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金广君  刘堃 《规划师》2009,25(11):91-95
文学理论中的文本与城市空间在概念和特征上有共通之处,可将城市空间当作表达社会生活与历史意义的文本,并依据阅读文本的方法,从“言、象、意”三个层面不断深化对城市空间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王靖  张伶伶  戴晓旭 《新建筑》2010,(5):123-125
通过对城市空间相关理论的研究,总结构成城市空间的物质空间、心理空间和社会空间的内在关系。指出文化性是统一城市主客体、关联空间物质属性和精神属性的逻辑纽带。论述基于文化差异性、开放性和主题性的城市空间构成、秩序和特色的建构方式,探讨城市区域空间文化性建构对我国城市建设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城市空间研究回顾与展望--兼论城市空间主客体性的融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城市空间研究理论的主客体属性出发,将中外城市空间研究分为四类.认为当前城市空间研究的理论视点存在主客体分离现象,这不利于对城市空间特征及其社会性关系的把握.提出在当前国内城市空间研究呈现制度文化转向和科学实证转向的双轨转型时期,通过对蕴含社会性的城市空间自组织规律的研究,有利于实现研究对象主客体属性的统一,使城市空间研究具有社会逻辑下的空间科学性.  相似文献   

4.
文章对广州建城以来的城市空间演变历程进行梳理,根据城市空间演变动力和特征将其分为4个阶段:受自然地理环境、传统礼制思想、对外商贸等影响,广州长期在云山珠水之间单中心发展;1949—2000年间,工业化、开发区建设以及两次全运会配套建设推动城市沿珠江水系向东组团式发展;在2001—2010年间,通过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和新城...  相似文献   

5.
刘博  赵丹阳 《园林》2021,(2):31-37
过去20多年以来,珠三角工业型城市东莞的制造业生产空间呈现显著的空间扩展和面积增长的态势(净增加300.3 km2),前期增长的速率和增长热点区的范围远远大于后期,增长热点区也由前期主要受经济社会综合发展水平影响转变为受政策引导、大事件等硬调控影响。同时,城市绿地空间明显缩减和面积减少(净减少260.7 km2)的态势也呈现相似的特征变化:前期减少的速率和范围远远小于后期。制造业侵占绿地空间的速率从1995年(1.7 km2/年)开始缓慢上升到2005年(10.2 km2/年)时达到最大、然后逐步减小至2015年的3.1 km2/年,侵占的绿地空间面积占整体减少面积的40%。大量绿地空间被制造业侵占,虽然少部分废弃的制造业生产空间已有被绿化,但目前,东莞废弃的制造业生产空间已以每年1.7 km2的速度在增加。由废弃的制造业生产空间而产生的大量城市困难立地,是城市环境优化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巨大潜在空间,急需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特别是原属于高污染类产业的厂房,更...  相似文献   

6.
7.
《低温建筑技术》2020,(2):24-29
随着区域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交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孕育了"流空间"的诞生,并成为研究城市网络的新视角。位于东北亚腹地的黑龙江,是我国"一带一路"对外开放的重要之地,探究其城市网络特征,有助于针对省域内城市空间联系的现状问题,为区域协调发展和城镇体系规划提供意见。因此,文中以黑龙江省为例,基于交通流空间构建城市网络模型,从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面,由城市网络中的个体到局部再到整体,对网络的城市节点属性、城市局部联系、城市整体联系三个维度展开特征识别,以期为黑龙江省区域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一城独大"且城市问缺乏有机分工与合作已成为武汉城市圈可持续发展的障碍.本文基于时国际学术界流行的"网络城市"理念的剖析以及"单中心区域"与.网络城市.的比较,提出以"网络城市"的概念模式优化武汉城市圈的空间格局,并从"培育基于互补合作的节点城市"、"形成重要产业廊道"、.加强城市双向水平联系"、"构建基于整体优化的协调机制"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9.
从当前城市设计研究的含糊性与混沌性着手,针对在学术领域与实践领域存在的概念化与标题化现象进行批判,并试图分析其中矛盾性的本质,认为各种维度中的城市设计的合理性只存在于特定的时空背景中,而不能采取一种普遍而静态的方式进行抽象化处理.由于城市社会是一个动态发展领域,城市设计的思想与方法也始终处在不断变革之中.各种城市设计理论所拥有的共同基础在于城市的社会经济动力,它们是城市形态形成与变化的原因,城市设计是社会空间生产的一种有效手段.据此认为,当前的城市设计专业需要避免狭义的传统观念,而应采取一种更加包容性的姿态,利用更加广泛的知识基础,针对现实中的多元城市空间进行梳理与整合.  相似文献   

10.
石水照雄先生主编的<城市空间体系>一书对70~80年代动荡的日本城市空间体系变化作了系统的研究,本文对此书作一全面评价并对各章节作了简单介绍.  相似文献   

11.
扈龑喆 《华中建筑》2021,39(7):70-73
城市综合体中介空间作为连接城市与综合体建筑的重要纽带与关键节点,为内部功能空间服务的同时,连接城市交通系统,与城市公共空间相互融合.在城市·建筑一体化思想的影响下,城市综合体中介空间体现出越来越强的城市性特征.该文对城市综合体中介空间在功能、交通、空间、运营四个方面的城市性表现进行概述.通过实际案例研究,对中介空间的城...  相似文献   

12.
李垣 《华中建筑》2023,(1):74-78
要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城市居住空间经历了深刻的变迁,其特殊制度背景下的空间发展模式与西方的城市管理主义理论(Urban Managerialism)有契合之处。既有的城市居住空间研究在多尺度的探讨上不够充分。从城市管理主义视角引入,结合中国的具体情况,以上海中心城区为例,采用房屋中介网站与书籍资料的信息,通过核密度分析、数量分析与图形分析,描述不同时期城市与街区尺度的居住空间形态特征及其变化,解释“城市经理人”(Urban Managers)在演变过程中起到的作用。在中国城市中,城市经理人的角色由中央与地方政府承担,地产商、金融机构、规划师与建筑师等机构与群体对城市管理的过程起协同作用。城市管理作用于居住空间的形态演变过程中,加强政府管控可以有效促进居住空间健康、可持续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Planning》2016,(10)
数字时代,技术发展导致新型城市空间形态开始出现,并逐渐生成独立的展示系统,以前所未有的奇异方式构建城市形象、传递城市文化。文章以展示性视角,解读和研究新型城市空间形态及其独特的美学价值,论述其构建未来城市空间的前瞻意义。  相似文献   

14.
王靖  张伶伶  戴晓旭 《华中建筑》2010,28(11):130-132
从城市主体的群体化特征出发,提出根据群体的文化差异性为依据的城市区域划分和空间建构的意义。该文通过对呼伦贝尔市少数民族文化区域的划分和特色空间建构的尝试,探讨以族群特色文化为主题的城市空间营造策略。  相似文献   

15.
“一城独大”且城市间缺乏有机分工与合作已成为武汉城市圈可持续发展的障碍。本文基于对国际学术界流行的“网络城市”理念的剖析以及“单中心区域”与“网络城市”的比较,提出以“网络城市”的概念模式优化武汉城市圈的空间格局,并从“培育基于互补合作的节点城市”、“形成重要产业廊道”、“加强城市双向水平联系”、“构建基于整体优化的协调机制”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16.
网络媒体的快速兴起推动着网红空间的爆发式增长,产生了巨大的网红经济效应。然而目前出现了不少盲目跟风营造网红噱头的场所,其所打造的网红空间跳过了空间演化所需的过程,对视觉效果的过分追求与对空间的忽视使得不少网红空间成为了一次性的消费产品,最终造成空间与资源的浪费。该文基于空间生产理论,聚焦空间演化问题,借助访谈、实地调研与网络文本分析等方法,以重庆龙门浩老街为例,从空间表征、空间实践、表征空间三个层面对网红空间的演化过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网红空间应以空间内容作为打造重点,结合多元共治模式,利用网络进行及时的多方反馈,建立可持续性的空间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7.
系统总结了区域发展理论的主要观点及其在城市空间发展中的应用,指出现代区域发展理论对传统发展理论的超越之处,强调在我国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要以现代区域发展理论指导.并且以天津、深圳城市空间发展战略为实例,阐述现代区域发展理论在城市空间发展战略中的应用.并提出在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的技术路线设计、城市发展定位、城市规模、空间发展方向选择、空间布局方案等方面需要借鉴竞争战略理论、产业集群理论、新经济地理学等现代区域发展理论.  相似文献   

18.
以江苏省淮安市主城区为例,梳理主城区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的轨迹,分析了出让土地的地价与容积率的空间特征,计算淮安主城区土地-资本替代的弹性系数,对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的土地市场机制进行了定量分析。研究发现,土地市场机制对城市空间形态演变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在土地市场的作用下,形成了中心地段紧凑集约发展、外围连续蔓延拓展的城市空间形态。城市中心空间密度和土地价格较高,城市外围空间密度和土地价格较低,城市中心区的地价波动幅度要大于密度波动幅度,城市外围地价波动幅度则要小于密度波动幅度,地价对于区位变化的反映十分灵敏。从土地-资本替代弹性系数测度结果来看,土地市场机制能够部分解释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的机制,但土地市场对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的作用绩效还不够显著,说明非市场因素在城市空间形态演变过程中仍然起较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城市研究学者的城市区域研究范式已经发生了从注重物质实体的"场所空间"向基于要素流动的"流动空间"的转变。运用第3次全国经济普查的广东企业数据及"总部—分支"关系模型,通过城市网络方法辨析广东省域空间结构,包括网络特征、关联方向分析等。主要结论如下:广东省域的城市网络呈现典型的"核心—边缘"空间结构,网络化与中心地特征共存,亟需进一步加强外围地区与珠三角核心城市的经济联系;省内各城市在区域内兼有对上级城市的"承接"和对下级城市的"辐射"作用,外围地区城市需要认清自身在区域网络中的定位,找到适宜的发展路径。最后讨论了研究的规划启示。  相似文献   

20.
我国的城市发展已由增量扩张转为存量优化,通过对处于稳定发展阶段城市的空间形态和拓展因素的研究,有助于挖掘城市发展的规律特征,对未来的城市规划和城市更新起到引导和调控作用,促进城市转向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文章以天津市为例,以1985—2020年的城市遥感影像数据为基础,利用GIS工具对天津的城市扩张进行定量化和可视化分析,并通过逻辑回归(logistic regression)的方法,利用社会经济数据对影响城市发展的因素进行定量化研究,以探寻城市扩张的规律和驱动因素,为城市的更新发展探寻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