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通过测定相同配比混凝土的表层渗透性和ASTMC1202氯离子渗透性,得出结果表明,表层渗透性系数能够较好地反映混凝土的渗透性能,测试结果能够准确反映水灰比、强度、矿物掺合料种类与掺量等对混凝土渗透性能的影响,其测试结果和通用的ASTMC1202直流电量法有较好的相关性。研究给出了利用表层渗透性测试进行渗透性评价的参考标准。  相似文献   

2.
TORRENT法是一种测试混凝土空气渗透性能的新方法。通过试验对TORRENT测试方法的校正进行了研究,并分析了混凝土密封状态、湿度、孔隙连通程度对TORRENT空气渗透性能测试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内腔残余气压的扣除是TORRENT测试方法校正的关键,相比于试件密封状态,湿度与孔隙连通程度对TORRENT法空气渗透性能的测试结果影响更为显著,TORRENT法在中低密实程度混凝土空气渗透性能测试过程中误差较小。  相似文献   

3.
高原低气压下,混凝土含气量降低,影响其施工性能和后期抗冻耐久性能。通过自制设备测试了5种混凝土引气剂溶液在低气压下的自身泡沫性能,测量溶液泡沫高度的变化,观察气泡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探究混凝土含气量降低的原因是否与引气剂溶液泡沫性能的变化有关。结果表明:80、60 k Pa低气压下泡沫高度与在100 k Pa(常压)下基本一致,引气剂溶液自身的泡沫高度受外界气压的影响很小;根据溶液泡沫高度的变化过程把引气剂溶液中气泡的产生和发展划分为气泡产生、气液混合、气液分离和气泡衰亡等4个阶段,气压对这4个阶段都没有影响。因此,低气压下混凝土含气量降低的原因不是由于引气剂溶液泡沫性能的变化,其他原因还有待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4.
为解决混凝土纳米等级的毛细孔通道渗透问题,通过纳米微细化技术将微米级的胶体硅酸纳改性成超精细化的纳米级别的硅酸纳分子,采用Permit法对其抗渗性能的改善效果进行了测试分析。试验结果表明:外室溶液的电导率随时间增加而增加,最后趋于平稳,外室溶液的温度先随时间增加而增加,而后缓慢下降,确定了稳态时间在30 min左右;通过测定稳态阶段阳极室的氯离子浓度,得到氯离子浓度与电导率之间的线性换算关系,现场试验时通过测定溶液的电导率来换算溶液的氯离子浓度,进而计算混凝土的氯离子扩散系数;通过Permit法对现场混凝土的测试,喷涂纳固材料的混凝土氯离子扩散系数比未喷涂的平均小34.0%,证明了纳固材料对于混凝土的抗渗性能可以起到明显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5.
采用ASTMC1202-97方法测试了高强结构轻集料混凝土(HSLC)28 d和60 d龄期的导电量,分析了其氯离子渗透性能。试验结果表明:陶粒预湿处理会降低HSLC早期抗Cl^-渗透性能,但对后期能力影响较小;粉煤灰的掺入可有效提高HSLC抗Cl^-渗透性能,且随其掺量的增加,其增强作用大大提高;龄期对HSLC抗Cl^-渗透性能的影响程度高于其对普通混凝土的影响,尽管HSLC早期抗Cl^-渗透性能低于普通混凝土,但其后期增长率显著高于普通混凝土。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空白混凝土、单掺FA及FA与SF复合的混凝土在水胶比为0.35,龄期为28d时在NaCl溶液中抗冻的性能和抗冻试验前后抗氯离子渗透的性能.试验结果表明:在NaCl溶液中混凝土表面剥蚀均较为严重,掺入矿物掺合料的混凝土动弹模在冻融试验过程中下降较少,抗氯离子渗透能力有较大提高;适量的SF与FA复合能够得到抗氯离子渗透及抗冻性能较好的混凝土.  相似文献   

7.
将稻壳灰等量部分替代水泥加入到混凝土中制备稻壳灰混凝土,并对稻壳灰混凝土进行7d和28d龄期的力学性能、抗冻性能、抗氯离子渗透性能和抗酸侵蚀性能的测试。结果表明,稻壳灰的加入能够显著地改善混凝土的内部结构,使其更加密实,从而增强了稻壳灰混凝土的力学性能、抗冻性能、抗氯离子渗透性能和抗酸侵蚀性能。当稻壳灰的掺量为20%时,混凝土的性能最佳,此时稻壳灰对混凝土的增强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草酸侵蚀下混凝土物理力学性能及微观结构的劣化趋势,探索草酸作为混凝土锈斑清除剂的合理浓度范围。方法:采用2.5%、5%、7.5%、10%、12.5%浓度的草酸,对C20~C45混凝土浸泡4、6、8、10 h后,测试混凝土强度、孔结构、氯离子渗透能力及其水化产物的变化,计算混凝土的退化深度。结果:随着草酸浓度的提高,浸泡后混凝土强度呈下降趋势,混凝土退化深度增大,混凝土中大孔数量增多,毛细孔数量降低,电通量增大;混凝土强度越高,草酸对混凝土性能劣化程度降低;在相同浓度的草酸溶液浸泡4~10 h的混凝土,混凝土性能变化差别不大。结论:混凝土在2.5%、5%、7.5%、10%、12.5%的草酸溶液中浸泡4~10 h以内时,浸泡时间对混凝土性能影响较小,草酸浓度对混凝土性能影响较大。在2.5%浓度的草酸溶液浸泡下,C20~C30混凝土强度下降达到10%;强度等级大于C30的混凝土,5%浓度的草酸溶液浸泡后,强度下降率不超过5%。用草酸清洗混凝土时,草酸溶液的浓度不宜大于2.5%。  相似文献   

9.
表层渗透试验方法对纤维高性能混凝土的适用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进行了Germanns表层渗透试验和氯离子渗透试验,探讨了表层渗透实验对测试纤维高性能混凝土的适用性,以及纤维对混凝土渗透性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Germanns表层渗透试验能够反映水胶比、纤维种类和纤维掺量对混凝土渗透性的影响,适用于高性能混凝土渗透性的测试;其试验结果和氯离子渗透试验结果有较好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水泥砂浆试件的吸水率、电极电位变化以及强度的测试,研究了YJH渗透结晶型防水材料对钢筋锈蚀的防护作用。实验结果表明,YJH渗透结晶型防水材料可以显著减少水或其它溶液向水泥混凝土内部的渗透,从而有效防止混凝土中钢筋的锈蚀。并可提高试样的强度。  相似文献   

11.
混凝土的渗透性是决定其耐久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渗透性的高低直接影响流体向混凝土内部传输速率的大小,进而在很大程度上对混凝土的耐久性产生重要的影响.结合工程实践,对原有的混凝土渗透性试验装置进行了创新,并借鉴其他研究者的研究思路,设计了一套拉应力条件下混凝土水渗透性试验装置.初步试验结果显示,运用该方法具有适用性强、操作相对便捷的特点.工程实践也表明,拉应力状态对混凝土水渗透性影响明显,科学有效的试验方法对于合理预测混凝土的耐久性具有很好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2.
混凝土气体渗透系数测试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介绍了所研制的一套测试混凝土气体渗透系数的实验装置,并从理论上推导了利用该方法测试气体渗透系数的计算公式。与Cembureau法进行的对比试验结果证明,在同条件下两者所测数据的线性相关生较高,实验证实,本方法具有操作简便,密封性能好,测试数据可靠的特点,以此方法来评价混凝土的气体渗透性能是合理可信的。  相似文献   

13.
关于混凝土抗渗性试验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李志勇  姚佳良  张宇 《混凝土》2006,94(2):57-60,69
混凝土的渗透性是决定耐久性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文分析了水渗透、气体渗透和氯离子渗透三种不同的渗透性测试方法的优缺点和使用范围。并提出了混凝土渗透性今后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混凝土渗透性的测试方法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对水渗透、气体渗透和氯离子渗透三种不同的渗透性测试方法的特点与不足之处作了评价 ;论述了集料、水胶比、掺合料、引气、龄期、养护及环境条件和孔结构等因素对混凝土渗透性的影响 ,并指出了关于混凝土渗透性今后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The study is concerned with development of the method of in situ measurement of air permeability of porous media. The method applied consists of creating a vacuum in a drilled hole and then studying the increase in pressure over time. The dimensions of the hole are small enough to consider the test as being nondestructive. The paper is composed of three parts. The first one develops the theoretical background used for interpretation of experimental results. The second part describes experimental procedure and device for in situ measurements. The parametric studies of principal factors which may influence the measurements such as the sampling frequency, the observation time and the boundary conditions were performed. The last part includes a discussion of results of the measurements of air permeability performed on large blocks of limestone and concrete. These blocks simulate in situ conditions. On the other hand, from these blocks, cylindrical samples were cored and standard gas and liquid laboratory tests were carried out. The results obtained show good agreement between intrinsic permeability obtained with the in situ device and laboratory tests, confirming the usefulness of the proposed tool.  相似文献   

16.
本文进行了水泥基材料高温作用后气体渗透性的试验研究,设计了不同的升温速率,进行了普通混凝土和砂浆试样的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当升温速率5~10℃/min时,水泥基材料的气体渗透性变化趋势不明显;当升温速率大于10℃/min时,试样的气体渗透系数大幅度增加,说明普通混凝土和砂浆试样渗透性的劣化。同时试验表明,随着围压和进气压的增大,水泥基材料的本质渗透率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  相似文献   

17.
该文利用渗透高度法对素混凝土和碳纤维体积率掺量为0.8%的碳纤维混凝土进行渗透试验,得出各混凝土的渗透高度并计算相对渗透系数。理论分析碳纤维的加入对混凝土抗渗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孔隙度和渗透率是水泥基等多孔材料的重要指标,是水泥基材料内部离子迁移多物理场耦合预测模型中的关键材料参数。针对水泥基材料超亚临界碳化预测模型的质量控制方程,采用稳态法试验分析得到了液体渗透率、氮气渗透率、固有渗透率,采用体积法得到了材料孔隙度和含水饱和度,试件包括水泥砂浆、混凝土、水泥瓦、纤维水泥板等材料。其中水泥砂浆和混凝土材料固有渗透率分别为0.001mD和0.0001mD数量级,其他试件为0.01mD数量级;而混凝土的固有渗透率最低为9e-4mD。木纤维等纤维材料的掺加,将大幅增加材料的孔隙度和渗透率。最后使用得到的各项渗透率、孔隙度、含水饱和度,对水泥砂浆和水泥瓦的超亚临界碳化试验进行了多物理场耦合模拟,模拟结果与试验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19.
以气渗试验为基础。研究了服役状态下高性能混凝土的渗透性能。考察了轴压应力状态和非破坏震动环境对混凝土气渗系数的影响。对比了普通混凝土和钢纤维混凝土在不同服役应力阶段的抗渗性能特点,并分析了其变化规律细观机理。指出钢纤维混凝土耐久性中值得注意的问题。结果表明。服役状态下混凝土的渗透性能与常规非服役状态的渗透性能存在十分明显的差异,进行服役状态下混凝土性能数据更具可靠性。同时指出了钢纤维混凝土耐久性中值得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The durability properties of concrete can be assessed via gas permeability tests. The moisture content of the concrete plays a major role in its permeability to gas, and the conditioning stage of any gas permeability test aims to minimise and standardise the amount of moisture present in the concrete via oven drying, usually at a temperature of 105 °C. However, this is known in some circumstances to take a considerably longer period of time in comparison to the permeability testing itself. This study examines whether a relationship exists between the moisture content of a specimen and its permeability by investigating the permeability of concrete specimens dried by varying amounts. It was found that a simple relationship of the form y = axb could be established for both normal and high strength concrete subjected to pressure decay-time permeability testin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