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提高曲霉型豆豉曲醅中蛋白酶活力,本研究对实验室前期筛选得到的一株蛋白酶活力较高的Aspergillus oryzae NCU-110为原始菌株,采用常压室温等离子体(ARTP)技术进行诱变。结果表明:ARTP处理6min为最佳诱变时间,米曲霉致死率达到91.05%。对诱变处理的菌株进行两轮筛选及遗传稳定性验证实验后发现,突变株A.oryzae NCU-A55显示出高产中性蛋白酶活力和良好的遗传稳定性,酶活力较原始菌株提升了21.0%,达到741.6U/g;蛋白酶系对比实验进一步证实了突变株蛋白酶系以中性酶活力为主的特点,且酶系完整。在制曲60h后中性蛋白酶活力最高,达到958.8U/g,比原始菌株提升了14.7%;形态观察及产孢子能力对比,发现突变株具有菌丝生长速度加快、产孢子能力显著增强的有利表型。这些结果综合表明突变菌株A.oryzaeNCU-A55较高的产中性蛋白酶活性可能与其菌丝体快速生长及产孢子能力增强有关,且比较适合曲霉型豆豉的纯种发酵。  相似文献   

2.
米曲霉孢子原生质体复合诱变及高活力蛋白酶菌株选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沪酿3.042米曲霉的孢子原生质体为诱变对象,经溶菌酶2%+蜗牛酶2%+纤维素酶2%,33℃水浴酶解时间5h的孢子原生质体最佳制备条件作用后,对其进行紫外线-氯化锂,NTG复合诱变,并利用酪蛋白平板初筛和固体发酵测定中性蛋白酶活力复筛,筛选了8株高产中性蛋白酶突变株群,为后续的细胞融合、基因组改组等实验提供了优良的候选文库。其中最高产菌株UN97,经37℃培养40h产酶活力为6834U/g(干基),为原菌株的1.62倍,传代培养8次,遗传性能稳定。  相似文献   

3.
以土样中筛选的1株产胞外柚苷酶菌株米曲霉11250为出发菌株,采用紫外诱变、亚硝酸钠化学诱变及紫外-亚硝酸钠复合诱变3种方法进行诱变育种,通过透明圈初筛以及液体摇瓶发酵复筛,最终选育出1株胞外柚苷酶产酶活力较高的突变菌株UN2,该菌株产胞外柚苷酶活力达147U/mL,为原始菌株的2.3倍,经5代传代,其产酶能力稳定在(147±0.8)U/mL。采用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设计Box-Behnken design试验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产柚苷酶的摇瓶发酵培养基配方优化,对影响菌株UN2发酵产酶的碳源、氮源、培养基初始pH、温度等条件做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法试验。结果表明:该菌株的最佳产酶条件:麦芽糖2.0 g/100 mL,牛肉蛋白胨3.0g/100 mL,初始pH 5.7,培养温度30℃。在此条件下,柚苷酶活力达到251 U/mL,是未优化前的1.7倍。结论 :通过培养基优化,大幅度提高了米曲霉11250液体发酵产柚苷酶的酶活力。  相似文献   

4.
以分离自豆酱中的米曲霉(Aspergillus oryzae)HDF-C14为出发菌株,采用He-Ne激光和亚硝基胍复合诱变的方法获得高产蛋白酶和淀粉酶的突变株HDF-C14-HN5,并将其应用到豆酱发酵中,测定酱曲发酵时蛋白酶和淀粉酶的酶活力。所得成曲中干基蛋白酶酶活力最高可达1572.64U/g,淀粉酶酶活力最高可达2815.23U/g。此生产性发酵实验可以为该菌株投入工业化生产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5.
采用紫外线及常压室温等离子体(ARTP)复合诱变技术对白曲霉(Aspergillus candidus)Nz 3.602进行诱变选育。对诱变致死率进行测定,确定最佳诱变条件为:15 W紫外灯照射12 min,ARTP处理40 s。对突变菌株进行透明圈法初筛、糖化力测定法复筛,最终得到产酶能力较高的突变菌株B5。其糖化酶酶活为1 050.32 U/g,较出发菌株糖化酶酶活提高85.53%,并且遗传稳定性较好。以菌株B5为研究对象,经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分析法对其固态发酵条件进行优化,最佳固态发酵条件为:糠壳添加量15%,原料含水量70%,接种量12%,培养时间5 d,培养温度30 ℃。该条件下糖化酶酶活为(1 254.17±6.14) U/g,比优化前提高了19.41%。  相似文献   

6.
以广东地区高盐稀态酱油成曲中优良的米曲霉菌株为出发菌,经紫外诱变选育得到了一株种曲单孢子,中性蛋白酶活力比出发菌株提高了108%,平均种曲酶活力为9426.43U/g干基,孢子发芽率达91.58%,成曲中性蛋白酶活力为209U/g干基,碱性蛋白酶活力为159U/g干基,酸性蛋白酶活力为101U/g干基,纤维素酶活力为5.3U/g干基,黄曲霉毒素B1检出量符合国家标准规定,拥有良好遗传稳定性的米曲霉突变菌株。  相似文献   

7.
核桃粕中的蛋白质是一种优质植物蛋白,其含量高达51.36%,对其进行加工利用,将有力地促进核桃产业的发展。该文利用米曲霉固态发酵核桃粕,以蛋白酶活力为评价指标,通过试验分别探讨发酵温度、发酵时间、米曲霉添加量对核桃粕中蛋白酶活力的影响。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进行L9(34)正交试验,对产酶条件进行优化。结果显示,发酵温度、米曲霉添加量、发酵时间对核桃粕中蛋白酶活力的大小均有极显著影响。获得最佳产酶条件为发酵温度31℃、米曲霉添加量0.015%、发酵时间50 h,此时蛋白酶活力为1 187.20 U/g。并在此条件下,对米曲霉在核桃粕和豆粕中的蛋白酶活力进行比较,发现米曲霉更适宜在核桃粕中发酵产蛋白酶。  相似文献   

8.
本文用蔗糖、豆粕粉、玉米粉作为基础培养基,对产果糖基转移酶的米曲霉诱变融合菌株RⅢ-7进行发酵实验,通过Plackett-Burman优化实验,得到影响其发酵的3个显著因素,分别为蔗糖浓度、豆粕粉浓度、转速;再通过中心复合设计(CCD)响应面设计进一步优化米曲霉产果糖基转移酶的发酵工艺,实验结果表明,蔗糖、豆粕粉和转速之间存在着交互作用,其中豆粕粉浓度与转速之间的交互作用显著,得到最优工艺参数为:蔗糖浓度为5.95%、豆粕粉浓度为1.60%、转速为165 r/min。经验证,在最优发酵工艺条件下,米曲霉产果糖基转移酶酶活力达到870.21 U/g,与预测值895.68 U/g接近,误差为0.028%。  相似文献   

9.
为提高酱油发酵菌种米曲霉的蛋白酶活力,采用实验室保藏菌种H0米曲霉为诱变出发菌株,对H0菌株进行常压室温等离子体诱变(ARTP),诱变条件:功率120 W;气流量10L/min;10个时间梯度处理。结果表明:当诱变时间为140s时,致死率接近90%,此时为最佳诱变时间。利用大豆球蛋白作为选择培养基关键因子进行初筛和96孔板高通量复筛,选出3株高蛋白酶活力菌株H5,H12,H15,并且经过福林酚法验证。最终筛选出米曲霉菌株H15具有高蛋白酶活力:酸性、中性、碱性蛋白酶活力分别为192.35,1816.31,3774.82U/g,比出发菌株H0分别提高17.49%,19.08%,10.66%。  相似文献   

10.
从腐烂柚皮中分离筛选到能分解柚皮苷的产柚苷酶菌株,通过对菌株的形态和培养特征的观察,初步鉴定筛选到的菌株为曲霉属的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以活力较高的6号菌株为出发菌株进行紫外诱变处理,选育得到了一株酶活达933.3 U/m L的6-2号突变菌株,活力是其出发菌株的2.25倍。对该菌株进行连续5代遗传稳定性试验,结果表明该突变株具有良好的产柚苷酶遗传稳定性。同时,对选育出的6-2号突变株发酵产柚苷酶条件进行了优化研究,其最佳发酵产酶培养条件为:培养温度30℃,培养基p H值6.0,摇瓶添加小球数为4颗。采用此条件发酵产柚苷酶活力达1231.0 U/m L,是其出发菌株的2.97倍,可作为进一步诱变筛选的出发菌株。  相似文献   

11.
以实验室筛选的1株米曲霉为出发菌进行紫外诱变,经过多次筛选后得到1株中性蛋白酶活力显著提高且遗传性较稳定的突变株22#。用该菌株与另外2种市售菌种进行酱油低盐固态发酵,结果表明:经诱变得到的22#米曲霉菌株的成曲酶活力及全氮利用率都相对较高,分别达到1549.15U/g和65.48%,虽氨基态氮含量相对略低于"迪发"牌米曲霉,但仍具有一定潜在的生产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酒曲源曲霉的分离及其产蛋白酶条件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稀释平板法从曲样中分离获得4株曲霉1#、2#、3#和4#,将各菌株分别制米曲后测定酶活力,并通过正交实验及单因素实验确定蛋白酶发酵的培养基和最佳工艺条件。在优化的发酵培养基和发酵条件下(温度、培养时间、培养基起始pH、接种量),产蛋白酶活力分别达到:1#菌11545.7U/g,2#菌8240.4U/g,3#菌9146.0U/g,4#菌4527.7U/g。最后,将活力比较高的三株菌进行Biolog微生物系统鉴定,分别为栖土曲霉(Aspergillus terricola Marchal),寄生曲霉(Aspergillus parasiticus Speare)和杂色曲霉(Aspergillus versicolor)。  相似文献   

13.
米曲霉固态发酵产酶条件及酶活力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酱油生产用米曲霉沪酿3.042进行固态发酵,考查了影响米曲霉蛋白酶、木聚糖酶、纤维素酶生产的固态发酵条件,包括碳源、氮源、初始pH值及温度等因素.实验表明,此菌株产酶的最佳碳、氨源分别为麸皮及蛋白胨,最适合产酶的初始pH值为6.0~8.0,温度为30℃.实验并对菌株所产的蛋白酶、纤维素酶、木聚糖酶进行了活力分析,为深入研究及应用米曲霉酶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复合诱变选育酸性蛋白酶高产菌株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米曲霉M-2为出发菌株,通过紫外线-氯化锂和硫酸二乙脂(DES)复合诱变,筛选酸性蛋白酶高产突变株,并进行固态发酵筛选试验.从大量突变株中进行筛选,获得1株遗传性稳定的酸性蛋白酶高产突变株D-7,其酶活力由出发菌的262.7U/g提高至602.5U/g,提高了129.3%.  相似文献   

15.
以三株经过筛选诱变得到的纤溶酶高产突变株作为实验菌株,以大豆为原料,选取诱变后纤溶酶活性较大的黑曲霉3.4309进行单因素实验,以纤溶酶活性为指标,确定其产纤溶酶活性的最适发酵温度为30℃、接种量为10%、料水比0.6mL/g、装料量20g/250mL、pH5.5,发酵72h纤溶酶活性达到1.16TAME U/mL。在此条件下,运用混料设计确定最适的混菌接入量为黑曲霉3.4309添加4.3%、米曲霉3.800添加2.1%、米曲霉3.5232添加3.6%,72h发酵纤溶酶活性最大达到1.311TAME U/mL,比最优条件下单菌发酵纤溶酶活性高13%。  相似文献   

16.
为了获得高酯化力红曲菌,采用紫外线结合常压室温等离子体复合诱变对实验室保藏的红曲菌进行诱变育种,并通过单因素实验及响应面分析法优化其固态发酵条件,提高菌株产酯化酶能力。出发菌株N3经过复合诱变,采用透明圈法初筛及酯化酶活力测定法复筛,得到1株产酯化酶活力高且遗传稳定性较好的诱变菌株Z14,其酶活稳定至34.44 U/g,较出发菌株提高了74%。通过响应面分析法得到优化的固态发酵条件为:接种量为5%、含水量为70%、培养时间为7 d。在该条件下Z14产酯化酶活力达到38.53 U/g,较出发菌株提高了95%。  相似文献   

17.
以某制曲车间提供的培养了22 d的浓香型中高温大曲为原料,在不同培养温度下,通过稀释涂布平板法进行多次筛选,并用平板划线法进行分离纯化,得到了两株耐高温真菌。通过形态学及真菌ITS、18s RNA高通量测序技术鉴定,确定分别为微小根毛酶、布氏横梗霉,两株真菌分别标记为Q1、M1。该菌在45℃条件下正常生长繁殖。通过发酵对筛选到的两株耐高温霉菌进行产酶特性比较。以小麦为发酵底物,模拟曲房发酵条件,对温度、湿度进行控制,原料经过润粮、粉碎和灭菌后进行接种、发酵。分别设置发酵温度为25℃、45℃:发酵湿度为40%、70%、95%。研究发现Q1菌株产糖化酶的能力受湿度影响较大,M1菌株产糖化酶的能力受温度影响较大,Q1、M1菌株所产糖化酶酶活最高分别为126 U/g、122 U/g:Q1菌株在高湿较高温度条件下有很好的产酶能力,蛋白酶活最高达到83.59U/g,M1菌株产蛋白酶的能力受温度影响较小,受湿度影响大。Q1、M1菌株所产蛋白酶酶活最高分别为83.240 U/g、91.662 U/g。最高糖化酶、蛋白酶酶活均在发酵条件为45℃、95%的湿度下获得。  相似文献   

18.
该文以实验室筛选得到的一株具有D-泛解酸内酯水解酶活力的镰孢霉菌(酶活力为1.42 U/mL)为出发菌株,先后利用常温室压等离子(atmospheric room temperature plasma, ARTP)和紫外-氯化锂(UV-LiCl)技术,对其进行了4轮递进诱变选育,以筛选得到高活性D-泛解酸内酯水解酶菌株。实验得到ARTP诱变的最佳处理时间为80 s, UV-LiCl诱变的最佳处理时间为80 s(6 g/L LiCl)。通过变色圈大小初筛和摇瓶复筛,最终筛选得到一株酶活力达3.46 U/mL的菌株4-80-6,酶活力较出发菌株提高了143.66%,并且通过8次传代培养,该菌株遗传性较为稳定。以20%的底物浓度催化反应时,突变株4-80-6水解率由原始菌11.6%提高到17.1%,光学纯度由93.5%提高到98.3%。对突变株4-80-6菌株进行发酵条件优化,得到最佳产酶条件为:培养温度25℃,培养基初始pH 8.5,接种量10.5%,培养时间48 h,该条件下酶活力为4.33 U/mL,比优化前提高了25.14%。研究结果为DL-泛解酸内酯酶法拆分的工业应用提供了一种有效...  相似文献   

19.
为得到高产单宁酶的菌株,从多年种植的茶园、柿子园以及掩埋柿子、五倍子和茶叶的花园土壤中通过平板初筛和三角瓶固体发酵复筛筛选到一株产单宁酶的曲霉菌株DNM1-39,固体培养其产单宁酶活力为1.58U/g。以DNM1-39为出发菌株,经紫外线照射、硫酸二乙酯单独处理和紫外线照射-硫酸二乙酯复合诱变处理,获得突变株UD-6,其产酶活力达2.80U/g。连续传代实验结果表明,该菌株产酶活力不变,性能稳定。  相似文献   

20.
产中性蛋白酶米曲霉紫外诱变与产酶条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酿造酱油曲精中分离纯化到1株产中性蛋白酶的菌株米曲霉SW-4,采用紫外线诱变筛选的突变株SW-44比出发菌株酶活力提高1.66倍。单因素试验表明,达到产酶高峰期的条件为麸皮与黄豆粉比值4:1,培养时间60h,最适培养温度30℃,培养基加水量10m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