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选取了北京、上海、广州、武汉,运用GIS技术对大城市老年人的空间分布模式展开研究,提炼了老年人的社会空间类型,分析了大城市老年人的空间发展趋势.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大城市老年人的郊区化趋势加快,老年人社会空间分异加剧.大城市老年人的空间分布具有共性特征,呈现为老年人从城市中心向外扩散,逐渐递减至边缘区,以此为节点向远郊区增长扩散并在局部区域形成增长极.  相似文献   

2.
基于"四普"和"五普"的相关数据,以上海、北京、广州三市为例,从三个方面分析了中国大城市内部人户分离的空间特征:[1]大城市市域分区的空间分布特征;[2]大城市市域分区的空间演化特征;[3]大城市内部分离人口与城镇布局的空间关系特征.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城市空间发展模式的理论回顾,思考目前国内特大城市空间生长面临的现实问题,提出市场导向下近域空间人口和功能的集聚是发展趋势。通过对国内外特大城市近域空间研究,认为近域空间引导存在控制型、引导型两种模式,且认为我国许多特大城市近域空间处于想要控制但引导失语状态。在中国城市快速发展的背景下,过于理想化的计划式新城空间模式难以实现的原因在于缺乏对市场经济主导的基本认识,城市的空间增长既不能摊大饼,也不能违背市场规律过于理想化,近域空间的发展应该成为特大城市新一轮城市发展战略的关注重点。进而探讨了特大城市近域空间发展特征及其动力机制,并在上海和武汉远景城市空间发展战略中,基于近域空间视角延伸讨论特大城市空间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4.
在城市化进程中,大城市及特大城市逐渐成为一个地区甚至一个国家的区域中心,其极高的人口密度和不断扩张的交通网络已开始挑战原有的城市空间发展形式。本文以莫斯科和北京两个城市为研究对象.从近代历史为起点解读其城市空间形态中的交通系统结构、绿地系统结构及城市空间结构等三个方面.分析其未来发展方向,探索特大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5.
基于 2010~2018 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应用探索性空间回归(ESDA)方法,分析流动人口房租收入比时空演变规律,并运用地理探测器模型分析房租收入比时空分布特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 2010~2018 年,房租收入比整体呈现“东高西低,南高北低” 分布格局,高-高型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低-低型主要分布在安徽西北部地区,以合肥为中心的周边城市逐渐由“高-低” 演化成“低-低” 型,俱乐部趋同现象明显;城市经济实力、社会因素、城市活力是影响流动人口房租收入比时空分布特征的主要因素,其中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城市规模、房地产发展水平、消费水平对房租收入比起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6.
广州市城市贫困空间分布、演变和规划启示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运用城市最低保障数据,分析广州市城市贫困空间分布和演变特征,并探讨影响因素和规划启示.在大都市区层面, 10年来贫困空间分布的相对差异增加,贫困人口在内城外围区集聚程度明显增加, 并形成绝对改善区、相对缓解区、变化微小区、相对加重区和绝对加深区五种地域类型.在内城街道层面, 贫困空间分布整体存在非均衡性, 与老城区、工业区耦合.这种特征受到社会空间结构、内城衰落和选择性更新、住房分配制度和住房改革、城市规划宏微观导向等因素影响.最后探讨了在社会空问评价、住房建设规划、产业规划、公共设施规划方面的规划启示.  相似文献   

7.
2000-2010年北京市人口分布格局的时空演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钟少颖  陈锐  杨鑫 《城市规划》2015,(11):16-22
2004年制定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规划了11个新城来承担疏解中心城区人口和功能。研究利用2000年"五普"和2010年"六普"北京街道、乡镇层面的数据,通过人口分布重心、人口分布空间自相关分析、人口密度分布模拟、人口密度和人口密度差分克里金插值等方法分析了2000年到2010年北京市人口分布格局的时空演变。结果显示:虽然和2000年相似,2010年北京人口密度呈Clark函数分布,是典型的单中心模式,但是在以上地为核心的海淀、朝阳、昌平三区接壤地带和以高碑店为核心的朝阳和通州区的走廊地带形成了人口快速增长的两个副中心。反而,总体规划中的11个副中心人口吸纳能力不如规划预期。同时,由于新形成的副中心和主中心的距离较近,有相互融合的态势,造成城市管理的压力加大。在总人口快速增长的背景下,有必要进一步采取多种政策强化11个副中心的建设。  相似文献   

8.
临港经济在南沙区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根据临港产业对港口码头依赖属性、依赖程度的不同,可将其分为岸线资源利用型和港口码头运输功能依托型。临港产业、临港企业空间分布非均衡集聚的特征明显,临港产业的区位属性差异决定了临港经济土地利用的空间特征与格局,进而导致不同属性特征的"港口码头区—临港经济功能区—城市综合功能区"空间联系模式的形成。在海港型城市新区规划中,应兼顾科学分区与用地均衡、营造高效有序的物流空间体系、合理规划与高效利用岸线资源,以及科学协调存量用地与增量用地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超特大城市在功能定位、人口结构、用地和空间上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公共服务设施的需求特征及规划实施的复杂性,从国家使命、人口构成、资源要素和空间特征4个方面,分析超特大城市公共服务设施需求的特殊性。以上海为例,解析其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在认知导向、目标传导和空间协同等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而提出超特大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应当作为支撑城市多维度发展、提升城市核心功能的载体,形成分阶段落实规划目标、动态满足市民需求的机制,成为各部门和各主体协同治理、凝聚合力的平台。最后从规划指标、规划层级、用途管控和空间统筹等需要重点关注的方面,阐述相应的规划编制和实施策略。  相似文献   

10.
11.
白栋 《南方建筑》2013,(4):13-17
城市已经成为气候变化应对的核心。近年来,全球范围内特大城市纷纷展开行动,在气候变化应对中发挥主导作用。论文选取伦敦、东京、纽约作为案例,从区域的视角审视它们通过空间规划减缓气候变化、建设低碳城市的经验。论文认为构建轨道交通为主体的公共交通网络、推动多层次的低碳空间策略、偏重能源、建筑和交通的减排领域、运用情景分析等新的规划编制研究方法、建立部门协调为核心的政策实施机制形成了三座案例城市低碳发展策略的主要特色,并从空间战略、近期实施、政府治理、规划体系等方面对我国特大城市低碳发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2.
在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快的背景下,各类老龄化问题日趋明显,特大城市尤为突出.老年人的个体需求与出行特征,正成为城乡规划领域的研究热点.现选取上海市中心城的4个典型小区,结合问卷调查和统计数据对当前老年人交通出行的目的、次数、时耗以及方式等特征进行量化分析,指出老年人出行呈现出由生存型转向生活型、出行次数与时耗下降、交通方式以步行为主等特征,其中跟老年人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出行主要包括购物、休闲娱乐、就医、个人事务办理等,出行时耗多在l0-15min之间,主要出行方式是步行;进一步结合针对老年人的问卷调查,探讨了老年人交通出行的发展趋势;从老年人自身属性、区位、公共服务设施布局以及交通设施配置等四个方面对老年人交通出行的影响进行分析,指出年龄是最核心的自身影响因素、公共服务设施布局是否与老年人常用出行方式及其最佳出行范围一致是影响老年人出行的关键、公交系统与步行环境对出行的机动性与安全性有直接影响.  相似文献   

13.
佛寺作为构成中国古代城市的重要因素之一,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和意义。本文结合佛教史、城市史背景,以六朝到元代南京城市空间的发展、演变为基础,通过对南京主城范围内及中华门南至雨花台区域佛寺的文化考证、空间定位及分布特征分析,讨论其与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方遥  王伟杰  张宇 《华中建筑》2022,(11):75-80
既有社区商业设施不仅是城市商业发展的重要载体,也是促进居民邻里交往、展现社区活力的重要场所。该文选取南京市玄武区的锁一社区和营苑社区作为典型案例进行实证研究。首先通过实地调研和分析,归纳比较社区商业设施的空间分布现状;其次综合运用百度人口热力图、商业地域密度分析法、缓冲区分析法等方法,从交通区位、居民活动、商业关系三个方面分析社区商业设施的分布特征;最后从行业类型数量、建筑规模控制、空间布局引导三个角度,对既有社区商业设置提出规划建议。  相似文献   

15.
回顾国内外关于城市人口与就业空间分布的研究,利用统计年鉴资料,结合地形圈和详细的用地现状调查,揭示了影响小城市人口与就业空间分布的因素经济发展水平、开发州序、交通便利性、行政中心布局以发城市更新等。分析了泗洪城市的人口与就业空间分布特征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由城市中心向外围密度呈现衰减趋势且各向变化趋势不同,密度中心在空间上与城市中心并小重合,人口和就业都向主要城市道路和交通节点集聚,城市人口分布在夜晚和白天是不一致的。并探讨了对小城市的人口和就业空间分布数据进行统计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人地关系是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海岛聚落面对着与大陆隔绝的海洋环境,是特殊环境下体现人与土地关系的人类生活和生产的代表性场所。从人地关系视野研究海岛聚落,有利于揭示海岛环境中人与自然、建筑与环境的关联性问题。文章以福建平潭地区海岛聚落为研究对象,基于人地关系理论,分析海岛聚落的类型与空间特征,并从其多元化的发展中总结聚落演变的趋势,探讨海岛聚落在规划和建筑学层面的本质特征,为建立海岛聚落的评价体系及良性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曾鹏  靳子琦  胡景慧 《城市规划》2021,45(10):78-88,118
京津冀地区以县城为主体的中小城市普遍呈现出城村交织的空间特征,以低矮的北方合院建筑为主要形态的村庄居民点占据了城区用地面积的很大比例.历史属性的延续和市场发育的不足,使得城区内的村庄社区得以大量保存.中小城市的建设发展过程,就是城区以及近郊地带以耕地为主的村庄土地被大量征用转化为城市建设用地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逐渐非农化的村庄社区仍将长期大量存在.在实施城市更新行动的背景下,客观地解析中小城市发展的规律和特征,科学地认识逐渐非农化的村庄社区生存发展以及逐步转型的过程,对于京津冀地区中小城市的健康发展和科学转型具有重要实践意义,对于探索县城的新型城镇化具有重要科学价值,对于传承地域特色重塑乡土城市风貌亦有关键的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18.
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发展方针,已不再是乡村发展与城市发展各行其发展道路的建设模式。如何实现新型城镇化建设目标.本文试图通过广州白云流溪湾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工程为例,探寻新型城镇建设背景下的乡村空间演变规划方法.提出从被动型转向主动型演变的可控要素规划模式。其目的是以人、乡村聚落空间、自然、社会和谐相处为目标.有节制地使用土地、合理利用自然和掌控乡村空间演变规律。为广大乡村的空间规划与建设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跨国机构指从事跨国行为的政府性和非政府性组织,是政治全球化的重要载体.在世界城市研究风靡全球学术界的浪潮下,城市跨国机构已引起日益增多的关注.在回顾全球城市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历史和访谈材料分析与空间句法的应用,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广州跨国机构的发展过程、空间分布演变与特征开展研究.广州跨国机构经历了萌芽、起步和发展三个阶段,在此过程中,机构的数量得到增长、类型变得多样、业务得到扩展,空间分布的重心随城市中心的东移而东移,表明了其区位的中心性及与主要全球化空间临近的性质.跨国机构空间分布的主要特征包括:(1)中心性或趋向交通便捷度高的地区;(2)对安全、交流与所在地段的知名度有需求;(3)不同类型跨国机构的空间区位具有不同的整合度;(4)一些特定功能的机构倾向于分布在与其功能有联系的城市片区.  相似文献   

20.
千庆兰  陈颖彪 《城市规划》2003,27(11):60-64
1990年代以来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速 ,流动人口聚居区已经成为我国大城市边缘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空间现象。文章从比较视角出发 ,以北京“浙江村”和广州石牌地区为例 ,对我国大城市流动人口聚居区的类型特点、区位选择、形成机制、发展阶段进行分析 ,以期为城市流动人口政策制定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