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介绍了单锂引发剂、双锂引发剂、多锂引发剂、官能化有机锂引发剂和复合有机锂引发剂的特点、发展及在合成橡胶工业中的应用,指出在保持原有已开发成熟的单锂引发剂和双锂引发剂的基础上,要重点发展多锂引发剂、官能化有机锂引发剂及复合有机锂引发剂。  相似文献   

2.
自由基聚合引发剂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勇  黄志宇  陆屹  崔浩 《化工时刊》2005,19(3):35-39
自由基聚合是大规模生产各种烯类聚合物的有效方法,在工业生产中,约70%以上的烯类聚合物都是通过自由基聚合来实现的。自由基聚合引发体系可归纳为过氧化物类引发剂、偶氮引发剂、二硫化物引发剂、氧化还原引发体系、双官能度及多官能度引发剂和大分子引发剂等。本文着重介绍近年来新发展起来的水溶性偶氰引发剂、双官能度及多官能度引发剂、大分子引发剂以及氧化还原引发剂的最新进展。  相似文献   

3.
UV固化塑料涂料中低迁移性光引发剂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克服小分子光引发剂的弊端,尤其是迁移性问题,介绍了双官能度光引发剂、可聚合光引发剂、单组分夺氢型光引发剂、大分子光引发剂和可聚合单组分夺氢型光引发剂,在不同条件下光聚合动力学的研究表明,合成的光引发剂引发光聚合的性能不低于传统的小分子光引发剂。  相似文献   

4.
UV固化粉末涂料用光引发剂的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孙志英  瞿彦婷  魏杰 《涂料工业》2003,33(10):24-27
研究了白色体系UV固化粉末涂料用的光引发剂。讨论了单一引发剂体系、复合引发剂体系、引发剂用量和固化时间对固化性能的影响,由此确定了该粉末涂料体系的最佳引发剂配比、引发剂用量以及合理的固化工艺。  相似文献   

5.
严微  黄世强  程时远 《有机硅材料》2005,19(3):27-32,54
评述了近年来基团转移聚合反应中几种常用的有机硅引发剂(如单官能团引发剂、双官能团引发剂、其它乙烯酮硅烷缩醛引发剂、大分子引发剂及其它含硅引发剂)的研究进展,并展望了基团转移聚合反应在高分子合成中的重要作用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本文综述了可用于UV-LED光固化体系光引发剂的研究进展,包括传统光引发剂及其衍生物(硫杂蒽酮类、二苯甲酮类和酰基膦氧化物)、新型基团的光引发剂(咔唑基、萘酰亚胺基、吩嗪基、苯丙二茂基、咪唑基和三嗪基)以及高分子光引发剂。传统光引发剂的改性和大分子光引发剂的合成,可以提高引发剂的稳定性。新型光引发剂的吸收波长与UV-LED光固化的发射波长匹配性较好,但该类光引发剂常需要加入助剂。此外,描述了氧阻聚对光固化体系的影响,指出了目前UV-LED光引发剂存在的不足,并展望了其发展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邓琳  瞿金清 《精细化工》2020,37(2):222-230
综述了可用于UV-LED光固化体系光引发剂的研究进展,包括传统光引发剂及其衍生物(硫杂蒽酮类、二苯甲酮类和酰基膦氧化物)、新型基团的光引发剂(咔唑基、萘酰亚胺基、吩嗪基、苯丙二茂基、咪唑基和三嗪基)以及高分子光引发剂。传统光引发剂的改性和大分子光引发剂的合成可以提高引发剂的稳定性。新型光引发剂的吸收波长与UV-LED光固化的发射波长匹配性较好,但该类光引发剂常需要加入助剂。此外,描述了氧阻聚对光固化体系的影响,指出了目前UV-LED光引发剂存在的不足,并展望了其发展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谷春旭 《山西化工》2012,32(3):14-16
采用氧化还原引发剂和偶氮类引发剂组成复合引发体系,引发两性离子单体(DMAPS)与丙烯酰胺(AM)在盐溶液中进行自由基共聚合反应,获得了甜菜碱型两性离子共聚物P(AM-DMAPS)。采用红外光谱对共聚物进行表征。考察了单体总质量分数、引发剂用量、引发剂各组分摩尔比、反应温度等因素对聚合反应的影响。获得最佳反应条件:单体总质量分数30%,引发剂用量0.025%,反应温度20℃,氧化还原引发剂组分与偶氮引发剂组分的摩尔比1∶3。  相似文献   

9.
夏胜利 《广东化工》2012,39(17):176-177,174
采用双螺杆加工过程中的机械力引发同时添加引发剂的双重引发方法,研究了引发剂的用量、螺杆转速和接枝反应温度对马来酸酐接枝POE产物的接枝率、熔融指数的影响。对于单纯采用引发剂引发方法和引发剂与机械力双重引发方法所得接枝产物增韧PBT的效果也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0.
基于大分子光引发剂具有低迁移、耐黄变等优点,本文介绍了自由基、阳离子及其他大分子光引发剂的研究状况,简要叙述了一些大分子光引发剂的制备、引发的效果以及引发机理,并对以后光引发剂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1.
反相微乳液聚合引发剂对聚丙烯酰胺分子质量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素霞  王光华  李蕾 《应用化工》2006,35(11):854-857
分别以三种引发剂体系为引发剂,从引发机理出发,通过正交实验研究了丙烯酰胺反相微乳液聚合中引发剂种类、引发剂浓度、反应温度、单体浓度等对聚丙烯酰胺(PAM)相对分子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引发剂种类对水溶性PAM相对分子质量有显著的影响;过硫酸铵-亚硫酸氢钠和偶氮二异丁腈复合引发体系是合成高相对分子质量PAM的有效引发体系。该引发体系在反应温度为40℃,氧化还原引发剂与偶氮的质量比为1∶4,单体浓度为20%,引发剂浓度为0.3%,pH为9的最佳条件下合成的PAM相对分子量为1.44×107。  相似文献   

12.
主要研究桐油基光引发剂的制备方式,并对桐油基光引发剂的性能做具体研究,希望通过此种改性光引发剂的制备,提升光固化技术、光引发剂的适用范围。  相似文献   

13.
目前LED光聚合体系所用的光引发剂大多是多组分光引发体系,只有少数是单组分光可裂解型光引发剂体系。光可裂解型光引发剂具有机理简单、引发速率快、应用便利等众多优势。但多数工业上常用的可裂解光引发剂在LED光源下光吸收效率较差,必须红移它们的吸收波长达到与LED适配的效果。因此,研发新型的光可裂解LED敏感的光引发剂是光聚合领域迫切的需求。其中,鎓盐类和肟酯类光引发剂,由于其优异的光化学物理性质成为了研究的热点,本文综述了这两类光引发剂的研究进展,以期为更优异的光引发剂的设计提供有价值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不饱和聚酯树脂光固化工艺的研究-光引发剂浓度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本文选用TPO、651两种光引发剂,分别配制引发剂浓度为0.25、0.5、1、2wt%的不饱和聚酯体系。通过测定光固化试样的显微硬度分析光引发剂浓度对固化程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提高引发剂浓度能抑制氧阻聚的作用,但对于较厚的试样,引发剂浓度过高会导致固化不完全。  相似文献   

15.
毛程  韦兆水  杜俊涛 《广东化工》2013,(14):126-127
丙烯酰胺类聚合物是应用较为广泛的水溶性高分子化合物,自由基聚合是大规模生产聚丙烯酰胺的有效方法。文章对自由基聚合偶氮类引发剂、氧化还原引发体系、复合引发体系的特点和研究应用进行了讨论,认为采用水溶性偶氮引发剂、含胺的氧化还原引发体系、含胺基功能性单体类引发剂等新型引发剂能制备高分子量的聚合物,合理设计新型复合引发体系可利于聚丙烯酰胺相对分子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16.
研究偶氮二异丁腈(AIBN)作光引发剂引发丙烯腈(AN)的光聚合,探讨了单体浓度、引发剂浓度、光照时间和环境温度对单体转化率、聚合物黏均相对分子质量的影响。总结出光引发剂C60-(SR)n(C60负载引发-转移-终止剂)与常规光引发剂AIBN引发AN光聚合的区别。  相似文献   

17.
通常氯乙烯悬浮聚合用引发剂为固体。近年来引发剂生产厂(天津有机化工二厂)可以提供40%过氧化二碳酸二乙基己酯(EHP)引发剂的悬浮液。据悉,使用引发剂悬浮液更加安全、方便,  相似文献   

18.
王颖  孔百志  顾卡丽 《涂料工业》2007,37(8):23-25,29
将热引发剂引入UV涂料参与引发,研究了单-UV引发体系的引发特点和效率,热引发剂和UV引发剂复合引发体系的引发效率,以及混合引发体系各组分的最佳比例。研究表明,在UV环氧丙烯酸树脂体系中,热引发剂能够有效地部分替代昂贵的uV引发剂,并且“热-UV”复合引发体系能使涂料固化得更完全。  相似文献   

19.
用FTIR跟踪监测环氧丙烯酸酯胶粘剂光固化过程并研究了光引发剂体系中辐射时间与双键转化率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合理配合使用不同特征吸收波长的光引发剂,能有效利用紫外光源,提高固化速度。夺氢型光引发剂的引发活性低于断裂型光引发剂,断裂型光引发剂中α-羟基酮衍生物(1173)比α-胺基酮衍生物(907)和酰基膦氧化物(TPO)引发效率低。在α-羟基酮衍生物中185的引发活性又远远高于1173与184。复合型光引发体系和光引发剂与助引发剂联用的引发效率明显高于单一引发剂体系。  相似文献   

20.
水溶性自由基光引发剂及其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溶性光引发剂作为一种环境友好的光引发剂,在环保水性涂料、生物材料等方面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介绍了目前市场上常用的水溶性自由基光引发剂,并综述了国际上水溶性自由基光引发剂的研究现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