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3招赶走秋乏     
张莉莉 《食品指南》2009,(10):24-25
秋季是天清气爽的季节,也是个让人舒适、松弛的季节。但偏偏很多人觉得不舒服,既倦怠又乏力,整天无精打乘,像生病了一样,是不是直了那句俗语“春困秋乏夏打盹”?《食品指南》请北京中医药、火学研究员、主任医师、国医堂负责人、巾华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副秘书长景录先解答。  相似文献   

2.
袁跃兴 《美食》2004,(2):60-61
在中国化中,淡,淡泊……这两个词语,可以说是极富化含义的。“淡”,可以是用来媲美极高的品,也可借以赞扬一个人修炼的人品;既可是一种审美、艺术的风格,也是艺术品的一种境界。老子说过:大味必淡。“庄学的精神,必归于淡泊”。苏轼论画境,“寄至味于淡泊”……总之,一个“淡”字,包含了哲学的、美学的,化的、人  相似文献   

3.
《川菜》2013,(7):32-33
谈起战争法则,“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的俗语广为流传。无独有偶,《孙子兵法》也明确提出:“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由此观之,如果说“民以食为天”,那么一支军队则以“食”为命脉。  相似文献   

4.
何谓“火候”﹖对于广大烹饪工作者来说,这也许是一个再简单不过的问题了。火候包括两个内容:一是烹调时火力的大小,二是烹调时加热时间的长短。中餐烹调是最注重火候的。远在两千多年前,《吕氏春秋·本味篇》中就有:“五味三材,九沸九变,火之为纪,时疾时徐,灭腥去臊除膻,必以其胜,无失其理。”唐代段成式在《酉阳杂俎》中也曾说过:“物无不堪食,唯在火候……”宋代大词人、文豪苏东坡老先生自号“老饕”,擅长烹调。他在总结烧肉经验时写到:“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时自然美。”到了清代,大文学家袁枚在《随园食单》中更是…  相似文献   

5.
《三国演义》中有个故事,说的是曹操与刘备对垒,收兵于斜谷界口驻扎。操屯兵日久,欲进不能,想退又恐蜀军耻笑。正犹豫不决,恰好庖官进鸡汤,内有鸡肋。因为有感于怀,当大将夏侯入帐请示夜间口号时,操随口说出“鸡肋”二字。主薄杨修得知后,即令军士整装,准备归程。夏不解,修说:“所谓‘鸡肋’,乃食之无肉,弃之有味。令进不能胜,退恐人笑,在此无益,不如早归。”操闻知后大怒,立斩杨修,罪名是“扰乱军心也”。现今的中式快餐,也使人有“鸡肋”之叹。比如某地有家快餐公司,地处黄金地段,仿“肯德基”、“麦当劳”装修,气…  相似文献   

6.
百合自古供食用,名医陶弘景曾说:“(百合)人亦蒸食之。”宋王安石《百合诗》:“冥搜到百合,真使重当肉。”明汪颖《食物本草》:“百合新者可蒸可煮,和肉更佳,干者作粉食,最益人。”汪士雄《随息居饮食谱》:“(百合)或蒸或煮而淡食之。专治虚火劳嗽;亦可煮粥、煨肉、澄粉食,并补虚赢,不止充饥也。”中医认为,百合性味甘寒,具有润肺清火调中之效,  相似文献   

7.
日常生活中,人的某些行为或肢体运动的特定方式对于治疗疾病与增进健康是有一定意义的,不妨一试。 ★捏指运动壮阳:我国俗语有“十指连心”之说。手指:传统医学理论认为同人体经络有密切的关联。尤其食指,是“大肠经”的通路。食指尖端有“商阳”穴,经常刺激此穴,可以强精壮阳,保持充沛的性热情,推迟性衰老,  相似文献   

8.
“耶稣受难”是基督教图像中广泛被研究的主题之一,但14世纪在部分《耶稣受难》中出现的一个新现象却被人忽略。本文着眼于一幅14世纪那不勒斯地区的《耶稣受难》中的一个图像细节:士兵争夺长袍,试图通过考察同时期一系列类似图像及相关文献回答两个基本问题:这类新图像的来源为何?是什么样的历史语境孕育了这类图像?  相似文献   

9.
毛皮加工是最古老的行业,据《圣经》记载,上帝创世纪以后,给人穿的第一件衣服便是用皮子做的。中国有许多俗语和成语与毛皮有关,如“骑快马,衣轻裘”、“皮之不存,毛将焉附”、“集腋成裘”、“吹毛求疵”、“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等等。不管是外国人,还是中国人,都将裘皮产品看作是珍贵高档之物,并常被作为供品或馈赠礼品。现如今,毛皮产品的装饰性、时尚性引起了消费者的极大兴趣,使用毛皮产品保暖御寒的目的逐渐淡化,而自然、豪华优雅、时尚休闲、潮流个性的形象使毛皮产品魅力四射。  相似文献   

10.
大多数人提起“江南”,脑子里必然浮起“小桥、流水、人家”的情形,若是再文艺一些,那就是下着小雨,一位美女撑把油纸伞,缓缓而来。这,是中了戴望舒《雨巷》的“毒”。  相似文献   

11.
六必居始建于明朝嘉靖年间(1530年),至今已有近五百年历史。相传店内所挂《六必居》金字匾额出自当朝宰相严嵩之手。在近五百年的风风雨雨中,《六必居》人严守“黍稻必齐,曲蘖必实,湛之必洁,陶瓷必良,火候必得,水泉必香”的“六必”精神,使得该商号长盛不衰,成为京城历史最悠久  相似文献   

12.
《新食品》2006,(A01):21-24
“唯有创新变革不止,方能青春活力不息,否则,我必僵化。”伟大的歌德曾这样告诉我们。  相似文献   

13.
重阳侃糕     
农历九月初九是重阳节,这一天二九相重,俗称“重九”。《易经》云:“以阳爻为九”,将“九”定为阳数,两九相重为重九、日月并阳、两阳相重,故名重阳。重阳节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汉初。《齐人月令》中载:“重阳之日、必以糕酒登高眺远,金秋九月,正是天高云淡、金风送爽、登高远眺的好季节,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老人节”。  相似文献   

14.
豫菜虽为北味,但又别于北味。它讲究清淡,向有“素油低盐”之说。它烹必适度,不过火;调必匀和,无殊味。概括起来,就是鲜香清淡,四季分明,色形典雅,质味造中。随手拈几款来聊聊。嫩香诱人“核桃腰”梁实秋先生写过《核桃腰》一文,说的是北京有一小论,荣牌上有“核桃腰”。他一惊,因为联想起河南菜馆”厚德福”的名菜之一“核桃腰”。出于好奇,遂点来尝尝,原来这只是一盘炸腰花拌上一些炸核桃仁!他对这种不论不类的烹法感到不解:“软炸腰花当然是很好吃的一样菜,如果炸的火候合适,炸核桃仁当然也很好吃,即使味道不是甜的也…  相似文献   

15.
人说“一饱口福”,又说“口无遮拦”,形象地道出了嘴巴的两大主要功能:吃与讲。可见,食品与语言是息息相关的。沪方言中就有不少有关食品的有趣语汇。 上海人特别爱吃鸡,因此俗语中有关鸡的品种的就有不少。如早在明代,李诩著《戒庵老人漫笔》中就有“嘉定南翔罗店出三黄鸡,嘴足皮毛纯全者佳,重数斤;能治疾”,后来又有“浦东三黄鸡”、“小绍兴三黄鸡”等在饮食业中独树一帜、风靡上海。白斩鸡,电烤鸡都  相似文献   

16.
向宁 《新食品》2007,(9):28-29
站在白酒香型潮流更替的宏观角度看,清香型白酒的回暖,似乎是一种历史的必然,这正印证了“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的俗语。[编者按]  相似文献   

17.
周龙章 《美食》2006,(4):51-52
我国历来以素食为主,可从许多古籍中得到证实。如《黄帝内经》“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的归纳,这个结构的3/4是植物性的。汉晋以降,由于道教的建立和佛教的引入,素食进一步得到发展,宋代出现了专门的素食作,如陈达叟的《本心斋疏食谱》、林洪的《山家清供》等。汉代淮南王发明豆腐、粉丝、粉皮,始见于北魏《齐民要术》、南朝梁武帝创制面筋,后世传为佳话。千百年来民间的生存性膳食更是以素食为基础,所谓“粗茶淡饭”、“青菜豆腐保平安”、“三天不吃青,两眼冒金星”等,当时人们的认识已经达到以素食养生的深度。对于荤食虽不排斥,但很讲究适度。如汉代枚乘的《七发》指出:“甘脆肥脓,命日腐肠之药”。市肆供应的享受型美食,虽以荤食为多,但常与素料同烹;筵席上必有冷热素菜调剂,用素馅制作点心。餐饮市场有一定数量的素食店,还有许多寺院素食向社会开放供应。民间生存性膳食也偏重素食,中国素食传统化的积淀是十分深厚的。  相似文献   

18.
有个典故,说的是东汉时的丑女孟光嫁与才子梁鸿为妻,因敬仰夫君的才学,每至饭时,必举食案高至眉前,而“不敢于鸿前仰视”,据此便有了成语“举案齐眉”。从中,我们不仅看到感情弥深、相敬如宾的一对爱侣,也不难体会到注重礼节的中国人,即便是夫妻“共桌而食”,也是要讲礼仪的。 过去有句俗话,说“亲不拘礼”。家宴是指一家人团聚,按说是不拘礼仪的。而孟光献食于丈夫的“举案齐眉”恰恰说明了这个问题。宋人袁文在《资闲评》中说:“守岁之事,虽近儿戏,然而父子团圆把酒,笑歌相与,竟夕不眠,正人家所乐为也。”就是在这种极…  相似文献   

19.
孔家厨艺     
《孔娘子厨房》自2007年5月在本刊“家厨事典”栏目连载以来也有两个年头了,听《新闻周刊》的主笔胡展奋老师提起,才知孔娘子原来还是孔子的后裔,尽管她一直为人低调,然却难掩其大家的风范。  相似文献   

20.
编辑部老师: 你们好! 我读了贵刊 99年第 11期上的《油浸鱼技法谈》一文,对文中还有些不解之处。此文讲的是油浸,而制法中却是水浸至熟后再淋上热油,这是怎么回事? 文章后面注释中有“油浸”、“水浸”、“汤浸”、“酒浸”,请问,这几种浸制的具体方法是怎样的? 四川通江县读者   司洪源 关于《油浸鱼技法谈》中名为油浸,实为水浸的问题,《四川烹饪》编辑部在此文刊发前也曾来信问过我,说是不是笔误?当时我特意写了一纸说明作答,并要求随文发表,于是读者便见到了该文后面有一段我对“浸制”的注解。 浸,即是将经过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