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在全球化时代的大背景下,外界强势文化在冲击着侗族文化,许多原生态艺术文化面临失传的边缘。通过参与蒲洞村“美丽的侗乡”春节联欢晚会的编导工作,发现保存完整的侗族文化之主藏地为极度贫穷的村落,阐述了“春晚”在侗族农村文化运作中的定位及其创新。认为以晚会的运作方式来展示农村民族文化,对拯救原生态艺术文化、开发乡村旅游、构建新农村均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采用AHP 构建恭城县乡村旅游资源开发价值评价指标体系,确定评价指标权重。基于评价指标体系测算恭城县乡村旅游资源开发价值等级,探明乡村旅游开发的重要影响因素、优势条件和限制条件。结果表明: ① 在恭城县乡村旅游资源开发价值评价指标体系中, 生态环境质量、文化民族性、基础设施水平、旅游设施水平和文化乡村性等指标在18 项评价指标中权重排序靠前, 是影响恭城县乡村旅游资源 开发价值高低至关重要的因素; ② 影响恭城县乡村旅游资源开发价值各因素中, 生态环境质量、文化乡村性、民俗地方性, 对外交通条件和地理位置等指标是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的优势条件; 基础设施水平、文化民族性、旅游设施水平等指标是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的限制条件。研究认为:恭城县乡村旅游资源开发价值总体较高, 基础设施水平、文化民族性和旅游设施水平等评价指标的质量条件与其重要程度不匹配。需 要重点保护、挖掘和建设生态环境质量、文化民族性、基础设施水平 旅游设施水平和文化乡村性等影响程度较大的因素, 尤其需要突破基础设施和旅游设施建设, 以及挖掘和传承地方特色瑶族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3.
乡村康养旅游是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以常州市乡村康养旅游为研究对象,结合《常州市“十四五”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规划》,分析乡村康养旅游的特点和优势,从政策引领、品牌效应、数字技术、营销手段和人才建设等方面提出常州乡村康养旅游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4.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一些乡村凭借当地独特的人文民俗等旅游资源,吸引了许多游客慕名而来,成为了小有名气的“网红村”。但当前的乡村旅游开发存在基础设施配套不够完善、旅游营销推广乏力、乡土文化与旅游发展结合不够紧密、环境承载力不够等问题。对此,提出明确品牌形象定位,加大对外宣传和营销的力度,开发乡土特色文化旅游产品,促进生态环境与旅游双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现代都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走出了一条特色产业与生态资源合理利用的休闲旅游发展的新型模式。以雷锋故里望城为例,对望城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资源进行分类和评价,指出望城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的资源优势条件与不足之处,并对其进行了一系列的整合开发战略设计,最后提出应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改善投资环境,构建景点特色区域,打造精品旅游路线,提倡文化兴旅的整合开发策略。  相似文献   

6.
我国国家政策的扶持与现代乡村旅游的大力发展对乡村旅游产品的开发提出了高要求,如何深挖乡村旅游资源,规避旅游产品类型雷同单一,如何明确定位,避免生态与文化环境破坏、自然与人文资源失真等问题,使得保护乡村旅游的原真性成为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课题。研究从原真性保护的视角,建立乡村旅游产品开发原真性保护的金字塔理念,并以山东省平原县花园村乡村旅游为例,在挖掘其乡土特色的基础上,通过问卷调查和统计分析对其乡土特色进行了原真性保护评价,提出了花园村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即调整旅游产品的定位,深挖客观原真性层次内涵以及开展游客感知体验监测等。  相似文献   

7.
王超 《商品与质量》2022,(17):91-93
最近几年,乡村旅游产业的有效发展在推动乡村振兴与发展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把乡村文化合理融入旅游产业中,加大乡村特色旅游产品的开发,是推动乡村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途径.鉴于此,文章主要围绕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文化旅游发展开展深入的探析,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为进一步开放农业发展空间,深化生态农业和文化旅游产业升级,推进乡村农业休闲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发展,在研究与分析多种农业经济发展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互联网+"生态农业休闲文化旅游的网络平台开发与应用,利用现代智能通信工具与青年人对接,通过网络平台适时推送生态农业休闲文化旅游产业的各种活动和农副产品成长的适时监控,以期建构促进农业增收的新型农业经济和文化发展模式,为发展旅游经济和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宁波市乡村文化建设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以宁波市四个传统村落的文化建设情况为调查对象,进行实地走访、问卷调查和数据分析,发现存在乡村文化建设和管理人才缺乏、文化空间使用率低、文化产业开发人才缺乏、交通不便和开发模式陈旧等问题,提出设立乡村文化建设领导小组统筹规划文化建设和文化空间布局、实行文化礼堂开放式管理、完善基础设施和交通设施、结对高校和旅游公司开发文旅乡旅产品和策划民俗文化活动等举措,以推进乡村文化建设和文化振兴乡村。  相似文献   

10.
安徽“肥西县三岗乡土生活旅游基地”是基于生态美价值观基础上的本土化的生态农业产业化社会活动,体现了“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乡村振兴战略”的要义。当地村民和游客在具有江淮分水岭独特地理环境的岗坡农村找寻到一种新的生活体验与新的身心快乐。三岗乡土生活旅游区内的“苗木花卉休憩旅游区”、“乡土生活旅游示范区”和“肥西老乡鸡家园旅游区”实行“三位一体”综合发展。这里引入生态美学“自然生活环境与人的身心需求内在契合”的生态美学理念,以自然环境生态美化为引领,与本区域原汁原味的乡村物质生活文化的生态元素相结合,给游者带来了别样的超越物质享受的生活生态美感体验,从而振兴了当地乡村的文化建设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四川民族地区的旅游产业已经成为该地经济增长的主要产业,而旅游产业和其他产业的高度关联性,以及四川民族地区的资源属性决定了民族地区旅游产业的发展必须走文旅融合的道路.四川民族地区在文旅融合的大环境下,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但也出现了旅游产品单一,旅游附加值低,旅游业态同质化、旅游规划起点不高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从产品体系、融合程度、差异化策略、规划引领四个方面探讨了旅游文化深度融合发展的路径,提出了政府主导、人才支撑、市场导向、创新发展来保障文旅融合,以期在民族地区打造具有"旅游+产业+文化体验"的深度旅游体验模式.  相似文献   

12.
文化旅游是旅游产品结构高级化的必然结果,发展文化旅游能够提升旅游业的竞争力。本文考察惠州旅游发展状况,指出惠州旅游产品中占主体地位的仍然是观光旅游产品,旅游产品缺乏文化内涵,大力发展文化旅游才能做大做强惠州旅游业;对惠州发展文化旅游的基础条件即文化旅游资源条件、区位条件、市场条件、旅游接待条件和基础设施条件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3.
"大学生村官工程"是高等教育改革直接面向新农村建设所需的一项重要举措,因此,以中央"一号文件"为指南和以高教改革为平台的"大学生村官工程",应该而且能够在新农村建设的宏伟大业中发挥巨大的作用,为此,"大学生村官工程"应该成为一项长期的制度性建设,使得这项援农工程不断地将高等教育的科技和文化资源,通过多方面的渠道转化为新农村建设所需的强大推动力。  相似文献   

14.
位于四川省南部的自贡市已有两千年的盐业历史,拥有辉煌灿烂独具风采的盐文化,但自贡盐文化作为旅游资源的开发还存在不少问题,本文在充分调研自贡盐文化旅游资源的基础上,针对盐文化资源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依托和整合现有的盐文化资源,开发创新型、体验型盐文化旅游项目等旅游开发措施。  相似文献   

15.
现代旅游的大众化时代即将到来,旅游逐渐成为现代性与全球性的表征。当代中国旅游也将同样在大规模的“移动”中邂逅这场不可逃逸的“文化遭遇”。因此,从旅游人类学的视角审视中国旅游背后的种种现象有其必然性和必要性。本文从理论上对旅游人类学在中国的现状;现代旅游之于中国文化认同的悖论;“非真实性”是否背驰现代旅游的本质以及中国旅游可持续性发展等进行了探讨,并从“文化自觉”的层面对中国旅游的发展提出了相关策略。  相似文献   

16.
进入21世纪,乡村旅游在我国已经悄然兴起。由于乡村旅游对农村经济有着极强的带动作用,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崀山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和优良的生态环境,但旅游产品单一,资金投入不足,严重制约了旅游业的发展。结合我国旅游发展趋势以及崀山自身的特点分析了崀山发展乡村旅游的可能性、必要性和措施。  相似文献   

17.
秦皇岛地质遗迹丰富,人文资源独具特色,气候宜人,具有大力发展旅游业的天然优势。但由于建设力度不够,旅游业的发展面临景点小、景区分散、管理无序、环境污染严重、交通不畅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应以地质公园建设为基础,从发展观念、资源整合规划、地质调查、人文历史和生态资源调查等方面入手,整合地质遗迹资源、海洋资源、人文资源和生态资源,将秦皇岛地区打造成集旅游、疗养、休闲、运动、教育、养老于一体的多功能产业基地。  相似文献   

18.
吉林市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独特的资源优势,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为更好的树立城市旅游品牌形象,切合国家与社会对文化的高度重视,通过对满族文化旅游开发的研究,围绕打造“旅游文化名城”找到符合人们对生活方式的新追求,有助于推动民族文化的弘扬,也推动了城市旅游产业的深度发展。  相似文献   

19.
文化旅游作为现代社会一种旅游形式,能够拓宽人们视野、丰富人们的知识、增进人与人的交流、推进和谐社会的建设,但目前在文化旅游开展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因素,不利于文化旅游的可持续进行。鉴于此,文章从文化旅游与政府行为关系出发,分析在文化旅游发展中实施政府主导型旅游发展战略的必要性以及政府主导型发展战略在文化旅游中的应用层面,以此推进文化旅游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