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1990年上海开发浦东,迎来城市发展新纪元。20多年后,上海需要再次走出人口、产业、交通过度集聚的中心城,开辟大都市圈发展的新空间。通勤铁路是大都市圈交通网的主干、一体化发展的基础。构筑上海大都市圈的先导性工程,是在世博园区建设以通勤铁路客运站为主体的综合交通枢纽。进而构建辐射上海市域及长三角的通勤铁路网,形成以现代化轨道交通体系为主框架的同城化上海大都市圈。  相似文献   

2.
《世界建筑》2004,(7):44-45
上海铁路南站位于上海市沪闵路、柳州路、石龙路及桂林南路之间,是上海铁路枢纽规划的南大门,是适应21世纪需求的标志性建筑。  相似文献   

3.
利用手机数据识别上海中心城的通勤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用手机数据识别了用户的日间驻留地、夜间驻留地,从中提取出日间在上海中心城内驻留用户、夜间在中心城内驻留用户,分别计算出其通勤范围.根据其夜间驻留地、日间驻留地的分布密度识别出上海中心城的通勤圈,并将其转换为以街道行政边界为空间单元的中心城通勤区.在中心城及通勤区内,超过97%的居民实现了职住平衡.研究表明上海市域空间结构在“中心城”和“郊区”之间还存在一个“中心城通勤区”层次.中心城通勤区以内、以外区域存在较显著差异.中心城通勤区的识别结果可加深对上海市域空间结构的认识,为在市域范围内分层次、分区域制定有针对性的规划政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上海通过建设“四个中心”成为世界级城市,应是努力的方向。而上海迈向世界级城市和长三角地区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六大都市群”之一,应是同一过程。达到这一目标,需要从整体出发,进行多方面的努力,包括:[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该文通过研究市郊铁路发展必要性,并以金山铁路建设运营情况为实例,分析市郊铁路发展存在问题,为完善上海都市圈轨道交通系统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6.
1990年代以来上海人口空间变动与城市空间结构重构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上海城市人口空间分布发生了快速变化.中心城区人口的高度集聚以及与产业发展的不协调,带来了交通、住房、环境等等许多社会经济问题.为此,根据聚类分析的结果对上海城市空间地域重新划分,提出上海大都市通勤区的概念,以更好描述上海中心城区与郊区的空间联系,引导人口分布和优化城市区位功能,形成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城市空间结构.  相似文献   

7.
地源热泵在上海自然博物馆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上海自然博物馆的设计过程中,节能技术的采用一直是重点考虑的内容。本文重点讨论地源热泵这一节能技术在上海自然博物馆中的应用。介绍了地源热泵的原理及特点,重点讨论在长三角区域内大型公共建筑中应用的技术难点和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8.
9.
孙松  潘海啸  华夏 《住宅科技》2023,(11):17-23
从住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角度出发,对上海进行实证分析,探讨相关控规指标与居民通勤出行距离之间的关系,以期通过控规中的相关指标控制实现短距离通勤,减少对小汽车的依赖性,以利于“双碳”目标的实现和绿色可持续城市发展。研究结果表明:一定范围内的职住平衡、小范围内的用地混合、“小尺度、密路网”的街区形态、高质量的公交供给、限制性的停车位配比等均是影响居民通勤出行距离的重要因素,在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中,可通过对这些要素的控制,实现短距离城市的设计构想。  相似文献   

10.
通过上海都市圈内苏州至上海中心城区跨城通勤的实证研究,认识苏沪跨城通勤的影响因素与作用机制。首先,使用多源大数据量化测算苏沪跨城通勤总体空间特征、认识宏观政策上的影响因素。其次,通过问卷调查分析个体决策的影响因素。运用“宏观约束+个体决策”分析框架,解析了苏沪通勤影响因素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第一,苏沪跨城通勤存在“择居主导”与“择业主导”两种典型模式。第二,两种模式有共同的影响因素,均包括宏观约束层面的产业布局、住房与公共服务、交通设施;个体决策层面的职业和收入、家庭和社会关系、通勤成本。第三,两种模式的作用机制不同,“择业主导模式”是上海中心城区特有高价值区段产业提供的就业机会主导,是市场驱动下的高素质劳动力集聚现象;“择居主导模式”是适宜住房和公共服务供给提供的住房机会主导,是住房市场和住房政策综合作用下的居住人口扩散现象。区域交通设施是两种模式形成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1.
长江三角洲城际轨道交通网络规划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根据系统论的基本原理 ,论述了长三角经济区建设城际轨道交通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认为有无公交型城际轨道交通 ,是确定各大中城市吸引范围的关键因素 ;并提出了建设长三角城际轨道交通网络的初步方案。  相似文献   

12.
国外大都市区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轨道交通系统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分析了世界四大都市区轨道交通的网络特性及启示,并以天津市为例,对快速成长中的我国大都市区轨道交通网络发展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3.
长江三角洲城镇空间演化与上海大都市增长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9  
通过分析 1990年代以来长江三角洲城镇空间在地域社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背景下所发生的剧烈演化 ,从中揭示这种演化的成因及其作用机制 ,同时指出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 ,该地域核心大都市增长与区域城镇发展互动的必然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14.
十二五期间上海与长三角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思考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首先,简述了长三角区域协调发展的基本发展模式、发展阶段和发展特征.其次,介绍了长三角区域协调发展的机制并分析了区域协调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在总结上海与长三角区域协调发展的主要经验的基础上,详细阐释了上海在长三角区域协调发展中的总体方向.  相似文献   

15.
为促进上海融入长江三角洲的发展,细化研究具体的途径问题,通过比较研究和现实分析,提出核心问题是强化上海对周边地区的正溢出效应,集中在三方面将上海潜在的优势转化为正溢出效应,即上海建设世界级城市的功能性优势、中心城市的区位性优势、国际性规则的体制性优势,并通过城市对城市的合作扩散上海的正溢出效应,提高区域城市发展的动力和活力。  相似文献   

16.
研究大都市区的空间范围,是上海大都市区未来空间发展战略的重要工作之一,将有利于都市区联动发展和制度合作,对于上海和上海大都市区进一步提升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经过梳理长江三角洲区域空间的发展历程,继而比较分析东京、纽约、伦敦、巴黎几大国际大都市区的空间发展特征.基于长三角区域空间范围和长三角城镇群空间范围的研究,提出上海大都市区的空间范围和层次划分,并提出了上海大都市区近期和远期空间发展方案建议.  相似文献   

17.
引力和网络:长三角创新城市群落的空间组织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创新作为城市和区域发展的主要动力,而区域层面的创新集群和活动一直是城市地理学研究的热点.本研究以中国长三角地区41个城市为研究案例,从创新阶层、创新经济投入、创新文化环境、创新产出四个维度的指标入手,通过创新引力和外向创新联系度,来观察长三角创新城市群落的组织特征和空间网络.结果表明:①城市创新引力.形成7级划分,第一级别城市为上海、苏州、杭州、南京、无锡,前4级城市的创新引力与后3级城市有明显的分野;②创新外向联系.空间上呈现沿沪宁线和沪杭线的“八字形”的核心结构和沿海“C型”的潜力圈层;③网络总体特征.创新群落由核心圈层、关联圈层和边缘网络三部分组成,上海、苏州、杭州、南京、无锡相关联形成两个嵌套三角形的结构组成了核心圈层.  相似文献   

18.
1980年代以来长三角区域发展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人口、产业、用地三个角度入手,以1980年代以来的统计数据和遥感卫片解译为技术方法,分析长三角区域的发展态势,揭示其演替规律.意在理清其发展历史,有利于新的宏观发展环境中制定积极的区域空间调整优化策略,构建和区域一体的空间发展框架,来顺应区域发展趋势,提升整体竞争力.  相似文献   

19.
当前新经济发展的背景下,长三角地区正在经历经济地理的变迁。借鉴全球城市理论与网络城市理论,基于工商总局的企业大数据以及人口统计资料,运用价值区段、关联网络、人口流动的分层城镇化等分析方法,从等级化与网络化两个维度,对长三角地区经济地理变迁的发展趋势进行实证研究,分析其功能等级与关联网络、人口规模与流动网络的演变特征,进而探索长三角巨型城市地区多中心、网络化的主要特征与城市体系再集聚与再分散的未来趋势。并提出有的城市随着新经济的发展而崛起,有的城市在被边缘化,城市的起落关键是要融入区域关联网络。  相似文献   

20.
胡琦 《高等建筑教育》2010,19(2):149-153
廉洁教育是积极构建腐败惩防体系、切实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举措。长江三角洲地区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和带动作用,研究这一地区学生的廉洁教育对全国也有借鉴作用。高校应因地制宜地把廉洁教育纳入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中,全方位整合学校资源,将廉政意识、廉洁观念的培养与日常的教育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完善教育体系,使学生始终处在校园廉政文化的沐浴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