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0引言物联网是一种新兴的产业,也是信息化时代重要发展的产物。其英文名叫"Internet of things"。从这个英文就可以知道物联网就是物与物相连的互联网。这里有两层意思:其一,物联网的核心技术还是互联网,是互联网的延伸和扩展。其二,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了物与物之间,从而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物联网通过智能感知,识别技术和普适计算等通信感知技术,广泛的融合  相似文献   

2.
物联网的标志性特征支撑着物联网作为新事物的独立存在,物联网的模型描述则标志着对物联网的深入认知。语义分析表明:物联网之物特指物的信息,物联网之网则是互联网应用。物联网是使全球共享物的信息的一种新型互联网应用。物联网的标志性特征有四:仅限于物的信息、UID/EPC编码、RFID电子标签存储、RFID读取器非接触式读取上载。物联网的图示模型揭示:实现物联网的专有工作是物的信息在上载互联网之前的预处理和RFID系统的建设。物联网的集合表示模型则突出了互联网应用的共同特征即本质上都是一种信息集合,因而可借鉴和重用其它互联网应用的开发思路与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3.
物联网技术在现今实际应用中是极为普遍的,所谓物联网技术就是以互联网为载体来进行物与物之间信息交换的过程,以及通过互联网将任何物体与物体联系在一起的一种网络,也就是说,物联网实际上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  相似文献   

4.
智慧城市与生活物联网生活物联网,顾名思义,是指应用于人们家庭和个人生活的物联网。生活物联网采用信息传感技术、通信技术和互联网技术,把个人和家庭生活中所需要的物体与物体连接起来,使物与物之间、人与物之间能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实现居家、健康和出行等日常生活的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居民已开始更多地追求生活品质的提升,而在家庭和个人生活中应用生活物联网,将成为高品质生活的重要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5.
互联网实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换,那么物与物之间以及物与人间的信息交换靠什么来实现呢?那就是物联网。本文论述了物联网的实现阶段、工作原理以及物联网的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6.
2000多年前,《周易》就出现了"天人合一,物我相通"的理念。1995年,比尔盖茨在《未来之路》一书中,首先提出了"物联网"的概念。所谓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从技术实现角度来说,物联网就是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国际电信联盟将射频识别技术、传感器技术、纳米技术、智能嵌入技术等列入物联网的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7.
随着互联网数据的发展,为物联网技术的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物联网是以互联网技术为核心,让物与物之间进行信息交换,是对互联网发展的进一步深化。而大数据技术的发展,能够让物联网更加智能化,更好满足人们对信息服务需求,在安防、交通、物流等民生领域具有广泛的用途。因此本文研究中从物联网与大数据的概念特点入手分析,讨论大数据在物联网中的具体应用途径。  相似文献   

8.
物联网技术,即是将物与物,物与人通过互联网网络连接起来,通过物联网技术可以在网络上实现对机器、企业和人员的集中化管理与联系,将信息连接起来实现互联. 智能物联网技术 物联网技术与计算机网络技术中的OSI模型相似,但相比OSI模型要少了几层.物联网技术分为3层: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感知层即是传感器技术,网络层负责将接收到的信息网络化,通过网络传输到需要的地方,应用层便是将技术应用到各个物体上,使物体更具灵活性.  相似文献   

9.
物联网(InternetofThings)是指通过感知设备,按照约定的协议,进行物与物之间的信息交换和通信,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等功能的系统。与互联网应用相比,物联网的核心是增加了信息识别和感知的能力,所以物联网最关键的部分就是射频识别(RFID)、传感技术和读写器具等,这才是物联网真正的、最主要的增量部分,属于物联网核心产业。  相似文献   

10.
在计算机互联网和移动通信之后,又出现了一次新的信息产业发展浪潮——物联网。物联网是利用条码、射频识别、全球定位系统和激光扫射的信息传感设备。物联网技术被社会广泛应用,推动了社会各领域经济信息的发展。基于此,介绍了物联网信息的概念和演进历程,分析了物联网的构造体系和关键技术,进一步研究了物联网的发展与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1.
传统互联网技术到物联网技术的发展,促进了"以物控物"目标的实现速度。文章介绍了物联网技术的体系结构及其关键技术。分析了目前电力通信系统中存在的重要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物联网技术在电力系统配网自动化、应急通信以及智能电网中的应用。以期通过研究争取进一步加快智能电网的建设步伐。  相似文献   

12.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物联网成为人们更加关注的计算机网络技术。物联网在互联网的基础上,有效实现了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等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共享,在未来的发展中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但是它也存在着一些问题,而将Agent技术应用于物联网中给物联网的实现又带来了新的生机。本文简要论述了Agent和物联网,并从信息传递和信息安全两个方面分析了Agent在物联网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3.
浅述物联网发展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龙海 《福建电脑》2011,27(1):68-69,42
随着社会发展,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推动物联网发展的举措,并加快了这一进程。且物联网产业被正式列为国家重点发展的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物联网",简称IoT,是指通过各种信息传感设备,实时采集任何需要监控、连接、互动的物体或过程,与互联网结合形成的一个巨大网络。本文主要对我国物联网的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做简要的探讨。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互联网正经历着翻天覆地的变化.目前的互联网主要交流方式还是人对人的,而物联网可以被看作是互联网的一种进化,因为它实现了物与物之间的交流.物联网通过在物体中置入智能控件来交流、交换信息、做决策并提供多样化服务.本论文总结了当今物联网发展趋势、物联网的基础架构并罗列了多种使用场景.本文同时推测了物联网基于发展现状未来可能面临的挑战.由于物联网拥有着巨大的经济利益和使用价值,越来越多的学术机构、工业先驱以及政府部门对其愈发重视,对物联网的研究和学习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5.
于双红 《福建电脑》2014,(11):128-129
物联网是互联网的扩展和延伸,是将各种信息传感设备与各种物品互为连通而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物联网的应用与发展为全世界信息产业带来一次跨越式的产业变革,前景广阔,趋势诱人。  相似文献   

16.
高职院校物联网技术实训室建设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冉鸿雁 《物联网技术》2012,(6):59-60,64
物联网技术是通过多通道通信技术的信息传感设备进行信息采集,同时采用网络终端来按约定的协议实现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的全面互联的一种网络技术。其主要特征是通过射频识别、传感器等方式获取物理世界的各种信息,然后结合互联网、移动通信网等网络技术进行信息的传送与交互,最后采用智能计算技术对信息进行分析处理,从而提高对物质世界的感知能力,实现智能化的决策和控制。为此,文中介绍了物联网技术的节点架构和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的数据查询,最后对高职学院的物联网实验室建设工作进行了分析和探索。  相似文献   

17.
物联网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信息化"时代的重要发展阶段.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这有两层意思:其一,物联网的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上的延伸和扩展的网络;其二,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了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也就是物物相息.其是一种传感设备,可以实时的采集互动物体状态,与互联网行程巨大的网络系统.在实验室智能化管理系统中应用物联网,其突破了物与物以及物与人的独立思维.  相似文献   

18.
随着科技的发展,信息设备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一种工具,对于人们的生产以及生活质量也有非常大的提升,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当前人们提出了物联网的概念,即通过智能感知与普适计算和泛在网络的融合应用,将人与物,物与物连接起来完成生产所需的远程精准控制,因此本文主要对物联网嵌入式智能设备的实时控制系统进行分析,希望对相关从业者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9.
如果从信息化的起源看,IT技术才是信息化,而行业应用的信息技术被叫做产业信息化。随着物联网的出现,信息化的范围再次扩大,并基本涵盖人与人、物与物、人与物的信息交换,也就是全信息化的概念,那么折回头看,IT技术的信息化才是正宗信息化的观念似乎反而是狭隘的,那么要如何来定义全信息化时代的信息化呢?其应该对应包括了:IT信息的“价值”信息、产业信息的“可靠”信息、物联网信息的“自适应”信息。  相似文献   

20.
《信息与电脑》2019,(18):163-164
物联网技术是将物连接到互联网的一种技术,在船舶智能制造中使用物联网技术可以让制造流程更加便捷和顺利。笔者主要就船舶智能制造、物联网技术进行了相应的介绍,并分析了物联网技术在船舶智能制造中的有效应用,说明了物联网技术在解决船舶智能制造供应链管理、生产制造管理以及安全生产管理方面问题的意义和应用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