伐,以水文信息化带动水文现代化,继而全面提升全省水文现代化水平,实现管理体制和运行模式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13.
分析了传统水文服务防汛抗旱的现状,提出了在做好传统的水情工作的前提下,建立完善城区防汛新型专用服务系统,拓展抗旱服务领域,为抗旱服务提供用水保障.并对水文工作如何服务地方防汛工作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14.
戚应金 《治淮》2008,(1):24-26
一、淮委计算机网络系统现状 淮委计算机网络系统是水利信息网络的载体,拥有比较复杂的网络环境。目前与水利部局域网通过网通公司的2M专线直接连通,实现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相关信息包括国家防汛抗旱异地会商视频会议系统声音、视频的传输,与豫皖苏鲁四省水文(水资源)局、气象系统有关部门、流域遥测分中心、流域重点地市水利和水文部门相关防汛信息传输也是通过这条专线实现;  相似文献   

15.
我国水文信息采集系统包括水情信息采集系统、工情信息采集系统和旱情信息采集系统,它是国家防汛决策系统的基础.水文信息采集系统主要完成水情、工情、旱情、灾情信息的采集和报送.其中,水情信息的采集由基层报汛站完成,并负责以数据通信方式把采集到的原始数据输入水文分站的计算机系统,由水文分站负责完成数据的预处理,包括话传信息的数据化和形成传真文件;工情信息的采集由基层防汛部门和工程管理单位负责完成,并负责以传真、话传和数据通信方式,把采集到信息输入地市防办的计算机系统,由地市防办负责完成信息的汇集、整理和话传信息的数据化;旱情信息的采集、报送,除水雨情信息仍由水情部门负责完成信息的采集和报送外,土壤墒情、地下水动态等旱情信息,原则上应由县级抗旱部门负责完成管辖区内的信息收集并报送给地市防汛抗旱部门,由地市防汛抗旱部门负责完成信息的汇集、整理和输入计算机系统.  相似文献   

16.
水情自动测报系统是指利用通讯手段和计算机技术远程实时采集、处理、报送水文要素数据的信息系统。它要求准确、高效、快速、实时满足防汛、抗旱、水利调度、水资源分配等多方需求。加强水情测报系统的科学管理和Et常维护.可充分发挥其在防汛抗旱、洪水预报和优化调度等方面的作用.减少洪灾损失。提高洪水资源的利用率。  相似文献   

17.
新型电话数传报汛网络系统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 研制缘由 防汛抗旱工作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一件大事.水文情报预报是防汛抗旱的重要依据,而雨水情信息的及时与否主要取决于数据的采集、传输速度,目前,国内部分地区虽然研制了水情信息的自动遥测系统.应用卫星进行雨水情信息传输.但这些系统都未解决天气原因对信号影响的问题。致使各地报汛方式基本上仍以电报报汛为主.这样目前国内大部分地区的水情信息采集、传输方式并没有得到有效的改善.严重制约了防汛调度决策工作。  相似文献   

18.
我国水旱灾害频发、多发,往往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严重制约着经济社会的快速稳定发展。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和水利部党组高度重视防汛抗旱工作,在大规模开展工程措施建设的同时,不断加大非工程措施建设力度,不断提高信息化、现代化水平。2003年6月开工建设的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工程,是水利部党组大力推进我国防汛抗旱现代化的重大举措,是国家防汛抗旱减灾工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允将极大地提高国家防汛抗旱减灾指挥决策科学水平,有效推进我国防汛抗旱工作信息化、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19.
通过回顾商丘市防汛信息化建设历程及其运行情况,研究分析了其建设与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系统地提出了加快商丘市防汛信息化建设的意见和建议,为防汛信息化建设的良性运行和尽快实现防汛现代化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20.
通过GIS在水利行业的应用技术,阐述了利用PDA和移动通信手段,实现在防汛抗旱中实时查询雨水情、气象云图、流动信息采集与传输等多项服务方法,建立一个基于数字地图的实时数据查询、采集与传输系统的基本思路。通过GISBE务器、短消息咨询平台与PDA客户端的有效结合,实现防汛抗旱决策指挥人员和工作人员随时随地对防汛抗旱信息的获取、采集、传送和预警,使防汛抗旱工作范围在时间和地点上充分延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