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主要目标是提供多媒体业务,在移动多媒体通信系统中的切换问题非常重要,本介绍了多媒体业务的特点,移动多媒体业务切换的特殊要求,不同网络间的切换协议。重点介绍了基于IP网络的移动多媒体网络之间无缝切换的各种水平切换和垂直切换方式以及无线TCP的优化。  相似文献   

2.
移动WiMAX系统中的切换优化方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IEEE和WiMAX论坛相继针对移动WiMAX系统定义了标准的切换机制.为实现全移动的目标,应尽量减少移动WiMAX系统的切换时延,同时保证切换过程中数据的完整性.本文简单介绍了WiMAX系统基本原理和移动性管理机制,详细分析了在移动WiMAX系统中如何优化切换时延,同时提出了一种合理的保证数据完整性的切换方案.  相似文献   

3.
IEEE 802.16标准是工作于2-66GHz无线频带的空中接口规范,主要应用于城域网。根据是否支持移动特性,802.16标准又可分为固定宽带无线接入空中接口标准和移动宽带无线接入空中接口标准,标准系列中的802.16、16a、16d属于固定无线接入空中接口标准,而802.16e(正式名称叫802.16—2005)属于移动宽带无线接入空中标准,也被称为移动WiMAX。[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移动WiMAX硬切换时延性能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介绍了约束移动WiMAX硬切换时延优化的理论解决方案,并提出一种新的结合关联2且利用R6信令进行参数协商的硬切换机制。最后模拟了真实实验环境用于测试新的硬切换机制,结果表明该机制可以有效减小硬切换时延,满足移动WiMAX较高服务质量的要求。  相似文献   

5.
张晖 《电子质量》2001,(7):82-87
第三代移动通信(3G)面临的一个重要的挑战就要要无缝集成固定和移动网络中的多媒体业务。对于移动用户来讲,网络支持的业务有图像、多媒体、数据以及不同服务级别的话音业务。为了满足以上业务需求,3G系统必须具有丰富的性能。如今普遍采用ATM技术的同质网络虽然支持很多用户,但此种网络结构不可能成为最终的解决方案(至少从学术界、网络设备制造商的观点来看)。而以太网家族中高速设备的快速发展,已经部分代替了ATM。同时基于因特网业务的爆炸性增长,已经确保IP仍将成为下一代系统网络层协议。本文讨论了IP网因支持移动业务而产生的问题,以及对切换技术进行的分析。  相似文献   

6.
《通信世界》2007,(35B):24-24
WiMAX作为基于IEEE802.16和ETSIHiDerMAN无线城域网(MAN)标准的无限数字通信技术,具有强抗干扰性,可提供更高的宽带利用率,与Wi-Fi等无线技术相比,WiMAX可以在更远距离以更高的速率传播数据。WiMAX可在授权和非授权频率上进行操作,可为无线载波提供规范的环境和可运行的经济模式。这些优势使wiMAX成为在全球业务未覆盖地区快速、经济、高效地开通宽带无线接入的第一选择。[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基于IEEE802.16e移动宽带无线接入网的切换过程分析与实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窦赫蕾  马楠  王莹  田辉  张平 《世界电信》2006,19(5):44-47
随着WiMAX组织的发展壮大加快了IEEE802.16标准的发展,移动WiMAX ——IEEE802.16e标准的提出更加引人注目.该标准对IEEE802.16标准进行了补充和拓展,定义了一个结合固定和移动宽带无线接入的系统,填补了高速无线局域网和高移动性蜂窝系统之间的空白.对IEEE802.16e标准中规定的移动宽带无线接入系统的切换过程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该过程的软件实现方案.  相似文献   

8.
《移动通信》2007,31(6):101-101
近年来,无线宽带技术给人们的通信生活带来了深刻变化。摩托罗拉凭借着先进的技术和理念,成为全球WiMAX行业的领导者。日前在迪拜举行的第三届NME(Network Middle East)创新大奖赛上,MOT0wi4技术荣获了最佳电信/服务供应商类奖。  相似文献   

9.
如何快速切换,降低切换时延和丢包率一直是移动WiMAX网络大规模部署所面临的关键问题。本文在研究802.16e标准的MAC切换机制和移动IPV6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F—HMIPv6(快速分级移动IPv6)的WiMAx网络快速切换方案,它具有时延低、链路开销小等特点。  相似文献   

10.
10月20日,奥维通有限公司联合英特尔公司,在2005年中国国际通信设备技术展览会上正式向国内市场推出了BreezeMAXSi产品,这是一款具备自动安装功能的室内型WiMAX客户终端设备,它基于IEEE802.16-2004标准并采用了IntelPRO/Wireless5116宽带接口芯片。同时,在此次北京举行的通信展上,BreezeMAXSi首次与国内公众见面,预计在明年初这款产品将可以接受商业订单。BreezeMAXSi为基于固定宽带无线接入WiMAX标准的解决方案得以更为广泛和快速的安装创造了条件。大规模生产带来的成本降低,具备标准化技术并且易于安装和配置等因素。此外,…  相似文献   

11.
移动WtMAX技术具有传输距离远、接入速度高、支持移动性等特点,该系统网络的切换是支持移动性的关键技术,如果切换时延越大,会造成MS在越长的时间内无法与服务BS交互媒体面数据,从而使网络服务质量大幅下降。本文针对移动WiMAX现有切换机制的时延进行了分析,发现其切换时延极大的影响了WiMAX的服务质量,因此本文在分析了约束切换时延优化的主要因素上提出一种新的结合关联2且利用R6信令进行参数协商的硬切换机制,经过模拟测试和性能分析得出该机制可以有效减小硬切换时延,能够满足移动WiMAX较高服务质量的要求。  相似文献   

12.
贺鹏 《电信科学》2005,21(10):36-38
当前,宽带无线接入系统的发展已经成为电信业普遍关注的话题,各种技术标准及应用层出不穷.本文主要介绍WiMAX的相关技术及其测试,并针对WiMAX等宽带无线接入系统在应用中的测试问题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13.
WiMAX作为一个新兴的无线宽带技术,受到了很多运营商的青睐,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其对移动性的良好支持。移动性功能包括了对处于空闲/休眠模式和连接模式下终端跨小区移动时的业务处理,空闲/休眠模式下的移动性处理包括如寻呼、位置更新、省电模式  相似文献   

14.
该文提出了无线移动多媒体通信网中基于宽带呼叫业务和窄带呼叫业务的双向层间切换业务模型(BLHM)和单向层间切换业务模型(SLHM),分别研究了两种业务在模型中的新呼叫阻塞概率和切换呼叫失败概率,对由于层间切换机制带来的呼叫业务质量(QoS)下降的宽带切换呼叫进行了定量分析。另外,该文还提出了基于呼叫业务代价函数和呼叫业务QoS的信道分配算法。最后进行了计算机仿真,将两种模型的性能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5.
目前的无线局域网和3G网络都还无法满足人们对移动多媒体通信的需求。IEEE802.20——移动宽带无线接入(MBWA)工作组的目标是使高速移动的用户也能获得与有线链路相媲美的数据业务体验。为了支持网络层的移动性,MBWA系统中引入了移动IPv6技术。介绍了一种可以应用于MBWA系统的移动IPv6快速切换机制,此机制是对标准IPv6切换的改进,从而能够在最大程度上减小由于IP协议操作引起的切换时延。  相似文献   

16.
WiMAX作为一个新兴的无线宽带技术,受到了很多运营商的青睐,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其对移动性的良好支持。移动性功能包括了对处于空闲/休眠模式和连接模式下终端跨小区移动时的业务处理。空闲/休眠模式下的移动性处理包括寻呼、位置更新、省电模式等功能。切换功  相似文献   

17.
移动IP无缝切换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移动IP协议是宏移动管理方案,但它不支持无缝切换.针对移动I P的不足,人们提出了许多改进方案来增强其性能.根据切换过程的技术特征,文章从基于缓存和转发机制的切换、基于减少组件延时的切换、基于上下文转移的切换和基于候选访问路由器发现策略的切换等角度,对增强移动IP性能的各种无缝切换技术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8.
廖敬萍 《现代电子技术》2010,33(10):136-139
基于IEEE 802.16的WiMAX网络的应用正成为业界的讨论热点,IEEE 802.16m更被选为下一代无线通信标准(IMT-advanced)的候选方案之一。在此深入探讨构建基于IP技术的WiMAX应用网络架构。首先分析IEEE 802.16e规范为支持移动性在物理层和媒质接入层引入的增强技术。随后基于移动IP技术和WiMAX网络参考模型给出基于IP的移动WiMAX网络的可行的应用模型。该应用方案可为基于IEEE 802.16技术的应用提供一个参考。  相似文献   

19.
移动WiMAX的发展与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首先阐述移动WiMAX与其他宽带无线技术之间的关系,接着从标准进展、产业发展和运营状况等方面对移动WiMAX技术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然后针对WiMAX的应用方案给出了相关建议,最后对移动WiMAX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20.
张云勇 《移动通信》2008,32(10):13-16
文章指出了WiMAX接入IMS的必要性,分析了WiMAX接入IMS的几种网络架构,并重点分析了相关核心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